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苏日娜。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图书 | 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苏日娜。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苏日娜。 《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内容提要:本书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又在描述千姿百态的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使广大读者在欣赏争妍斗奇的少数民族服饰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 满族/1 蒙古族/5 朝鲜族/12 达斡尔族/15 鄂温克族/17 赫哲族/19 鄂伦春族/22 第二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25 回族/25 东乡族/29 土族/31 撒拉族/34 保安族/36 裕固族/38 维吾尔族/40 哈萨克族/44 柯尔克孜族/47 锡伯族/50 塔吉克族/52 乌孜别克族/54 俄罗斯族/57 塔塔尔族/59 第三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61 藏族/61 门巴族/68 珞巴族/70 羌族/72 彝族/15 白族/81 哈尼族/84 傣族/90 傈傈族/94 佤族/97 拉祜族/101 纳西族/103 景颇族/106 布朗族/110 阿昌族/112 普米族/115 怒族/117 德昂族/119 独龙族/122 基诺族/124 苗族/126 布依族/132 侗族/135 水族/139 仡佬族/141 第四章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民族饰/143 壮族/143 瑶族/147 仫佬族/150 毛南族/152 京族/154 土家族/156 黎族/159 畲族/162 高山族/166 试读章节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对中华民族贡献卓著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统计,我国蒙古族有5,813,947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游牧民族。蒙古族起源于古老的东胡系蒙兀室韦,早在公元7世纪,其先祖已出现在唐代文献记载中,当时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北端,过着半狩猎、半游牧的氏族生活。马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车帐是他们的游动居所。大约在公元9世纪,蒙兀室韦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至斡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驻牧。公元1189年,蒙古草原上的乞颜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首领,经过18年的激烈战争,铁木真终于统一了东部草原上的蒙古各部。于1206年,在斡难河源头举行忽勒里台(重大集会),铁木真被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意思为“海洋般的大汗”),大会上竖起了象征威严和圣洁的九游白纛(dao)旗,建立了叱咤风云的蒙古汗国。蒙古汗国的建立,为人类历史谱写了极其辉煌灿烂的篇章,世界永远记住了一位伟人的名字,那就是被尊为“一代天骄”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公元1268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1215~1294年),在开平府继承蒙古汗位,进而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元王朝政权。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从13世纪登上世界舞台,先后在蒙古大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国,在欧洲建立了金帐汗国,在西亚建立了伊利汗国,在中亚建立了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元朝帝国以及与明朝对峙的北元政权。 元朝的建立,对中国现代疆域的形成、行省建制的确立、中西文化的交流、农牧经济的相融、驿站航运的开发、天文地理的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促进了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蒙古族服饰有着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和适应游牧经济生产、生活的特点。主要由帽子、蒙古袍、坎肩、汗褐子、衬衣、褂子、答护、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袜子、饰物等组成。由于所处地区和季节环境的不同,各具特色。男装恢弘大气,女装精美华贵。 蒙古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蒙古袍的种类繁多,有冬天穿的较厚实的蒙古袍;也有夏天穿的较单薄的蒙古袍。男袍一般比较宽松肥大,缩口长袖或马蹄袖、高立领、大斜衽、扇形大下摆。因蒙古高原天气变化无常,为适应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蒙古袍必须宽松肥大、紧袖高领,既能挡风遮雨,又能活动自如;腰系宽厚腰带,既能保暖,又可以支撑腰背、保护腹腔,非常适合马背上的颠簸生活。 蒙古族女袍的式样和男袍虽然基本相似,但在面料选择、颜色搭配、装饰图案、缝制工艺等方面特别讲究。蒙古族女袍一般喜欢用粉色、红色、乳白色、嫩绿色、浅蓝色或花色的各种锦、绸、缎面料制作,并在领口、袖口、下摆及衣襟处镶饰花边。 由于历史原因,蒙古族分布的地域特别辽阔,因居住地区的不同,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部落服饰,特别在女袍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仅在内蒙古草原由东到西就有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巴林、阿巴嘎、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及阿拉善等十几种不同风格的部落服饰。 游牧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巴尔虎人的女皮袍,较多地保留了蒙古族传统袍服的特征,大襟、下摆宽大、两侧开衩或不开衩,领沿、襟边、下摆等处镶宽花边,外加一道水印边。 P5-7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日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13564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7 |
版次 | 3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6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66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