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神(下)》编著者邓纯东。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过曾经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繁盛的精神文明之果。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几个人类的矛盾关系方面,我们的民族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在世界精神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中华精神。在过去,这种精神曾传播于周边国家,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主体;今天,它又为西方世界所瞩目,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对象。
图书 | 中华精神(上)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华精神(下)》编著者邓纯东。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过曾经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繁盛的精神文明之果。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几个人类的矛盾关系方面,我们的民族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在世界精神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中华精神。在过去,这种精神曾传播于周边国家,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主体;今天,它又为西方世界所瞩目,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对象。 内容推荐 《中华精神(下)》编著者邓纯东。 《中华精神(下)》以集纳历史小段故事的形式,就人们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如何修身、持家、处世、治学、为政等问题,对我们祖先那些足以垂范于今人乃至后人的优秀精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对于民族精神,学术界和社会上见仁见智者认识不同。我们认为,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形成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之中,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适合于现代社会。用现代化观念比照,也可发现其中不乏封建糟粕和迂腐的内容。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华精神体现了一种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把握人的命运、规范人的言行准则的思维方式,强调从自我修养做起,以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的精神为人处事,这些无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有永恒价值的。 目录 第一编 报国 第一章 精忠报国 岳飞精忠报国 文天祥坚贞不屈 第二章 忠贞不二 田横与五百壮士 黄宗羲坚辞不事清廷 第三章 维护统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 第四章 铲除奸宄 陈东屡谏除贼 王著计除阿合马 东林党力抗阉党 第五章 冒死犯难 一代诤臣魏征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 得魏征也 敢于骂皇帝的海瑞 第六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唤醒国人的陈天华 为国喋血的谭嗣同 第七章 忍辱负重 受宫刑之辱续千古《史记》 屈原放逐而著《离骚》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第八章 不辱使命 蔺相如完璧归赵 唐雎不辱使命 苏武牧羊 第九章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励精图治 第十章 抵御外侮 抗倭英雄戚继光 抗英名将民族伟人 第十一章 巾帼英雄 抗金英雄梁红玉 第十二章 泱泱风度 助秦统一的张仪 出使西域的张骞 清代第一位驻外公使 一郭嵩焘 第十三章 海外赤子 倾资兴学的著名华侨 领袖陈嘉庚 南洋万金油大王爱国企业家 胡文虎 第十四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千古名臣范仲淹 一生落魄每饭思国事 忧国忧民的屈原 寤寐不忘中原的陆游 第十五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抗击金人而呐喊的胡铨 民族感情始终如一的刘辰翁 用生命为贫苦农民寻出路的 宋景诗 誓死不交纳”洋差“的景廷宾 葬须东向不忘台湾的 丘逢甲 第十六章 科技救国 龚振麟铁模铸炮 冯如为国殉工艺 詹天佑汗洒铁路 第十七章 实业救国 范旭东三创第一 卢作孚志如江海 张之洞双管齐下 “感激时会而奋志工农” 第十八章 教育救国 容闳志在为国 蔡元培一代宗师 陶行知“行知行” 第十九章 革命救国 陈天华蹈海殉国 秋瑾英勇赴难 第二十章 共赴国难 负荆请罪将相和 将帅协同建战功 第二编 修身 第二十一章 舍己为人 以己子代人受过 左伯桃舍己全友 母在一予单母去四子寒 淳于缇萦救父 冒刃赴姑 融藏张俭 华歆拯难 游遏有遇 急人之急 救人急困 避难复壁 第二十二章 谦和礼让 陈雷让举 孔融让梨 龚遂不夺人善 玄成姓爵 虞芮争田之讼 舞不知止 第二十三章 克己正身 田中尚书 渴不啖梨 i恭瞩廊 终当不变心 刘定更厕 顾名思义 安事丰屋 太师择婿 为世规矩 采樵自供 陶侃运甓 第二十四章 洁身自好 嗜鱼而不受 何谓无知 袁闳隐姓探父 羊续悬鱼于庭 郑均为佣谏兄 门第可畏 无钱殓身 无以为绳 遗子清白 不私亲戚 散金宗族 鲁仲连不受千金 子罕谢宝 曾子拒邑 汧公不贪 李母退米 …… 试读章节 第一编 报国 第一章 精忠报国 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玉,而曰“国家昏乱有忠臣”一语,尤为深刻。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时,才可能分辨忠奸臣子。在和平盛世,“大奸似忠”,君主和百姓无由考察,忠奸难分。如吴王夫差之生时,斥伍员为奸,伯喜额忠心可许,及吴亡,始知识人之误。又如王莽篡位前,人人曰似周公,及篡位,始知别有用心。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产生了因种族、血缘、风俗而形成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原始民族部落中,会产生一些忠于部落、为部落的生存、荣辱、兴衰奋斗的勇士,如传说中的后羿、女娲、神农氏、稷、尧、舜、鮭、禹等人,都因为对他们的时代和他们的同胞作出了贡献,因此受到后人称颂。 至于说到把忠心和国家联系起来,所谓忠心为“国”,则起码要到阶级社会以后。毫无疑问,在充满了伦理道德观的中国,是不乏忠臣义士的,只是在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地方,忠臣义士缺少表现机会。只有当处昏上乱纲亡国灭种之际,贤愚不肖,忠臣奸佞才能表现出来。忠既然与奸佞是相对的概念,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出现了奸佞小人之时,忠义之士才能找到比照的对象,忠奸譬如水火,相灭亦相生,我们恨秦桧之奸,才能敬岳飞之忠。值得指出的是,忠奸是相互转化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士,可谓忠臣,当任宰相后嫉妒田忌之才,又似奸臣。周勃诛诸吕,可谓忠臣,至文帝时谗毁才词绝伦的贾谊,无疑又成了奸佞之人。究其原因,奸佞之人巧言令色,往往得主人宠幸,忠义之士正道直行,极易致罪。邹忌、周勃之类,当在求功名和处危难之时,尚可仗义而行,一旦功成名就,大权在握,唯恐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瞻前顾后,贻笑后人。如秦丞相李斯,助始皇帝取天下,未曾无忠心,然始皇帝驾崩,投靠赵高和胡亥,却落个父子俱殇的下场,可为叹息。大致说来,得到的既得利益愈是丰富,就愈益致人堕落,陷入不义,因为利益来之不易、失之可惜,只有极个别义薄云天之人,才能视荣华富贵为浮云。这便是为什么达官显贵多平庸的原因。但是,由于普通百姓缺少尽忠的机会,或者如许多兵士捐躯沙场,百代以下,难知事迹,尽忠之行遂遭湮没。因而,国人今日所称颂的爱国之士,皆具非常身份,非文臣武将,不足以册列其中。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把外族入侵与政府更替区别开来,指出有亡国和亡天下之分,亡国是一朝天子及其豢养的众大臣的责任,而亡天下则是外族入侵导致种族危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区分无疑是具有民主意识的。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一批统治者代替了另一批统治者,人民仍只是奴隶而已,但当元、清入主中原之时,却是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不可以不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比干遭剜心之苦,屈原愤怼沉江,虽为忠义之举,但他们二人作为皇室贵胄,事实上是维护一家天下的利益,而为抵抗民族的敌人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乃至近代抗日英雄,虽也不免有尽忠一姓一王一党一派之嫌,但却在客观上做了有益全民族的事。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乳名五郎,后取名飞,字鹏举,宋徽宗二年生于河北。岳飞的四个哥哥俱夭亡因而岳飞及弟弟岳翻备受双亲疼爱,对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视。岳飞幼时武术,并参与日常耕作,其父还亲为课书,岳飞尤其喜欢《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十六岁时,与刘氏女结婚,后曾到安阳韩姓大地主家当佃客,后来又到安阳的商市上做过类似于今日巡查员之职的“游徼”。 宣和四年,金军已攻占了辽的大部分土地,宋徽宗制订了“联金灭辽”战略,准备派兵北上攻取辽的燕京,以便配合金兵灭辽。这一年岳飞已二十岁,早已盼望能投身边疆,为中国的统一贡献力量。因此,当真定府路安抚使刘耠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后,他立即辞老别雏,前去应募。刘耠慧眼识金,对这位饱读兵书、娴熟武艺、身强力壮的青年非常器重,派他任十队长。不久,因父逝世,离开军队赴丧。宣和六年,岳飞赴河东平定军再次投军,当“效用士”,不久升为偏校。靖康元年六月,被姓季的路分都监派往庆阳、榆次,率一百余名骑兵任“硬探”,侦察金兵动静。路遇大队金军,战士们因无准备,惊慌失措,只有岳飞镇静自若,扬鞭策马冲入敌阵,毙敌将数人,金兵畏惧,不敢近前。但百余骑终因不敌而溃散,岳飞只身返相州。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康王赵构在河北建立大元帅府,自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下令招募义勇民兵,岳飞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的军队,从此后,他一直坚持在抗金战争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危亡英勇斗争。不久,因收编绿林武装而升任承信郎。屡次参加抗金战争,以作战勇敢而为秉义郎。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赵构率兵过黄河,岳飞也相随至大名府。副元帅宗泽建议赵构领兵解救被金兵围困的汴京,赵构不愿去,又怕被责为坐视君父(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危难而不救,便派宗泽驰往澶州救援,岳飞所部遂隶归宗泽。 靖康二年,岳飞在宗泽部队两次小胜金军,一次是澶州与金军交战,另一次是曹州攻坚战,岳飞身先士卒,斩将拔旗,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在战斗之余,常常研究兵法,他指出宋军战败的原因是宋军将领完全依照皇帝所绘战阵图列阵,因而失去机变。他的这种看法,很得七十岁的老臣宗泽的赏识。 汴京沦陷后,赵构登基为皇帝,起用李纲为右相,副元帅宗泽知开封府兼夺京留守。李纲是主战派,但赵构和宠臣中书侍郎黄潜善,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一心想偏安江左。岳飞不顾位卑言轻,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返回汴京,兴我中原。赵构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之罪罢免岳飞。岳飞失位后,只能赋闲。三个月后,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张所当时正在招募义勇民兵,蓄积力量,图谋反攻,对岳飞很器重。岳飞与张所纵论当时局势,慷慨陈词,泪流满面,矢志以身许国,消灭敌人,迎还被金兵扣押的徽宗、钦宗“二圣”,恢复故疆,以报答君父。张所任命岳飞为中军统领,不久升为统制,由都统制王彦指挥。 靖康二年秋,张所被谗罢官,王彦接任招抚使后,率岳飞等十一名将官和八千部卒渡河击金兵,在卫州新公县,岳飞亲自夺取金军大旗,率部活捉金军千户阿里孛,打败金军万户王崇。第二天,岳飞率部与金军大战侯兆川,因寡不敌众,士兵伤亡颇多,岳飞身被十多处伤,突围后与王彦部队失散,转战太行山,曾单骑刺杀金将黑风大王。冬天,转战至汴京,投奔宗泽,任留守司统制。P1-P2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过曾经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繁盛的精神文明之果。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几个人类的矛盾关系方面,我们的民族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在世界精神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中华精神。在过去,这种精神曾传播于周边国家,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主体;今天,它又为西方世界所瞩目,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对象。 当前,我们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书。本书以集纳历史小段故事的形式,就人们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如何修身、持家、处世、治学、为政等问题,对我们祖先那些足以垂范于今人乃至后人的优秀精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对于民族精神,学术界和社会上见仁见智者认识不同。我们认为,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形成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之中,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适合于现代社会。用现代化观念比照,也可发现其中不乏封建糟粕和迂腐的内容。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华精神体现了一种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把握人的命运、规范人的言行准则的思维方式,强调从自我修养做起,以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的精神为人处事,这些无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有永恒价值的。 感谢中央文献出版社在本书出版过程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编写本书时,参考了报章杂志的大量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资料的作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华精神(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纯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3354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12-05-01 |
首版时间 | 2012-05-01 |
印刷时间 | 2012-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5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