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天明编著的《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以摄影为主要书写对象,具体内容可延伸至艺术、美学、社会学、历史、文化研究等。共包括摄影文论近50篇。作者以人文的立场、批判的态度,对摄影领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第一部分:本体论与创作论。第二部分:批判的影像——摄影与人文。第三部分:真实的反讽——虚假照片问题。第四部分:苦难的影像。第五部分:学术书写与摄影教育。第六部分:摄影史论。
图书 | 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青年艺术论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汤天明编著的《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以摄影为主要书写对象,具体内容可延伸至艺术、美学、社会学、历史、文化研究等。共包括摄影文论近50篇。作者以人文的立场、批判的态度,对摄影领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第一部分:本体论与创作论。第二部分:批判的影像——摄影与人文。第三部分:真实的反讽——虚假照片问题。第四部分:苦难的影像。第五部分:学术书写与摄影教育。第六部分:摄影史论。 目录 第一篇 本体论与创作论 摄影之源起 凝固的镜子: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的瞬间性 视觉的延伸 摄影创作的偶然性 谈观察 抽象摄影 摄影的技术标签 第二篇 批判的影像:摄影与人文 见证的摄影 摄影的社会关注 摄影与历史 数字图像技术的批判意义 摄影者的霸权 摄影人与知识分子 正义建构与历史重构 另一种时政摄影 “第二历史”:建构与解构 “自选动作”的细节魅力 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的丰碑 第三篇 真实的反讽——虚假照片问题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双重内涵 摄影造假的本体考察 “伪造合影”案例的两点启示 “广场鸽”:真相的挣扎 从技法到观念:摆拍的历史考察 摄影造假应当入刑? 第四篇 苦难的影像 灾难摄影的人文关怀 公共性:摄影伦理评价的重要指标 悲剧题材的摄影伦理 战争摄影与创伤记忆 战争摄影的人性呈现 战争摄影与暴力美学 “女孩”摄影的伦理考察 “死亡”摄影的伦理评价 第五篇 学术书写与摄影教育 当代摄影史研究意义与目的 当代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状况与研究路径 人文摄影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摄影专业加试应当突出素质考察 第六篇 摄影史论 早期战争摄影史上的两位人物 新闻摄影在中国的传入g 红色根据地的新闻摄影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年的摄影建制与指导思想 作为视觉符号的儿童 ——《我们热爱和平》分析 摄影中的大生产 摄影与新生活 人化的自然 静态的样板戏 江青与摄影 四五摄影:新起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青年艺术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汤天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14593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5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8 |
CIP核字 | 2013246045 |
中图分类号 | J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