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从多年来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文集(该书收入我社“学者文选”)。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一、印度哲学篇,共十四篇;二、印中佛学篇,共十二篇;三、学术余论篇,共十二篇。全书内容庞杂,有关于印度哲学唯物主义的研究以及印度古代典集《梨俱吠陀》、《奥义书》、《梵书》等的研究,亦有印度逻辑、印度古代文化、印度古代社会制度、印中佛学方面的研究等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图书 | 巫白慧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从多年来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文集(该书收入我社“学者文选”)。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一、印度哲学篇,共十四篇;二、印中佛学篇,共十二篇;三、学术余论篇,共十二篇。全书内容庞杂,有关于印度哲学唯物主义的研究以及印度古代典集《梨俱吠陀》、《奥义书》、《梵书》等的研究,亦有印度逻辑、印度古代文化、印度古代社会制度、印中佛学方面的研究等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闻道师侧”的回忆(代序) 印度哲学篇 印度近现代主流哲学 《圣教论》(agamasastra)——新吠檀多主义的奠基石 《梨俱吠陀》哲理神曲解读 印度唯物论思想探源 印度古代辩证思维 原人奥义探释 奥义书的禅理(下篇) 摩耶(幻)的奥义 种姓制和关于人的两种对立观点 印度逻辑及其源流 耆那教的逻辑思想 印度哲学思想精华——印度哲学传统与现代化 印度传统哲学纲要 印度古代社会和文化 印中佛学篇 论佛教的两点哲学概括——断常二见 关于《阿昆达磨俱舍论·破我品》 佛教二重认识论 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 《(人论)汉译问题试解》 印度“原人说”与中国“原人论” “净土”的现代意义 梵汉译的奥秘 玄奘思想研究的几点设想 om(崦)字陀罗尼揭秘 《大悲咒》拉丁体梵音还原 人间佛教的哲学与实践 学术余论篇 纪念泰戈尔逝世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德里举行 泰戈尔的历史观 从印度哲学大会看印度哲学动态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哲学 岳阳君山摩崖石刻梵字考释 《印度哲学史》评介 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汉传佛教因朗研究》序 《因明基础理论》序 《因明蠡测》序 我国因明学研究又一次取得重要的成果 梵学拾趣 出神入化,非断非常——巫白慧先生印度哲学研究方法简论 作者论著目录 作者年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巫白慧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8175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71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45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