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
内容
编辑推荐

谁懂得媒体,谁赢得未来,新周刊主笔胡赳赳权威解读我们这个时代与他的媒体。胡赳赳所著的《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既是一部能彻底了解中国媒体的通俗作品,也是中国传媒内部的权威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前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查尔斯·罗福林,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奥美广告亚太区策划总监钟桥轩等知名学者撰文推荐。

内容推荐

胡赳赳所著的《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内容简介:资深媒体人.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将媒体圈里的大事小情、自媒体时代大众营销的特点、趋势及方法等内容融合为一体,在揭示新闻背后真实性的同时,对媒体话语权缺失下的行业生存现状与当下文化现象背后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进行了全方位的精细剖析,《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是一部能让人彻底读懂中国媒体的通俗作品,也是创意、广告、营销及大众文化诸阶层人士所需要了解的、来自中国传媒内部的权威报告。

目录

第一篇 没有不道德的传播

 引言

 第一章 阅读终端的选择

 第二章 浅阅读现象学

 第三章 被网络颠覆的纸质传统

 第四章 网络表情

 第五章 博客的重大隐情

 第六章 微博是什么?--互联网新景观

 第七章 谁创造了"汗"语

 第八章 新媒体宣言

 第九章 传播律

 第十章 鄙视工作间

 第十一章 媒体为什么需要精神领袖

 第十二章 弱智的电影台词

 第十三章 文学的假high时代

 第十四章 MSN的隐身理论

 第十五章 数码驯化人类

第二篇 传媒学的技艺

 引言

 第一章 你必须选择成为记者还是非虚构作家

 第二章 为一些记者而羞耻

 第三章 给实习生的忠告

 第四章 沉默如谜的呼吸

 第五章 王小波的遗产

 第六章 作为新闻放射源的黄健翔

 第七章 读书类杂志色相报告

 第八章 先锋戏子、古典辣妹

 第九章 流行报纸点点评

 第十章 蟑螂在头条

 第十一章 我也成了丧家的狗

 第十二章 10分钟的专访时间如何写一个P的报道?

 第十三章 新闻报道中的核实系统

 第十四章 一本杂志的暴力美学

第三篇 大国之媒

 第一章 职业新闻人的溃败

 第二章 报纸的下半身

 第三章 都市报的今天和明天

 第四章 与传媒业有关的三个谎言

 第五章 新闻的程序正义

 第六章 不靠谱传媒

 第七章 怕打不是中国记者

 第八章 没有新闻伦理的新闻

 第九章 通过劫持他人而为自己松绑

第四篇 你们这些文化人

 引言

 第一章 反对一种戏剧及批评观

 第二章 和郑钧的音乐在一起多美好

 第三章 与黄健翔一起战斗

 第四章 徐静蕾:晚年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第五章 谁在围剿张艺谋?

第五篇 对话总编

 引言

 第一章 对话封新城

 第二章 对话杨斌

 第三章 对话陈彤

 第四章 对话刘长乐

 第五章 对话阮次山

 第六章 对话郭振玺

 第七章 对话吴思

第六篇 特别辑录:震灾叙事

 引言

 第一章 绵阳:灾时的共产主义

 第二章 北川,终点(上)

 第三章 北川,终点(下)

 第四章 中国孤儿

 第五章 志愿者的微力

跋 新媒介之歌

附 本书人物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阅读终端的选择

城市图书馆

伟大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在他双目失明时终于拥有了九十万册藏书,他自己曾表示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在他无法阅读时,书的宝库打开了,正如一个拥有金山的人找不到消费的地方一样,迷宫不仅仅出现在博尔赫斯的作品里,更是一个现实境遇的写照。

在城市图书馆里总是让人恍惚,图书馆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迷宫,无论人们的阅读如何有效,实际上都是失效的、虚弱的,因为更强大的可以潜在阅读的书目摆在前面,堆得更高。带着水具和面包、长期盘踞在图书馆一角的人更容易让人联想起马克思,关于他的阅读的场景描述跟他的著作一样经典:他桌下的水泥地面被他无数次的划脚擦出凹痕。这更像一个水滴石穿的故事,预示着那些到图书馆来找乐子的人注定失败,而那些在图书馆里十年面壁以图一朝碰壁的人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在体面的图书馆里,体面地拿起一本书,阅读、抄录甚至暗诵,都会成为人生际遇里长久保鲜的记忆片段,也是作为人类自觉的一种方式而存在,此举无意间就已经饱含着对普遍事物的信仰和敬意。当然,这里面不乏结伴而来的爱情、一见如故的钟情,总之,故事和事故都具有在这种场景下发生的可能性,甚至在港片中,我们看到李连杰扮演的图书管理员具有超人的力量(《黑侠》),我们更愿意相信,图书馆真的是一个蓄能和增加功力的场所。

租书屋

租书屋里的书籍永远充斥着那样一类:武侠、言情和畅销品。黄易和黄仁宇的书排在同一个格子上,而古龙与老死不相往来的琼瑶身处一地,海岩与哈利·波特则分别刺激着少年的青春和童年的想象。

尽管租书屋在大城市里近乎绝迹,但是在二线城市和小城镇,却是一个廉价而物美的选择,这租来的图书是“二手”货,并且只能属于自己一天到两天的时间,常常不得不挑灯夜战,将书读完。唯一难以容忍的是,租书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都装备不良,光线黑暗、发卷的书页和发旧的书脊也是长久的形象,这不是百年老店散发的历史悠远的气味,而是一个集消遣、求知、跟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租书屋。它带来的是一定消费水平下的最高效率的资讯轮转,与录像厅、台球室一样,它同样也是小镇青年最好的去处之一。

网络

网络成为新的阅读终端既不专一,也不专业,这里没有语言的交流和互动,随时取阅、随时回应,既可以读到经典的图书著作,也可以在BBS里读到大量的原创文章,拼贴、篡改、戏拟、无厘头是网民们创作和阅读的修辞手法,而一大堆适合扎堆和取闹的“坛子”则如同博客一样成为风起云涌的原创中心。

各种上网工具和插件成为派生出来的一个个小小的终端,在MSN上的即时交流可以看作是双方即兴的阅读和创作,在很多人的博客中,都出现了将MSN上有“思想”的对话直接放置其上,也许是讨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许是交流了对一个电影的感受。网易泡泡除了能即时通信之外,还能免费发送短消息,不经意地将阅读系统延伸到每个人的掌上,段子的出现和转发在这个终端上此伏彼起,哧哧的笑声似乎都能够听见。

网络阅读是快速而浮光掠影的,很少有人能够慢慢享受嚼咀文字的乐趣。在网上阅人无数、阅文无数,是一个从众意义上的阅而不是一个个人体验的读,所以看着看着就谩骂几句并不鲜见,这便构成隐身阅读的新的乐趣,因为不在现场,无从担负责任。

报刊亭

在街头阅读和购买阅读品,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而具体的道具就由报刊亭、赠品和小面额货币构成。在报刊亭能买到电话卡、饮料,但最重要的当然是印刷品,花花绿绿的印刷品标榜得极具煽情意味:满目都是大字报和美人图。在这里,阅读是一种消费行为,它因为具有感官性和对心理的刺激而获得青睐。

天气会对报刊亭的销售构成最大的影响,在好的天气,这个终端会聚集很多的人群,川流不息,由早到晚,而在下雨的天气,人流量减少了,报刊亭多少显得有点孤独。

北京的报刊亭几乎遍布于每一个十字路口,它的形状整齐划一,海报和商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装饰,因此并不显得单调;上海的报刊亭比较干净整洁,没有印刷品杂乱无章堆砌的乱,彬彬有礼的服务也使人乐意去接受一份杂志或一张报纸,像极了接受一份赠馈;而在广州,多以报摊的形式出现,附着在小零售店的门面前,显示出随意的性情以及虚弱的经营感。

如果存在一个游牧与栖息之地,报刊亭就是最好的放养的牧场,因为可以阅读到气味熟悉的印刷品,它让浪子以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像温柔地生活在本城。P3-5

序言

赳赳,一个后现代和现代连体人

展江(著名学者,新闻与传播学教授)

认识胡赳赳,应该是多年前通过互联网交往时的事了。当时为了声援几位南方媒体人,一群“媒体人”“作家”联合起来发出了声音。当然我是既不属于现在的媒体人,也不是作家,而且年龄也老大不小的,只是承蒙大家的认可,和另一个资深记者操持了几天的事。

见面一看,在媒体和网络上活跃着的胡赳赳,果然是那种长发飘飘半仙式的年轻人(如今70后不算年轻了)。他一副火柴棍式的身材,眼神有些忧郁和迷茫,说话矜持而不失礼貌,活脱脱一个现代派诗人。

然而,当时我们共同关注的是一些现代的,甚至是前现代的问题——生命的价值、媒体的权利、法治的空间……凡此种种,往往是后现代派不承认的概念。而赳赳不但为此乐此不疲地跑龙套,频频通过电话联络各位同道,而且专门设立了网站,在媒体工作之余日夜劳碌着。

此后我们就成了忘年朋友,虽然各在京城东西,隔三差五总有些音讯互通。他所在的“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北京办事处,则不断接收我们这所小学校(*笔者当时所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新闻系学生前去实习。学生们更会讲起杂志的资深记者胡赳赳,那种不见热情的热情,那种不露痕迹的关照。

杂志天生与作家有缘,而在互联网时代,文学杂志却几乎个个举步维艰。《新周刊》有鲜明的文学和后现代色彩,在市场上却是那样如鱼得水。缘由何在?在那里实习的同学们总是告诉我,那个杂志是何等后现代:不断策划着什么主题,制造着新名词,设置着都市议题,虽然对我们50后显得怪怪的,却紧紧抓住了中产阶层和新富阶层,也吸引着以大学生和白领为主体的年轻人,“宰制”着他们的话语权。

一如“新周刊的BLOG”所自诩的,它“是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贱客来了’‘女人生猛’……《新周刊》的众多经典专题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盘点’‘情人节特辑’等,至今仍在不断被引用和演绎”。杂志最近又制造了中国“第56个族群:穷忙族”。

这种融麦克卢汉的隐喻手法、后现代斑斓色彩、现代性问题为一炉的风格,既是《新周刊》的特征,也是胡赳赳的招牌。请注意,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也是学文学出身,属于那种“死语族”(即“语不惊人死不休族”),他把“机器”和“新娘”加以组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他把媒介分为“冷”“热”两类,认为广播和电影是热媒介,他所钟爱的电视和报纸杂志则是冷媒介;他制造的“地球村”概念今天甚至成为餐馆的名字。

如果说今天的电视很难归入“冷媒”类(而麦克卢汉活着的话会把网络放进“热媒”类),那么赳赳他们则在标准的“冷媒”——杂志上不断制造新词。这种探索和风格已经脱离了现代性语境下的传统新闻学,不再遵循记录和纪实的旧规,新词(话语)——新概念(非学院派的)——新选题构成了《新周刊》的生态链,显得创造力无限,喂养了都市中希冀通过知识和运气改变命运、厌倦了传统媒体叙事和词汇的“穷忙族”。

赳赳要我为他的这本新作写序,我心里就犯了难:如何理解这位现代性关注者、现代派诗人、后现代杂志写手?于是请一位“美眉”研究生阅读赳赳的书稿,她虽然承认“它太乱,形似文集,却偏偏弄了几个略有牵强的大标题来支撑”,但她很快就剥开了赳赳的“三层皮”:媒体人、准学者和文学青年;她又揭露了赳赳的“三分骨”:传媒与谁共谋、无法返乡的一代、符号与家园。

我想,80后美眉对70后赳赳的解读是细腻而不失准确的。我没有系统读过《新周刊》,但是几乎可以肯定,《新周刊》与其写手中的灵魂人物赳赳存在着一种互构关系:与网络同时代的《新周刊》成就了赳赳们,赳赳们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周刊》的风格——从文体到文本。他是天生的作家,与网络和杂志结缘的写手,出书对于他而言只是一种文本的汇集和整合,而我所谓整合,在后现代派眼中可能根本不存在,没准是赳赳故意让书稿显得“太乱”。

后记

新媒介之歌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胡赳赳的职业是记者,也许不够准确,他也曾当编辑、主编,也拉广告、跑发行,五项全能。所以称他为媒体人更合适。胡赳赳喜欢诗歌,他的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在小圈子内流行,颇有口碑。媒体人又喜欢写诗,似乎决定了他喜欢麦克卢汉,因为喜欢麦克卢汉,我与他便有了共同的话题。

麦克卢汉于我,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饭碗,教传播学,总得讲讲《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机器新娘》等,但是对于赳赳,麦克卢汉是一种灵感,石火电光,一擦就着。赳赳对麦氏的领会是感悟的、直觉的,麦克卢汉的许多精华就在那些充满感悟的隐喻话语之中。他告诉我,他想写一篇大的论文,有关麦克卢汉对中国当代诗人的影响,这个选题有点难度,更有挑战性,关键是要找到样本,中国当代诗歌受西方诗歌(或者说翻译的西方诗歌)影响显而易见,好写,麦克卢汉,诗人们了解吗,听说过吗?

他说自己起码找到两个个案,如欧阳江河,如钟鸣,其实赳赳本人就是最好的样本,他的诗歌有凝练的观念和跳跃的思绪,他的论文有出色的隐喻表述和激越的诗情,一切都不那么常规,就像眼前的这本集子,深受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

例如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六条传播律,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有麦克卢汉遗风。

1.不传播即意味着没发生;

2.沉默亦传播;

3.传播的唯一禁忌是没有受众;

4.没有不道德的传播;

5.传播总是试图从本意走向反意:

6.虚构的传播是真实的传播。

每一条格言都可以写一大篇论文,但是赳赳不加发挥,一发挥就成白开水了,他其实并不喜欢绵密的学术表述,不喜欢那个写《娱乐至死》的波兹曼,什么都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条分缕析,似乎就少了深邃和洞见,他就是喜欢诗性的麦克卢汉,喜欢诗性的自我,这个诗性的自我,促使他发布了新媒体宣言:新媒体是“朦胧派”,它依靠直觉和预言往前行进;新媒体是“未来派”,它透支当下的财富、技术和生活结构,同时许一个未来;新媒体是“先锋派”,它颠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新媒体是“技术派”,相信方法论,认为技术可以改变一切。

赳赳是站在技术派一边的,即便不听他的宣言,看他的那些文章就知道,他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一个对新事物新技术充满向往的新青年,在他眼里新技术就是诗,诗就是新技术,都值得崇拜。他是一个21世纪的未来主义者。

我之所以赞同赳赳,乃认为媒体和技术都是文化,媒体和技术既是人们改变周围环境的工具,也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并与之对话的对象,文化不仅仅是观念和思想,那运载文化的马车更是文化,即便是观念的文化也是从媒体和技术中抽绎出来的。

赳赳的文章充满着诗情,也弥漫着智慧和经验,特别是那些扎实的媒体工作经验,可以让刚入门的或准入门的同行有所借鉴。这些经验也能写到教科书里,例如其中的《蟑螂在头条》就是胡家独门绝活,现在他将自己的绝活公之于众,是天下媒体人的福分,幸甚幸甚!

遵赳赳嘱咐,写了以上这些文字,不知能否够得上做这本文集的小跋。通过褒扬此书,我似乎也成了此书的共谋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赳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29202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