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6大结局落日余晖与慈禧太后)
内容
试读章节

人生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即使气象疏阔之皇家也不过如此。转眼间,同治帝便从昔日那个懵懂无知的6岁小男孩,长大为情窦初开的翩翩美少年了。

慈禧的内心是欣慰的,至少她觉得自己这十数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她是对得起爱新觉罗皇家的,也对得起早死的夫君咸丰帝。

同治帝,名载淳,是咸丰帝的独生子。虽然自同治5岁那年起,慈禧太后即决心按照未来明君的模式来打造他。但是,慈禧太后绝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母亲。慈禧给同治聘请的教学班子,有礼部尚书前大学士祁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等人,一年中除重大节假日,不管严寒酷暑,规定必须用半天时间到弘德殿中诵读诗书、习字作文。另外,同治帝还应该跟随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等人学习满文、蒙古文;为了弘扬满族人的尚武精神,跟随一班贴身侍卫练习骑射功夫。同治帝的性情,偏于好动贪玩,侍卫们簇拥着他到外面练习骑射,或是偷偷地跟随着一班贪玩的王孙贵族在外面厮混时,他显得兴致勃勃,劲头儿很高。真正要他静下心来读一些孔孟理性之书,就有点难了,同治帝常常表现为哈欠连天,神情委顿。倭仁、李鸿藻等数位帝师对此颇无可奈何。

同治元年(1862年),帝师翁心存病逝后,当时在朝廷中担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心存的第三子翁同,被推荐入值弘德殿继续教小皇帝读书。翁同当时不仅承担为小皇帝教书之职,而且还与礼部右侍郎张之万、太常寺卿许彭寿、光禄寺卿潘祖荫一起为两宫皇太后讲解一本叫《治平宝鉴》的特编教材,据说,慈禧太后从《治平宝鉴》一书中领悟到许多治国的道理。因此,翁同、张之万、潘祖荫等与慈禧太后结下了君臣知遇之情。

《翁同日记》反映出16岁同治帝(同治十年)的读书状况,却是极其顽劣的:例如,日记中正月初七日记载:“晨读极散,因极陈(极陈,极力上言)光阴可惜,当求日进之方,上颔之而已,照常退。”正月二十九日:“……午初来,满书极吃力,午正二始毕,讲折尤不着力,真无可如何也!”二月初八日:“课题‘重农贵粟’,诗题‘东风已绿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极涩,初稿几无一字可留,且虚字亦不顺,复逐字拆开讲过,仍凑泊而成数段,未毕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但是,慈安太后对此却并不十分介意。慈安的看法是,男孩子小时候哪有不好动的?过分拘束了小同治帝,损坏了小同治帝天然的灵动气息,反而不美。当时,弘德殿专司督促之责的王爷,为辈分很高的惠亲王绵愉。两宫皇太后怕小同治帝一人读书觉得无聊,便安排惠亲王绵愉的两个儿子奕详与奕谟入宫伴读。绵愉对于两个儿子奕详与奕谟的监督倒是颇为严格。小同治帝但凡有了顽皮的举动,惠亲王绵愉便让帝师们惩戒奕详、奕谟两个伴读,用竹尺很重地打他们的手心,希望可以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奕详、奕谟两个小家伙痛得杀猪般的号叫,小同治帝却不过在一旁幸灾乐祸地抿嘴而笑而已。事实上,慈禧太后先前也不认为同治帝的贪玩是什么特别的坏毛病。毕竟,两宫皇太后年纪轻轻守寡,两人就巴望着咸丰帝留下的这么一点亲骨肉,娇贵一点来养着,那也是人之常情。

据说,起先,关于小皇帝同治未来的教育方向,在清高层核心的内部曾展开过一次认真的讨论。这时,西风欧雨已然吹拂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恭亲王奕小心地提议:是否在君主的传统知识结构中引进一点全新的东西?让同治帝了解到在中华帝国之外尚有其他强悍尚武的西方国家,从而学习一点与西方国家有关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法律外交以及西方人的战争游戏规则?帝师倭仁、李鸿藻等人对于恭亲王的提议深恶痛绝。他们认为:在一种“君权神授”的传统国度之中,培养一个传统的儒家圣君那才是国运长治久安的根本;如果让小同治学习西方那些乌七八糟的思想,长大后的皇帝便会试图去践踏那些传统的统治规则,从而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于是,两宫皇太后便发函征求地方第一权臣曾国藩的看法。

此时内阁的规模为四大学士、三协办大学士,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高居群臣之首,下面依次为文华殿大学士朱凤标,体仁殿大学士瑞常,文渊殿大学士瑞麟;三协办大学士则依次为李鸿章、文祥、单懋谦。同治十三年之后,四大学士尽皆殁没,于是大学士中的排名更换为: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武英殿大学士文祥、体仁殿大学士宝、东阁大学士左宗棠。曾国藩之后,大学士的首席便改为文华殿了。左宗棠的资格原本足以顶起文渊殿大学士之遗缺,可是,大清高级职称委员会在审定左宗棠的资历时,发现他的学历仅仅只是一个举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拜相的时候便权且封了一个东阁,这令左大人私底下隐隐作憾。

事实上,晚清进入到同治、光绪两朝,政治机制转变为两宫垂帘加议政王辅政体制。慈禧太后为了防止权力的失衡,曾经动了不少脑筋,目的就是要防止下面的权臣欺负他们孤儿寡母、浸然坐大。具体而言,同治、光绪两朝,清政府政治中说话颇有分量者,大致可分成:奕、奕、奕、奕议政王大臣亲贵集团,地方督抚挂大学士衔的地方大佬,军机处,御前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五套领导班子。其中的权力运行机制相当复杂,应该为晚清史研究者明鉴。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协作,也相互制约;有时,慈禧太后自己也不能独自快然地高高在上,而是被这些权势集团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大家结成了一个很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既得利益政治集团。

P3-5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高阳的小说与读厚英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要而言之,两作家严格按照清史与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去描写,故“写出来”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与历史的真实相吻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传记组副组长、吉林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

红颜岂能都是“祸水”,性别不能锁定优劣。三百年清史波澜壮阔,两个女人横空出世,孝庄、孝钦各领风骚,一头一尾时代迥然。多少兴亡事,尽在演绎中,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图书馆原馆长杨东梁

以真实的记述与艺术的描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清前、后期两个女人的人生故事,书写有清一代的历史兴亡,是史学走出书斋,接近平民大众的有益尝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通纪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原所长、教授王俊义

后记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三年过去了。记得2010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里看到郭老师“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的帖子,当时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便立即通过天涯联系上了郭老师,我们谈得很投缘,很快我社决定出版“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系列丛书。所以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天涯论坛,是网络让我和远在东莞的郭老师建立了联系,给了我们合作的机会。之后我们虽然交流不多,但是对这个选题的喜爱和认可,让彼此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从而相互信任,默契合作三年之久。网络让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们有幸在北京见面,清瘦、儒雅、谦逊是郭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在出版这套丛书的开始,我特别想找一位清史界的前辈来做个推荐,毕竟郭老师只是一位草根作者,如果想让图书在市场上有个不错的销量,权威专家的推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篇李治亭老师质疑阎崇年“努尔哈赤十大贡献”的文章,看完李老师这篇文章,深深被他身上那种严谨的学术作风所感动。我想这个推荐专家非李老师莫属。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李老师。很巧,当时李老师已经从辽宁大学历史研究所退休,人正在北京,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工作。电话中我向李老师简单介绍了这套丛书以及作者的情况,并提出了邀请他推荐“两个女人一个清朝”这套丛书的请求。真没想到,李老师竟很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李老师给我打来电话,电话中他一字一句向我口述他给这套丛书写的推荐语:“大清王朝,汹涌澎湃,终不免覆亡。开国轰轰烈烈,因为有孝庄而更添精彩。百年盛世,转瞬化为历史尘埃。末世衰败,慈禧欲力挽狂澜,但无力回天,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揭示了这套丛书真正的灵魂所在。我不得不为李老师的文采拍手叫好!

后来,在我的“纠缠不休”下,李老师从第二部书开始一直为该丛书写序,而每次看到李老先生手写的序言,字里行间对学术的专心,对这套丛书公正、客观的评价,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三年时间似乎很长,但又是那么的短暂。三年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发生很多事。在这三年里,这套书成了我的一个期望。每出版一本,我就会期待下一本的推出。每次郭老师给我发来新书的电子版,我内心都有一种马上就要过节的喜悦。一般我会选择晚上在家中的书房,等家人都睡去,自己安安静静地逐字逐字地去看。审读这本书的时候,工作已经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愉悦。没有任何压力,只有阅读的渴望。甚至每次关电脑睡觉的时候,都有一种不忍放下的依恋。就这样,从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一直到现在你拿到手里的最后一部,没想到这套书就这样一本本地呈现在你我的面前。6本厚厚的“两个女人一个清朝”丛书拿在手里,三年的时间,让我内心收获了沉甸甸的幸福。

今天,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完成,我特别要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浦善新社长,正是浦社长对这套丛书的认可,才使得这套书在三年里得以顺利出版。同时感谢总编室吴英主任对这套书一如既往的支持,是她与总编室各位同人的认真工作,使得该套丛书质量有了保证。另外还要感谢金伟社长领衔的发行部各位同人,是他们辛勤、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使得该系列丛书有了不错的销量。

三年里,“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系列丛书一直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北京晚报》、《中国图书商报》、《沈阳晚报》、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搜狐网、网易网都一直关注这套丛书的出版,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最让我感动的是广大读者,是你们对这套丛书长期以来的支持让我们有了一直走下来的动力。我想,只要有你们的支持,这套丛书也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手记本应言简意赅,没想却哕唆这么多。

杜康

2013.10.28

目录

第一章 兄终弟及,还是两宫垂帘格局

 1.自古难处的婆媳关系

 2.圆明园的重修风波

 3.家花不如野花香,黑了宫中有宫外

 4.同治帝的短暂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第二章 甲申之变与中法战争

 1.光绪的早期教育“民为邦本,兢兢求治”

 2.最具杀伤力的清流攻击手张佩纶,终于登台献艺了

 3.“甲申易枢”与中法之战

 4.慈禧与恭亲王奕的政治纷争,最终导致“甲申易枢”

 5.“大无畏”的清流闯将们

第三章 甲午之战,决定中日百年浮沉的博弈

 1.重修颐和园妙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穷兵黩武的日本明治维新

 3.可惜李鸿章戎马一生,却错用了丁汝昌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北洋海军

第四章 维新变法,出没于风波中的一叶小舟

 1.牛人修理工,康有为

 2.革新派的维新图强,终化为一泡幻影

 3.袁世凯,一只潜伏的猛虎,睛光四射

 4.有困难,找康哥

第五章 三度垂帘,慈禧老矣,尚能饭否

 1.康有为青云直上,成为“百日维新”的主角

 2.康、梁维新派三条夺权连环计,经不起慈禧太后的轻轻一戳

 3.康、梁书生,武力夺权的尝试

 4.由后台走向前台,慈禧太后的第三次垂帘

第六章 原本想玩火,谁知燎原为庚子大祸

 1.康、梁海外的反慈禧活动,有声有色

 2.“己亥建储”政治事件

 3.野火春风烧不尽的畸形义和团

 4.在他国枪炮威胁下,政府首脑们能安然入睡吗

 5.《辛丑条约》彻底击溃了大佬级人物李鸿章的精神与体力

第七章 新政虽然好,只是近黄昏

 1.慈禧太后的新政变革

 2.一位职业革命家的诞生:孙中山

 3.清王朝的宪政改革

 4.林绍年、翟鸿、岑春煊等领衔的清流势力,如山上的水仙花,倏忽萎死

第八章 清朝覆亡,是结束也是开始

 1.清美的落雪,同时送走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

 2.尘归尘,土归土,一黄土掩没风流

 3.改革之路,步履维艰

编辑手记

序言

本书为《两个女人一个清朝》之六,也是郭厚英该系列丛书的收官之作,为其历时五年的艰苦创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有了这最后一部,才使她真正完成了对清朝全史的艺术再创作。当我看到这部书的厚厚清样时,真为她数年如一日、不惧艰难的匠心创作精神所感动。我为她取得的巨大成功而感到喜悦,并由衷地祝贺!

对于最后一部的序,厚英与编辑杜康早已表明他们的期待,而我并无丝毫的犹豫。因为我已为前五部中的四部各写了一篇“序”,这最后一部的“序”也是情理之中,顺理成章,对我而言,以成始终如一之义。

厚英完成《两个女人一个清朝》最后一部,就使这套六部书组成的“清史小说”彰显出重大的社会意义。迄今为止,清亡一百多年来,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描写清朝历史,如前篇序言已提到,当首推民国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还有儒丐著的讲述清入关前史的《福昭创业记》,此系传统的章回小说,而作者毕竟是旧时代的文人,其观念、观点乃至写法、文字风格等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与今日相比,大相径庭。

在这部“演义”问世之后,长久而无人效法,处于空缺状态。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才从台湾引进作家高阳的清史小说。继之,则有二月河的多部清史小说。这些小说基本以几个清帝为中心,仅描写皇帝的故事而已。从清朝的全史来看,他们只是描写了清朝的部分故事。

直到五年前,厚英开始了“清朝全史小说”的艰难创作历程,很快推出第一部,然后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部相继问世,距上部小说出版不到一年,最后一部即第六部也将面世。至此,大功告成!可以肯定地说,厚英是捆民国时期的《清史通俗演义》之后,系统写尽清朝全史的唯一作家!厚英运用当代文学创作方法,其创作的理念、审美意识、价值取向、语言风格等,统统是当代的“产品”,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这就与民国时期旧文人之创作划清了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厚英创作清全史小说,实为中国第一人!尤其创新之意,是把清朝前后两个著名女人作为一条主线,贯通清朝历程,显示出厚英之作的一大特色,实则也是清朝历史的一个标志性特色。顺便说一句,清朝开国摄政王多尔衮,国运兴隆;末世也有摄政王载沣,国运却衰竭而亡。按厚英的说法,可否说“两个男人一个清朝”呢?但比较一下,总觉得厚英用“两个女人一个清朝”更有特色,也更加耐人寻味。

当然,我并未忽略已故台湾作家高阳及大陆相关作家的创作。我要指出的是,他们创作的小说,仅仅是清史的几个“片段”,或者说是清史的一部分,与厚英的系统、完备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厚英的叙事与文字风格,则是当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为其他作家所难以企及。这样说,并非否定或有意贬低其他作家,恰恰相反,我在其第二部小说的“序”中对高阳等作家的创作与成就给予称许,他们之间的差异,仅是特点不同,全部与局部之别罢了。写到这里,不能不提清官影视剧的创作,一言以蔽之,胡编乱造,不值一提!我在厚英第二部小说的“序”中已说了我的看法,这里也就无须再说什么了。

当此《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系列丛书即将最后完成之时,我仅就此书之整体发了些议论。现在,话题该说说这第六部书了。从何谈起呢?就先从书名谈起吧!

该部书名曰: “落日余晖与慈禧太后”。厚英把清朝末世比作“落日余晖”,很形象、很生动,一语道破清末的历史真相。同样,也揭示了中国一个最强势的女人——慈禧太后的生命已走到尽头。如同一场多幕剧,在演出一幕幕之后,到慈禧这一幕时,清朝的历史长剧正在大幕垂落,而伴随慈禧的去世,很快,曲终人散,《两个女人一个清朝》就此终结。

这就是清朝的,也是本书的大结局。

俗语云: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这最后一部,确系全套书的“收口”。“收口”如何?让我们看看内容再说。

清朝的最后一幕,在史学的视野下,当涵盖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共五十年,慈禧执政,占其中的四十八年,唯宣统三年不在其内。这三年就是清朝的最后结局,它是慈禧当政的一个直接结果。慈禧当政几乎半个世纪,比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六十年,稍有逊色。但在慈禧当政时所发生的事之多,却明显超过了康乾时期。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康乾时期的繁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国势呈衰败而不可复振。国际形势空前复杂,集中表现在欧美工业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各列强包括日本已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发动掠夺战争,肆无忌惮,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清朝几乎已失去抗拒的能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封建专制体制正在动摇,已出现瓦解的趋势,在政治上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已行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正受到空前的挑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这大抵是慈禧当政之时清朝的基本状况。

具体说,在慈禧掌控国家政权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历同治、光绪两帝,她本人三次垂帘听政;如中法、中日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侵华、沙俄侵占东北、阿古柏勾结沙俄占新疆、日本侵占台湾、日俄两强在中国东北争霸……这些侵略战争以及国内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无不一一在慈禧眼前一再发生。慈禧试图挽狂澜于既倒,除了被迫实行“新政”,确已技穷智竭。她至生命结束前,做了最后一件事,正如人们所熟知:选定一个三岁的幼童为新主,指定她的侄女隆裕皇后为幼帝的“监护人”,以确保叶赫那拉氏掌握的国家大权不会旁落他人之手!至于她指定的摄政王载沣平庸无能,无胆识,更无大智慧,依靠这三个人,岂能掌控晚清纷乱的局势?果然不出人们所料,慈禧死后三年,清朝便寿终正寝了!要说亡清之人,宣统太小,不可负一点责任;隆裕与载沣掌大权的人,也只有三年,亦不可过求。说到底,清之亡,实亡于慈禧之手!

以上,所列事件种种,人物形象色色,故事精彩纷呈,这些,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在作家的笔下,慈禧与她周围的文臣武将各具形象,从他们的内心到外在的个性,无不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但给我最深的印象可用两个字概括:真实。所说真实,并非如历史学者那样,将历史原原本本地叙述,无额外地添加。本书之真实,实是经厚英艺术加工后的“真实”,这就是说,尽管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历史并未因再创作而改变真相,让读者仍然相信无疑,还被书中的描述而深深感动。因为艺术更深刻地揭示人们的本质,形象地还原历史的真貌。而史学论著却是无法企及的。我在前书的“序”中,特别提到,如影视剧与本书这类小说,同属艺术创作,却有天壤之别。一些描写慈禧的影视剧,将慈禧描绘成一个诡计多端、心狠歹毒的女人,这大概是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或许接受学术界一贯否定慈禧的片面评价,以致把慈禧打入“恶人”乃至“罪人”的行列,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厚莫不同之处,也是高人之处,不爱任何外来影响,将慈禧还原为一个血肉之躯,且有个人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她有自己的感情,也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厚英从人性的视野来观察慈禧,就把她的人性真实地揭示出来。如,慈禧对年幼的同治帝加强教育,请最有学问、德行优异的老师教他。慈禧的各种努力已倾注了作为母亲的爱心与责任,所以,她“绝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母亲”(本书第3页)同样,年幼的光绪帝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关于“百日维新”,是晚清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几十年来,有关研究成果之多,真是难以计算,基本说法,当然还是否定慈禧,把她定为保守派、顽固派的总头子。厚英的视角与此不同,她看到:“在变法的前期中,均有赖于慈禧太后为他们(康、梁等人)鸣锣开道,扫除障碍。”尤其注意到,“康梁几个书生并开始了武力夺取政权。”这才是“维新派真正的目的。”(见第五章)无疑是夺慈禧的权,拥光绪帝而排慈禧。这一历史事实为学术界所熟知,但被忽略不计,没有作出深刻的解释。本来是一场变法变革,却搞起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欲把慈禧置于死地,必然招致慈禧的猛烈反击。所以,变法失败是必然的。说得更明白点,变法不操之过急,不去伤害而是利用慈禧,至少变法不会以流血而告终。这就是“几个书生”把事情搞砸了!厚英将已知的各种因素和已知的事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动作都综合考虑,给出合理的解释,故描述这一重大事件,既不落俗套,也不特立独行,总之,合情合理,才能让人信服。

尽管镇压了变法,但慈禧还是实行了“新政”。从史载内容可知,其“新政”确比戊戌变法有更进步之处,或者说,比变法又前进了一大步,称为“新政”,确实是“新政”。从以往的研究看,学界似乎对“新政”大不以为然,总以为慈禧的“新政”不过是为挽救清朝危亡而不得不实行的措施而已。用其“目的”性来否定其社会效果,实则便抹杀了“新政”的社会进步意义。以今天的眼光看问题,如此评价有失公允,因而也就失去历史的真实性。

厚英以作家的独特视野,给出了新的判断:“在朝野各种立宪力量的推动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宪政改革。”这一灼见,确有过人智慧。“新政虽然好,只是近黄昏。”(以上详见第七章)厚英对新政发出的感叹,也是恰到好处,准确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的真实而不虚!“新政”是个好东西,因为“新政”对实行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无疑是个“无先例”的政治突破。慈禧提出并主导“新政”,用今天常说的一句话:与时俱进。由此看来,慈禧并非保守,亦非顽固,她能跟上正在变化中的时代脚步,敢于改革,真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最可叹的是,已“近黄昏”;实行“新政”为时已晚,无论如何,也来不及拯救清朝无可挽回的衰亡!

以个人感觉而言,读此书得到许多启示,看问题、作判断,产生出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以上,不过仅举一两个事例,若再举几个事件或几个人物来说,这篇序就收不住了,也就只好打住。

我还想说的是,厚英的书是小说,并非学术专著。但我要指出,我无意以历史事实与本书逐一对号,如果这样做的话势必将小说与史著混为一谈,会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我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意识,如何看待晚清史,怎样合理地描绘慈禧。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就可以按作家个人的识见,去构思与描写厚英心目中的慈禧形象;同样,也按她的认识与判断,绘声绘色地把那一段历史表现出来,一句话,厚英的描写与历史真貌是一致的,尤其是揭示出历史的本质,便更深层次地再现历史真相。厚英坚持这一创作原则,把它贯穿始终,因而大获成功!当然,这最后一部也是以成功“收口”。

解释小说,离不开对其艺术的分析。我在前几部“序”中已明言我不懂小说,谈论其艺术特色,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只能说,全凭个人感觉,比如,书中的慈禧是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看作家据史实能否塑造出她的鲜明的形象;读的过程中,能否感兴趣,被一种吸引力吸引而欲罢不能,这要看作家能否把故事写得异彩纷呈,引人入胜;还有,无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之描写,全靠文字来表现,读者阅读不累,轻松愉快,就要看作家的语言文字是否如行云流水,用词贴切而生动、准确。我从这三个方面去找感觉,结果是:爱读,喜欢读下去……

比如,就说慈禧这个女人,个性倔强,内心情感丰富而多变,又往往与政事相联系,不时地牵动她的情感发泄:有时柔声细语,像个慈祥的老者,有时震怒,疾言厉色;有时默不作声,只在心里算计,有时情之所至,也会号啕大哭。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因为身居最高权位,其情感不能随着政情及何种人事的影响而起伏,而变化。这些,厚英写出了慈禧的情、性格、智慧与勇气。

再说李鸿章这个政界“大佬”,是生活在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厚英把他也写得绘声绘色:如,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他一度受到冷落。至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与洋人谈判时,李氏不得不被起用。慈禧与李氏各怀心事,展开一番心理争斗。终于李将已失去的官位一一恢复。读此段事,李鸿章的本事与心理活动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厚英不愧是写故事的高手。每件事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慈禧欲废光绪帝,另立一阿哥;慈禧对列强宣战,战败求和以及其前后的许许多多的事,谤来真的很引人入胜。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及具体情节,并无差错,给人以真实感,无可置疑,激发读者读书的热情。

厚英的语言风格与那些惯于做文字游戏的作家不同。她没有那些花哨的语言,没有那些空洞的华丽辞藻,更没有西式的那些废话连篇的文字描写,也找不到生僻怪异的词汇,通篇的文字,就是中国的,传统的,又是现代通用的文字,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文字和语言写出来的精彩故事。这的确是厚英的文字风格。我想,每个读书的人都会接受!

艺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认为这部清史系列小说已达到最高境界。高与低、好与坏,都是相互比较而言的。在现当代的条件下,比之那些收视率高的影视剧、一些号称名家的创作,厚英之作确是出淤泥而不染,相顾而失色。保持史学的真实,保持文学的纯洁,是为本书与其系列的可贵品格。

清史极其丰富多彩,厚英写了六大部,也未必写尽清史。我真诚地希望厚英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写出更多更好的清史小说,在这宽广的文史领域,开出更绚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厚英已最后完成六部小说的创作。我有幸为这部长篇系列小说所写的序,写到这里,亦告结束。序当与不当,愿识者教之。

2013年11月6日于北京神州数码大厦

内容推荐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6大结局落日余晖与慈禧太后)》的内容简介如下:

同治帝长成翩翩美少年,两宫皇太后精选了两位皇后人选,最终,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被册立为皇后。同治四年,慈禧取消了奕议政王封号,随着慈安太后的病殁,恭亲王奕与慈禧太后的明争暗斗导致了“甲申易枢”。黄海海战失手后,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士子发动了推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光绪帝借助“百日维新”把清帝国的行政机构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不料,慈禧太后从颐和园杀回了紫禁城,将光绪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之中。于是,慈禧太后开始了她生命中的第三次垂帘听政。在肃穆清美的落雪中,大清朝最郁闷的一代帝王光绪帝及伟大、荣尚、正确的慈禧太后带着对尘世间的无限眷恋,终于安然地走完了他们的一生。清王朝的倒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没有带来中国迅速的繁荣昌盛。辛亥革命后,中国一样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中国改革之路依然老态龙钟,步履维艰。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6大结局落日余晖与慈禧太后)》由郭厚英、刘燕君编著。

编辑推荐

郭厚英、刘燕君编著的这本《两个女人一个清朝(6大结局落日余晖与慈禧太后)》为清史通俗读物。全书夹叙夹议,以详实而准确的资料,细腻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清朝末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清朝历史上特殊的女性慈禧曲折纷繁的一生,以及这位女性对清朝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全书视角独特,给人新奇的读史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清史题材作品。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李治亭先生将该书与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清史作品相提并论,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6大结局落日余晖与慈禧太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厚英//刘燕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46104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3279968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