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邓宝珊将军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邓宝珊将军传奇》由黄英著,是一部传记文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甘肃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邓宝珊的一生。特别是作者深入采访写来的充满戏剧性的实事记载,及对兰州、新疆、塞北的独特风情的描写,更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吸引力。

内容推荐

《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邓宝珊将军传奇》由黄英著,是一部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甘肃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邓宝珊先生的生平事迹为题材的长篇传记文学。

作为横跨新旧两个世纪、从中国大西北雄浑壮阔的黄土地上崛起的传奇式的现代历史人物,邓宝珊的人生道路和思想见解,是颇为独特的。他生于一个弃儒经商的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一度沦入社会底层,过早接触了人世的艰辛。但他不甘沦落,一再与命运抗争,终于在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少年从军,远走边陲,踏上了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他坚忍沉稳,好学善思,交游广泛,豁达宽容,考虑问题不囿于党派成见,能够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决定进退取舍,不计个人恩怨,择善而从。数十年来,他一直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接触,多次同共产党人合作共事,在一些著名共产党员的影响教育下,始终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在光明与黑暗殊死决战的关键时刻,他终于作出勇敢的抉择,同饱经苦难的人民站到一起,迎来了新中国金色的黎明……

《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邓宝珊将军传奇》适合传记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北平和谈

第二章 秦州风雨

第三章 伊犁烈火

第四章 巍巍华山

第五章 血沃中原

第六章 忧满黄河

第七章 情系塞北

第八章 水流千转

第九章 谋福桑梓

第十章 负重尽瘁

试读章节

炮声隆隆……

古老的神州大地,光明与黑暗正在殊死决战。1948年隆冬,辽沈战场硝烟未散,淮海大地激战正酣,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胜入关,与华北兄弟部队配合,将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率领的60万部队,围困在北平、天津、张家口之间。

围绕平津战局,各种政治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早在1948年11月3日辽沈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蒋介石就将傅作义召到南京,命他放弃华北,率部南撤,以便保存实力,守卫东南半壁河山。为了保护千年古都免遭兵火,使蒋介石南撤计划落空,根据中共中央决策,中共北平地下党发动各界人士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力促傅作义和平起义。针对和平运动,国民党特务除加强对傅作义部队的监视控制外,还对主和人士进行暗杀,大打出手。与此同时,美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蒋介石特使徐永昌、蒋纬国、郑介民以及共产党叛徒彭泽湘,有的带着拉拢傅作义直接接受美国军事援助坚守平津的建议,有的带着诱骗傅作义去“主持东南军政事宜”的蒋介石亲笔函件,有的带着蛊惑傅作义在华北独树一帜、另立山头的阴谋,也纷纷来到北平……

但是,傅作义并非蒋介石嫡系将领,不仅与蒋氏矛盾很深,且为人正派,颇有头脑,抗日战争中与共产党亲密合作,为民族立过功勋。他既不愿放弃长期经营的华北,更担心南撤会钻入蒋介石的圈套,因此,守走难决,举棋不定,一面与南京书来信往百般周旋,一面准备稳住阵脚伺机待变。不料,局势的变化使他措手不及:1948年11月6日从南京回来,当即调兵遣将,但不等他完成作战部署,百万大军已直逼平津!多年惨淡经营,赖以纵横华北的两支王牌部队——三十五军和一○四军,先后在新保安和张家口全军覆没,连他最得力的两个军长,也一个被俘,一个自杀!

怎么办呢?

待援无望,突围无路,苦守无力,傅作义只好与解放军秘密接触,可是,几次接触,全然不得要领。傅作义对和平条件还抱有幻想。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对解决北平问题的途径还存在意见分歧。而要进行严肃认真的谈判,也需要一个举足轻重,既能替傅作义全权负责,又能为共产党所信赖的代表人物啊。派谁前去才能打开僵局呢?傅作义坐困愁城,苦思冥想,终于想起了一位多年患难与共,可以推心置腹的老朋友。于是,吩咐秘书长王克俊,马上发电报邀请,同时派“追云”号座机专程去接。

1948年12月28日下午,“追云”号穿过茫茫云海,在天坛公园临时跑道上徐徐降落。此时,南苑西苑机场均被解放军占领,东单操场改作临时机场,同时在天坛公园修了这条跑道。灰暗的天穹下,苍翠的古柏之间,孑L雀蓝琉璃瓦重檐圆顶的祈年殿,肃然屹立。身材高大,衣着与普通士兵毫无区别的傅作义,神情冷峻,双唇紧闭。飞机刚一放上扶梯,就率领几个亲信僚属匆匆迎了上去。

“宜生兄——!”

随着一声浓重的甘肃口音的呼唤,机舱口躬身走出一位体态魁梧,举止沉着,约摸50多岁,与身后随员一样穿着灰军大衣的将军来。

傅作义跨步向前,紧紧握住那将军的双手,连连点头:

“宝珊兄!可把你盼来了……”

邓宝珊没有答言,耸耸浓眉,淡淡一笑,就跟傅作义同乘一辆吉普,拉上窗帘,避开繁闹之处,朝中南海急驰而去。

自从1948年12月13日围城前夕搬进中南海以来,傅作义深居简出,很少露面。城外据点全部失守。撤退进城的部队尚有20多万,派系混杂,难以指挥,多属蒋氏嫡系李文、石觉两个兵团,傅作义自己的部队已没有多少。机关、学校、庙宇、部分民宅,全驻了兵。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军民杂处,人喊马嘶,乱作一团。危难之中有朋自远方来同舟共济,傅作义自然感到宽慰,但一想到进退无路、险象丛生的处境,眉宇间又浮起一片阴霾。直到车子开进中南海,两人并坐中,竟默无一言!

雕梁画栋的居仁堂傅作义书房里,一桌并不丰盛的家常菜,作陪的只有秘书长王克俊和参谋长李世杰。主人知道客人素来不饮白酒,特意准备了一瓶味美思。不料邓宝珊竟破例拿起桌上的“杏花村”来,抢先给大家满斟了一杯,双眸含笑,瞅着傅作义朗声说道:

“来,总座,借你的酒先向你恭喜!”

P1-2

序言

这是一部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甘肃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邓宝珊先生的生平事迹为题材的长篇传记文学。

作为横跨新旧两个世纪、从中国大西北雄浑壮阔的黄土地上崛起的传奇式的现代历史人物,邓宝珊的人生道路和思想见解,是颇为独特的。他生于一个弃懦经商的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一度沦入社会底层,过早接触人世的艰辛。但他不甘沦落,一再与命运抗争,终于在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少年从军,远走边陲,踏上了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他坚忍沉稳,好学善思,交游广泛,豁达宽容,考虑问题不囿于党派成见,能够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决定进退取舍,不计个人恩怨,择善而从。数十年来,他一直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接触,多次同共产党人合作共事,在一些著名共产党的影响教育下,始终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在光明与黑暗殊死决战的关键时刻,他终于做出勇敢的抉择,同饱经苦难的人民站到一起,迎来了新中国金色的黎明……

不过,人生有如河流。世界上恐怕没有一条大河是清澈见底的,清澈见底的只能是潺潺小溪。没有流归大海的志向、兼容并蓄的气量、百折不回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条大河。湍急的上游,平缓的下游,明理的波光,滔天的浊浪……恐怕是任何一条大河都会具有的现象。流程越长,流域越广,汇聚的流量自然越大,挟带的杂质也必然越多。情况正如法国哲人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人是一种力量和软弱、光明和盲目、渺小和伟大的复合体,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作为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的复杂人物,邓宝珊更是如此。

但是,不管多么复杂,在邓宝珊这条大河的主流上,一直奔腾着我们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洪波巨浪。从甲午战争到“文化大革命”,在他长达74年的人生历程中。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始终如同哺育他成长的黄河那样,不舍昼夜,滔滔流淌!

文学,既然被尊为人学,就得以人生作为自己注视的中心。执意品尝人生的况味,大胆揭示人生的奥秘,竭力表现人声的美好,帮助人类日趋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加文明、健康和幸福。

毛泽东对斯诺说过:“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处境变化得越来越快了。从现在起一千年之后,所有我们这些人,甚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内,大概会显得相当可笑吧!”

是的,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不仅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人生的色调也会越来越丰富而驳杂。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简单明了的、田园牧歌式的关系,将会不复存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的面目也许会更加难以辨识;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庸俗、庄严与滑稽……也许会交织纠葛,更加难以分清。作为人学的文学,职责恐怕还会加重。作为以实际存在的人物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是否会受到更多的欣赏与欢迎?

郁达夫认为:“新的传记,是在叙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与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该写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尤其不可不述。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则其要者,尽量写来,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

可惜,要完全实现郁达夫提出的这些要求,却颇为不易,我们还难以完全摆脱“树碑立传”的传统观念。在不少人眼里,传记,不过是一种政治待遇,一个人能否入传,不是看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内涵等文学价值,而往往取决于其职位。至于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那一套陈腐的东西,也还严重地束缚着某些人的手足。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也缺乏作家应有的主体意识,缺乏作家对传主的独特把握,顾及了材料的真实而忽视了人物的真实,使作品仅具有史料价值而缺乏文学价值,把活泼泼的人生变成了失去血肉的生物标本,大大减弱了作品震撼人心的感染作用。

这是我写的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之所以要以邓宝珊先生为传主,不仅由于他是我的前辈同乡,其生平事迹为人们所熟知,采写起来比较方便;也不仅由于他是一位对祖国和人民有过重大贡献的将军,被收入了伦敦出版的权威性很高的《世界名人录》。不,引起了我巨大兴趣的,首先是他这个人——这个内涵丰富、性格独特、具有传奇色彩、值得研究、值得表现的人。他没有高贵的门第、烫金的文凭、显赫的后台,甚至也没有地盘和军队,凭靠什么在那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他屡遭挫折,历经艰险,饱受困顿,为什么不中途落荒,半路消沉,始终把人生作为“一个不息的奋斗过程”?他纵横捭阖,情系八方,交满天下,为什么不论失意得益,逆境顺境,总是不忘朋友,信守然诺,念旧情殷?他广听博览,随和大度,存异求同,为什么却不随波逐流,模棱两可,轻信盲从?……为解开他人生道路上这些令人饶有兴味的哑谜,我才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

为了写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写作中我努力试图从人的角度,而尽量避免从社会的角度去把握传主。因为,人是社会的本体,是“万物之灵”。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看人,很少根据人的需求、人的幸福、人的发展去检验社会,而往往本末倒置,用统一的社会的精神的模式去衡量人、要求人、改造人,这就使得我们的文学,很容易失去文学的品性。但现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呢?我希望能得到切实的批评。

此书的采访写作经历了三个寒暑。甘肃省政协、甘肃省文联、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兰州邓宝珊故居展览馆、天水市政协、陕西三原县政协,都给予了有力支持。除邓宝珊先生的亲属之外,甄载明、徐耀斌、王焕文等几位老先生以及许多同学和朋友,都给了我热情的帮助。又承蒙霍松林教授题签。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英

1988年岁暮于皋兰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邓宝珊将军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604112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2
出版地 甘肃
24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