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河,被誉为浙江的“母亲河”;发源于安徽黄山休宁六股尖。上游流经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后称作富春江,过了富阳闻家堰后流入杭州湾直到出海口,才真正称作钱塘江。自古以来,钱塘江举世闻名的潮水,有交叉潮、一线潮、冲天潮、滚地潮等。这些大潮使河口河道迁徙无常,岸滩涨坍不定,严重威胁江岸先民们的生命财产。
《钱塘江传说》是《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之一。作者吴关荣从孩提时就耳濡目染的“南江北山”——钱塘江和亭山地域文化入手,将几十年来在崎岖山径寻觅的“雪泥鸿爪”和在钱塘江、塘河打捞起的历史碎片进行精心整理,筛选出先民追求向往真善美和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奇闻逸事,汇编成册。
吴关荣所著的《钱塘江传说》是《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之一。是作者从孩提时就耳濡目染的“南江北山”——钱塘江和亭山地域文化入手,将几十年来在崎岖山径寻觅的“雪泥鸿爪”和在钱塘江、塘河打捞起的历史碎片进行精心整理,筛选出先民追求向往真善美和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奇闻逸事,汇编成册。《钱塘江传说》分人物篇、地名篇、物产篇、寺庙篇、神话篇、后记等篇章,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
秦皇骑牛走钱塘
相传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大略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后,就决定要到江南去作一次巡视。
秦始皇先到被他征服的楚国,在云梦泽周围显示了他的威仪之后,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出巡队伍,向着他的最终目的地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进发。他要在会稽山上热热闹闹地祭拜大禹王,以此来彰显他的王道正统。
秦始皇乘船泛海一路游来,从海盐进入水网地带,绕道藕花洲的临平湖,进入了皋亭山南的阼湖。
这天,秦始皇坐在船舱里感到无聊,就想去美美地观赏江南山水、田野的景色,便把船帘子挑得高高的。可是他还嫌视野狭小,就干脆移坐船头。他看到江南的山丘,满目郁郁葱葱的,充满了生机。尽管他在江南看不到北方大山的恢弘气势,尤其像华山那样刀劈斧削直刺天穹的雄姿,但他看到江南山民的富啊,富得冒油啊,这可都是我始皇帝的财富啊!他想到这里时,正巧有一只花鹿从他船前的草丛里“噗”的一声,跑向北边的山里去了。
原来那年头这一带战乱连连,什么吴越争霸、吴楚鏖战,打得热热闹闹,老百姓是越打越少,以至于花鹿要比人多了。
“停船,停船,不走了,朕要在这里歇息了!”秦始皇在船上看得手舞足蹈,连礼仪也顾不上了,真的下诏要在皋亭山南的阼湖狩猎歇息了。从此,后人就将阼湖改称为“诏息湖”,即秦始皇曾经下诏在此休息的意思。
于是,船队马上停了下来。
这一来,就苦了那些兵丁,湖岸一方高地上的柴草被劈得干干净净,大大的帐篷立了起来,有架龙床的,有砌锅灶的。水烧热了,太监就在专门的帐篷里侍候一路随行的皇上最喜欢的妃子瑶姬洗澡了,可不能误了皇上晚上派用场啊!另一些人则随着皇帝上山打猎了。反正那年头打几只鹿不难,有的鹿从生下来起就没有见到过人,它根本不知道怕人,又哪里知道人会那么坏,坏到要它的命呢!
别看这些山不高,可山连着山,不久就到了人称翱(皋)亭山的那座山了。秦始皇的宠臣李斯是由士兵们搀扶上山顶的,到了山顶,他吓了一跳,原来山的南边就是钱塘江。那辰光,钱塘江的确离翱亭山不远。难怪后来翱亭山南的龙居寺有副“背靠皋亭千仞壁,门对钱塘万顷波”的对子。
这副对子在当前是不通的,因为现在的龙居寺已远离钱塘江了,乘公交汽车要坐好几站哩。
当时站在山顶的李斯被钱塘江的气势惊呆了。
原来,李斯在山上居高临下,看到的钱塘江正在发着大潮呢。尽管隔着一段路,可那气吞山河的声音,那排山倒海的气势,真的让这些从八百里秦川来的人吓了一大跳。
去会稽山可是一定要过山下这条钱塘江的,这样的江怎么过得去?还好,这时的秦始皇正在山腰里被一只花鹿牵着鼻子兜圈子,没有上来,要不把皇帝吓着了,那就到不了会稽山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天晚上,李斯就召见了钱唐县(后作钱塘县)令,他要提早谋划过江的安排了。
原来那时的杭州,只不过是会稽郡下属的一个叫做钱唐的小县。李斯提出皇上要过钱塘江,可把那个小县令吓坏了。
钱唐县令说:“从今往后的一段时间里,江上天天有大潮,即使是小潮,这钱塘江面也是风高浪急。”
那辰光,吴越之地的农家都是自己动手打造一些小船做农活用,所以没有大一点的船。用小船载皇上过江,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呢。
李斯毕竟是有学问的人,他知道潮水只有在近海的河口才有,便问:“这潮水到什么地方为止?”那时还没有六和塔。
钱唐县令答道:“那要到钱浦(即现在的袁浦)那边,那里倒是有个渡口……”
“好,就从钱浦渡过江去!”李斯这句话就是命令了。
“可是,可是,”县令讲话结巴了,“可是,我们怎么到钱浦呢?这西边的地势走高,水道马上就断了,船是没有办法坐到钱浦去的。若从此地开修驿道到钱浦那边的渡口,会等到猴年马月呀……”
李斯说:“那就骑马过去,去搞一些马来!”
钱唐县令苦笑着连连摇头说:“往钱浦去可都是田塍路,我们这一带没有马,而你们北方的马是从来不走那种路的,有的地方还要蹚水过小河,马怕水……”
李斯拉下了脸说:“那你们是怎么去钱浦的?你们就不去钱浦收皇粮了?”
“我们都是叫下面的人骑着牛过去的。”
“那就让皇上骑着牛过去。你们要挑选一头最好的牛,洗刷干净了,披上软垫,由你和那牛的主人牵着,直到钱浦渡口!”李斯的话已经是铁板钉钉了。
等秦始皇过足了狩猎瘾,已是几天后的事了。那日倒是个好天气,秋高气爽。秦始皇的大队人马用过早膳后,弃舟上岸,就集结在钱唐县朱岙乡的横塘村里。
李斯看见,那钱唐县令跟一个老农已牵着一头大水牛,诚惶诚恐地跪在路边了。
堂堂的秦始皇,这会儿要骑牛了,这李斯也就在这个当口,才把这事告诉给他。
我们且看看李斯是怎么说的。当时,只见他走到秦始皇跟前,清清嗓子,毕恭毕敬地说:“陛下,今天就请你做一回太上老君如何?那太上老君李耳,当年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光照千秋。或者,请陛下屈身做一次黄飞虎。想那黄飞虎骑着五色神牛,甘为周武王打先锋,冲锋陷阵,灭商兴周,为建立周朝的八百年基业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被封为东岳大帝……”
秦始皇听李斯说要他做一回太上老君,心想太上老君可是神仙,能让他过一把神仙瘾,真是好极了。于是,他就来了劲说:“朕没劲做那酸溜溜的李耳,什么道不道名不名的?要不,屈身做一回黄飞虎。那黄飞虎天天有仗打,打仗可是有趣的事。”
这下李斯心里有谱了。他急忙下令把钱唐县令牵着的那头牛披上红红绿绿的彩巾,颜色尽量地丰富,让它变成五色神牛。在披这些彩巾时,一边的老农吓得赶紧用手捂住牛的眼睛。要知道,牛最见不得红啊黄啊绚丽的颜色。要是见到了这些颜色,那牛发起狂来,把皇上吓着了,伤到了,自己小命不就没有了?
一切安排妥当,李斯给下面的人打了个招呼,在一片山呼万岁的颂扬声中,钱唐县令趴下身子,让皇上踩着自己的背骑上了牛。
于是,那老农小心翼翼地牵着自己的牛,沿着那条田塍路向前走去了,身后紧随的是皇帝的随从们。
这条路尽管小,可是那条牛走惯了的。所以,这一路,它走得很平稳。也许是太平稳了,秦始皇一点黄飞虎冲锋陷阵的感觉都没有。走着走着,秦始皇看到前边有个被三面群峰掩映的湖泊里,有一股水流汇向钱塘江的溪滩上留有木板桥的印迹。
原来这里有座木板桥被春天的桃花水(即春汛)冲垮了,没钱修,乡下人来来往往都蹬着水过去,水不深,两个裤脚管一卷就没事(据说此溪就是那时的“西湖”水流向钱塘江的通道)。
P3-6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淀,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l+6”的研究框架;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河,被誉为浙江的“母亲河”,发源于安徽黄山休宁六股尖。上游流经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后称作富春江,过了富阳闻家堰后流人杭州湾直到出海口,才真正称作钱塘江。因此,江干区紧靠的钱塘江,地理位置处在钱塘江的中游。
自古以来,钱塘江举世闻名的潮水,有交叉潮、一线潮、冲天潮、滚地潮等。这些大潮使河口河道迁徙无常,岸滩涨坍不定,严重威胁江岸先民们的生命财产。
坐落在大潮头上的钱塘江沿岸先民们,世世代代与涌潮、洪水、台风进行长期顽强的抗争,镇潮固岸,治理钱江,化害为利,谋取生存发展。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从汉朝开始,江干先民就已经开始筑堤修海塘了。如汉代的会稽郡议曹华信组织民众构筑镇海塘;唐朝的钱御史修筑捍海塘,石瑰耗尽家资修筑竹笼石塘;五代的钱镠构筑鱼鳞石塘;明代的大国师刘伯温请旨修建赤龙塘;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丁坝群,避免了河道南倾;在抗日战争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也仍对海塘进行维护抢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钱塘江沿岸民众修堤抗潮更是取得重大成就,加固后的海塘历经特大的江潮与洪水夹击而岿然不倒。
纵观整个钱塘江海塘工程,可谓是我国除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之外的第三大历史工程了。建造长城、开挖大运河都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修建钱塘江海塘工程,同样也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同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笔者有幸生长在钱塘江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集中的地区,对这片热土情有独钟,从小就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留有深刻印象,深深地感受到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理念,便不断地搜集整理感动自己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及民风民俗资料。
时至今日,已年逾天命的我脑子里依然萦绕着钱塘先民们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感人故事,时时被钱塘江岸先民们为谋取生存空间而围海造田,敢为人先,勇抢“潮头鱼”,为保卫家乡而浴血奋战痛歼敌寇的献身精神所感动。
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从孩提时就耳濡目染的“南江北山”——钱塘江和皋亭山地域文化人手,将几十年来在崎岖山径寻觅的“雪泥鸿爪”和在钱塘江、上塘河打捞起的历史碎片进行精心整理,筛选出先民追求向往真善美和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奇闻逸事,汇编成册,为后世留下点值得回味的东西。
值得庆幸的是,该书的编撰,得到杭州钱塘江研究院,杭州市文广新局、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杭州市群众艺术馆、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江干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和区政协,江干区凯旋路改造指挥部,江干区文广新局、文化馆的大力支持。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郑桂兰、章敏吉、应志良、吕春生,封国需,张祖荣,何德铭、冯春娟、陈彩囡、王培炎、沈晨、张杭平、劳志鹏、李定楹、顾国泰、孙欣、周永祥、王云良、金文平、朱峰、方淳、王传花、吴新慧等师友,以及白石寺现任住持释果成师傅、白云庵住持一介法师、牛头庙居士姚昌土、龙居寺居士金文兴等法师居士们所给予的支持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在此,谨向所有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本人的水平,书中错误不妥之处恐尚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谢谢!
关夫宋
2012年10月于钱塘江畔黎明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