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孙红侠。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叟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分剂,是世世代代捶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戏曲的内容。
图书 | 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孙红侠。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叟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分剂,是世世代代捶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戏曲的内容。 内容推荐 《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孙红侠。 《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内容提要: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介绍了中国民间戏曲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戏曲的历史发展、民间戏曲的重要种类、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民间戏曲与民俗活动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民间戏曲的历史发展/1 第一节 劳动之音——民间戏曲的源头/2 第二节 杂剧和院本——民间戏曲的初级形态/11 第三节 宋元南戏——民间戏曲的成熟阶段/19 第四节 花部乱弹——民间戏曲的勃兴壮大/25 第二章 民间戏曲的重要种类/43 第一节 秧歌戏/44 第二节 道情戏/49 第三节 花鼓戏/54 第四节 花灯戏/60 第五节 采茶戏/64 第六节 二人台与二人转/68 第七节 皮影戏/82 第八节 木偶戏/9 3 第三章 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101 第一节 戏神的崇拜/102 第二节 戏班的组成/115 第三节 演出的程序/121 第四节 戏班的班规/135 第五节 戏俗的解读/138 第四章 民间戏曲与民俗活动/147 第一节 民间戏曲与岁时节日民俗/14 8 第二节 民间戏曲与民间宗教祭祀民俗/162 第三节 民间戏曲与人生仪礼民俗/177 试读章节 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国宝级文物彩陶盆,它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的上孙家寨,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它的内壁上绘有三组集体舞蹈的图像,每组五人手拉着手,发辫和衣带飘扬,十分美丽。这件陶器生动地表现了原始舞蹈的形态,也让我们了解到原始社会的先民已经有了产生于劳动的舞蹈艺术。 除了出土的文物,能够向我们展示先民歌舞艺术的还有岩画艺术,甘肃省嘉峪关黑山的舞蹈石刻、内蒙古阴山狼山岩画、新疆唐巴拉塔斯山集体舞岩画等都是这一类作品。原始社会先民的歌舞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神灵祭祀关系密切,部落战争和祖先崇拜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进入到奴隶社会以后,周天子的宫廷中开始有了用于庆祝的大型歌舞表演。在宫廷以外的民间,歌舞娱神也成了全民性的民俗活动,比如用来求雨的“雩祭”和用来庆祝丰收的“蜡祭”等。可见民间戏曲从它产生的源头上就是和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的。 先秦时期,出现了职业的演员,就是“优”。“优”的身份类似于今天的小品和相声演员,是以滑稽表演取悦观众为职业的一种人。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演员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服务的,他们与观众之间的差别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古代的优人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他们的身份是奴隶。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设了一个《滑稽列传》来讲述这些优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要算“优孟衣冠”。“优孟衣冠”讲了春秋时期的优人孟通过装扮故相孙叔敖向楚庄王进谏的一段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有一位贤明的宰相名叫孙叔敖。孙叔敖忠诚廉洁,去世之后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而庄王也因为孙叔敖的去世而渐渐地忘记了他。孙叔敖的后代生活窘迫贫困,只能靠打柴为生。楚国宫廷中的优人孟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决定帮助孙叔敖的后人。在一次庄王的宴会上,孟穿戴起孙叔敖生前的衣服并努力模仿孙叔敖生前的行为举止。楚庄王和众人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再生。庄王念及孙叔敖的才干请求他再次出山为相,可是优人孟的回答却令听者心酸不已。他说,与其像孙叔敖那样忠诚廉洁地为相做官,而死后家人却穷得无法生活,倒不如不做这个官为好。楚庄王听了孟的话以后,在伤心和痛惜之余,赏赐给孙叔敖的后人钱粮和封地。优人孟以宫廷小丑的身份解救了忠臣之后窘况的故事从此便流传了下来。 尽管“优孟衣冠”不能算做是真正的戏剧扮演,但是这个故事里已经有了“装扮”这种戏剧要素的重要雏形,所以很多谈及戏曲起源的书籍中都要提到这个故事。我们且不去管“优孟衣冠”是否可以算作是真正的戏剧,也不管这种装扮是不是戏剧意义上的“装扮”,因为很多学者专家们对于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孟一类的优人是第一批戏曲演员这个结论还是可以成立的,后来隋唐的参军戏和戏曲表演中的插科打诨等也都是受到优人表演传统的影响的。 P3-5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红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13663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5 |
出版时间 | 2008-03-01 |
首版时间 | 2008-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67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