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编著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图书 |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葛兆光编著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内容推荐 1895年以后,大清帝国开始从“天下”走出来,进入“万国”,原来动辄便可以“定之方中”(《诗经》)、自信“允执厥中”(《古文尚书》语)的天朝,渐渐被整编进了“无处非中”(艾儒略语)、“亦中亦西”(朝鲜燕行使语)的世界,便不得不面对诸如“亚洲”、“中国”和“世界”这样一些观念的冲击。为什么是“亚洲”?究竟什么是“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识背后,潜伏着一个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目录 自序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 “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结语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 ——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 ——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第三章 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 一 边缘与中央:欧洲古代世界地图中的东方想象 二 从天下到万国:古代中国华夷、舆地、禹迹图中 的观念世界 三 佛教地图:另类世界的想象 四 内诸夏而外诸夷:以明代海防地图为例 五 大“公”无“私”:从明代方志地图看当时人的公 私观念 六 小结 【附录】谜一样的古地图 一 令人惊异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二 蒙元时代的世界新知识 三 是回回人的礼物吗? 四 超越疆域的知识史视野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四章 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东方 ——清代中叶朝鲜与日本对中国的观感 一谁是“东方”,何谓“中华”?17世纪中叶后渐行 渐远的中日韩三国 二 明以后无中华:朝鲜人的观感 三 谁是中华文化血脉:日本人与漂流唐船船员的 笔谈 四 分道扬镳:17世纪以后的东亚还有认同吗? 第五章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 ——关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 一 关于日本近代的亚洲主义 二 晚清至民初中国对“亚洲主义”的复杂反应 三 世界图像的各自想象:中日之间的差异 四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或者传统性与近代性 第六章 国家与历史之间 ——6尺日本关于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与天皇制度关系的 争论说起 引言小问题引出大话题 一 二“福”争论,争什么? 二 津田左右吉及其对中国道教的判断 三 津田左右吉的困境:“影响”还是“借用”? 四 “古层”复“古层”:关于神道与天皇 五 中国影响:日本学界的新观点 六 转道高旬丽?道教在东亚传播的路线图 七 中国学家加入论战:宫崎市定的说法 八 橘逾淮则为枳:中国道教与日本神道教之差异 结语 有关道教、神道教与天皇制的争论背后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第七章 边关何处? ——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背景 说起 引言 问题的提出 一 晚清民初或明治大正之际:日本对“满蒙回藏鲜” 研究的兴趣与东洋史学的形成 二 与欧洲争胜:日本历史学家对中国周边的研究动 机之一 三 清国非国论:满蒙回藏鲜学在日本兴起的历史背 景和政治意味 四 边界还是周边: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 第八章 从“西域”到“东海” ——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引言 文明交错的空间:地中海、西域与东海 一 西域:从近代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的转向,到 敦煌的大发现 二 东海:传统文明在东亚近世的交错与分离 三 研究重心与研究方法:西域研究与东海研究之 异同 结论预流、立场与方法 ——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 引言 学术史告诉我们什么? 一 国际视野:从“虏学”到“从周边看中国” 二 中国立场:与域外中国学的比较 三 交错的文化史:不必划地为牢 四 结语:新资料、新方法和新典范 ——文史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基本文献 近人论著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兆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776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