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编著的《天文学史话》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星占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占星家就恪守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垂象,见吉凶”的信条,从而使中国的天文学从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神秘色彩。中国古代天文学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先民观象授时的科学历史,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有益的钥匙。本书结合文献学和考古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诸如天文学的起源、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四象体系的建立、星图的发展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解释。
| 图书 | 天文学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冯时编著的《天文学史话》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星占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占星家就恪守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垂象,见吉凶”的信条,从而使中国的天文学从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神秘色彩。中国古代天文学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先民观象授时的科学历史,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有益的钥匙。本书结合文献学和考古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诸如天文学的起源、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四象体系的建立、星图的发展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解释。 目录 引言 一 天文的传说 二 恒星观测 1.天球坐标 2.天官与星官 3.二十八宿的起源与发展 4.从早期星经到《步天歌》 三 星图巡礼 1.早期星图 2.汉代星图 3.隋唐星图 4.五代两宋星图 5.明清星图 四 四象探秘 1.东宫苍龙 2.西宫白虎 3.南宫朱雀 4.北宫玄武 五 天象记录 1.交食 2.日珥、日冕和太阳黑子 3.彗星 4.流星和流星雨 5.变星、新星和超新星 6.极光 六 太阳运动 1.圭表测影 2.二十四节气 3.黄赤交角的测定 4.岁差的发现 七 精良的古代历法 1.甲骨文中的商代历法 2.三正与古六历 3.汉《太初历》的改革 4.祖冲之的《大明历》 5.隋唐时期的历法成就 6.从沈括新术到郭守敬的《授时历》 八 五星连珠 1.行星运动 2.会合周期 3.岁星纪年 九 朴素的宇宙学说 1.盖天说 2.浑天说 3.宣夜说 十 天文仪器 1.表 2.计时仪器 3.观测仪器 十一 灵台春秋 十二 天文学的中外交流 1.中国天文学的早期传播 2.西方天文学的引进 十三 少数民族的天文历法 参考书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天文学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冯时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26617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2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49 |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2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P1-092 |
| 丛书名 | 思想学术系列 |
| 印张 | 7.6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36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