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的源头性刊物,本书以“五四”时代的标志性文本《新青年》杂志为支点,从一个更为切近、更为浓缩的全息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思想启蒙的关系,同时也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五四思想启蒙做一次精神现象学考察。
| 图书 | 文学与启蒙(新青年与新文学研究)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的源头性刊物,本书以“五四”时代的标志性文本《新青年》杂志为支点,从一个更为切近、更为浓缩的全息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思想启蒙的关系,同时也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五四思想启蒙做一次精神现象学考察。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五四”时代的标志性文本《新青年》杂志为支点,从一个更为切近、更为浓缩的全息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思想启蒙的关系,同时也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五四思想启蒙做一次精神现象学考察。作者从细密解读散落在历史现场的原生态史料出发,既从历史的深度梳理了“五四文学革命时代”的来龙去脉和“新文学经典”的创生、确立过程,又从“思想”与“审美”构成的张力性文本中剖析了“东/西、新/旧、古/今、死/活”等典型启蒙二元对立式及其内在的精神结构,更从时代的高度反思了启蒙话语的洞察与不见,以达成对历史的理解之同情。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三种杂志与两个时代 一 文学:从“点缀品”到“必需品”——从《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 二 革命的“无意”与“有意”——《甲寅》与《新青年》 三 “革命”与“改良”的吊诡———从梁启超到陈独秀 第二章 新文学创生与经典确立的原生态场域 一 创生之路翻译先行:《新青年》中的文学翻译 二 发掘白话固有的诗性潜能:《新青年》与新诗的生成 三 伟大经典的“非特别”结构:《新青年》语境下的《狂人日记》 四 “伟大开端”的“去时间化”:《新青年》与《一日》的被遗忘 第三章 思想的审美之维:新文学中的启蒙景观 一 东与西:启蒙者的民族话语与性别隐喻 二 新与旧:“娜拉精神”的时代裂痕 三 古与今:“旧历”与“新年”的对抗与俯就 四 启蒙他人与救出自己:启蒙者的忏悔限度 五 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 第四章 启蒙话语的洞察与不见 一 道德株连审美:“大团圆模式”批判的历史功过 二 被“个性时代”湮没的“个性”:陈衡哲与五四的距离 三 被放逐的快乐:启蒙叙事下的节俗描写 四 超前的批判:重审对五四“科学主义”反思的有效性 附录 《新青年》文学创作、翻译一览表(1—9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文学与启蒙(新青年与新文学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桂妹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9175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33 |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2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