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医药/中国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期间的很多活动都与卫生保健有关,因此由无意识的自由身防护发展为有意识的医疗活动,这一过程可以上溯至数十万年以前……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医药文化的专著,由现任北京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魏子孝先生编著。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医药文化的专著,由现任北京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魏子孝先生编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我国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学与方剂学、古代养生活动中的逆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 古代医药保健活动的起源

 二 中医学发展梗概

第二章 中医学基本理论与诊治特色

 一 古代哲学指导的思想方法

 二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三 “辨证论治”的临床特色

 四 丰富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三章 中药学与方剂学

 一 中药学

 二 方剂学

第四章 古代养生学

 一 养生学理论的形成

 二 医学家对养生学的贡献

 三 古代养生法梗概

 四 古代养生活动中的逆流

第五章 古代名医

 一 扁鹊(秦越人)

 二 医圣张机

 三 外科始祖华佗

 四 道家医生葛洪

 五 药王孙思邈

 六 金元四大家

 七 医药学家李时珍

 八 医门柱石张介宾

 九 温病学派医家

第六章 古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

第七章 少数民族医药学

第八章 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一 朝鲜

 二 日本

 三 越南

 四 印度

 五 西方国家

试读章节

我国医药保健活动起源古远。以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毋庸置疑,医药学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使人类创造了自己的一切文明,那么借以延长自身生命活动的医药学,也必然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传播的。

由于文字的产生远远晚于人类医药卫生保健活动的产生,所以不可能有文献资料证实医药保健活动起源于何时。我们仅能就战国以来幸存的文献及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作出结论。而这些分析也不断地被近代陆续发掘、出土的远古时代人的遗迹和实物所证实。

古代文献记载的医药起源,多集中在炎帝(神农氏)、太嗥(伏羲氏)、黄帝(轩辕氏)时代。那不过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仅四五千年。可是我们知道医药保健活动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丰富的。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其间的很多活动都与卫生保健有关,进而由无意识的自身防护发展为有意识的医疗活动,这一过程是可以上溯至数十万年以前的。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69万年前原始人类的遗址,有几处山洞中存留着一些灰烬。最厚的一处达6米,灰烬中有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这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能掌握和使用天然火了,而且经常用火烤食兽肉。由于熟食可以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了居住条件,自然也就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火的使用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解放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人类利用火也成为卫生保健活动的重要进步。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又发现火可以祛除病痛,逐渐有了利用“灸炳”方法治疗疾病的经验。这就是现在艾灸疗法的来源。

古人类最早用来抵御猛兽、猎食为生的工具就是石块。在与80万年以前蓝田人化石相同的地层发现有大三棱形尖状石器,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更有着明显的进步,他们所用的石料是经过选择的,打制得也更为规整,而且有刮削、砍砸、割刺等适用于不同目的的石器。针刺疗法最早的器具——砭石,即由此产生。《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石就是在战国以前发现的古代医用针具。箴就是针,箴字从竹,也表示针具的发展曾有竹制阶段。至目前大量出土的古代文物中,有石针、骨针、陶针等。证实用作治疗疾病的针术,在石器时代已具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针具与针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直至冶炼术发明后形成金属针具。《灵枢经》记载有“九针”,就是有九种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针具,可以针刺、割治、放血、排放积水、积脓等,用途非常广泛。说明至晚在战国时期针术治疗方法已是多种多样,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生产力没有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个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现存的医籍和有关文献分析,针灸著作出现得最早,内容也最为成熟,上古时代治疗疾病往往先考虑用针灸术。可能针术、灸术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治病方法。而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建立在古代人劳动实践基础上的。酒的出现也很古远。《说文》解释“臀(医)”说:“治病工也。……臀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的古文作酉,从“臀”字看,说明医与酒是有联系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于醪醴制作和医用的讨论。醪醴,就是汁浮酒。

原始人群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原因是当时他们改造环境的能力很差。北京人住在龙骨山的天然洞穴中。据考证,有一个时期,曾被鬣狗占据了洞穴;还曾因大水淹没而暂时迁居,由于洞顶不断地塌落,只好又在洞内寻找另外可住的部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寿命很短。通过对发掘出来的22名猿人遗骨化石进行研究:50至60岁只有1人;14岁以下有15人。在后来漫长的生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到寒冷、潮湿、炎热、风雨,以及虫兽的侵扰,都可以使人发生病痛。由于劳动经验的积累,创造能力逐步提高,他们不再安于适应自然环境了,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因此有了衣服和居所的发明,并不断地改善。由裸身生活,进而用树皮、兽皮御寒,到发明缝制及原始的纺织劳动,创造出唯人类独有的衣服;由洞居生活,进而构木为巢栖身树上,到土窖、地窖,发展为木屋、石屋。都表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而这些与大自然抗争的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是以卫生保健、防御疾病为目的的。在这一系列目的明确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们也就逐步认识了致病因素与防病方法。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医药/中国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子孝//聂莉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1412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09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