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
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籍苏州,是吴中贝氏第十五世孙,是贝氏首富潜谷公支贝慕庭的嫡系子孙,是贝氏金融奇才贝祖贻的长子。贝聿铭这位吴中贝氏的传人,世界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以出类拔萃的建筑设计铸就了辉煌,是吴中贝氏走向世界的杰出人物、佼佼者。张一苇编著的《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以吴中大家族贝氏的家族谱系和重点人物作了俯瞰式的梳理和由点带面式的介绍。

内容推荐

张一苇编著的《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以吴中大家族贝氏的家族谱系和重点人物作了俯瞰式的梳理和由点带面式的介绍。因涉及的贝族人物谱系较为繁杂,从国内到海外都有,所以写作也有一定的难度。《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作者筚路蓝缕,精心采访、查询和搜集,终于有条理地将贝族人物谱系作了科学而规范的梳理,并对因应历史事件而发生的人物命运的变化作了俯瞰式的点睛评述,读来既有历史感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是目前梳理大家族史的一部好作品。

目录

迁吴之始

贞与争:承续家族

繁衍:瓜瓞绵延

祖业代传:行医鬻药

新血润泽

颜料大王

世风涤荡

化毓教文

恩泽纷披

向洋东西

跨洲筑厦(上):玻璃和钢铁的缠绵

跨洲筑厦(下):含蓄与张扬的极致

书脉画韵

吴献音远

无声之声、温柔之力:女性剪影

蝶幻蚕织

开枝散叶

根植吴地

附录

 分甘小舍记

 重修师子林记

 贝晋眉的家人家事

 往事回眸

 贝氏家族世代、姓名、字号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或许他还没婚娶成家,或许他刚刚讨了娘子还未生育小孩,家庭的负担还不很重但也有几分压力,而且他对未来也有着几种规划几许期待几分梦想……这与现今走出校门或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的心态,或许并没有太大的分别。贝姓青年也会驻足在热闹的大街,出入于庙会集市,用他那双焦渴的眼睛张望;种种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拉锯般地争夺着他的选择倾向,贝姓青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犹豫;至于就职的地域变化,熟习于血缘、亲缘、家人、族人生活圈子的中国人,往往因为某一位亲族乡党的带引才会来到某个陌生地,贝氏青年也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位在苏州生存下来的被引领者。当下的赵钱孙李青年和明代的贝氏青年从不同的地点出发,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朝向了同样的目的地——理想(具体的目的地名称反而可以忽略)。

略有不同的是,当下求职者乘坐的是火车、汽车甚至飞机,而贝姓青年则是沿着陆路步行、借着水道坐船,偶尔“奢侈”一下,或许也不过是乘乘马车、骑骑马匹吧。经过吴山越水间的跋涉,车船劳顿的疲惫,行旅之间的不测,终于某一天,那个明代长衫短襦装束的贝氏青年眺望着远远的城墙和依稀的城门,有人告诉他,苏州到了,他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毕竟他是走出金华,来到了他向往的苏州了。

这个苏州,只是小贝约略听闻、稍稍识见的地方。他不会对它一无所知,却仍然充满好奇心、陌生感和新鲜感。小贝之所以选择苏州作为他“闯世界”的目的地,而不是北国或南方的别的什么城市,人们完全可以料想到,这与他的技能特长、职业背景,以及苏州这个城市当时在医学、医药方面的影响有着莫大关系。

还有一点人们可以联想到:小贝是个有脑筋、会思考的青年。

苏州的吴门医派,在元明时期已经显现其端倪。

较之贝氏青年的职场转移略早两三百年的元代,苏州城内除了“漂亮得惊人”的风光外,还有许多医术高明、善于辨证施治,堪称“教授”和“哲学家”的医生,葛乾孙、朱丹溪、薛铠等吴中名医灿若群星。  或许贝氏青年在走出金华兰溪时还不能全部知晓吴地的这些名医大家,但他极有可能听到过其中的一些医案传闻。碰巧的是,他的家乡与朱丹溪先生的故地,在地缘上相当接近。丹溪先生与病人之间发生的那些近乎传奇的故事,在吴越之问广为流传,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逸闻谈资,小贝能够听闻其中三两件,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意外。

像一个武士渴望格斗和沙场,像一个文娱“发烧友”决意“北漂”,像一个穆斯林朝觐麦加,像一个IT青年奔赴硅谷,这是使命,也是内心的召唤。贝氏青年来吴地的行程,可以说遍布了热血和慷慨,也写满了一个年轻人对人生的全部规划和努力。

热血点燃的激情,带着他来到他向往和梦想的天堂。

对于小贝的苏州之行,人们还可以作一些“扩展性想象”:小贝从金华到苏州的迁徙,或许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或许有过数次家乡与吴地之问的往还。或许某一天设摊行医完毕,他躺在小栈房的铺板上,仰面看着椽条和瓦楞的线条,盘算着一天的收入,比较着这里与家乡的收入情况、经商条件以及未来的机会,思忖着要不要租下一处住房,让自己有个安居的所在,同时可以将年轻的娘子接来。完全有可能,就在这个念头浮现之际,他猛然间跳了起来,迅速走出小栈房的大门,去阊门外南濠街(今南浩街)附近的某处宅子里租下了一两间屋子,当晚就搬迁到那个“家”中——虽然可能是个临时居所,或许没几件像样的家具、用品,但那是贝氏在苏州的第一……

P2-3

后记

三年前,我根本不能预想到,自己会与贝氏家族有如此深契的机缘。三年间,我自嘲几乎成了“贝字控”——但凡听到、见到“贝”这个字,都要多留几分神、多倾听多打量几回。

我自2003年开始与贝氏在苏州的后裔贝纫兰接触,听她讲贝家的往事和她自己的经历。期间我目证了她从行动自如到卧病缠榻,从“八十搀九十”(老夫妇俩相依为伴)到失偶落单,但病倒后她仍说“要活百岁”的话让我体会到了这个家族内在的顽强和韧性。后来,我还与贝纫兰的堂妹贝织芸老师作了更为深入的长谈。

尽管与贝家族裔有所接触,但我的视野原本只限于存世的贝氏后人,主要想对他们晚清民初的生活略作梳理、记录,我主力的是“口述历史”,希望能将一些正在随着老辈离世而景物日渐模糊、面目越发不清的往事旧踪作些记录,并不想做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其他事。而且,2005年秋冬以来,我自称“多任务系统”,一直有这批或那批事务在同时等待处理。所以,当2011年3月初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刘海女士邀我写作此书时,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我甚至对她直言:“如果有别的人选,那就不一定由我承担(此任)。”言虽如此,我还是开始了写作构思并认真找寻资料线索。我固有的“野心”和“完美主义”这时又从骨子里钻出来折磨自己——我恨不能遍访贝氏家族所有在世的后裔、遍搜与贝家有涉的所有记载!

但是,我最终只能将范围限定在“力所能及”的框子里,我能做的只是不断地“榨取”和“透支”自己,直到身体的每一个“零件”都在“呻吟”,但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没做、来不及做或永远没有机会做了——譬如,想访问的老者谢世了,还有更生动的细节可采访,还有来不及进一步追溯的资料线索……因此,书中展现的贝氏家族只是一个梗概和框架,是一些有限的侧面勾画和有限的事实罗列。

真诚地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贝纫兰女士、贝浼智先生、贝织芸女士、贝葭龄先生、贝松龄先生、贝啸辛先生、贝聿继先生、贝聿素女士、贝聿组先生、贝聿综先生、贝聿吾女士、贝念明先生、贝公亮先生、贝蓓芝女士、贝念娇女士、贝虹女士、贝康女士、朱序孝先生、许唯物先生、陈中先生、于祥先生,等等等等;感谢提供写作支持的杨盒先生以及苏州市方志馆、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感谢不断督促和鞭策我的选题策划人刘海女士。

吴中贝氏盛名远播,其中精锐人物极受世人关注,研究者、追随者不乏其人,贝家后人们的行踪也是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我掀开打量并着手采撷的,不过是这个家族大树上的小小枝桠、数枚果实。对于写作期间众人给予的帮助我将感铭于心,所有的错失、差误都由我本人负责。衷心希望得到贝氏族人和有识人士的指点和批评——此书将是我们交流探讨、发现新知的一个基础平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一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04225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314045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