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国的这本《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全面探讨了现代化理念、思潮、战略、政策取向、指标体系的演进过程。既系统地回顾与反思历史,又深入地对历史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前瞻未来。
图书 |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现代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何爱国的这本《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全面探讨了现代化理念、思潮、战略、政策取向、指标体系的演进过程。既系统地回顾与反思历史,又深入地对历史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前瞻未来。 内容推荐 当代中国现代化理念、战略、模式从何而来,又如何演化?未来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历程与现代化理论、战略如何互动?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逐步抒解的?现代化与”三农”问题如何勾连,现代化视阈下如何积极推进农民流动与城市化? 带着这些问题,何爱国的这本《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全面探讨了现代化理念、思潮、战略、政策取向、指标体系的演进过程。既系统地回顾与反思历史,又深入地对历史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前瞻未来。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于从事现代化相关研究的学界同仁、关注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政务人员、研修相关学科的莘莘学子以及企盼民族复兴的社会大众参阅。 目录 序: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现代化核心理念的四次转变 一、第一次变迁:从三民主义现代化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 二、第二次变迁: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第三次变迁: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第四次变迁: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第二章 毛泽东对苏联经典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一、批判基调:对苏联的学习与超越 二、对苏联公有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三、对苏联计划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四、对苏联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第三章 重探现代性: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战略 二、学习苏联的现代化战略 三、“借鉴苏联,统筹兼顾”战略 四、“赶英超美”战略 五、“农工商并举”战略 六、“四化”战略 七、“小康”战略 八、“全面小康”战略 九、“科学发展”战略 十、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态势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 发展取向的三次转型:11个五年规划的回顾与前瞻 一、“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以工业化为重点,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以市场化为取向,重视社会发展 三、“十五’’计划以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完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为新的着力点 四、11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取向 第五章 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演进 一、从“基本小康”的指标体系到“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 二、从重GDP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三、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演进的思考 第六章 从外视向内转:“四化”理论的形成与蜕变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四化”理论的萌发(1949~1954) 二、“四化”提法的定型:“四化”理论的形成(1955~1963) 三、“两步走”战略的形成:“四化”理论的完善(1964~1978) 四、从“四化”到“小康”:“四化”理论的蜕变(1979—1990) 五、对“四化”理论蜕变的解析 第七章 邓小平与中国现代性重构 一、现代性目标重构:从“大同”到“小康” 二、现代性主题重构:从“革命”到“发展” 三、现代性模式重构:从“模仿”到“创新” 四、经济现代性重构:从“计划”到“市场” 五、政治现代性重构:从“专政”到“民主” 六、国际现代性重构:从“封闭”到“开放” 第八章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国“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二、“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与战略地位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根源 第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康理论的发展行程 二、小康理论的基本构造 三、小康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大同小康”之变的深刻根源 第十章 现代性与本土性交融: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演进 一、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1979~2002) 二、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发展(2002~2007) 三、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完善(2007年至今) 四、中国小康指标体系演进的反思 第十一章 大城市化:中国现代化的新选择 一、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化是大城市化 二、中国城市化的路径及其问题 三、中国大城市化的时机业已成熟 第十二章 新工业化路在何方:21世纪初的新工业化思潮解读 一、新工业化思潮缘起 二、新工业化思潮特点 三、新工业化思潮形态 四、新工业化思潮评析 第十三章 人文化与市场化交融:第三次国学思潮探析 一、兴起及内涵 二、流派分析 三、特征分析 四、背景及根源 五、反思与前瞻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践指向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路径与方式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十五章 市民返乡与农民进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流动 一、农民流动的路径与方式 二、农民流动的动力与制度分析 三、农民流动的限度及其原因 第十六章 新中国第一次农民进城潮的形成与消解 一、农民进城潮形成与消解的实证分析 二、农民进城潮形成的制度分析 三、农民进城潮消解的制度分析 第十七章 社队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 一、社队企业遍地开花,农民大规模地向社队企业集聚流动 二、社队企业停办,农民流动停滞 三、社队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民流动的唯一渠道 四、社队企业飞速发展,农民流动离土不离乡 五、社队企业体制下农民流动的反思 第十八章 乡镇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乡镇企业整改,农民流动趋缓 三、乡镇企业进入战略发展阶段,农民流动呈异地化与饱和化 四、乡镇企业进入深层改制时期,吸纳就业能力大幅下降 五、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下改革,农民流动多元化 六、乡镇企业体制下农民流动的反思 第十九章 从城乡二元走向城乡一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流动机制变迁的考察 一、农民流动机制的历史变迁 二、农民产业流动机制变迁的解析 三、农民城市流动机制变迁的解析 四、农民流动机制变迁的特点与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现代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爱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3074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3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首版时间 | 2011-05-01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1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