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葛兆光专著的《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精)》不是一个全面讨论朝鲜燕行文献的著作,尤其是本书把重心放在十七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清易代之后,主要原因是他关注的焦点是东亚诸国文化认同逐渐崩溃这一问题,其实,朝鲜燕行文献中有相当多撰写于1644年以前的、常常被称作“朝天录”的文献,也相当有意思,但本书讨论得并不多。

内容推荐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精)》的作者是葛兆光。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精)》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文献概说:

 关于朝鲜、日本文献中的近世中国史料

 引子:揽镜自鉴

 一 发现“东亚汉文文献”:惊异的丰富

 二 异域之眼:朝鲜、日本史料的价值

 三 跳出中国:为的是反观中国

 四 有待整理的资料库:以《燕行录全集》为例

 五 以邻为镜:不仅仅可以正衣冠

第二章 时代背景:

 十七世纪中叶后朝鲜对中国的观察与想象

 引子:从“朝天”到“燕行”

 一 从万历皇帝说起:朝鲜人对大明帝国的认同

 二 鸠占鹊巢?朝鲜人对大清的鄙夷与偏见

 三 谁是中华?朝鲜使者对清帝国的观感

 四 斯文之厄:朝鲜人眼中的清代学术

 五 旁观者清:朝鲜使者对清帝国华夏文化堕落的冷眼观察

 六 “明朝后无中国”:十七世纪以后东亚还有认同吗?

第三章 去国怀乡:

 鸭绿江边的感怀

 引子:鸭绿江边

 一 离乡之前:在义州的纵情欢娱

 二 心怀故国?对异国之行的忐忑不安

 三 省却麻烦:离境前的自行抄检

 四 离乡悲情:不知何者是山,何者是水

第四章 吴三桂非姜伯约:

 从清朝初年朝鲜人对吴三桂的评价说起

 引子:山海关边勾起历史记忆

 一 “中华乱贼”:乍逢巨变之初的评价

 二 蠢蠢欲动:朝鲜君臣在三藩之乱中的复杂心情

 三 按兵不动:等待的结果

 四 辽东见闻:寻访散在关外的吴三桂旧部

 五 “闲坐说玄宗”:朝鲜使者听吴三桂旧部说天宝遗事

 尾声:盖棺论定身后事

第五章 想象异域悲情:

 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兰的题诗

 一 想象中总是以夷乱华的离散悲剧

 二 季文兰题诗故事:成为典故与象征

 三 凭想象改塑历史

 四 悲剧如何演成正剧?

 五 同情之泪何以变成了斥责之声?

 尾声:依旧东风榛子店,令人痛哭季文兰

第六章 明烛无端为谁烧:

 清代朝鲜朝贡使眼中的蓟州安、杨庙

 引子:遗迹、记忆、想象

 一 蓟州城外翠屏山

 二 入祠无客不伤心?

 三 或是夷狄旧时风?

 四 “中国人愤而未泯,故有此说”?

 尾声:“寰中是谁家天下”?

第七章 大明衣冠今何在?

 引子:不意犹见前朝衣冠

 一 旧日衣冠:无意中开启的历史记忆之门

 二 仍旧前朝服色:惟有遗民乎?

 三 戏台:“演戏之人皆着古衣冠”

 四 外国使节的冠服:化外的豁免

 五 汉族妇女服饰:边缘的模糊

 尾声:“遵时”的一般民众

第八章 堂子或祀邓将军?

 正月初一所见之大清宫廷秘事

 引子:正月初一凌晨的北京皇城

 一 年初行事:堂子祭天的来由

 二 朝鲜人的想象:邓将军或刘提督

 三 当历史成为记忆,当记忆成为想象

第九章 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

 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

 引子:清代中叶北京城里的戏曲演出

 一 燕京戏坛:宫廷、村镇与城市茶园的演剧

 二 茶园的价码、角色和其他

 三 维护皇权的教化,还是保留汉族的记忆?

 尾声:曲终人不散

第十章 邻居家里的陌生人:

 清中叶的朝鲜面对西洋

 引子:嘉庆六年的一份报告

 一 乍逢异邦:诚是一种别般人物

 二 隔岸观火:在北京看西洋景

 三 好奇与好感:渐渐消失的友情

 四 真正接触:却酿成巨变

 尾声:嫌隙终生仇恨

附录1 朝贡、礼仪与衣冠

 —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

 引子:在承德的文化比赛

 一 朝鲜燕行使者的诧异

 二 安南国王来朝:乾隆五十五年的故事

 三 黎阮嬗代:两个安南国王的恩荣殊异

 四 在承德:万寿节庆典上的安南使团

 五 冕旒衣冠:政治承认与文化认同

 结语:天朝周边未必臣服

附录2 十九世纪初叶面对西洋宗教的朝鲜、日本与中国

 —以“黄嗣永帛书”为中心

 引子:藏在罗马的一份帛书

 一 从漠视到惊慌:辛酉教难前后的李朝朝鲜

 二 禁教之后的平静与潜流:日本思想世界的背后

 三 从不屑到震怒:大清帝国嘉庆帝的反应

 结语:重新审视在锁国与开国之间的东亚三国

附录3 借邻居的眼睛重新打量东亚与中国

 —有关中国大陆朝鲜燕行文献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引子:从学术史说起

 一 在百年现代学术史的脉络中看朝鲜日本文献的意义

 二 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在中国认识朝鲜燕行文献

 三 三个方面:朝鲜燕行文献研究的初步进展

 四 知不足而后有得:问题何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五章 想象异域悲情: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兰的题诗

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自关外的满人打败明王朝建立大清帝国,已经整整四十年了。不仅原来中国的汉族人已经渐渐习惯了异族新政权,就连一直相当固执地认定满洲人是蛮夷的朝鲜人,尽管心底里始终还怀念大明王朝,但对这个日渐稳定的新帝国也无可奈何,只好承认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把原来对大明帝国的朝贡,原封不动地转输给了新朝。这一年初冬,朝鲜使者金锡胄(1634—1684)奉命出使清国,经过多日跋涉后,进了山海关,有一天,使团一行到了丰润县附近的榛子店,在中午歇息时,金锡胄无意中看到,在姓高的一户人家墙上有一首旧日的题诗:

椎髻空怜昔日妆,红裙换着越罗裳。爷娘生死知何处,痛杀春风上沈阳。

诗下还有小序,记载着这个题诗者的经历和悲哀:“奴江右虞尚卿秀才妻也,夫被戮,奴被掳,今为王章京所买,戊午正月二十一日,洒泪拂壁书此,唯望天下有心人见而怜之。”尾题“季文兰书”。

原来,这个题诗的江南女子叫做季文兰,丈夫被清人杀害之后,被王章京买得并带去沈阳,不仅是生离死别,远赴殊方,而且被掳入天寒地冻的北方蛮夷之地,比起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和蔡文姬,仿佛更加多一重被迫为奴的痛苦。在始终对清王朝怀有偏见的朝鲜使者看来,季文兰的题诗,当然象征的是汉族江南人对北方入侵蛮族的痛诉。越罗裳换了蛮衣衫,江南繁华换了关外荒凉,爷娘亲人换了陌生人,所以,同样心里深藏着对满人鄙夷的朝鲜使者,便不断想象着这个弱女子的痛苦、无奈、屈辱和哀伤。当时,金锡胄就写下了两首和诗,一首是:“绰约云鬟罢旧妆,胡笳几拍泪盈裳。谁能更有曹公力,迎取文姬入洛阳。”另一首则是:“已改尖靴女直妆,谁将莲袜掩罗裳。唯应夜月鸣环珮,魂梦依依到吉阳。”(下注:吉阳即古袁州,今江南地也)他在诗里感慨,在中国,再也没有人能像当年曹操从匈奴那里赎回蔡文姬一样,把季文兰解救出来了。他想象,这个苦命的女子也许可以在梦中魂回故乡,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为这个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明清易代,对于一直怀念和感恩于大明帝国特别是对自己国家有“再造之恩”的万历皇帝的朝鲜人来说,简直是天崩地陷,“万代衣冠终泯灭,百年流俗尽蒙尘”,他们很难想象这个一直被当作文明中心的“天朝”,怎么竟然会在数年之间,就一下子变成了“蛮夷”。在一直坚持奉皇明正朔、书崇祯年号的朝鲜人心里,充满了对于历史的想象。在这个想象世界中,季文兰就是明清易代的落难者,在季文兰身上演出的就是明清之际的悲剧。所以,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她抒发朝代兴衰、华夷变态的感慨。在现存的几百种朝鲜使者出使清朝的日记、笔记和诗集中,留下了好多对此事发感慨的诗文。金锡胄路过之后两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作为到清国贺岁兼谢恩副使的崔锡鼎(1646—1715)路过此地,也写了一首和诗:“纤眉宝髻为谁妆,染泪潇湘六幅裳。却羡春鸿归塞远,秋来犹得更随阳。”此后,“榛子店”就成了一个象征,朝鲜人只要路过,就会想起这个弱女子来。偏偏这里又是清帝国规定的朝鲜朝贡使必经之路,于是,一首又一首追忆季文兰的诗歌就不断出现。他们想象季文兰的题诗,仿佛是献给前明凄哀的挽歌。乾隆年间,李(1737—1795)路过榛子店,就遥想当年说:“此店原有江南女子季文兰壁上所题诗,即悼念皇明,有慷慨语云,而今已泯灭无迹,欲寻不得,只诵天下有心人见此之句,而为之兴感。”嘉庆年间,徐有闻(1762—?)想起季文兰的故事,也说是“大明末年江南女子□文兰被虏向沈阳时所作也”,而另一个姜浚钦(1768—?)更是清清楚楚地说,作者是“明季江南女子季文兰”。

在朝鲜人的想象中,季文兰被当成一种历史回忆,她就是明清易代时的悲剧主角,她的诗中透露的,就是前明江南汉族人在战乱中的悲情。

一 想象中总是以夷乱华的离散悲剧

国破与家亡总是连在一起,兵荒马乱的时代常常上演家庭离散的悲剧,这些悲剧总是引出对战争的悲情,传为元代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和施惠的南戏《幽闺怨佳人拜月记》写的是同一个故事,记载那个改朝换代的战争里面人们的凄惶:“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恓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这个故事后来在《六十种曲》里面改名作《幽闺记》,唱词里也说:“怎忍见夫掣其妻,兄携其弟,母抱其儿。城市中喧喧嚷嚷,村野间哭哭啼啼。可惜车驾奔驰,生民涂炭,宗庙丘墟。”不过,有一点很值得深思,这出悲剧原来写的是蒙古兵入侵大金朝,蒙古固然是北狄,可金朝女真在汉族中国人看来也是蛮人,但是,在后来的记述中,这样的战乱离散,好像只是属于汉族人的,只有以夷乱华才会演出如此凄惨的故事,所以在记忆中,战乱仿佛总是被置于“蛮族入侵”和“文明遭劫”的背景下,像《幽闺记》里面,就好像忘了金朝原来也是“番邦”,倒把骑马入侵劫掠的人叫做“蠢尔番兵”,把虎狼扰乱大金朝的情势叫做“势压中华”,说是“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因贪财宝到中华”。所以,这悲情又常常糊里糊涂就被引向华夷之分背景下的民族仇恨,像《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白玉娘忍苦成夫》里被虏的白玉娘,后来被改成《生死恨》京剧中的韩玉娘,有一段唱就是:“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他那里饮马黄河血染流。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思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月明在哪一州。”

历史中国曾经有太多的改朝换代,改朝换代里又有不少不止是皇帝改易了姓氏而且是皇帝换了民族,像元朝代替了大宋,“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就让汉族中国人平添了好多“遗民”,而清朝替代了大明,薙发易服,也让汉族人着实悲伤了很久。不过,时间似乎总是很好的疗伤剂,时间一长,伤口就渐渐平复,历史也就被当作遥远的记忆,放进了博物馆,除了还记得沧桑的人看到会唏嘘一番之外,大多数人都会把这种惨痛淡忘到脑后。在大多数汉族中国人都渐渐心情平静的时代,倒是固执的朝鲜人,却总是在心底里替汉族中国人保留着一份回忆。当他们的使者来到中国的时候,就非常敏感地寻找民族悲情。看到季文兰的题诗,就会想到:“海内丧乱,生民罹毒,闺中兰蕙之质,亦未免沦没异域,千古怨恨,不独蔡文姬一人而已。”在他们的心里,最不能释怀的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忘记了明清易代的惨痛历史。

……

P105-109

序言

最初阅读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是在2000年秋天写完两卷本的《中国思想史》之后。那时,读这些燕行文献是觉得轻松有趣,因为在里面可以看到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这些朝鲜文人到中国来,仿佛旅行者乍到他国异乡,心里注意的、眼里看到的、笔下记录的,可能恰恰是久处此乡者所忽略的,正所谓自家多“异常只当做平常”,换了异域之眼,却往往“平常却当做异常”。乍看到百册之多的异域文献里,有这么多新鲜的轶闻趣事,真是大开了眼界,仿佛当年杜甫说的,“漫卷诗书喜欲狂”。

不过,“漫卷诗书喜欲狂”是杜甫得知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后,有些不知所措的大欢喜,而我漫读朝鲜史料,原本却是为了借助阅读自我放松,最初并没有特别的目的。这种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正如我当年在《阅读的狩猎》—文中写的那样,是最愉快最放松的,“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燕行文献中这些有趣的记载,曾经很让我动心,来撰写一本有趣的书,特别是在刚刚艰苦地写完沉重的思想史两卷之后。那时,随手记下各种燕行文献中的奇闻异事,目的完全是为了“讲故事”。我觉得,现在中国还真是缺少史景迁(IonathanD.spence)那样,既讲故事,又说历史,并且全不是那些所谓“戏说”的著述。

可是,一判L是因为自己根深蒂固的专业习惯,看着看着,思绪又开始惯性地滑入学术轨道,一半儿却是因为阅读这些资料带来了震撼,给人带来重新理解和诠释历史的刺激。为什么?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山川不是陵为谷,风景殊非河异江”,他们在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好奇鄙夷惊”的种种现象,他们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因此,在2001年以后的七八年间,我辗转从北京、台北、香港,一路读到上海,十年里不由得阅读心态渐渐变化,我不再随意翻阅,专门挑选好玩好看的故事,而是较系统地阅读这些文献,逐渐从趣味转向学术,从故事转向历史。

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与燕行文献中所呈现的近世东亚历史现象,彼此联系在一起,更促使我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正好这个时期,我从北京的清华大学转到上海的复旦大学,开始组建文史研究院,于是这一思考,就促成了文史研究院的“从周边看中国”命题的提出。围绕着周边如何看待中国,特别是明清交替之后的中国,我用燕行文献为基础,陆陆续续写了好些篇文章,讨论这些问题。只是前后思路不同,问题有差异,风格也参差不齐,这些文章有的发表在严肃的学术刊物上,也有的发表在文化评论或书评随笔类杂志上,现在,把它们编辑在一起成为这部小书,似乎有一些不整齐,只有(从朝鲜)想象(或观察)异域(大清)这一主题是一以贯之的。

因此,我用了《想象异域》作为书名。

葛兆光

2012年6月初编,2013年3月定稿于上海

后记

坦率地说,这并不是《后记》,而是对本书的几个补充说明。

第一,我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一个全面讨论朝鲜燕行文献的著作,尤其是本书把重心放在十七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清易代之后,主要原因是我关注的焦点是东亚诸国文化认同逐渐崩溃这一问题,其实,朝鲜燕行文献中有相当多撰写于1644年以前的、常常被称作“朝天录”的文献,也相当有意思,但本书讨论得并不多。

第二,本书的编排顺序,并没有特别的逻辑或深意,只是按照朝鲜使团来华时的路程顺序排列的,除了总说两章外,第三章至第六章,地点分别是义州(九连城、凤凰城)、辽东(沈阳)、丰润、蓟州,第七章到第十章则集中在大清都城北京。

第三,本书大部分章节,都曾经以不同形式,发表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如《复旦学报》(第一章、附录1、附录2)、《中华文史论丛》(第二章)、《中国文化研究》(第四章、第十章)、《中国文化》(第五章)、《书城》(第八章)、《史学月刊》(第七章)、《北京大学学报》(第九章)、《九州学林》(第六章),其中,还有两篇曾经以英文发表,附录1《朝贡、礼仪与衣冠》的内容曾经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演讲,演讲稿的英文译本,曾经发表在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V01.7,Number1(.March,2012);第十章《邻居家里的陌生人》的英文本,曾经发表在Chinese.StudiesinHistory;Vo1.44,No.4(sumlTier,2011)。这次收入本书,我作了一些修订,但也许还有一些重复杂沓的地方,仍然删减不尽,这是需要致歉的。

第四,在十几年来阅读朝鲜文献过程中,我得到很多同行、朋友、学生的帮助,因为太多,无法一一列名感谢,只有把这种谢意铭记心中。

2013年3月26日于上海

【本书是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从周边看中国”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兆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9430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2014002494
中图分类号 K248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7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