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在《祝辞》中强调,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小平同志特别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小平同志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小平同志的祝辞对从“文革”造成的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文艺工作者,犹如雨润心田,春风拂面,激发出高昂的创作热情。
在这种氛围之中,新疆一位名叫丰收的报告文学作家,选择了兵团进行的农场家庭承包责任制为题材,深入兵团团场采访数月,写了一部约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作品《来自新疆建设兵团的内部报告》,刊发于1989年7月号《报告文学》杂志。该杂志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非常有影响的一本杂志,“文革”之后中国人民对很多重大事件的了解,均来自阅读这本刊物,发行量很大,一段时间曾妇孺皆知。
不管是当时还是今天看,20年前的这部作品,是存在粗糙不足之处的,个别段落描写可能有一些过度,一些事件可完善的空间还很大。但是,在那个时候,表现改革开放的主题非常鲜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吹起的改革之风,在兵团这样的严格计划体制下,终于有了突破,农场职工喜之雀跃。
但是,发表的时机恰恰遇上了一场风波,后演变成动乱。
1989年,中国社会出现不安定因素。先是一些人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搞“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后是“6·4”风波,最终酿成动乱。党和政府平息了动乱,开始清除赵紫阳所犯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丰收的作品引起了争议。一些对军垦事业很有感情的老同志,认为作品的一些段落写了阴暗面,有损兵团形象。个别领导认为作品否定了兵团的历史成就,表现了政治、思想、理论上的混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反映。基层群众和各级领导中一部分人持赞同态度,认为贴近兵团现实。在争议中,兵团领导部门和宣传部门组织了调查组,到作者采访过的团场调查,被采访对象有的承受不了压力,否认接受过采访。调查组写了调查报告和批判文章。在当时那样严格的体制下,这是不可避免的。
大约是1989年8月底,兵团以当时一位国家领导人办公室的名义,送来一件公文和一篇篇幅较长的批判稿,要求《新疆日报》立即刊发。
丰收当时已经在报告文学界小有名气,是新疆少数在全国发表作品的作家之一,也是《新疆日报》文艺副刊的骨干作者,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他艰苦地辗转基层团场,满腔热情地想为兵团的改革开放有所作为。他是团场长大的,是老军垦的儿子,对兵团有很深的感情。改革开放使他得以进大学读书,他对改革开放也深怀感激。
因此,面对这些文稿,特别是文稿中的用词用语,我们感到有些矛盾和困惑。阅读作品,觉得主题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农村正在进行的改革都是一致的,只是文中个别段落描写有点刺激。
尽管自己有些不同认识,作为党报工作者,是要遵守纪律有所服从的。决断不下,我遵照“把握不准多请示”的党报工作原则,向当时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大真同志请示。
当时,的确有些书生意气不知怕,拿起电话便打。冯大真同志真是平易可亲,听了之后要我去说清楚一些。
这便是我下面要叙述的核心。当时觉得很简单,领导到底是领导,很有智慧,一下子就解决了。后来方感悟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会到小平同志四次文代会的祝辞是多么科学而英明!
冯大真同志听了我的汇报,问我有什么意见。我吞吞吐吐说希望帮助一下作者。他笑了,说:“要好好领会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又说:“这样吧,批评还是要批评,也应当允许批评。让文学评论家在学术范围内讨论,到学报或文学刊物去发表,《新疆日报》可以不发。”他又笑着说:“怎么样?好不好?”他拿起电话要作协领导协调。我说我得回去交代,他又在我带去的文稿上写了批语。后来新疆师范大学文学评论教研室的两位老师将这件任务完成了。
P64-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