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战的开路先锋,在北非战场上纵横突进,在俄罗斯平原上驰骋厮杀,但最终却沦为了纳粹的陪葬品。
《二战德国坦克图览》是“经典战史回眸兵器系列”之一,由米舒卡编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昔日沙场鏖战的惨烈,以及人类为自由、和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军事史知识和历史教训。
| 图书 | 二战德国坦克图览/经典战史回眸兵器系列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闪击战的开路先锋,在北非战场上纵横突进,在俄罗斯平原上驰骋厮杀,但最终却沦为了纳粹的陪葬品。 《二战德国坦克图览》是“经典战史回眸兵器系列”之一,由米舒卡编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昔日沙场鏖战的惨烈,以及人类为自由、和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军事史知识和历史教训。 内容推荐 《二战德国坦克图览》是“经典战史回眸兵器系列”之一,由米舒卡编著。 《二战德国坦克图览》为二战时德国坦克研制及发展史的图解性介绍,AKI号坦克至VI号坦克,再到著名的“虎王”坦克(以及一些次要类型,如从捷克缴获或改装后产生的35(t)和38(t)坦克系列),对其设计,研发、武器装备和性能、生产及其投入战场后的典型表现都有系统而具体的介绍和讲解一构图专业而精美,图释翔实而准确。为读者较直观地了解二战德国坦克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源。 目录 第一章 Ⅰ坦克系列 第二章 Ⅱ坦克系列 第三章 Ⅲ坦克系列 第四章 Ⅳ坦克系列 第五章 Ⅴ坦克系列 第六章 Ⅵ坦克系列 第七章 “虎王”坦克系列 第八章 35和38坦克系列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I号坦克Pz Kpfw.I综述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之后,德国单方面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对其军备方面的限制。而在德军的重新武装计划中,装甲部队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按照古德里安等人的构想,德军的装甲师将装备有两种在技术上远远超过当时世界各国装备水平的“超级”坦克:搭载50毫米炮的轻型坦克和搭载75毫米炮的20吨级中型坦克。前者将执行侦察和机动作战任务,而后者则用在突破作战和火力支持上。不过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装甲兵建设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坦克设计的经验和训练有素的坦克手。因此,最优先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是制造一种训练用轻型坦克。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进一步研发的经验;另一方面,尽快投产这种坦克也可以让装甲兵们摆脱用汽车模拟坦克进行训练的窘境,还可以为之后的装甲部队扩充储备下足够的合格的坦克手。鉴于此,德国陆军兵器局在1933年向各军工生产企业提出要求,让他们设计一种重量在5吨左右,在炮塔内装备2挺机枪的轻型坦克。有5家公司作出了响应,分别是莱茵金属公司、MAN、克虏伯、亨舍尔、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它们分别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最终,陆军兵器局采用了克虏伯公司的设计方案LKA I,并就订购的3辆样车进行了性能测试。样车完成于1934年2月3日,进行了第一次试车。对该型坦克感到满意的德军准备订购150辆装备部队,为了让各个军火生产企业能为接下来的大规模生产进行一定的“热身”。订单被参与设计的5家公司瓜分,这一个项目从设计到生产被委托给不同公司,具体制造也由多家公司分担的军事项目采购方法从那时起就一直被沿用下来。现在的德国政府在进行军事采购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为了掩盖其真正的用途,订购的坦克被命名为Las(Landwirtschaft-Licher Schlepper,意为农用拖拉机)。在装备部队之后,这批坦克被称为“克虏伯拖拉机”。由于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不足,车身过于短小,因此德军迅速对其进行了改良,增加了车长。为此,增设了1个托带轮和1个负重轮,诱导轮也略为上提,不再作为负重轮使用。这也是辨识这两种不同坦克外形上的最大特征。改良后的坦克被命名为MY拖拉机,并于1935年末投产。世界各国第一次知道该型坦克是在1 935年多布伦茨举行的阅兵式上。同年,德军用该型坦克组建了3个兼有训练任务的装甲师。1938年,由于中型坦克的生产设计进展缓慢,而战争又一触即发。德军将这种训练用坦克重新定位为作战用坦克,并赋予其广为人知的代号Pz.kpfw.I(Panzerkampfwagen I)。“克虏伯拖拉机”被命名为Pz.kpfw.IA,MY拖拉机则成了Pz.kpfw.IB。I号坦克参加的第一场实战系1936—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有100辆左右的I号坦克被提供给佛朗哥的叛乱军使用。在战争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缺点:车身装甲极薄,特别在缝隙和接合处的防护能力更是低下。发动机动力不足,减震系统效果不佳,导致该型坦克的机动能力较差。车身尺寸狭小,驾驶舒适度低。舱盖合上后的视野极差,多数车长必须被迫长时间探出炮塔观察作战。在作战中,I号坦克完全不是共和国军方面使用的苏制T-26、BT-5坦克的对手。此后,I号坦克又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等。虽然其装甲薄,火力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进,但是德军却利用其先进的战术有效弥补了这些问题。I号坦克在德军前期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屡屡成功突破敌方防线并对纵深进行快速奔袭。从1940年开始,由于性能上的不足,I号坦克逐步退出战争的第一线,被分配到各占领区去执行警备任务。在I号坦克的基础上也设计过一些诸如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重步兵炮的变形车。总的来说,I号坦克原本的设计定位仅仅是一种训练用轻型坦克。由于德军坦克数量的不足而被迫投入作战任务中,这种定位上的限制导致I号坦克作战性能的局限很大,但I号坦克依然是二战德国装甲兵历史上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重要起点。通过该型坦克的研发,德国坦克设计师们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为之后设计更具威力的坦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I号坦克的设计上,德国设计师们也表现出了旺盛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其他国家装甲兵还在使用旗语的时代将无线电通信在坦克作战应用上普及化,在轻型坦克依然是铆接为主的时代率先使用了焊接技术。这些都隐隐显露出德国在坦克技术上的领先。而就I号坦克本身而言,它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许多德国坦克手就是通过该型坦克熟悉了装甲战术,继而成长为一代王牌。而更多坦克手则是驾驶该型坦克完成自己的成年礼——参加第一次实战。 P2-7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二战德国坦克图览/经典战史回眸兵器系列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米舒卡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08676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7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15 |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E923.1-6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湖北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