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探寻远去的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探寻远去的文明》收集了作者唐光明从西北崇山峻岭到南方沿海城市探寻的人文遗迹、历史残影、佛地石窟的足迹。有甘肃灿烂的“仰韶文化”,有将要消逝的民族民俗;有“人文始祖”的诞生地,有前秦、北魏的佛雕残肢。希望从中找到现代社会将要消亡的敬畏,见识到文明的真谛。

内容推荐

《探寻远去的文明》收集了作者唐光明探寻甘肃陇右文化,展现文物古迹被破坏而衰败的现状,并呼吁对其进行保护的采访性文章;以及作者对去过的一些城市的文明的感受和探寻。《探寻远去的文明》让读者了解甘肃灿烂的“仰韶文化”,如彩陶、第一瓦、密须鼓、周祖起源等,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目录

探寻陇右文明

马家窑彩陶:呐喊的“国画灵魂”

寂寥“第一瓦”

探秘“密须鼓”

呼唤“平凉姑娘”:回家!回家!

羲皇故里之争

黄陵错冢:错乎?媚乎?

探寻周祖发祥地

走进秦皇故里

放眼秦长城

探秘两千年前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皇甫谧:甘肃中医学第一人

今昔临津渡

瑞雪莲花“漫花儿”

走进保安人的家园

吴玢: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

探寻远去的“氐文明”

路遇炳灵寺

敦煌魂

阳关离歌

雅丹盗

寻找失落的文明

悲哉!积石山古迹

惊见“文物垃圾”

百里石窟长廊的辛酸

悲情打拉池

龙标遗怨

谁“毁”了西安古城墙?

赤壁归来

守望文明

走过天安门

夜走珠江

搏海

虎门潮

攀越莲花山

风雨威海卫

蓬莱寻仙

金城记忆

正气歌

勒巴沟:洗涤心灵的地方

寻根谒祖

天下“李”姓出甘肃

复兴

思念母亲

后记:呻吟

试读章节

2002年9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来到了伏羲的故里——古成纪(现在天水秦安县)。登上卦台山环山四眺,顿觉其山地形特异:在群山怀抱之中,一片沃野,其中一峰巍然突起,堆翠叠绿,上擎青天,山顶建有伏羲祠、画卦台。

环望四周盆地,恰如一幅太极图,渭水自侧面蜿蜒流来,至画卦台后成S形环绕而过,极似太极图中那条阴阳分界的S形曲线。而周围的8座山峰更似生肖像。伏羲祠中的道长介绍,当地百姓称西北三山为龙马山,东面山为龙山,南面山为凤凰山,西南之山为牛山,西面山为羊山。

道长还说,据易学专家考证,用古代测量仪,按照一年360天沿周围逐天测量日影,其消长轨影图恰似一幅完整的太极图影;而伏羲在卦台山画卦之处也正是我国版图的中心地带。这也算是对伏羲上观天象、下观地法、中取鸟兽之音画八卦的考证吧。

卦台山不远处则是秦安县安伏乡,在安伏乡的农家里,随处可见的就是八卦鸡罩、八卦灶。当地老乡介绍,八卦鸡罩、八卦灶是家家都有的东西,在地方上流传已有许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八卦鸡罩,还分为天干、地支、五行,编织起来可有一番讲究。而讲起八卦灶的生、死、休、病等八宫来,老乡也是头头是道。

在乡镇街集市上,笔者偶尔发现一样新鲜物:八卦饼——一个和平常烧饼一样的食品,饼上却多了一副八卦图,图中写有“吉祥如意”四字。卖烧饼的老板说,八卦饼他自小就知道有了,说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不仅八卦在当地流传的花样多,在秦安县安伏乡,还有伏家湾、伏家洼好几个村社共有1万多伏姓人。

伏羲出生地在古成纪

因为断代史的缘故,作为远古时期的三皇之首,伏羲故事到如今只能是传说了。演绎的传说是这样的:上古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个朴实大方的女子,在河泽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引起了她的好奇。于是,她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那巨大的脚印,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似如两性交欢。不久,她便有了身孕,怀孕12年后,产下一子,此子便是伏羲,伏羲的出生地在古成纪。

在那个母系氏族社会的时代,人们没有姓氏,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只有部落首领才可以使用。

伏羲出生后,其母华胥氏又生一女,此女就是女娲。某一天,风雨交加,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了他们的家园。只有伏羲兄妹俩跑到了山顶,才躲过了洪灾。一天接一天,一日连一日,洪水不退,也不见有族人逃出。终于有一天,雨停了,山洪也逐渐减退,但是昔日的家园、亲人、族人却是渺无踪影。

面对破败的家园、生存的危机,伏羲兄妹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始重建家园,同时寻找自己的族人。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只有他们两人了;死亡的气息、寂寞的生活困扰着伏羲、女娲。面对浩荡的洪水,他们思念亲人,从而对能在水中生存的鱼、蛇,能够在天空飞翔的鸟类,能够在洪水之后存活的树木等生物充满了崇敬。对生活,伏羲依然存在许多顾虑:我们死了怎么办?谁来延续我们的民族?

于是,伏羲有了兄妹成婚的念头,但女娲并没有同意。可是面对氏族传承的责任,如何抉择呢?传说中,他们将这一切的决定交给了上天:某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伏羲兄妹又来到那个逃过劫难的山头,兄妹约定:如果从山顶滚一片石磨,能合上山脚的另一片石磨,那么兄妹便在那山上成婚。就这样,山顶的石磨从山头滚下,却真的合上了山脚的石磨。于是,便有了人类的繁衍,“磨合成婚”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虽然如此,女娲依然感觉羞于见人,于是白天以巾遮面。蛇成了伏羲族内的图腾、吉祥物。以后的人们便把女娲、伏羲比成蛇身。在出土的汉代文物石像神、墓彩绘帛画中,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女娲还是半脸蒙纱。

伏羲、女娲教人们取火种、制婚嫁之礼、织网捕鱼等,把原始人类生活推进到新石器时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现在,这些都被现代文明所取代,只有他们始创的八卦延续至今。

伏羲与八卦

八卦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天文、地理、数学无一不在其中,其中的奥秘让现代学者、专家都难以参透。所以,现代人对八卦是否为伏羲所创提出了质疑。直到河南淮阳出土了伏羲所建的都城——宛丘,1978年在安徽含山县发掘出5000年前的一块刻有八卦的玉刻之后,才证实了八卦确实系伏羲所创造,并且还是在甘肃境内创造。

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城有伏羲庙,建于明代,庙内64棵古柏被喻为八卦之意;城北15千米处有伏羲当年画卦之处,其山名为卦台山。对于伏羲画卦的说法有好几种,都有几分道理。

其一说是伏羲静坐卦台山,观察天象星、地理山势,亦有史料佐证。《陈州府志》载:上古伏羲氏得白龟于蔡水龟池,养之,而历八卦。《周易·系辞上》也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在伏羲墓与伏羲得白龟处,有一池,名为白龟池。1984年,一个名叫王大娃的小孩在池中钓鱼,不料竟钓到一白龟。还有人认为,伏羲画卦,实从当年记事画画衍出。

且不论卦从何出,但是伏羲画卦,是千真万确的。

伏羲故里缘何在天水

历史总有许多悬念,让人无法猜透。就像伏羲故里一样,竟然有两处,一是天水秦安县,一是与之毗邻的平凉静宁县。

在静宁县,一座汉代的古成纪城遗址与出土文物证实了此处乃伏羲故里。而天水则有明代的伏羲庙宇为证。也不知道是不是野史,但学者都是这么严谨地讲述的——

蒙古人入侵中原之后,宋朝灭亡。蒙古人掠夺了宋人财物与女人,同时也将宋人祭奠祖先的法器或者一一破坏,或者带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不可能祭祖了,不仅如此,这古老大地赤地千里,还出现易子而食的现象,仍不能解决生存问题。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根问祖,教化民众。

派遣的官员沿史书讲述的方向寻去。在甘肃天水找到汉柏与古庙,看到了卦象与足迹,以为这里就是伏羲故里了。野史则是说,这位官员到这里以后,觉得他的发现可以交付差事了:便打道回京了。于是,这里土木重兴,祖庙重现了。P29-31

序言

在母亲把我送进学堂门之前,对于未知与神奇的世界,我充满了敬畏。不仅如此,在偏远的湘西南山村里,我的父辈们还信仰着万能而神奇的诸天神佛,敬畏着孕育世界的自然万物,他们谨小慎微地生活在山岭下、小河边,耕作在田野里,并时常祈祷诸神保佑,忏悔过错。

每次经过百年大树底下,我们都不敢高声话语,唯恐惊动神灵而被惩罚;每次经过偏僻的树林,惊悚的鬼神故事,总让我们胆战心惊,唯恐自己不小心的过失在此被惩罚,因而默默祈祷平安路过。最难忘记每次杀鸡宰鸭款待客人时,总听到母亲嘴里默念“天杀你,地杀你,不是我杀你”的生态食物链祷告。

父辈的教诲中,许多事例让我印象深刻:吃饭时,母亲警告不要掉饭粒,否则会遭雷劈;处世时,父辈们告诫多行善事,否则会遭雷打。在他们的眼中,雷神是上天惩罚劣迹的代名词。

走进学堂之后,我和其他孩子们一样,逐渐长大,也和许多孩子一样,对于神奇而未知的世界不再敬畏,对于那漫天神佛也不再恐惧。不仅我是如此,和我一起长大、一起变老的人们也变成这样。慢慢地,我发现,世界变得苍白,河水变黑,大地空洞,苍天暗淡。

为此,我开始探寻其中的究竟,找寻心中的敬畏。

沿着生活轨迹,从中国西南乡村到大西北城镇,从繁华喧闹的沿海城市到文明鼎盛的都市,我奇怪地发现,父辈讲述中的雷神消失了。不论是生活在高楼大厦里衣冠楚楚的达人,还是居住在城镇中的人们,都没有了谨小慎微的人生与生活,人们甚至肆无忌惮地狂欢着、嘶鸣着,在世间狂奔或“裸行”。那一丝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良知,成为少许殿堂里的供奉物、博物馆内的标本。

于是,我带着儿时父辈的教诲,背负着父辈对神佛与自然的敬畏,一路苦苦探寻,寻找精神家园。沿着远古人类生存的森林的踪迹,沿着麦田中掩埋的陶石火耕灰土层,沿着长城烽燧的遗迹,仰望着崇山峻岭上雕刻的石像的断臂残肢,我寻找着先人的生活轨迹与图腾敬仰;沿着秦汉古国边疆的烽燧,拾起坠落的锈戟残剑,我试图探寻与感受秦关汉月的坚毅与渴望;品味着丝绸路上的异域风情,抚摸着五代十国的雕刻泥塑残骸,我企图追问人们顶礼膜拜的敬畏。

深夜里,我徘徊在灯火辉煌的街头,探问过沙漠般的城市生存规则;彷徨于灯红酒绿的交错里,我追问着图腾敬仰的传说。从数千年前的人类痕迹,远逝的森林、大河,到如今林立的钢筋水泥,不论是神经麻木、良知泯灭的个体,还是残留的时代遗迹,掺杂在字里行间的痕迹,一直都在挣扎着证明:华夏民族的敬畏已经成为千年的绝叹,华夏民族的精髓已经沦为传说。虽然,这一切曾经存在于世间。

尽管,怀中的希望之火,在一个又一个被荒弃的遗迹中逐渐变暗,但心中的渴望,却在一个又一个时代残骸中变得愈加浓烈。从黄河中上游涓涓细流旁,到奔腾狂欢的大海边,我一直期望找到神奇力量的痕迹,希望找到父辈讲述的神奇的传说、我们种族的力量。

我不肯放弃。

追逐,再追逐,探寻,再探寻,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无数次地追寻与探索,这看似存在,却又好像虚无的敬仰。

经过仰韶时期的马家窑陶具工坊,我仿佛听到了陶罐上的图腾欢呼与残片呻吟;这声音交织成先人们的叹息。穿过刘家峡水库的石窟,掠过敦煌石窟时,我看到了残缺的佛像与飘忽的信仰,在水上与空中狂舞;飞舞的影子像一条条抽来的鞭子,抽打在我的心间、灵魂上,痛彻心扉,抽打的痕迹刻骨铭心。经过缥缈的蓬莱仙境时,我被避世逃离的涌涌人群所惊骇,他们萎缩的身影上书写着惊惧与彷徨,不论是对于生老病死,还是君亲师友,他们均是慌乱地对峙着,恐惧着逝去,彷徨着未来。

数不胜数的折磨,将我的热情逐渐扑灭;不胜枚举的残迹,将我心灵刻画得伤痕累累,使我被眼泪浸泡的双眼变得冷峻而刚毅,也将我被风蚀的脊梁吹得更加坚强。因为,在历代先贤的足迹中,我看到追逐者艰辛中的坚毅,探寻者千万里不弃的痴迷,还有慷慨殉道者面庞的微笑与心灵的嘶鸣。细细观察、琢磨,不论是秦关汉月的冷峻,五代十国的纷乱,还是唐歌宋胭的雕刻,不经意间,我们都会看到其中的执着。尽管时代前进中的阻挠与杀戮是那么惨烈,但悲壮的故事一样流传于世。

在如今城市钢筋水泥林立、“布匹怪兽”横行的世界,我只有落寞地坐在狭小的阴暗角落里,冷眼看着一个个达人、贵族、巨贾“裸奔”在城市森林与经典殿堂中,荒诞的故事在轮番演绎:一个个扭曲与异样的灵魂,在城市中狂欢、长啸;卑鄙与贪婪的面孔,交织成不堪的生存画面;暴虐与无忌的手段,构建起践踏生态的铁蹄。破坏、毁灭、抹杀中,信仰、敬畏、安宁不复存在。

面对这些,我不能自已,唯有在无眠的深夜,用笔墨刻画下这一个个“裸奔”的身影,一处处“裸奔”的场景,一串串“裸奔”的行径。做这样的记录,我并不奢望可以改变什么,只希望用一些可以鞭挞碎裂灵魂的故事,告诫后来者,敬畏与神奇并非传说。幽幽叹息声虽有些杂乱,但依然希望能唤醒沉睡已久即将醒来的人们。

或许有一天,雷神还会来证实存在的必要。

或许有一天,善良还会洋溢着存在的幸福。

或许有一天,良知还会袒露着存在的安宁。

或许有一天,敬畏还会在庙堂端坐,接受顶礼膜拜。

或许有一天,这一声轻叹能证明追逐者、探寻者、殉道者的不息追求。

后记

发现病,是在阅读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文字“我翻阅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看到这里,心里一阵惊悸,心惊肉跳般的感觉。鲁迅先生如何这般神奇,甚至在好几十年前,便能如此深刻地描述当今这般世道。

也就是在此时,突然发现自己被病菌包围,这病菌不仅将我包围得很厚,且种类很多,有的剧毒无比,有的属于潜伏慢性。事实不断证明,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这些病菌都足以致人死命,不仅包围我个人,而且有蔓延之势,在人世间蔓延与扩张。

我发现病菌之后,开始四下里与人讲述病之利害,病之猖獗。奈何我被病菌包围之后,仿佛力量也变得微弱,即使发出一些声响,喊出一些声音,也无法惊醒旁人,甚至不能伸手拉动唤醒他们。

从西北边远山村到经济文化中心、再到沿海城市,经历10年时间,我发现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法则横行于世。越来越感觉人好像还不如那些自然竞争的动物,因为它们面临危难的时候,总有第三者插手搭救。而人则不然,只能等死,也只是等死。

吃饭等死,是现下很流行、很时尚的调侃。不仅很多人梦寐以求,更有很多人狂热追逐,无论是大学校园、企事业单位,这样的事情总是免不了。就是传播人文思想的地方也未能避免。这是什么病菌,我不敢确诊。自从我尝试和那些依靠欺骗钱财为生的人、眼里只看见金钱的人混到一起之后,我才隐隐察觉不适。

有个大学生,毕业后进了一家股票推荐公司。给他推荐这份工作的人就是他的亲姐姐。进入公司之后,很快他就知道这家公司所做的事情,就是骗人钱财,让人上当。说得不客气些,他姐姐的职业就是做“骗子”。知道自己要做骗子,而自己的姐姐一直在做骗子并且每月都要欺骗多人上当以得到丰厚的回报时,他的心里很坦然地接受了“骗子”这份工作。“大家都在骗,又不是我一个人在骗。”

这样的理由,或许可以让他心安理得地做骗子。当骗局被揭穿之后,这名大学生竟然正气凛然地说,你想干什么?为什么要揭穿这些?甚至愤慨地骂大街。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他再不能做骗子,再不能去行骗了。在这家公司里,这样的年轻人很多,而在深圳,这类公司也很多。

还有这样的例子。一个19岁的女孩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城市。没有地方住,没有地方吃饭,也不曾想过去找一份踏实的工作,却整天想着如何发财,怎么才能够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就可以得到不菲的财富。追逐金钱,成为她和朋友乃至他们这个群体的目标,除了金钱以外,什么都不在意,名誉、身体、贞节以及道德都不重要,按照她的话说,“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钱,就不能生存。”

从卧底经历金股王公司骗术(一家推荐炒股软件企业,培养了数百名大学毕业生为业务精英,专门欺骗不懂股市的有资金炒股的股民),到致远网信的传销(一家专门针对工厂打工者进行欺骗的金钱游戏)与e科士威的网络传销(针对有时间、有资金、有一些文化的市民进行欺骗的金钱游戏),我和数以百计的成员交流“心得”发现,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就是一个字:“钱”。一是为生活所迫,他们需要金钱改善生活环境,让家人过得更好;二是这个世道已经离不开金钱,没有金钱,就不能生存,甚至不能死亡;三是这些年轻人认为,这样的欺骗不是骗,这样的欺骗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如今世上,“笑贫不笑娼”的事实,已被他们很残酷地认为,挣钱是他们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礼仪、羞耻应该是吃饱喝足之后才考虑的事情。

为何金钱会成为年青一代的终极追逐目标呢?有人认为,逐利是人之本性,追逐利益没有什么不妥;有人以为,为了生存或者生活而逐利,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完全可以理解;还有人以为,每个人都是为逐利而活,年青一代逐利也是必然,只是各自的方式不一样。我几经深思却不以为然。因为这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现下年青一代的群体表现。

我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病根深植骨髓(思想)内,则外表显此行径。把脉诊问病根,我以为有两方面:其一,就是现下人没有心理与道德底线,缺乏信仰、缺乏敬畏。心里因为没有约束,自然也就变得浮躁与不安,理性与良知经常被潜伏在内心的兽性吞噬,欲望控制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其二,现下社会已经被人布置成了逐利场所,不论是生与死、行与住、学与长,同时被灌注了角逐利益的思维,因此,逐利变得名正言顺。

因为“三人为虎”之说,人们逐渐失去对于是非的判断,失去正常的逻辑推理,而被浮于表面且流行于世的现象所迷惑、蒙蔽,于是人云亦云,甚至盲目地跟随追逐,逐渐变成兽——一只只追逐利益和物欲的、狂热崇拜物质的怪兽。他们甚至坦然地以为,追逐物质、利益就是当然的事情;反之,没有物质,或者不能享受到那些奢华生活,是当下最为可耻的事情。于是,逐利成为人们生存的第一目标或者是最高目标。当对这些追逐物质的行为进行指责与产生质疑时,还会引来理直气壮的反问:“大家都这么做,为什么单单针对我呢?”“人人不都是在追逐利益吗?”

是呀,人人都在这么做,这样的追逐已经横行于世了,仅是对个别人的“挑剔”能够改变什么?又有谁不是这么追逐呢?不仅身陷其中者这么说,旁观者亦如此说。

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或金钱、权力等物质欲望,便将自己视为物质欲望或金钱的奴隶。于是,关于“奴隶”的名词,一度流行于世,什么卡奴、房奴、车奴、钱奴等层出不穷,为了金钱、物质,礼节、荣辱皆被忽视。因为没有底线与敬畏,为人处事便只有逐利,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不惜伤害任何人的健康与权益。

无论是在内地城市采访,还是在沿海城市暗访,多次与这些年轻人接触、交流,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新到城市的打工者、奔波在城市的小白领,他们一个个表露出来的观点就是获取利益。他们以为,在没有亲情系统支援的城市打拼,只有金钱是最可靠的,其他均不可信。什么友谊、爱情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产物,换言之,如果没有物质,那么爱情、友情不过是骗人的谎言。

一位大学生告诉我,考上大学,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他也是一腔热血,满怀憧憬,有着很多关于考硕士研究生、考博士的梦想。进大学之后,看见同学之间在消费、男女朋友、穿着、首饰等方面攀比,傻眼了:“大学原来是这样的?!”第二年大家开始忙于恋爱,到第三年快毕业了,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大学几年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再回头来想学习时,已经迟了。进校学习时间达到,谁管你学了多少东西?赶快走人还有后来者呢。

走出学校,金钱也就成为了努力的目标。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普世价值都成为人们讽刺的调料与笑柄。洁净的精神成为人们眼中的神话,甚至是荒诞的故事。

对于这样的分析,我自己都不满意,但事实让我不能不这样说。除了内心的约束之外,能够让人们变成现在这般模样的因素,还有制度的不完善。在目前的体制中,人不仅隐约有三六九等的划分,还有贫贱之分和待遇的分类。

首先就是人的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但生不起、死不起、病不起、老不起的说法流行坊间,因为目前的制度下,并没有将一般大众的生老病死纳入社会福利之中,而是让市场来决定,也可以说,将这些自然人的生存规律,无论是生病还是死亡,都规划成利益角逐的场地,让大家不得不面对成长之中必须面对的困难,也必须用那看似万能的金钱来处理。可以说,面对这些问题,离开金钱就是万万不能。当然,有一部分特殊的人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制度已经安排了他们的生老病死。

严格地讲,一个自然人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健康,生活得更加完善,捍卫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对于物质的需要没有过错。只要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不侵犯他人的财产利益。

但在一些机器的运转中,自然人的基本权利,本应该得到社会福利照顾的,却并没有完全落实下来,甚至这样的公共领域都充斥着钱权交易,成为逐利场。更多的人为了解决自然成长的问题,不得不面对金钱的压力,于是成为钱奴、卡奴,甚至理直气壮地成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甘心被物质与金钱控制、摆弄,自然就会舍弃良知,追逐金钱,甚至认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道德底线,信仰的就是“金钱万能”。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很多公共领域都已经成为逐利场所人们角逐的“糕点”。有人认为,就是因为制度存在的缺陷,人的病态一度在现实中暴露无遗。

我质疑自己,难道他人就没有发现这样的病菌吗?这等病态如此显眼,如此显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听到过“穷得只剩下钱”的呼吁,何以数十年之后,仍不见有治病良方呢?是奇药难寻?是无药可医?泱泱中华人才辈出,何以由我这般小子妄言?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智者世故地冷眼旁观?还是世俗者冷漠视之?我不得而知。

这般显眼病态,居然能够延续至今,不能不佩服人们的耐性与毅力超强。病在其中,坚忍数十年不说病、不治病,确非常人可比,甚至可称为可悲、可恨,丝毫不需要同情与怜悯。

对于那些医者来说,知其病不闻不问,可谓其心可诛、其德可灭、其志可夺。但也让人反思,为何医者不治其病?或许可以解释为病根就是医者下的毒,以达到驾驭或者驱使病人的目的。

我开始琢磨,久病成医,我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告诉大家怎么可以离开这病的根源。然而,如何医治这重症,我没有良策,于是便草书成文,求助众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探寻远去的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光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47298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3255640
中图分类号 K294.2-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