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度以下风景以上(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上班族的疲倦出走,却成为改变生命航向的旅行。

在《印度以下风景以上(中国国家地理)》里,船桥彰以建筑设计师独特的眼光重塑每一处细节,

在他笔下,诗性与神性并存,粗鄙与圣洁并存。

在他镜头中,时间与空间并存,混乱与宁静并存。

最初是无处可去的选择,却成为去了还想去的地方。

只有被印度选上的人,才有机会踏上印度。

“我在印度,竟在印度。”

内容推荐

《印度以下风景以上(中国国家地理)》由船桥彰编著。

《印度以下风景以上(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印度以下,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抛开文化差异与隔阂,卸下心灵的自我防御,

在混乱与惊喜并存的旅途中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了解。

风景以上,是超越世俗的天堂--

奇迹与街景并非只是别人口中的冰冷造物,它端出来给你品尝的,

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一部分,不是旁人无法轻触的情感即是沉默而辛劳的生计。

它有千年古今贯穿、东西文明交融的街道巷弄、宫殿、庙宇及民居;

它有性格可爱又可恶、天生就如顶尖模特儿般上相的上亿居民;

它有缤纷耀眼的文化与能舞动全身细胞的音乐;

它有帮助旅人摆脱灰暗尘嚣、重拾生活热情的神秘魔力。

这,就是印度。

目录

离开之前

“景点”只是旅途的配角

印度以下

印度人/可恶与可爱

烈日/把我和旅行一起晒黑

铁道/岛民的井底叹息

地铁城市/失准的平衡

巴士/拓印土地的起伏

三轮车/动静间交手

旅馆/哪边是流浪,哪边是生活?

饮食/从那些汤汤水水的咖喱反射而来

旅行日记/纸张隐藏的空间厚度

明信片/撑起风景的墨迹

朋友/极其熟识而自然

风景以上

孟买/缩影边界,非请勿入。

乌代布尔/什么风把你吹来?

斋浦尔/向粉红城市道歉

杰伊瑟尔梅尔/下车后,走多久才会到家?

默纳利/未见的山水

德里/不客观的首都印象

阿格拉/97.8%是泰姬陵

香地葛/如果你认识科比意

瓦拉纳西/只需随波,逐流向生命的终点。

加尔各答/几千千米只为一个美丽的名字

台北之后

回程

满嘴印度

你以后就会知道

林义杰与折棉被的意义

信仰旅行

试读章节

铁道/岛民的井底叹息

为了离开与抵达,我在印度铁道上移动了5230千米,日夜合计87小时。

我并无意展示数据,只是统计火车票面上的数字记录时,好奇其在旅行中的比重。统计后发现,台湾的火车体验就像手掌,而印度的铁路里程就像缠毛线,用虎口夹住后绕啊绕,这些数字足够绕着台湾转好几圈。若台湾本岛海岸总长1139千米,一天24小时,那么5230千米相当于环岛4。6圈,有3。6天在铁轨上度过。出乎意料的是换算起来时速竟只有60千米,时间都流泻到冗长的列车空隙中了吗?

飞抵印度的第二天,我即前往孟买教堂门火车站预定几日后的火车票。其实印度的火车票已经可以在网络上预订,不过长途旅行充满不确定性,我决定还是到了再说。虽然印象中孟买疯狂的火车搭乘画面令人咋舌,要学会飞跳上车并挤在门边的高超技巧,让搭乘印度火车变得像件高难度的事,但实际情况却不然。在印度买火车票非常便利,许多大城市的车站都设有外国人专用柜台,首都新德里的更是豪华。新德里火车站二楼有一间宽敞的房间,专供外国旅客咨询、购票,买票时可顺便吹冷气休息,连台湾也没有这种水平的服务。在印度买火车票除了得多花点耳力听懂快速的印度英语,偶尔多花点时间排队,其余大致上都很容易。而我的铁路行程策略是在大城市将未来几段车票买好,也趁机规划近期行程,以免因过于随性导致行程太缓慢。万一中途改了行程也无所谓,只要花点手续费到当地火车站就可退票,虽有计划但非常机动。

在印度坐火车采用实名制,也就是说购买火车票时必须在订票单填上乘客的姓名。而非印度国民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就是填上英文字母组成的姓名。我的中文姓名用威妥玛拼音法英译后,包含两个空格一共有16个字符,于是在只有15个字符限制的姓名栏里,最后一个字母因超过长度而无法显示。在月台公告栏、车厢门边张贴的乘客名单中,我的名字都少了一个字母“g”,于是每回我总以为自己是逃亡的嫌疑犯,必须改名换姓才上得了火车,自导自演连夜奔向千里之外的远方。

我读过一则印度火车事故的报道,得知一列火车竟可连结多达27节车厢,着实惊人。其中从只有座位的二等车厢(2ndClass)、无空调的卧铺车厢(SL)再到细分成三个等级的空调卧铺车厢(1AC,2AC,3AC),同一列火车就有众多分级,从头至尾一起载着全印度不同阶层的旅客。第一次搭印度火车时,我小心翼翼,买的是3AC与2AC的空调卧铺,就怕环境太恶劣不能忍受。2AC有四人一间的独立包厢,3AC则是升了级的SL,多了空调、地毯,空间相对干净,但配置上与SL车厢无异。搭乘空调卧铺车厢除了一开始得适应在晃动中入眠,其实就像睡在宿舍中的上下铺,用车上提供的干净薄毯可自己手动隔绝过冷的空调,舒适得很。不过2AC的票价是SL的4。5倍,3AC票价是SL的3倍,对背包客来说价差甚大。自从知道一位与我搭同班列车前往乌代布尔(Udaipur)的韩国女孩在SL车厢中过得怡然自得时,我从此认为不再必要花钱在人云亦云的担心受怕上,往后旅程开始只搭SL。事实证明SL除了环境较脏、乘客较多,其实并不难受,而其中所见所闻更贴近我想要体验的印度。

SL,即无空调卧铺车厢,堪称印度火车最精彩丰富的空间。一列火车中有10~15节SL车厢,每节车厢有九个无门隔间,一共72个床位。因为在白天卧铺车厢也照常行驶,于是乘坐的位置既是床位亦是座位,乘客间的交流便发生在这些“家具”的变化中。其中的关键在于三层床位的中间层,收起时可成为下层床位的椅背,下层床位则是三个乘客共享的座位,而最上层则固定不需改变。日夜的转换改变了乘坐方式,也同时改变了我们与其他乘客的互动关系。若想把自己安静隔离,就在订票时指定最上层床位,不想与人互动时大可全程待在上铺,居高临下也可静静观察车厢内人来人往的铁道文化。

我常一早在颠簸中醒来,黑夜的肃静已被阳光驱散,探头望见下铺座位挤满了印度人,可能是中途上车的,也可能是二等车厢溜过来的,原本六个人的座位硬是塞了八个人,甚至走道上也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不论是否熟识都能融洽地挤在一起,对号入座似乎不重要,或许早就适应了拥挤下的肢体碰触,于是总能够共享仅存不多的空间。有时印度人邀我下去加入谈天,有时隔空喊话就和对面上铺聊了起来,有时他们热心地做起导游,就一同聊起下个城市。中途有卖零食和花生米的小贩经过。车内如早市般热闹,满是活力。我向小贩要了杯印度奶茶,举杯迎接早晨和下个城市的到来。

这套卧铺里的空间语言模式,比泰姬陵还让我感兴趣。凭着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天分,列车行进时,我暗自在脑中画起设计图来,但怎么也画不出比现状更合适的配置。这种设计分割大小适当,不浪费多余空间,且同时具有避免拥挤的优势,每八个人围绕一小片区域,不因走道穿过而牺牲空间层次,若是家庭或朋友一同出游,则有如共享了一个小包厢。白天是客厅,大家畅所欲言,晚上是卧室,各自安眠,旅途再长也不怕无聊。而在台湾,四个朋友为了聊天,硬是能把自强号的座位转向相对,成为整个车厢中仅有的逆向座位,好不尴尬。膝盖碰膝盖地度过四五个小时以上,更是感觉非常局促,还不如各自戴上耳机看小说,或是睡上一觉,醒来时也到站了。但这么比较也不甚公平,毕竟台湾小、车程短,本来就不需卧铺的设置,空间也因此相对单调。

同样是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感受,在印度也许因为心境的不同,往往动辄12个小时以上的旅途,感受起来也比台湾4个小时的大巴好受。傍晚上了火车,心想反正还得睡上一觉,隔天睡到自然醒也还绰绰有余,期间不会有人打扰推销,也不会遇到什么恼人琐事,与时间相处的密度相对较低,于是身体随着心头格外放松,长时间的搭乘也不觉漫长。反之,在台湾的高速公路上总期待着4小时后的目的地,分分秒秒倒数计时,要是遇上塞车更是耐心尽失,心情烦躁,肌肉紧绷,就算只有4小时也像是天长地久。若把居住有2300万人的台湾地图复制后随意贴上印度,范围内可能还框不到一个印度人。所以当我将台湾岛和印度来进行衡量时,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无法精确计算,密度也会随着心境的尺度而改变。

城市愈大,移动人群的需求也愈大,火车站的规模也相对较大。印度大城市车站的月台常高达12个之多,列车与月台的长度皆比台湾多出一倍以上,站在天桥上放眼望去,或蓝或绿的长条铁皮屋顶与轨道穿插排列,占地之广用“一望无际”来形容绝不夸张,因此找到发车月台与车厢需要花些时间。由于火车行进的里程长,从甲地到乙地甚至需要一天以上,于是关于日常生活的设施如淋浴间、休息室、旅馆等都是印度车站常有的配备。不过现实残酷,手中的车票等级决定着乘客是否有权使用这些服务空间,于是我也跟大部分的印度人一样,在大厅或月台上席地而坐。印度人习惯很早就到火车站等候,就算提早几个小时也很常见,而大厅里并无设置座椅,常是一片空旷,画面就像少了樱花树的日本赏樱祭,几个人或躺或坐占据一角,车站里永远是满满的候车人群。

当列车驶离城市边缘,拥挤杂乱的景观立即被荒芜剥夺,顶多过河时闪过身旁的铁桥结构体尚存文明气息,沿途两边尽是无人居住的原野。途中经过的许多小站连月台都没有,只有一间小屋充当车站,锈迹斑斑的金属广告牌上写有站名以示车站身份,时而有几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印度人伫足站立,也许正在等候慢车进站或只是单纯欣赏铁道风景。因为快车不停靠小站,即使我们曾有瞬间四目相交,但实际上还是非常遥远。

在台湾,铁路经过的顶多是城市与乡村的地域差别;而在印度,火车宛如时光机器,经过的是原始到高度文明的时间鸿沟,仿佛在一块土地上同时并存着不同的时代。不用说地貌了,即使只是车头和车尾不同阶级的印度乘客,车厢接缝之间就已经分处不同世界。就算火车连结了边陲,人们也不觉得彼此间存在关联,于是婆罗门与贱民便各自固守安分的生活。我在想,这是通往世界中心的火车吗?也许人类社会组成本应如此,当一个国家的尺度超出执政者的控制范围,“差异”就变成了“不均等”的同义词,并不值得一提。这个想法纯当是我这个小岛民初见浩瀚大国的井底叹息。

岛民的叹息、误点的列车、疲惫的旅人、局促的睡姿、高声的交谈、频繁的叫卖,都是印度的气味。铁道、旅客与风景的交织,成就了旅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来自海岛,更能感受到铁道的连结让距离与时间在土地上展现出的应有气度,而长时间蜷缩在上层卧铺则是旅程中最有流浪氛围的时候。在这世界上最微小的移动单元里,我已经被讨厌的爱恨情仇远远抛开,深深吸一口土地贫瘠的惆怅,感觉有些飘飘然。那显然不是真的流浪,而我也无意卖弄说辞,只是独行带来了安静的错觉,何不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幻境?在这刻意塑造的流浪中,每个人各自找到了栖身的位置,在火车到站后又四散而去,继续改头换面地生活,只因为一段平行的位移,暂时置换了原有的人生。

铁道和旅行一样,一轨是离开,一轨是抵达,在时间里重叠,在空间中平行。而车站好比旅途中偶遇的朋友,当我抵达一个陌生的城市以前,它总是迎接;离开一个熟悉的城市以后,我也和它道别。动身势必引发改变,岛民于是又再次叹息。P28-36

书评(媒体评论)

◎神奇的印度,信仰的印度,盲目的印度,懒散的印度,勤奋的印度,混乱的印度,节制的印度,肮脏的印度,洁净的印度,火车拉不动的印度,奔跑的印度,嬉皮的印度,流浪者的印度,痴情者的印度,上流的印度,下流的印度。船桥彰的印度,让我想起我的印度。我在印度,竟在印度。

——King(广告创意,自由撰稿人,旅行达人)

◎我喜欢读建筑人写的文章,因为他们总能够在小到一栋建筑、大到一座城市的环境中,读出比一般旅人更多的空间感受;而如果这位建筑人的文字又能富有诗意,写出旅行中细微的观察与人世体会,就更难能可贵。船桥彰笔下的印度,就是这么一个具有诗般魅力的灵性空间,将喧嚣、色彩、味觉锁在圆熟的文字中。

——工头坚(资深博主、国际领队、雄狮主题旅游经理)

◎倦勤上班族的出走,说出你我的心声。精彩的影像,平缓质朴的书写,不喧嚣也不平凡,原来旅途即生活。

──阮庆岳(作家、建筑师)

◎好久好久以前我曾走过这段经典路线:加尔各达到孟买,但在那个年纪还不懂得记录。这本书细心描绘的旅途风景,又带我重走一遭这般奇妙的国度。

──张子午(旅行作家)

◎书中照片的种种风景,有着一双双充满灵光的眼睛;而文字诉说的谜样印度,永远带着若即若离的凝视。读这本书,就像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看到如记录片的诗意,更让人游走在如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想象之间。

──龚书章(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度以下风景以上(中国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船桥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9891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