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诗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对诗歌艺术佳构以及诗人心灵世界作了深入的解析。具体内容包括《汉民族的器皿:顾城的意义》《汉语诗学的期待》《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李金发的诗学意义》《燕京校园诗人吴兴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图书 | 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新诗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诗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对诗歌艺术佳构以及诗人心灵世界作了深入的解析。具体内容包括《汉民族的器皿:顾城的意义》《汉语诗学的期待》《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李金发的诗学意义》《燕京校园诗人吴兴华》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把诗歌研究理解为对“文学性”的探索、对诗人精神的怀想以及对千载“诗心”的领悟,在对诗歌艺术佳构的精细阅读以及诗人心灵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传达内在的诗性,并试图展示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的诗学轨迹与精神侧影。 目录 北岛论 王家新论 汉民族的器皿:顾城的意义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为蔡恒平《谁会感到不安》而作 对乌托邦远景的召唤 诗人之死 永远的绝响 燕园诗踪 关于“后新诗潮”的随想 汉语诗学的期待 从“散文化”到“纯诗化” “契合论”与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诗中的象征主义 沦陷区诗歌的历史面向 尺八的故事 “辽远的国土的怀念者” 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 理解诗歌的形式要素——关于现代派的一次阅读课 李金发的诗学意义 禅悟与理趣:废名的《镜》 20世纪的诗心:林庚 燕京校园诗人吴兴华 对自我的探究与追寻——析曹葆华的《无题三章》 荒街上的沉思者——析穆旦的《裂纹》 诗文本中的文学母题 戴望舒的古典意绪 后记:诗心接千载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新诗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吴晓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7001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5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24 |
| 出版时间 | 2010-03-01 |
| 首版时间 | 2010-03-01 |
| 印刷时间 | 2010-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4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