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和其境外的历史学家对伊万·佩特林和费·伊·巴伊科夫出使后留下的文件(《报告》和条陈)已经研究了两个世纪有余,这期间又汇集了关于他们的方方面面的文献。然而,从未有人尝试过要对这些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版本考订,确定其来源和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程度。这一史料学领域的空白为研究这一时期外交使团历史造成较大的混乱。
本书作者首次尝试对留存的不同版本的伊万·佩特林和费·伊·巴伊科夫的报告进行研究。
| 图书 | 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俄国和其境外的历史学家对伊万·佩特林和费·伊·巴伊科夫出使后留下的文件(《报告》和条陈)已经研究了两个世纪有余,这期间又汇集了关于他们的方方面面的文献。然而,从未有人尝试过要对这些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版本考订,确定其来源和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程度。这一史料学领域的空白为研究这一时期外交使团历史造成较大的混乱。 本书作者首次尝试对留存的不同版本的伊万·佩特林和费·伊·巴伊科夫的报告进行研究。 内容推荐 17世纪,随着俄罗斯对中国关注程度的提高,俄国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了一些外交使团。本书涉及的是俄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团——佩特林使团、第二个使团——巴伊科夫使团的组成和活动等,尤其珍贵的是,书中还附有两个使团写给沙皇的出使报告,这两份出使报告在当时曾以欧洲多种文字出版,对于西方了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档案学家杰米多娃和俄罗斯科学院院上米亚斯尼科夫,两位学者对这两份出使报告的详细考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于1966年在莫斯科出版。 目录 前言 1618-1619年伊万·佩特林使团 关于中国、喇嘛国和其他国土、游牧地区与兀鲁思:以及大鄂毕河和其他河流、道路等情况之报告 1654~1658年费·伊·巴伊科夫使团 出使中国 费·伊·巴伊科夫条陈文本对比 缩略语清单 译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俄)娜·费·杰米多娃//弗·斯·米亚斯尼科夫 |
| 译者 | 黄玫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1023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7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54 |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4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829.51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