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须证实的爱
内容
编辑推荐

梅芷的这本《无须证实的爱》以清澈平淡的生活为背景,突现父母之爱、手足之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让我们日益坚硬的心灵接受一次温情的洗礼与抚摸。读梅芷的文章让我们懂得:每一个日子,哪怕看起来很清淡,很无聊,都是心头的日子,潜着香,藏着甜,是自己真正活过的每一天。

内容推荐

《无须证实的爱》由梅芷所著。

《无须证实的爱》内容简介:这里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找不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她记录的只是主人公一段段渴望平凡的生活轨迹。14岁,患了类风湿关节炎;16岁,病重辍学;20岁,彻底告别了自由……绝望过,挣扎过,无奈过,最终选择了不求收获的耕耘,无论对钟爱着的写作还是情感世界。好心人为他的“错过”而惋惜,他却觉得,爱,不一定非得用婚姻去证实。父母之爱,手足之亲,朋友之情——是为大爱,无须证实。

目录

序言

缤纷岁月 最忆是童真

酸甜苦辣 悲喜话青春

寻医觅药 苦雨更凄风

百无一用 无奈乱读书

出路何在 彷徨复彷徨

闭户塞牖 企求新天空

突破障碍 大爱存心中

时光流逝 拥抱新太阳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男生

转眼之间,我进城到了爸爸身边,就读于城北小学。

城北小学小得不能再小了,就四个教室。.三年级之前,一个年级一个班,一班一个教室。到了四年级以后,班级突然不止一个了。比方四年级吧,一个四甲,一个四乙,两个班要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怎么办呢?很简单,那就一半对一半。这个星期,四甲班上午在教室里上课,下个星期则换在下午。另外半天打游击,其实是组织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十来个同学,轮流到各人家里去学习,老师巡查指导。也有固定在一个同学家里学习的。比方我们小组,就始终在一位姓蔡的女同学家,她家屋子比较大。

四年级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也真的不小,男女之间已开始有了朦胧的性别意识。新来的班主任陆老师分编小组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男女同学尽量分开,实在没办法时,就设法搞平衡,一半对一半。偏偏就我,分在了十来个女孩子中间。名单一公布,课堂里一片哄笑。陆老师一脸的莫名其妙。很想抗议,可我从小就乖,除了顺从,还能怎么样?

蔡同学住在老鹰山南侧山脚,离我家不远,但也得翻越铁路。磨磨蹭蹭上了铁道,举目望去,那边有好几个花花绿绿的身影在晃动,像是在跳皮筋。不知道这些叽叽喳喳的女孩子,等一下会用什么方式捉弄我。我是吃过她们苦头的。进退两难,我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有个女同学发现了我。很快的,她们全聚在了一起,向我招手,朝我喊话。听不清她们说些什么,但意思我还是明白的。喊了一通,见我没反应,一伙儿蹦蹦跳跳朝我这边奔将过来。逃吧?不行,非男子汉所为。咬咬牙,站起来,一步一步沿着铁路边的斜坡走下去。

她们见我下去了,也没停住脚步,嘻嘻哈哈迎着我过来。我想那时候,我的脸肯定红得像猴子屁股,感觉烧得不行。

她们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样捉弄我,只各自相视笑笑,然后不知是谁说了声:“走吧,就等你了。”

之后的日子,说真心话,我很开心。也许我是绝对的“少数民族”,大家特别照顾我,谁有好东西,都少不了我的一份,尤其是蔡妈妈对我的喜爱,有时真叫我不好意思。

女生都比较自觉认真,不用担心任何人会调皮捣乱。只有一样不好,我加入不了她们玩的游戏,无论是跳皮筋、踢毽子,还是背子(一种女孩子玩的游戏,玩具是五只棋子大小的小沙包)什么的,我都不会,即使打扑克,我也不好意思与她们一起玩。幸好蔡同学有个六七岁的弟弟,可以与我一起玩。

那天,陆老师巡查到我们小组,她不停瞅着我看。正奇怪着,她却问:“你叫什么?”

“周介眉。”我小声地说,脸好像又红了。

“啊?”陆老师似乎吃了一惊,“你怎么是男的?”

我彻底晕倒!嘀咕道:“本来嘛!”

女孩儿那个乐啊,一个个笑得花枝乱颤。

向往入队

我们孩提时,加入少先队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拿我来说吧。一年级时,在妈妈身边上学,老师看在她的面子上,对我是宠爱有加,本来那时候人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偏偏队章明文规定,人队的最小年龄是8周岁。

二年级换了两回学校,老师说没足够时间考察我,叉搁下了。

三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视我为得意门生,却不料,那天我走过阿江座位旁边时,他故意伸脚把我勾倒在地,他自己因坐得不稳,一不小心摔了个四仰八叉。他火了,从地上起来,一把揪住我,举拳就打。我见势不妙,侧身抬腿,膝盖正好顶着他的胯下,疼得他直嚷嚷。偏巧王老师听见了。

王老师找我谈话:“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过几天发展新队员本来有你,这下倒好。”我想申辩几句,却被王老师打断了:“你不用说了,我都明白。”说到这里,他又叹息道:“等下一批吧。”

这下一批,等了差不多整整一年。

1961年4月17日,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前一天下午,妈返校之前,给了我一个用牛皮纸封得严严实实的东西,郑重其事地关照我,只能在明天放学后拆开它。我摸摸纸包,知道是一本书,可我想不出妈为什么要这样做,神秘兮兮的,很想问原因,但我知道,即使问了,妈妈也不会说,只乖巧地点点头。

然而,我怎能忍得住好奇心。怕妈妈突然杀回马枪,足足半小时后,我才小小心心地拆开了一只角。当时的感觉,就像偷吃令我垂涎已久的糖果。

果真是书。书就是我的最爱。妈妈经常买书给我,没理由搞得这么神秘。

终于看到了封面上的四个字——微山湖上,想到了电影《铁道游击队》,情不自禁轻声唱道: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翻开扉页,是妈妈的字:

眉儿:

望你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

你的妈妈

1961.4.17

我明白了!

妈妈后来告诉我,那天上午去菜场买菜,很偶然地碰到陆老师。她们是修石壁水库参加劳动时认识的,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彼此与我之间的关系。妈妈问到我的表现,陆老师很自然地说到了我入队的事,但她要妈妈暂时保密,以免再节外生枝。

这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了,梦里都全是红领巾。

翌日,早早起床,早早到校,表面上很镇静,心里却紧张得要命,我真怕出什么意外,甚至担心自己错误理解了妈妈的意思。

好不容易挨到班队活动。谢天谢地,果真有全校集体活动。听到了自己的大名,兴奋得我几乎晕倒。队歌响起,我合着大家高唱: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P13-16

序言

梅芷要我为他的《无须证实的爱》写序。我惊怵万分,百般推脱,替人写序,我既无水平,又无资格。梅芷却说:“连我妈都说了,你写这篇序最合适。”听到这一句,我似再无退路。我可以毅然地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说“不”,但我不能拂了梅芷母亲的心意,老人家的话,是令人感动的,因为这感动,我答应梅芷。

我与梅芷并不太熟。虽然梅芷的名气早已在我们这个小城响亮。我所谓的“认识”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先是在报纸上经常看见笔名为“梅芷”的文章;然后是惊闻“梅芷”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且是个自强自立的“轮椅人”;再然后,才知道梅芷是“人生如歌”的版主,我则是那里的常客,我与他在网上有了有限的几次交流;再然后,梅芷由他弟弟推着,来给我送稿费,或是捎来发表有我作品的报纸;再然后,我帮他去火车站提过他的第一本书《无法证实的爱》,那天,我的脚步仅仅到了他家门外,至今我还没踏进那10多平方米的蜗居。

我很荣幸,自己竟这样与梅芷的两本书联系在了一起。《无须证实的爱》与5年前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无法证实的爱》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或许叫姐妹篇更恰当。《无法证实的爱》大多虚构,看上去华丽、文学,而《无须证实的爱》是写实的,叫自传体散文也可,叫散文体自传也可,读后感觉他写得那么质朴、自然,处处真情流淌。借着作序的由头,我先睹为快,在电脑屏幕前足足盯了一天,把这书的电子稿通读了一遍。实话实说,我还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读过我们本地作家的书。《无须证实的爱》,读着读着,我就走进了梅芷的个人生活,走进了梅芷的感情世界,也跟着梅芷在爱的风景里畅快地行走了一次。然后,我被彻底打动。然后,也激活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我更愿意把梅芷走过的这前半生名之为“爱的风景”。这道风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而成,撷取从1953年至2011年近60来的人与事,铺陈开来,刚好是8章100篇文章。100篇文章,单独成文,连贯起来便是梅芷的一个花甲。之所以书名叫做《无须证实的爱》,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爱,不一定非得用婚姻去证实。父母之爱,手足之亲,朋友之情,几十年来,于我,须臾不曾离。或者,可以这么说,有失必有得,因了某种爱的错过,我竞得到了常人难以体味的不寻常的爱。这有那么多的朋友能替我证实,是为大爱,无须证实。我无怨无悔。”梅芷视这爱为真爱,为大爱,回忆起来,记录下来,以此温暖自己,也温暖读者。这段长长的爱的风景,梅芷用他畅快而质朴的文字一一证实。

我终于近距离接触梅芷了,真正体味到梅芷的日子岂是“辛酸”两字可以概括。我读到如下文字:“不能不承认,肢体上,我不可能会有任何优势。一般人以为我只是腿脚不好,手应该还可以。其实不然,除腕、踝以下的小关节外,全身大关节都不同程度畸形,除了膝、髋与脊椎,肘也不能伸直,肩无法上抬,尤其是左肩,早在20岁那年就病理性脱位,以至左手连自己的耳朵都碰不到。能利用或开发的,只有脑子了。可我读书少,既不聪慧,又不努力,虽时有壮志萌发,却无才无能助我如愿以偿。”尤其是读“寻医觅药,苦雨更凄风”和“百无一用,无奈乱读书”两章,梅芷写得很流畅,我却读得无比沉重,除了读出强烈的震撼和无奈,便是对自我的严正审判。与梅芷相比,我所谓的痛苦、挫折、烦恼,实在是太轻飘飘了。虽同是文学爱好者,但我们的起跑线太过悬殊,即使我的文字能混得与梅芷一样的人气,那么我的沾沾自喜,便是轻浮无骨的证明。梅芷的文字,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得见上帝对我的错爱,更照得见我自己文字背后的无聊与轻浮。

我想告诉读者,要真正读懂梅芷的这本书,需要一颗平常心,一颗敏感心,一颗柔软心,需要抛开尘世的纷扰,抛开庸俗的追求。梅芷的生活里,不涉金钱,无关权力,你暂且不要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单调而贫乏的。是的,我们的行动都很方便,我们的生活看上去很充实,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奔走在远离幸福的路上。富可敌国的人,未必找到了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寻觅到了幸福。快乐和幸福,说到底并非金钱和权力,而是心底的一种安闲与宁静。我们并不缺乏快乐和幸福,我们缺乏的,是感知,是珍惜,是把握。我们每天都迷失在看似宏大却与心灵无关紧要的追逐中,看起来,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其实却是一天天奔走在远离幸福的路上。这个世界,富贵如指尖的薄暖,浮名若云影的清凉,即便会绚丽,但似烟花,难以长久。《无须证实的爱》正是以清澈平淡的生活为背景,突现父母之爱、手足之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让我们日益坚硬的心灵接受一次温情的洗礼与抚摸。读梅芷的文章让我们懂得:每一个日子,哪怕看起来很清淡,很无聊,都是心头的日子,潜着香,藏着甜,是自己真正活过的每一天。

我想告诉梅芷,你要一如既往地做一个快乐的“老小孩”!“老小孩”这个称呼多好,我们谁也无法与时间抗衡,谁也无法抵挡皱纹爬上脸,谁也无法拒绝白发漫头颅,但是,我们可以让胸中跳动的那颗心,保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生理年龄固然会不断走向衰老,心理年龄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童心未泯”是我们这些渐趋老化的、余生的期望,只要童心未泯,哪怕你再活一个甲子,也能“枯枝发新芽”。在无数世俗观念的冲刷下,让自己的心理永远不受污染,永远天真烂漫,永远理想主义,那将是余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梅芷在文章里这样描述自己的写作状态:“弯曲变形的身体决定我不可能像健全人那样上电脑桌操作,平时,只能把键盘放在大腿上打字。阿翔见了,动开了脑筋,替我做了一个长方形木盒子,键盘放在里面,翻开盒盖,盖板正好供鼠标移动。”这个姿势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将成为我记忆里梅芷最优美的姿势。一个人,活来活去,剩下的只有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我愿用两句话与梅芷共勉:第一句话是“皱纹长在脸上不算老,长在心里才算老”;第二句话是“微笑不在脸上,在心里”。

后记

曾经,应该是1983年吧,刚看了几本写作书,就做起春秋大梦来——写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这在当时,算起来还是我多年的想法了。我用油光纸钉了一个小本本,在封面上写下三个字《病中吟》。

我知道,刘天华先生有一首二胡经典,就叫《病中吟》。可惜当时我还只是听说而没听过。我非常地神往,以至于把自己假想中的“自传体”定题为《病中吟》。

我知道自己算不上一个坚强的人。然而,别人眼里,我好像一向“身残志坚”的,久而久之,自己也似乎觉得是那么一回事了。我经常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遍又一遍认真仔细地读。不夸张地说,还真有点英雄崇拜的味道。

我觉得应该把《病中吟》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当代的英雄。

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两三天工夫,我写了一章,有至少万余字。

我的主人公与我患的是一样的病。所不同的,他经过自学,掌握了很了得的医学本事,结果把自己“不死的癌症”给治好了。总之,他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名医。他成功了。

我用的是“倒叙手法”。也就是说,头一章就是故事的结局,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大团圆”的结局。

可惜,我犯了一个致命的也是极低级的错误。成功,于我,完全是无根之木。事实上,像我(或主人公)这样的病,在当今医学界,压根儿就不可能出现奇迹!人,在科学面前,可以异想天开,却绝对无法与事实抗衡。

我很快陷入了困境。我写的是自传体,而不是幻想或武侠小说。没有过任何成功经历的人,怎能铸造出成功的辉煌?!

一筹莫展。偃旗息鼓。只留下了那二十几页的“第一章”。

现在想想,也许是我的想像能力太过薄弱。或者,我干脆可以放弃“自传”二字,另起炉灶,另辟蹊径。然而,说到底,还是一句话,现实生活,到头来,总会牵制着写作的成败。我曾经不肯承认,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却不能不叹服气,无论是谁,要想创造一种与自身现实毫不搭界的别样生活,不可能。

我一度十分热衷于传记文学,借来了许多诸如《贝多芬传》、《爱因斯坦传》、《居里夫人传》之类的书籍没命地读。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极其浅薄的功利考虑。只是,我越读越发感觉到自己没有出路。他们太伟大了,我连仰其鼻息的资格都没有。于是,我又找来了一些比较不那么伟大的人物的传记来读。可惜,不看不要紧,一看二看的,我看出了许多的厌恶感。我终于颇为自以为是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大多的传记作品,打着真实的幌子,却在大行其歪曲、捏造之能事。当然,作传者有作传者的说词:传记文学毕竟是文学的一种,是文学就允许虚构,不是吗?

我终于对传记失去了兴趣。《红楼梦》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我觉得这好像正是为如今的一些传记文学作的注解。曹公实在伟大!

相反,小说“事先声明”是虚构的,是假的。但是,许多优秀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却是纯粹的真实。

我不读传记了,并颇为不知天高地厚地宣称,我也不写传记。有位朋友很是嗤之以鼻:你有这个本事吗?

想想倒也是。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经常出尔反尔。反正我现在说话不算数了。因为,我又想写传记了——为自己写。而且,如果有可能,如果有人愿意,我还希望会有多一些的读者。我一贯是比较内闭的人。我不愿也不敢暴露自己的生活与心深处的东西。但不知道因为什么,一夜之间,我忽而发觉,其实,我有什么值得遮掩的?

然而,怎么写呢?怎么安排自己“历史”呢?  首先是个体裁问题。索性来个东施效颦吧——台湾女作家罗兰曾写过一部三卷本的自传,是完全破了规矩的。她用散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她的生活史。读过之后,我的感觉好得不得了,当时就有过仿效的念头。

在我的文字中,出现了不少与我有过交往的人。我不希望我的记录影响到我的友人,这便想出了一个可聊作变通的法子——把比较容易产生误会的人名做些“艺术处理”。

就这么定了!

我能记点什么呢?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没有再做“意在笔先”的傻事。

我没有再有意地去考虑坚强之类。

尽可能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走”过的岁月,尽可能对自己的日子做一番认真细致的梳理与回味,不管它是苦还是咸、是辛酸还是甜蜜,更不去理会自己是脆弱还是坚强。

童稚时的经历,几十年来,母亲时不时地提醒着我,许多的故事,甚至已历历在目。稍微懂了人事之后,我这个“生活单纯”的人,对自己的所历所感,有着比别人多得多的记忆。至于病后病中的这些年,更不用说了。况且,我保存着数千封的亲友来信,数以千万计字的日记,它们都可以为我真实地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没太多的奢望,只想用自己的手笔,留下可以证实存在过的痕迹,因了这些痕迹,再也无须证实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爱与情。

书评(媒体评论)

疾病使梅芷的身体永远地蜷起来,膝盖与眼睛的距离只有一尺,但我觉得他的精神是舒展的,他的心在文字中自由飞翔。

——莫小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须证实的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65854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