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九三八年的铁
内容
试读章节

胡菰蒲家的伙计胡逊,耳朵被削掉一块。疼痛先是聚集在外耳部位,接着呈反射波状向周围以及头部扩展。他看着那几人把黄杏儿扛起来,消失在蓝雾深处,并听到大概是枪杀兔子那人留给他的一句话:“回去告诉胡老爷子,过耳风要他的二十杆新枪。”

过耳风——胡逊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土匪的名字。他站在杏树跟前,看到自己的一小片耳廓让刀插在树干上,仿佛那里长出的一块木耳。

胡逊拔下那把插着他一小块耳廓的刀,放在手里提着,离开念头岭。从耳朵扩展开的疼痛窜向全身每个神经末梢,最后顽强地进入心脏;耳朵那里剩下的就只是血了。胡逊不敢去摸流下来的血,但知道它们一下一下滴在他的亚麻色褂子上。

从念头岭下来,经过一片河滩,就回到了镇上。接近黄昏时分的风波镇,街上飘荡着槐花的香气。尤其是布店所在的落日街。作为风波镇的主街,它不负众望地具备了一些异质——街道两旁生长着几棵十分罕见的紫槐,发出的香气顺风飘出几里远。

作为风波镇最富有的大户人家,胡菰蒲家的高门阔院当然就坐落在落日街上。不仅如此,整个落日街几乎可以说有大半条都是胡菰蒲家的。胡逊踏上落日街依次经过的包子铺、杂货铺、布店、拳房,都是胡家的产业,前面都要冠上“胡家”二字。

胡逊肩膀上染着耳朵滴下来的血,手里提着一柄短刀,这种样子引起落日街上所有人的注意。他顾不得回答他们好奇的询问,一路小跑回到胡宅。胡宅是一个三进四合院:后院一排后罩房是库房和杂间;正院是客厅、书房和胡家老小的起居室;外院一排十间倒座房,四间厨房,六间给仆人住。胡逊跑进大门。正对大门的一面照壁上,玉雕麒麟在他疼痛的目光里变了形。他跑进侧屏门,沿着青砖甬道往二道门跑,还没跑到二道门,碰上黄杏儿的爹老黄从门里出来。

老黄是胡家的管家,他手里提着一个账本。“我的祖宗啊,你怎么才回来,杏儿呢?”老黄问。

“唉!”胡逊没想到头一个就碰到老黄。他停下来,抹擦自己脸上头上跑出来的汗。

“怎么出这么多汗?还有血!胡逊,你耳朵怎么了?”老黄发现胡逊本就很白的脸越发的白,手里还提着把刀,马上猜到杏儿出事了。

“先别问,老黄,我得赶紧报告老爷去。”胡逊撒腿又跑。他拔脚时,扯动了连通耳朵和脚面的一根神经,意外的疼痛使他蹦了一下。

“我看,你是不是先包扎一下?”

“不,老黄,我得赶紧去报告。他们要枪。”

“等等等等,杏儿呢?是不是出事了?你小子给我回来!”

“杏儿……被土匪掳走了。如今这年月不好,老黄。”

胡逊边说边嘶嘶吸着气跑进二道门,手里提着刀。老黄紧跟着也提着账本跑了进去。

胡菰蒲正坐在客厅和太太说话。他们刚接到在日本留学的儿子胡谦捎来的信;他告诉他们,他将在五天左右回家。

胡逊提着刀和自己的小片耳廓跑进来,扑通摔倒在地上。胡菰蒲皱了下眉。他最见不得下人慌里慌张的样子。胡逊平时也算稳当,但今天这情形很让他不满。“怎么了,胡逊,站起来说。”

“老爷。”胡逊已经站不起来了,他觉得全身的血都流干了。“过耳风。他掳走了杏儿。一共五个人。”胡逊把右胳膊抬起来,他看到自己那小片耳廓已经变得有点皱巴,像是一路上被太阳晒干了。

胡菰蒲从太师椅上站起身,拄着手杖踱到胡逊身边。他是个五十多岁的人,由于幼时患过一场病,一条腿有点短,因此过早拄上了手杖。两条腿长度不一使他看起来有点斜肩,但他努力挺着上身,不让自己的背显得驼。近些年,自从少爷胡谦东渡留学,他衰老了。

“这是什么?”胡菰蒲凝视着刀上那片像肉的东西。“你的耳朵?过耳风干的?”

“是的,老爷。刀法特别准。直接削掉这片肉,还插在树干上。”

胡菰蒲弯下腰查看刀和肉。用手摸了摸刀片,动了动那片肉。

“老爷,他要咱的二十杆新枪。”

“好刀,”胡菰蒲把手从刀片上移开,说。“你挺走运的。”他朝后做了一个手势。太太初秋早就站起身,准备到后屋找药箱子去了。“算了,”胡菰蒲又摆摆手制止了太太。“不顶用,他的血都快流干了。你,”胡菰蒲叫住一个正在往客厅搬一只花瓶的伙计,“赶紧扶他去药店,敷点药。”

屋里只剩下胡菰蒲、太太初秋,还有老黄。老黄有些显长的脸紧拧着。

“老黄,别扯着那张长脸,好看吗?”胡菰蒲右手拄着手杖,左手背在身后,面对二道门里面的一口荷花缸。“没出息。”接着,胡菰蒲拄着手杖走出雕花木门,走下三级台阶。手杖沉稳地敲着青砖院子。他经过一棵石榴树,来到荷花缸旁,看里面的几条鲤鱼。“你去,把角声给我叫来。”

P3-6

后记

献给初玉兰及她的故乡

初玉兰是我的外祖母。当然,在小说中她另有其名,就像风波镇在小说中是黄杏儿的故乡,而现实中它并不叫风波镇一样。文学作品不是图书馆里的史实资料——小说素材在经过艺术处理之后,即便是当年的真实事件,也不宜经受艺术之外的考证和审视。何况这部小说中的A线发生在一九三八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小镇抗日传奇故事虽不必像纪实文学那么丁丁卯卯,但总要涉及到某些绕不过去的真实历史背景,所以小说里还是避免用真实的人名和地名为好。

因此,我要请已经逝去的外祖母谅解——关于她的名字,关于她的故乡的名字,我选择了让它们隐退在小说之后。而在献词和后记里,我要明确地说:这部小说,我要献给初玉兰,及她的故乡——水道镇。

是的,那个我称其为风波镇的小镇仍然存在,它名叫水道镇,在距离烟台六十多公里的地方。它是外祖母的故乡。有关于它的那些故事,外祖母给我讲过许多。第一次听她讲日本人,讲打仗,我年纪还小。外祖母讲着讲着,就变成了小说中的样子:瘦弱的身体蜷成球状,两条腿以奇怪的姿势折叠成一把剪刀。她重复着那些往事——日本人在水道镇上高高地修起了炮楼,他们把我三岁的母亲抱到炮楼里玩耍,令全家人惊惧万分。幸运的是,最终母亲被平安送回;日本人频繁扫荡,外祖母抱着母亲往大山中奔逃,中途掉队,只好跳进一口枯井中。随后落下另外一些人,纷乱地踩踏着她的头顶。

外祖母讲着讲着,就会陷入一段小睡,保持着蜷成球状的身体。外祖母晚年后一直住在我父母的家中,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在我记忆里,初中寄宿时,每周回家,外祖母都要重复那些陈年往事,包括她年轻时代的某几个表哥——推着自行车卖靛的老人,就是她那些表哥中的一个,他活在外祖母的讲述中,活在小说里——当然,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在小说中我给他安排了一个土匪的身份。他也曾真实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出现过,我至今能记起他走街串巷卖靛,将自行车支在大街上的样子。

昏暗的天光,温暖的大炕,蜷曲的外祖母,重复的回忆怀念和讲述——这就是初中时代留给我的关于外祖母的最后记忆。之后,由于某些不得已的原因,外祖母在晚年离乡背井,去东北我三姨家里暂住,没想到她终老在那里。

这个胶东小镇,如今生活着我的两个姐妹。因为此,我时常会在那里逗留。走在它的街道上,我努力辨认和寻找着当年的痕迹。而那些沉默和喧嚷的街道,那些店铺房屋,门口的树木和石阶,它们与外祖母讲述中的样子相去甚远。但奇妙的是,我无比迷恋这种隔阂和差异,它更为有效地刺激着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我的情绪在时空之中往复回环,令我心跳不已。我的外祖母初玉兰,她蜷着身体对我重复讲过的那些,是一九三八年的水道镇给我的最牢靠的影像和色彩。所以,此刻,我更为浓烈地怀念我故去的外祖母初玉兰。

还要说的是,这个小说现在的样貌违背我创作它的初衷——作为从事这个行当十余年的作家来说,我还没犯过这么离题千里的失误:我本想完成的是一部时间和历史跨度都比较大的成长小说,风波镇只是其中一个比例很小的环节;而事实是,几乎在创作起始,我就意识到了二十万字容量的窘迫。之后就成了如今的样子:我把这部小说完全交付给了一九三八年的风波镇,完全交付给了外祖母黄杏儿。虽然,有另外一条B线——三十岁的我回到风波镇遁世疗伤,与外祖母日夜相对——与一九三八年这条A线并驾而行,交叉叙述,但是,我构思中的百分之八十的内容,仍无暇在此部作品中顾及。也由于此,我边写边构思着下一部作品——在那部作品里,我的母亲,那个后来向着老年滑去的终日踩着缝纫机的女人,将代替外祖母的角色,继续在风波镇上生活着。日本人远去,被过耳风炸掉的炮楼的残骸还在。我甚至还构思到了第三部作品——在那里游荡着童年的我,她和现在这部书里B线中的三十岁的我最终衔接。一个人从她的祖辈开始,就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几十年后的她自己,这个过程经历了三部长篇小说。时间和空间的奥秘,成倍地滋生……

这些狂妄迷人的想法,一直陪伴着《一九三八年的铁》的完成,令我时时亢奋不安,手足无措。而我到底能不能在未来完成它们——第二部或者第三部,现在看来已经不重要了——似乎它们在我的念头里出现,目的只是这样:散发着妖娆的光芒,在前面诱惑我、牵引我,让我完成目前这个面目全非的作品。

现在是秋天的烟台,我正热烈地畅想着一场远足,希望到某个地方游荡一些日子。但我又知道自己那差劲的行动力,它令多数筹谋不了了之。四个季节之中,秋天是最让我仓皇不安的,这很奇怪。尤其今天,我整个人的气场活跃不静,在后记中进进出出。这跟小说有关吗?我不知道。好吧,既然这样,此刻——我情绪复杂地写着后记的最后几句话,觉得很有必要以此结尾:今天是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三日。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后记:献给初玉兰及她的故乡

内容推荐

《一九三八年的铁》由王秀梅编著。

《一九三八年的铁》讲述了:

一九三八年,很多事情发生。国事,家事;生死,爱恨,情仇。

日军侵略占领了这个胶东半岛的小镇,为抵御外侮,农民,艺人,铁匠,拳师,乡绅,土匪,他们站在一起,土法造雷造枪,与小镇共存亡。

硝烟中也盛开玫瑰,血色玫瑰有更铿锵的姿态。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张炜、李掖平、刘海栖推荐作品!

《一九三八年的铁》是作者王秀梅以1938年为背景,讲述农民在当地乡绅组织下自发开展抗日活动的一部小说。本书的主人公黄杏儿、胡菰蒲、过耳风等等,都是在日军侵略时候站出来与之抗战的英雄,他们用枪炮,用自制的地雷,抗争,保卫家园。主旋律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九三八年的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秀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3501
开本 32开
页数 4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3282529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