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安是福
内容
编辑推荐

释永信编著的《心安是福》共分23个专题,如禅定:如如不动,行坐无别;心净:静静得思,扫除妄心;慈悲:上善若水,离苦得乐;放下:既是解脱,又得自在等,就佛教里难懂的术语用禅话的方式进行了精解,使人们摆脱执著的漩涡,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书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内容推荐

释永信编著的《心安是福》内容简介:佛法当中的六道轮回,就分了善、恶各三道。其中,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也叫三途)。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所以叫六道轮回。

《华严经》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起恶心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幸福的天道上。欲修行,唯有净正其心,才是正路。

《心安是福》是一本心理励志书籍。

目录

01 有生:幸福极乐,就在当下

02 自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3 禅定:如如不动,行坐无别

04 心安:安住当下,宁静致远

05 心净:静净利思,扫除妄心

06 道心:本分如常,三业合一

07 随喜:成本低廉,功德无量

08 禅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09 慈悲:上善若水,离苦得乐

10 布施:五戒三施,有所舍弃

11 放下:既是解脱,又得自在

12 感恩:四重恩德,图报无漏

13 宽容:周遍含容,世间大同

14 忍性:生忍度恨,法忍度世

15 空性:四大假合,因缘相依

16 自性:一切万法,不离其中

17 因果:如影随形,轮回相续

18 杀生:无异杀佛,果报深重

19 随缘:顺应机缘,道心不变

20 一念:心生一念,境转一片

21 生死:一蓑烟雨,淡度平生

22 烦恼:掐断我执,智若菩提

23 励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试读章节

永信禅话

你幸福吗?

如果有人这么问我,我会反问:活在当下,谁不幸福?

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不涉前世,不及来生,唯论上苍所赐予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秒。所以,请诸位有意修禅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幸福,也不要抱怨自己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幸福。因为能够有此生,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幸福吗”对我们学佛修禅者而言就是一个伪题目。

关于幸福与禅的内在联系,我想借此机会谈两点体会。一是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实就流淌在我们生命的血液里,抑或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有些人没有发现,所以活在福中不知福。二是何谓“幸福禅”?“幸福禅”就是安住当下,活在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修行,找到自己的那颗如如不动的心。

那么,在什么情形下,“你幸福吗”这个题目对活在当下的人才具有思辨价值呢?一个字叫“欲”;两个字叫“欲望”。现在,社会众生对幸福感的需求空前高涨,这种需求本来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幸福感要是被贪欲之心所拉动,那就难以免俗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欲”或“欲望”作为外相,是无止境的,又是永远无法得以满足的,所以,你根本就体会不到“活在当下”的幸福感觉。

身在福中不知福者必有太多的烦恼。因为“欲”的推使,即使偶觉幸福,也未能持久,一旦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幸福而将心中的不满足转化为牢骚、抱怨、嫉妒与嗔恨,那么原有的幸福感便会被痛苦所取代。众生当中那些越追求幸福越找不到幸福感的人,就像视力超群、却非要蒙着眼睛去寻找光明的人,撞墙的概率当然要高于真瞎子。有些抑郁症患者,为什么选择自虐、自残、自杀?还不都是因为自寻烦恼?

既如此,何不换一种角度,尝试一下以珍惜上苍赐予你的生命作为今生今世的极乐?你尚且可以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那么这种不满意就定能催发你修持精进,并极尽自己的功德,回向赐予你生命的父母及宇宙大地。

佛祖释迦牟尼住世初期,连个同定的居所都没有,过的是纯粹游牧的生活,但他仍然十分乐观,并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利他度人、自觉觉人”的信念,四处讲经弘法,终在鹿野苑的一棵菩提树下化度五比丘,创立了原始的佛教。后来,摩揭陀国国王阿阁世和拘萨罗国富商须达长者相继为他捐建竹林精舍和祗树给孤独园,可是他依然带着弟子行乞,直到皈依佛门者挤破寺院门槛,他才不得不接受供养。在佛祖心目中,贪欲就是慈悲的大敌,能够活在当下,为众生解除痛苦做点实事,便是最大的幸福。而今我们主张学佛修禅,就是要激励众生以佛祖为榜样,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多发菩提心,多发慈悲心,多做积德事,这样我们的幸福感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禅的缘觉精神、菩萨的慈悲精神,所以我们的坚持不懈就能结出真正的佛果,达到功德圆满。

再从现代僧人角度看,我们活在当下,虽身陷世俗之重围,但我们心中有菩提,就不会被世俗的我执所同化。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传扬佛陀的正觉,并在痛苦中表现刚毅,在逆境中表现不屈,努力地策励自己、完善自己,以求世间安宁无争,出世间安定修行,我们便与福乐同在。

有生则有幸,未生则未幸,不生则不幸。

此番禅话,愿与同修及众生共勉!P2-4

序言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这条佛理,从具足戒者,到芸芸众生,都在不断地得到证悟。所以,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

《心安是福》的撰写构想,是基于我对当下社会众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深厄感触,对娑婆世界充满情绪爆发点的极度忧虑,倍觉以慈悲济世著称于世的佛教,绝无关门避世的理由。诚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作为新时代佛教的传承者,当以普度众生为本怀,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帮助心理落于无明的众生得到解脱,实乃责无旁贷。经过反复酝酿,于是有了这本自成一格的“劝心禅”集子。

《心安是福》力求达到三个目的:

其一,帮助无明者找回自心。许久以来,尘世间一直存在一种“攀高”效应,学什么都要上升到某种高度去揣摩,其实如果你若有意用佛理修心,就不会这么揣摩了。佛理没有高下之分,但在认识程度上有深浅之说。佛理的深度在哪里?就在你的心里,只要你时时打开自己的心门,彻入心底,你便能心如明镜。

其二,为尘世众生诠释福乐之源在于自心的净、静。心净则国土净;心静则安然。所谓“心静则无躁,心净则无扰”,你就不会因为生活境遇不佳或遇到各种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继而造恶业。净、静的前提是放下一切妄念,诚如佛祖所言,放下就是最后把“放下”都一起卸下来。放下则心安。心安既是理得,更是积德;厚德既能载物,也能载福。

其三,勉励众生参禅念佛修行,时时不忘观照自心,谨防不净或不洁的“一念生”趁虚而入。参禅念佛是具足戒者行“自度”的方便法门,只是知易行难,贵在用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也劝导公务员“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尘世众生亦如此:你观照什么,常念什么,便拥有坚守什么的动力。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其中,我的禅话只是入题的敲门砖,各位高僧的同题开示及同修的参悟一样精彩,有见地。在此,我向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资深策划人秦林先生为本书谋篇布局做出的贡献,感谢华龄出版社常振国社长为编审事务做出的努力,感谢少林寺网站主编邹相先生在编校工作上的悉心付出,等等。没有他们的随喜相助,就没有这本书的如愿问世!

最后重述一下我的期许:不论你是谁,也不论你有什么信仰,假如你流转于人生“八苦”而未能解脱,假如你因心理危机期求各种救助却难以应对,请不妨尝试着读一读《心安是福》。这里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南无阿弥陀佛!  (2013年6月吉日,于嵩山少林寺方丈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安是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永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903346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3189358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