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成才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在不经意间,就让人和熟面孔们那么地接近,近得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情绪波动,看到他们为人父母时的焦灼、烦躁、欣慰、思考……乃至一嗔一笑。读这本书,不需要特意寻找大块的时间,更不需要事先调整自己的心情,就在工作之余,一杯茶或一次小憩的时间里,书中的许多育子经、许多小故事和许多精彩的访谈片段就会从纸面上映入你的眼帘,跳入你的心海,一切都像信手拈来,一切又都那么情趣盎然……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让我们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

内容推荐

童年时,我们无条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爱;少年时,我们学着怎样去爱;青春时,我们把爱演绎成一场浪漫,一种情怀;为人父母时,我们无条件地给孩子爱……在爱与被爱的渐变中,我们成长!但可惜的是,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忘记了曾经渴望从父母那儿获得怎样的爱,忘记了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成长。于是,我们假借了爱的名义,使孩子的成长伤痕累累,也让自己的“父母生涯”心力交瘁。

九条龙有九种飞翔,卢勤、孙云晓、秦文君、王金战、蔡笑晚、东子、戚若予、谭天弘、林燕玉、李丽艳,讲述成功教子之道!

目录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真爱/顾鼎竞

卢勤

 孩子,你真棒

孙云晓

 教育专家的教育经

秦文君

 往大处想,往小处做

王金战

 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蔡笑晚

 把“父亲”当作事业

东子

 玩过小学

戚若予

 只要你快乐

谭天弘

 把孩子从“羊”变成“狼”的故事

林燕玉

 二十年母亲臼记成就“中国爱迪生”

李丽艳

 爱,是唯一的路——柏邦妮的成长纪实

后记

试读章节

卢勤二十岁那年,从北京下放到东北农村当知青,之后在当地结婚,三十岁才生下儿子并调回北京,在中国少年报社工作。因为工作忙,儿子一岁零八个月的时候就被卢勤送到幼儿园去上全托班了。

儿子好不容易盼来了周末和父母亲团聚,有好多有趣的事要和母亲分享。可到了周末,卢勤还是很忙,又要写东西,又要看书,手上有好多事情要干。儿子看妈妈那么忙,说话就很着急,一着急就开始结巴。

卢勤对儿子说“你别结巴”,结果儿子更结巴,对他说“你慢点说”,儿子竟说不出来了。

看着儿子说不出话的样子,卢勤心里很着急,就去和孩子姥姥商量是不是带孩子上治口吃的医院去看看。

卢勤的妈妈赶紧说:“别去,治口吃的医院那些结巴的人哪个都比你儿子结巴得厉害,你儿子模仿力那么强,回来还不都学会了,本来不怎么结巴他也学会了,结巴都是学来的。”

后来还是卢勤的妈妈出了主意,“你就认真听他说话,认真倾听是治疗结巴最好的方法。当他非常放松的时候,他就不结巴了。”

果然,当卢勤再次和儿子交流的时候,不再打断他,也不再用一种焦急的眼光看着他的时候,儿子真的不再结巴。一开始卢勤装着那种很耐心的样子听儿子说话,很快,她被儿子说的话吸引了。她发现儿子“很有语言天赋,说话说得很精彩”。

儿子五岁那年,卢勤第一次坐飞机从云南回来,回家后,她就跟儿子显摆“妈妈昨天坐飞机回来的”。

本以为儿子会对飞机感兴趣,没想到儿子问她:“妈妈你在天上看到太阳了吗?”“看到了。”儿子接着问:“它好吗?”“挺好的呀。”卢勤回答。

“我也看到太阳了,老师带我去颐和园玩,回来我看到太阳掉下去了,我说真怕它掉到海里淹死。后来一看它没掉海里,掉在路上了,我放心了。”

儿子一口气说出来的话让卢勤大吃一惊,“哇,多好的儿童文学啊!”只有孩子会怕太阳掉到海里淹死,大人是想像不出来的。

卢勤觉得儿子说得很有意思,就开始记录儿子的话。

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问:“妈妈你知道吐沫什么味吗?”卢勤实话实说:“不知道。”儿子很得意地说:“我告诉你,是臭味的。”卢勤表示不相信,儿子就把吐沫吐在手心上,拿手一搓,一闻,说“鸡屎味”。卢勤当时试了试,果然是“鸡屎味”,“真是久闻不知其臭啊”,母子俩开心地笑作一团。

后来卢勤不太管他结巴不结巴了,就尽量跟他多说话,特别是在暑假里,幼儿园放假了,有的地方请她去讲课的时候,她就把儿子也带去。

有一次到秦皇岛讲课,都快到中午了,儿子在底下说:“怎么还讲不完,我都饿了。”然后旁边人就说:“你妈讲得挺好的,所以大家都没饿。”他说:“我也能讲,但我得吃饱了再说。”

儿子六岁的时候,第一次当众讲了一段很长的相声,一点儿都没打顿。卢勤在现场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没想到儿子语言这么棒。后来卢勤感慨:“结巴的孩子是很有智慧的。”当她不再逼孩子,而是从容地、带着欣赏与儿子沟通时,发现儿子说话越来越顺畅,还越来越幽默。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跟姥姥说了个事。P2-3

序言

从不谙世事到年少气盛渐变为老成稳重,从蹒跚学步到奔跑跳跃渐变为步履匆匆……一切都不能掩埋岁月给予我们的痕迹,我们把它叫做“成长”。正如《成长》节目的片头曲,特意引用的罗大佑先生的作品——《光阴的故事》:“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童年时,我们无条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爱;少年时,我们学着怎样去爱;青春时,我们把爱演绎成一场浪漫,一种情怀;为人父母时,我们无条件地给孩子爱……在爱与被爱的渐变中,我们成长!但可惜的是,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忘记了曾经渴望从父母那儿获得怎样的爱,忘记了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成长。于是,我们假借了爱的名义,使孩子的成长伤痕累累,也让自己的“父母生涯”心力交瘁。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对孩子的溺爱也是一种爱,这和对宠物的爱没什么区别,可以说是一种父性和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思考,更不需要智慧,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真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父母爱对了,孩子才成长;父母做对了,孩子才成才!

那么,什么样的爱才算是真爱?我们怎样去爱?

翻遍了这部书稿,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用行者般的实践,解析着什么叫“真爱”。

我特别认同卢勤的一句话:“其实作为父母来说,最终要收获的是儿女对父母的爱,其他的东西都是属于社会的,只有这份爱是属于你的。”所以,我以为,卢勤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气的爱,她把视角放得很开阔,她把视线放得很长远。因为她明白,孩子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她给儿子选择兴趣班的自由,她不在意儿子喜欢捏泥人、吹大号是不是有出息,她在意的是:“男孩子的‘男’字是一个力顶一个田地的田,男孩子是要承担责任的;女儿是明天的母亲,特别需要爱心,爱心需要欣赏,在赏识中长大的女孩子爱人爱己,在指责中长大的女孩子勾心斗角。男孩要用,女孩要夸。”

我知道,编导们喜欢把谭天弘称为“狼爸”,因为他主张“把孩子从‘羊’变成‘狼’”。他一脚把当年八岁的儿子踹进冬日冰冷的泳池,他带着儿子八次进藏探险;他把孩子送进大自然万里行;他让孩子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老谭说:“教育没有口字旁,不是用嘴巴讲出来的,是用行动做出来的。”我把老谭对儿子的爱,称为“狠心的爱”。

这种“狠心”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上天会驾驶飞机,下海能自如潜水,让孩子经受磨砺的同时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感知到生活的希望和奋斗的乐趣。当老谭望着孩子离开深圳独自前往清华读书的背影时,他那中国式深沉的父爱才有所表达:“感谢上苍,也感谢孩子,他在风雨中成长为一只鹰,飞向了无垠的天空!”

工人出身的李丽艳夫妇自知可能在孩子的功课上提供不了多大的帮助,但深知夫妻恩爱,孩子心里就有爱。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孩子充满自豪,这种幸福感提供的恰恰是一种爱的教育,满足、幸福、温暖、自尊、积极、坚强……为孩子的童年涂上了浓墨重彩的底色,最终,女儿柏邦妮成为名导演青睐的新生代编剧。

这本书在不经意间,就让人和熟面孔们那么地接近,近得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情绪波动,看到他们为人父母时的焦灼、烦躁、欣慰、思考……乃至一嗔一笑。读这本书,不需要特意寻找大块的时间,更不需要事先调整自己的心情,就在工作之余,一杯茶或一次小憩的时间里,书中的许多育子经、许多小故事和许多精彩的访谈片段就会从纸面上映入你的眼帘,跳入你的心海,一切都像信手拈来,一切又都那么情趣盎然……

忽地,我忽然想起一句民间谚语:“带儿带女正经工,摇棉纺纱一场空。”对于过去的女子,摇棉纺纱应该是正事,可是在她们的心里,带儿带女才是正经事。

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父母的大爱集中表现在:牺牲自己的物质,以保证孩子的基本生存;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多关心孩子的精神层面和内心的需求。懂得真爱的父母知道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懂得真爱的父母学会放手,给孩子他想要的,莫给孩子你想给的。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让我们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

顾鼎竞(江苏教育电视台台长)

后记

《成长》节目做了十年。

十年间,我们邀请了上千位孩子和家长,一起讲述有关成长的话题和经历。

十年间,我们也接了成千上万的热线电话,分享喜悦的少,痛诉烦恼的多。有怯怯的孩子,更有抽泣的父母。渐渐地,我们的目光由关注孩子的成长,转为关注父母的成长。这个转变有些迫不得已,因为我们发现,有多少家庭要从孩子身上榨取所谓的“成功”,这种做法却是以牺牲孩子的灵性和个性为代价。

很多的父母不明白:

我的孩子小时候很听话,为什么长大以后就那么拧巴?

为什么同在一个屋檐下,我们跟孩子处得就跟仇人似的?

为什么小学时候很优秀,拿了那么多的奖状,长大以后会厌学?

为什么孩子接触了网络以后会六亲不认?

我那么爱孩子,掏心挖肺地对他好,为什么他还要离家出走?

……

好在我们的编导大多有教育学或心理学背景,有些问题,我们能够解答;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推荐其看某期节目,提供一个正面的案例,希望利用榜样的力量“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重播的电话也很多。怎奈,电视节目的播出是受时间、地点等诸多条件限制,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时,我们终究有一点遗憾。

这个遗憾现在得到了补偿的机会,我们把一档档原汁原味的电视节目访谈内容,整理成了一本可以始终拥有、可以细细体会、可以反复咀嚼的书籍!

我们从上千的故事中,精心挑选了十位父母典范,以他们如何为人父母做基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做出诠释,从中提炼出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子经验、观念和思维,这是一本家长必读的教子胜经和自我成长胜经。书稿终于得以付梓,非常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对《成长》节目的厚爱。

还要衷心感谢书中的主人公们,为了这本书,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或亲自改稿,补充完善内容;或再次接受我们的采访,提供更加翔实的材料。他们是如此认真,以至于让我们对他们有了新的解读: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最终是什么样的成就,才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

最后,要感谢《成长》团队。有人说,节目是团队化学反应的结果。编导们把执着、认真、努力和对教育的梦想都放在了《成长》里。

读完这本书,期待您的共鸣,期待分享成长喜悦的来电越来越多,更期待下一位来《成长》做客的人,就是您!

《成长》栏目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成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苏教育电视台成长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9537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23: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