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廉洁政体,建设廉洁政治,即使不是所有执政者的执政理念,至少也是执政者的政治诉求,因为这是稳定繁荣、发展进步的根基。
今天,腐败这一世界性痼疾,依然困扰着现代政治社会的发展,也依然困扰着执政中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依然时有发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镜鉴--与党员干部谈反腐倡廉》(作者冯国权、刘平)内容丰富,文风亲切朴实,可读性强,对于领导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匡正道德观念、筑牢思想防线具有一定的启示与警示作用,是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反腐倡廉一系列新精神的重要辅导读物。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领导干部自身廉洁从政、秉公用权、形象良好,才能上行下效,以良好的官风促党风。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镜鉴--与党员干部谈反腐倡廉》(作者冯国权、刘平)在认真领会党中央最新精神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廉政建设工作脉络,分别从“反腐倡廉,为政之道”“清正廉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戒贪立廉,党史可鉴”“拒腐防变,新征程新挑战”“甘当公仆,为民、务实、清廉”“以德用权,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等13个方面,系统而生动地阐释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之真谛,揭示领导干部为政以廉之要义,对于加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镜鉴--与党员干部谈反腐倡廉》内容丰富,文风亲切朴实,可读性强,对于领导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匡正道德观念、筑牢思想防线具有一定的启示与警示作用,是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反腐倡廉一系列新精神的重要辅导读物。
“廉”与“腐”,一对割舍不开的孪生体,从政治文明伊始,就与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廉兴腐衰,政权存亡之道,反腐倡廉,治国为政之要。如同人之生命肌体,唯有常洗澡、常体检、勤预防,才能洁身自好,永葆生机与活力。对于一个国家,唯有常教化,严律制,重惩戒,才能达到官者清廉、社会清正、政治清明,最终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那么,腐败,作为古老而常新的社会政治现象,为何虽为政之大忌,却始终存在于古今中外的政权肌体中?为何为世人所不齿,却依然令无数为官者前“腐”后继?
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腐败似乎从来未曾远离过人类,它总是与政权如影相随,成为执政者永远挥之不去的痛。为了摆脱这一疾痛,人类在几千年的挣扎与沉浮中,始终在寻找能够驯服腐败这个洪水猛兽的良方。如何能够对症下药?从政者不断探寻求解着腐败的深层根源之所在。
腐者,机体之变异;败者,机体之生命力日渐衰弱。故,腐是败之因,败是腐之果。腐败既是一种变异的过程,又是一种变异的结果。
腐败是相对于廉洁而言的,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事物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是一种纯粹的生物学概念。在我国,腐败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食货志上》,原文是“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意指粮食等农作物的发霉、变质,谷物等发霉腐烂。每一个生命有机体,当发生质的变异时,任何局部的病变,都会进而威胁到生命体的存在。后来腐败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人类的政治行为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开始用来指代官员贪赃枉法。比如晚清时期,小说《女娲石》中就有“腐败官场”的词汇,意泛指权力的滥用和蜕变;邹容的《革命军》中有“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的语句,意指社会不良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经常提到腐败一词,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了个人目的,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本质是公共权力的蜕化和变质,即公权私用。
提到腐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权力。不错,权力是产生腐败的直接载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千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是:“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他对这种思想的另一种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的表述是: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趋向绝对腐败。
在这些名言中,权力被认为是腐败的根源,对权力缺少监督和制约被当成了引发腐败的导火索。的确,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民主法制不完备,为腐败存身提供了可乘之机。但是,为什么原始公社制社会没有腐败现象?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依然有很多虽身居高官要职、权力显赫的官员可以做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分配体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可谓不健全,民主法制、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也不可谓不完善,然而各类政治丑闻、“黑金政治”还是屡见不鲜。可见,体制、制度因素对于腐败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它们却并不是滋生腐败的罪魁祸首。
有人说,腐败现象之所以无法从根源上消除甚至于在某个时期愈演愈烈,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权对于各种腐败的惩治力度不够。但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利用严峻苛刻的法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慑腐败分子,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腐败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腐败的惩治是极为严酷的,他要求凡贪污银60两以上者,“剥皮装草”“枭首示众”,但明王朝尤其是到其末期,腐败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断绝,反而变本加厉。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权之所在,利亦随之”。意思是说人们为利而谋权,以权而徇私,由此便有了“腐败源于人性趋利性”的论断。这个论断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它无法解释在庞大的干部队伍中,为什么最终只有某一部分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腐败分子,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腐败分子。只要有一个雷锋,就足以证明自私自利绝不是所有人之本性。而事实上,在我们党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与热血的优秀儿女何止千万!P3-5
塑造廉洁政体,建设廉洁政治,即使不是所有执政者的执政理念,至少也是执政者的政治诉求,因为这是稳定繁荣、发展进步的根基。
消除腐败,实现政治清明,即使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至少也是世代民众对政权寄予的最朴素的期望,因为这是民众安居乐业永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然而,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腐败作为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病诟,似乎从来未远离过人类,它总是与政权如影相随,成为人类社会总是挥之不去的“痛”。
廉洁则政兴,腐败则政息。历史告诉我们,任凭腐败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远观中国一些盛世王朝的衰亡,腐败是其根源所在。近看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权垮台,贪污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统治集团腐败严重还能稳定执政、长期执政,这是历史的铁律。 、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既是一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反腐倡廉史。回望90多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如果不是一以贯之地建设党风廉政、坚决反对腐败就不可能最终获得革命的成功,更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无数刚正不阿、为政清廉的优秀党员干部为捍卫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而那些腐化堕落、以权谋私的贪腐分子因玷污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今天,腐败这一世界性痼疾,依然困扰着现代政治社会的发展,也依然困扰着执政中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依然时有发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党与腐败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党的使命与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决心、旗帜鲜明地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轻车简从访贫问苦,到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从大力削减迎来送往,到精简取消宴请接待;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决策,到各级深入基层的创新举措;从清理不合格党员,到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勇气,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即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充分说明,我党在制度反腐、法治反腐轨道上正在阔步前进,充分彰显了我党力除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决心与信心。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政党,在任何时代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治党必先治官,治官务必从廉。一支履职为民、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恪尽职守的干部队伍,才能永葆肌体健康、永葆生机活力。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之中坚,承担着党的重任,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以廉、洁身自好,永远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官之基。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并非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也并非都拥有过高的觉悟。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免疫力。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时刻提醒自己:权力来自于人民,权力要服务于人民。不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把自己主动置于党组织的管理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知纪知法、守纪守法。要以“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学会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善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经得住时代的考验、执政的考验、权力的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建设一支清廉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只有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才有社会的风清气正,反腐倡廉制度才会真正有效力,反腐倡廉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腐败是当今世界政坛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腐败问题,把反腐倡廉作为改进党的作风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大反腐败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发出反腐号令,要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廉政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强化领导干部的反腐意识,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是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为此,我们编写了《镜鉴——与党员干部谈反腐倡廉》一书,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助一臂之力。
本书由冯国权、刘平担任主编,副主编是王建华、景晓强、冯云飞、唐音、王淑平、吴晓宇。编写人员具体分工如下:刘平(第一章、第十一章),王建华(第二章、第四章),冯云飞(第三章、第五章),唐音(第六章、第八章),王淑平(第七章),吴晓宇(第九章、第十章),景晓强(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全书由冯国权、刘平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吸收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