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4辑)/世纪清华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充满强人的环境中不断前进——访谈沈睿》;《坚定走在化工路上的实干家——访谈张晓晗》;《敏锐才思,锋芒初露——访谈陈曦》;《服务一线的基层干部——访谈徐传峰》;《不平凡的选择,不一样的经历——访谈薛辉》;《“立身西部”的教师新生力量——访谈温沛涵》……《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4辑)》(作者史宗恺)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

内容推荐

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4辑)》(作者史宗恺)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4辑)》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的师生及广大校友、中学教师、中学生及家长阅读。

目录

曾经联大学子,而今国之栋梁——访谈李良驷、郭景纯\\[1938级\\]

平凡而无悔的清华人——访谈塔拉\\[1953级\\]

国家为先,做人是本——访谈金洪生\\[1954级\\]

铝业专家的峥嵘岁月——访谈林浩\\[1955级\\]

磨砺白虹的人——访谈李剑白\\[1957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备至关怀后辈受益

——访谈张英源\\[1959级\\]

办实事兴西部——访谈张淼\\[1959级\\]

共念清华好韶光——访谈王俊仁\\[1960级\\]、葛玉芝\\[1974级\\]

踏实能干的设计能手——访谈冯孝康\\[1960级\\]

滴水穿石——访谈徐修立\\[1961级\\]

基础过硬,积极上进——访谈费书平\\[1962级\\]

踏踏实实工作——访谈阮於珍\\[1965级\\]

计算机领域的导航人——访谈温文雅\\[1967级\\]

自强蕴于心,厚德造功绩——访谈殷佩霖\\[1970级\\]

西部蓝图设计师——访谈郝连应庆\\[1973级\\]

“清华精神”融于一身——访谈车志军\\[1974级\\]

工作中生活,生活中生活——访谈李洪斌\\[1978级\\]

才行高远不拘俗追求真理心如初——访谈宫宇\\[1980级\\]

做一个真正倾听内心声音的歌者——访谈刘颖\\[1981级\\]

上大舞台干大事业——访谈张启德\\[1981级\\]

扎根水利奋斗不止——访谈农卫红\\[1982级\\]

“始于责任,成于先行”的国企管理者——访谈雍瑞生\\[1982级\\]

转型发展的成功校友——访谈张惠宁\\[1983级\\]

扎根西部的电气工程师——访谈沈龙华\\[1983级\\]

行走在创业路上的勇者——访谈严文交\\[1984级\\]

踏实、勤奋、专注——访谈郑小平\\[1984级\\]

重剑无锋——访谈陈西峰\\[1985级\\]

在平凡中诠释人生价值——访谈孙格平\\[1985级\\]

从基层水利工作一路走来——访谈邵荣\\[1985级\\]

“活到老学到老”的创业能手——访谈吴光洲\\[1985级\\]

平凡岗位,行胜于言——访谈杨扬\\[1985级\\]

以勤为本的发电专家——访谈郑外生\\[1986级\\]

“团队至上”的杰出企业家——访谈张雅林\\[1986级\\]

做一个追求幸福的学者——访谈袁勤\\[1986级\\]

脚踏实地,切实者成——访谈胡滨\\[1987级\\]

投身重点行业——访谈王勇\\[1987级\\]

深教育,高起点——访谈张祖强\\[1987级\\]

从象牙塔到核爆基地——访谈黑东炜\\[1987级\\]

乐观好学,严谨务实的专家型领导——访谈蹇兴超\\[1989级\\]

规划事业方向,踏踏实实工作——访谈黄晓波\\[1990级\\]

要不断地自我发现——访谈万荣\\[1990级\\]

理工出身的金融英才——访谈周福民\\[1990级\\]

无悔奉献的环境人——访谈金彪\\[1991级\\]

坦然心态平和人生——访谈李可文\\[1992级\\]

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访谈罗小峰\\[1992级\\]

在充满强人的环境中不断前进——访谈沈睿\\[1992级\\]

坚定走在化工路上的实干家——访谈张晓晗\\[1993级\\]

敏锐才思,锋芒初露——访谈陈曦\\[1994级\\]

服务一线的基层干部——访谈徐传峰\\[1994级\\]

不平凡的选择,不一样的经历——访谈薛辉\\[1999级\\]

“立身西部”的教师新生力量——访谈温沛涵\\[2000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访谈师峰军\\[2000级\\]

踏踏实实的清华学子——访谈丁华\\[2002级\\]

自强不息的基层法律工作者——访谈周伟平\\[2003级\\]

祖国西部的一线奉献者——访谈胡建平\\[2003级\\]

非凡选择,非凡成就——访谈潘晓勇\\[2004级\\]

基层有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访谈石磊\\[2004级\\]

西北热土上的追梦人——访谈曾宁豪\\[2004级\\]

自强朴实,行胜于言——访谈张焕君\\[2005级\\]

追求科学真理,崇尚思想自由——访谈刘彬\\[2006级博士后\\]

金子总会发光——访谈张帆\\[2006级\\]

奉献基层,扎根甘肃——访谈孔祥明\\[2007级\\]

成功的本质是卓越——访谈李伟\\[2008级\\]

扎根西北的清华人——访谈甘肃四名校友

编后语

试读章节

我们是在西南联大校址所在地,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完成对两位西南联大老校友采访的,所以话题更多地集中到了两位老校友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总结起来,两位老校友的求学之路是充满艰辛,却又充实而刻骨铭心的。两位老校友是西南联大1938级的学生,和杨振宁先生同届。郭先生说,学校戒享是在1938年,2月份同学们从长沙来昆明,5月10日开学。当时还没有这个学校,在这里暂时上课,后来就拨了这一块地方,还没有现在这么大,就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二,一进大门,西边就是学生宿舍,那个宿舍就像教室一样,土砌的墙,双层床,五间房子,一间四张床,八个人,床位很挤。日军经常来进行轰炸,一天要有两三次警报。老师们住在北边,华罗庚就住在西山脚下,他买了一匹马,每天骑着马到学校来。当时没有车子,很多老师走路来上课。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们的意志,砥砺了他们的品格。

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还是非常注重照顾自己的,无论是在营养的补给上,还是在身体的锻炼上,他们都做得非常好。李先生说,每个月,他们会到羊肉馆子要碗羊肉,喝上碗汤,那些老板也都知道,这些穷学生要碗羊肉,就多给一点,他们也经常会去喝很有营养的八宝汤。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马约翰先生创立的体育传统,打球、游泳、打太极拳,每天的生活非常丰富。正是这样的一些活动促就了他们坚强乐观的品格,为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学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老校友们回忆说,清华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这一点让他们终身受益。郭先生是20世纪40年代读的机械系,不在本校,在南边的江西会馆。那时候机械系学制造,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要学很多东西,抗战的时候还学过兵器学。有一个兵工厂,是造枪和光学仪器的,学校就请厂里的人来讲兵器学。他还清楚地记得,系主任李继强先生要求大家记笔记,最后笔记还要交上去算成绩。那时候很多教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用英语讲课,课本也是国外的,上一届用完了就卖给下一届,没有的就去图书馆借。图书馆的书很紧张,一开门大家就拥进去,去晚了就没有了。上课都是用英语,像力学、材料、工程,这对英语学习也很有帮助。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自然科学基金,他去做访问学者,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当时这个基础,自己再搞一搞就游刃有余。那时候课程也比较实际,像机械制造,对画图很重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都要修,毕业后到机床厂去搞设计,有个样本自己就可以画图了,都是因为基础很扎实。李先生也说,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比如我现在搞的这个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调查研究,为了它我还去美国工程图书馆待了两个礼拜,这方面的书我都看了,可还是不够,然后我又去了加拿大,把1922年之后的专著全都翻了一遍,又是两个礼拜。在图书馆待了这段时间,我把这方面的历史也都掌握了,然后自己再做一个课题。所以做什么研究都要看国内外的各种参考书,吸收丰富的经验,然后找出研究的方向。找出边缘科学和前沿科学在哪里,抓住发展方向。”正是这样的基本素养,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成功。

由于我们的访谈重点集中在对当年西南联大学习经历的探讨,所以两位老校友只是简略地概述了他们毕业后从事的T作与取得的成就。李良驷教授的大部分工作是在云南完成的。为了节省水资源、避免血吸虫病,便于边远地区发展稻谷种植,他研制成功了“昆明陆稻田专用除草剂(昆陆)”和除草药肥“水稻返青专用肥”,两个新产品均取得较好效果;同时,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云南经济的发展,在农药所的促进下,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师范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对云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郭景纯教授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旧砂再生的工作,曾一度留美参加工作研究,后回国担任国内旧砂再生研究组组长,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为我国的旧砂再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当然,以上多是结果,限于话题,他们并没有谈及更多的过程,但不难想见其中的艰辛与坎坷,以及他们的坚毅与刚强。

访谈进入到后半段,话题转人到我们如今的学习和生活上来。李先生激动地说:“我接到消息说今天同学们要来,我就想,同学们都是青年学生中的尖子,从清华来到昆明,来了解西南联大。为什么要了解西南联大呢?因为联大奢否拿学生成才,你们一定希望找到一条成才的路。”他为我们总结了三条成才韵经验:打好基础;找到方向、目标;继续深造。其中,对于打好基础,老校友提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人的基础,另一个是做学问的基础。至于做人的基础,他提到《大学》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点就是德。他说最大的德就是爱国。北大、南开、清华的校训里都包含了德的意思,没有德就谈不上做人了。第二点,清华校训里“厚德载物”,要容得下别人。行行出状元,各人有各人的优点,不能只看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向别人学习。地势坤,要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生长。

而第二个基础,则是做学问的基础。他说当年西南联大重视基础,从学科来说是三种学科。第一种是人文学科,第二种是社会学科,第三种才是自然学科。第一年都一样,大一国文,其实是中国古典文化;大一英语,实际上是西方文化,教材是清华编的;第三门,中国通史,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不了解,骨头就硬不起来。这些是人文学科,人人都要学。社会学科主要是哲学,这个必须学。另外经济学,政治学要再选一门。第三个才是自然学科。这三种学科的基础都有了,然后才是专业课。专业课也是在打基础。对于李先生本人,老校友回忆说,他学的是化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是最基础的专业课,都是最好的老师来上课,讲的都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以及这门学科现在的状况和发展。课本自己看,老师讲别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专业课也是先培养大家的兴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方向。物理系划分最清楚,力学专家讲力学,电学专家讲电学,光学专家讲光学,最强的教师讲基础课。把你的兴趣激发出来,让你自己去琢磨,这样就找到了目标。P2-4

序言

序言

2008年6月,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和研究生会组织的一次校友论坛活动。那次活动邀请了与我同年级的校友童媛春参加。在会上,作为主持嘉宾的童媛春建议,应该创造条件,让校友与在校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我在致辞中,回应了童媛春的建议,提出开展千名校友访谈活动的想法。之后,经过学生部、研究生部和校团委仔细、周密的策划,“千名校友访谈”作为百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于2009年春季正式启动。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之所以拥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声望,我想,主要来自于其一代代毕业生,来自于他们以优秀的表现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校友在这所大学长期学习和生活,大学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深深浸润到这些校友的思想和言行中,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充分的反映,会影响家庭,会影响他的周围环境,因而使大学的文化精神引领了整个社会。清华大学办学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上知名的其他大学也莫不如此。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同学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院系,毕业后在不同地域工作的校友进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起谈论在同一校园里的大学生活,虽然相隔了十年甚至几十年,但那些熟悉的建筑及名称,那些熟悉的学习、生活模式,会使同学们大大强化对传统的感受与体会。校友们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为在校的同学提供对清华大学传统和文化的理解。

读大二的时候,作为一名学生通讯社的记者,我曾经有机会去采访老校友。至今我仍记得,在经历了“文革”后,他们所表现出的乐观而积极的工作[1]从清华起航和生活态度。那种精神到现在一直鼓励着我。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同学们参加“千名校友访谈”活动,客观上也促进了班级集体的建设。班里同学们对采访校友感受的分享,又加强了这项活动的影响。“世纪清华人”系列访谈的出版,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校友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一种激励。

我们会进一步总结“千名校友访谈”工作的经验,探讨以多样化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校友与在校同学的互动,以校友们的成长经历激励在校学生,在清华未来新百年的历程中,为我们的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骨干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2010年12月14日

后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校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这些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既是百年来清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新百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宝贵资源。

为将校友的发展经历和人生感悟与在校学生的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友资源成为清华大学学生教育工作的珍贵财富和重要力量,清华大学于2009年4月启动了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活动,计划用两年时间,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分阶段、分重点地访谈各年代、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典型校友约1000人。据统计,截至百年校庆时,全校共有万余名同学亲身参与,共计访谈各行各业校友1500余名。百年校庆后,学校决定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使之成为利用校友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各访谈支队在采访之后都留下了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下校友精彩的人生故事以及同学访谈的感受,大量可读性与教育意义兼具的材料让我们产生手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编写一本访谈文集的想法。

2011年百年校庆前夕.访谈文集的第一辑、第二辑成功出版,第三辑也于2012年出版,选录的200余位校友中,遵照“两覆盖”原则,不仅包含知名校友,也包含在基层岗位上坚持奉献、默默无闻的典型校友。在前三辑访谈录的基础上,利用百年校庆和寒暑期实践的契机,研究生_丁作部和研究生团委又积极组织广大研究生同学将校友访谈与就业引导紧密结合,继续推进工作,并从丰富的访谈成果中遴选出近70篇作为本文集第四辑的主体内容。

本辑校友访谈录以清华研究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千余篇校友访谈录均为我校同学认真撰写,行文朴实无华,真挚亲切,满溢对前辈的尊敬。同学们在访谈前都经过了全面细致的培训和准备,面对成长路径各不相同的校友,同学们更是不拘泥于形式,以特有的风格创作完成作品,这种以学生视角完成的文集也更容易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

在文集的编纂过程中,校友总会郭棵、孙哲、崔剑、田阳等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项目开展、经费支持、修订意见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各院系、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团委的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打通了院系两级的沟通反馈渠道,参与校友访谈的同学在过程中经历了3~4轮的深入修改,态度积极,工作认真;校研究生团委的党帅、药宁、李钟顺、王文晖、张元智、李浩、李国超、李施军、贾倩倩、王川、崔洋、张弛、孙碧波、蒋春雨、李哲翔等同学,利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编订方面付出了努力,在此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文集编订的领导、老师、同学和社会人士表示敬意。

我们将把校友访谈工作坚持开展下去,也会继续出版校友访谈文集。但限于编撰人员的水平,文集在文字和结构上难免出现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集谨献给为祖国建设孜孜不倦的17万清华校友,谨献给百年巍峨的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工作小组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录”编委会

2013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4辑)/世纪清华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宗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14431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7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