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在中国铁路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民铁道报社编著的《行走在中国铁路》是一本新闻作品集,也是一本铁路行业新闻报道“走转改”实践成果集。

这是一本新闻业务书,也是一本凝聚着人民铁道报社众多编辑记者激情与智慧的书。

这是一本铁路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本反映铁路基层单位平凡岗位普通职工工作状态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三贴近”“走转改”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巨大的,成果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把身心融入到了铁路科学发展的深刻实践之中,也同时展现了我们的职业操守和作为。以人民铁道报社编著的《行走在中国铁路》作品为代表的新成绩,只是报社紧密围绕铁路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全面落实部党组决策部署的一个侧面。在铁路科学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时期,在铁路现代化建设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化的关键阶段,在铁路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日显成效的转折关口,铁路媒体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我们必须通过“走转改”的不断深化和长期坚持,进一步贴近铁路实际、贴近铁路一线、贴近铁路职工,把握发展动态,优化岗位知识,熟悉铁路情况,培养铁路感情,磨炼品格意志,把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与有所作为结合起来,把理论原则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把团队意识和个人进步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才识和能力同铁路火热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现价值、体现作为,创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新闻作品,为铁路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起来翻阅《行走在中国铁路》吧!

目录

激情与智慧

沙漠中的沉默者

极光之地的铁路

海角钢铁动脉

中国高铁典范

高原铁路经典

车票到来环节揭秘

在“Z”字头列车司机室

一个养路工区的生活

铁道线边普通的守护者

火车头怎么检修

严寒地区高铁建设揭秘

高铁夜间检修

神秘的“天窗”修

长大隧道养护细探

试读章节

星野辽阔海峡平。2012年7月28日2时45分,T201次列车停在北港码头的静夜中。一场神奇的“变身术”马上就要开演:人在车厢中,车在渡船上,船在大海里。

借着6号车厢的壁灯灯光,列车员黄忠华穿过边座上等候的旅客,打开车厢边门。列车即将渡海,所有列车员都要取消正常的轮班休息,到岗看守车厢边门。

73岁的林大爷整晚没睡,等着观看“火车开到船上”的奇妙。透过车窗,林大爷看到几节车厢一会儿向前进,一会儿又往后退。他拉住黄忠华,询问这个已随车百次渡海的小伙子,1列“长”火车是怎么变成4列“短”火车的。

“快看,咱这节车厢跟后边车厢分开了!”不知是谁嘟囔了一句。这可吓坏了从长沙去三亚游玩的谭奶奶:“我女儿在后边5号车厢,跟她分开了我可昨办啊?”她连忙到车门处找列车员求助。“没事的,车厢只分开大概2个多小时,到了对岸的南港码头,列车就会再连接上了。您这段时间有什么需要尽管找我!”听了这番话,谭奶奶眉头舒展开来。

“呜——”汽笛声响起,3时20分,粤海铁2号渡轮解缆、起航。6号车厢一下子变成了火车的“尾巴”,拍照的旅客挤满了过道。“列车正在过海,过道处不许抽烟。”黄忠华将扶在端门的手臂抬高了些,回过头和气地劝解旅客。5岁男孩张品轩央求爸爸带他到船上看看,黄忠华拉住他:“万一你掉海里怎么办?明早到了三亚再去看海吧!”

一道端门隔出了两个世界:一边是空调送凉的车厢,一边是热浪袭来的门口。坐在门口处的小板凳上,黄忠华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胳膊被蚊虫咬得肿起好几个包。“再热我也不能走开。车门离船舷最近,旅客走出去容易摔伤;万一渡轮遇到危险,坐在门口能更清楚地听到警报。”列车员们无数次渴望到上层甲板吹海风的惬意,但是,谁也不曾跨出这道车门半步,谁也不知道这艘庞然大船究竟何样。

船行大海,如履平地。边座上看热闹的旅客轻轻回到铺位,许多旅客仍然“一路香甜睡、不知车外事”。“第一次体验‘海上铁路’,和在陆地上坐火车一样平稳,没啥异样感觉。”旅客王微忍不住兴奋,赶紧发了一条微博。

4时410分,琼州海峡的平和夜色中,船上的“守门员”静静地坐在列车门口。此时此刻,遥远的大两洋上空燃起伦敦奥运会的热闹焰火。

热辣辣的太阳晒得甲板和海水反光刺眼。脚下的甲板像烧热的烙铁,只要站着不动就感到热气烫脚底。我们特意打了一个生鸡蛋放到甲板上-不久。蛋清和蛋黄的表面就凝成胶状。

正在巡检的轮机员杨炳胜的衣服好像被雨水淋过一样。虽然面对面,但巨大的噪音让人无法交流。P50-51

序言

这是一本新闻作品集,也是一本铁路行业新闻报道“走转改”实践成果集。

这是一本新闻业务书,也是一本凝聚着人民铁道报社众多编辑记者激情与智慧的书。

这是一本铁路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本反映铁路基层单位平凡岗位普通职工工作状态的通俗读物。

秉笔记事,以文载史,用图写真,影像达意,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本领。然而,新闻报道中的优秀作品、专业精品。不经过现场亲历、深入采访、长期积累和业务锤炼,无论如何是出不来的。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本原则,“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长期开展,无疑为出好的新闻作品奠定了事实基础和真实保障。

这本书中的作品,就是近年来在报社“走转改”活动中采编刊发的一些典型的、优秀的新闻报道成果。作品内容,都是通过报社的编辑记者精心选题策划,用他们扎实的脚步、独特的视角、朴实的作风和工作的激情,深入基层采访得来;都是铁路基层单位和一线职工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折射的是新时期铁路科学发展成果的几个侧面。没有人为地“深挖”、“拔高”。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的标志是什么?这既是长期以来新闻工作者不断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新闻工作者不断实践试图解答的实践问题。道理纵有千条万条,最终还是绕不过新闻报道的本质、或是最基本的要求——读者喜欢看、能看懂,看后有收获;社会有反响、能感召,产生正向舆论引导力。前者涉及的是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问题,后者关系到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问题。两者内在统一、互为前提、因果一致。共同体现的是新闻作品的表现力问题。

新闻报道首先是为读者提供真实而又准确的新闻事实,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其次是能够让读者在了解新闻事实真相的同时,获得他们期望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是通过完整有效的报道,满足读者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需求,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新闻报道不仅是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更是这个新闻事实真相完整准确的阐述者;报道者不仅要对新闻事实真相感兴趣、负责任,更要让读者对新闻报道喜欢看、有所得。这既是新闻报道的理念问题、规律问题,又是新闻报道的路径问题、方法问题。

对于《人民铁道》报的报道,如何把一个涉及铁路行业领域的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写得通俗易懂,如何把铁路行业普通的、平凡的、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报道写得生动活泼,需要的不仅是一般理念的提升和责任的意识,更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后对铁路行业性质与特征,对铁路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状态与付出奉献,有一个详尽了解、深刻理解、深度思考和深情注入的过程。

“三贴近”“走转改”正是强化了这样一个理念、一个规律,也提供了这样一个路径、一种方法。这个理念和规律无疑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中得到了验证和深化,这个路径和方法无疑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和科学发展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人民铁道报社“走转改”之所以能出这些好的作品,主要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解决了铁路新闻报道必须解决的一些最实际的问题。

比如新形势下办报思路和报道理念的改进创新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人民铁道报“开放办报、全路办报”的思想,强化了“把更多版面、镜头和画面留给基层单位和一线职工”的理念,推进了“主题报道与调研体验式报道相结合、宣传部党组决策部署与真实反映职工群众意愿要求相一致”的要求。

比如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问题。只有紧密贴近铁路科学发展实际、贴近铁路基层站段和一线职工群众、贴近铁路生产生活,才能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找到最贴近读者的那个关注点,抓住职工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真诚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职工群众的心意,客观、理性、平和地引导职工群众的诉求,把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把铁路的中心工作与职工群众的本职工作、把铁路科学发展成果与职工群众的具体要求从报道内容、基调和导向上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比如转变新闻报道的作风问题。走基层强调的是新闻工作的方向、路径和源头,关键在深入;转作风强调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关键在用心。在走和转的过程中,只有身到眼到脚到心到基层一线,才能真正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现象、判断新闻价值、透视新闻规律,把深入基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新闻报道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还原生活本来面目,奉献给职工好的新闻作品。

比如改变新闻报道的文风问题。文风体现党风,文风蕴含真情,文风影响效果,文风关系到新闻报道的生命。检验文风正不正、好不好,最根本的标准是职工群众愿不愿意看、喜不喜欢看。要让职工群众能看懂、愿意看、喜欢看,最重要的就是在铁路火热的事业中和干部职工深厚的实践土壤中凝固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发现最突出的典型,多用现场的一手素材、多用现场的真实实例、多用职工群众喜欢的形式、多用职工群众生动的语言表达现场获得的真情实感,把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比如培养锻炼新闻人才队伍问题。人才是新闻作品的制作者和创造者。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有优秀的新闻作品。实践是新闻认识的源泉,基层是新闻创作的基础,铁路一线的创新实践和火热生活是人才锻炼成长的摇篮。“走转改”活动这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锤炼了记者编辑过硬的作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良好职业习惯的实践养成,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的本质要求,使每一个编采人员都能够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与活力,在自己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创先争优。

“三贴近”“走转改”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巨大的,成果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把身心融入到了铁路科学发展的深刻实践之中,也同时展现了我们的职业操守和作为。以本书作品为代表的新成绩,只是报社紧密围绕铁路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全面落实部党组决策部署的一个侧面。在铁路科学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时期,在铁路现代化建设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化的关键阶段,在铁路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日显成效的转折关口,铁路媒体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我们必须通过“走转改”的不断深化和长期坚持,进一步贴近铁路实际、贴近铁路一线、贴近铁路职工,把握发展动态,优化岗位知识,熟悉铁路情况,培养铁路感情,磨炼品格意志,把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与有所作为结合起来,把理论原则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把团队意识和个人进步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才识和能力同铁路火热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现价值、体现作为,创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新闻作品,为铁路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2年1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在中国铁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人民铁道报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154615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U2-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