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修订版)》秉承杨钢老师一贯的幽默文风,从—个晾险、刺激、神秘、充满魔幻色彩的好莱坞大片式的故事开始,向人们阐述了这个古老的成功法则。书中既有启发性的理论阐述,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翔实的解决方案。全书寓意深刻,深入浅出,堪称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员工素质、打造卓越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最佳读本。

内容推荐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是—个简单量化的工作标准,而是—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学和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代价最小,质量最高,收效最大。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人们可以达到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建立预防体系,实现“无火可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关系到—个国家、—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修订版)》秉承杨钢老师一贯的幽默文风,从—个晾险、刺激、神秘、充满魔幻色彩的好莱坞大片式的故事开始,向人们阐述了这个古老的成功法则。书中既有启发性的理论阐述,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翔实的解决方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修订版)》寓意深刻,深入浅出,堪称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员工素质、打造卓越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最佳读本。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开篇

 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

 一次讨论课

第一章 本来就可以第一次作对

 换换脑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代价最小、收益最大

 克劳士比大师的发现

第二章 做对即“符号要求”

 一层密封袋:恰到好处还是过犹不及

 从需要到要求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

 既要过程又要结果

 质量的真谛:说到做到即诚信

 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预防:将隐患消灭于无形

 总结

第三章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

 厨艺、曲棍球和芭蕾舞

 “零缺陷”更是一种决断和态度

 关注每一个细节

 协作,增加成功的机率

 工作行为规范

 开车上路: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总结

第四章 每个人的工作哲学

 三件邮包:系统和平台决定人才质量

 用“零缺陷”的准则做人做事

 态度决定成败

 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大海航行靠舵手

 总结

附录1 COSCO船务学习感言

附录2 网上读者阅读感言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天地似乎被一块巨大的黑幕罩住了。冰冷的大西洋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四周一片沉寂,只听见海浪慵懒地拍打船舷的声音。

克鲁斯早已酣然入睡,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仿佛梦到了美丽的安娜正在煎他最喜欢吃的小牛排。鼾声传人德普的耳朵,这让他觉得很不爽,他把着舵,心里不知把克鲁斯骂了多少遍:“这个坏家伙,睡得像死猪一样,还说今晚你开船呢!”在昏暗的灯光下,李正拿着放大镜专心地研究着他的“宝贝”石头,仿佛这船上只有他一个人似的。

德普、克鲁斯和李是某国际地质勘探组织的成员,他们此次受组织的派遣到位于大西洋南部的一个名叫巴里图斯的无人岛考察地质状况。虽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海上夜航经验,但毕竟是第一次走这片海域,所以在此之前,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这次航行终于信心满满了。

夜色是那样静谧,大西洋是那样温柔,好像世间的一切都已经安睡了……

陡然间,一道凌厉的闪电穿透寂寥的苍穹,震耳欲聋的雷鸣声撕破了黑夜的寂静,暴雨如洪水般涌泄,震怒的飓风掀起数十米的狂浪,把船恶狠狠地抛向空中,又猛力地摔向海面,一轮又一轮的狂风卷集着巨浪铺天盖地地砸下来,空气中充斥着海水与雨水混杂在一起的腥成味道。在巨浪的怪啸声中,狂风怒吼着,与爆炸般的雷声争鸣,伴随着船体碎裂的咔咔巨响,地狱之门仿佛被震开了。大海犹如一只发狂的猛兽,想要吞噬世间的一切。突然,海天之间传来一个天震地骇的巨大声响,之后一切又都归于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当德普睁开双眼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紫色的沙地上。抬眼望去,天空如同一方深蓝色的幕布,缀满了钻石般的繁星,一轮皓月高悬,月光如水银般倾泻下来,把整个大地都照亮了。德普挣扎着爬起来,只觉得浑身酸痛、脚底发软,像是踩在了棉花上。他环顾四周,除了一堆堆五彩斑斓的怪石高矮错落地矗立着,再无其他景致。他恍惚记起海上发生的事,急忙寻找同伴。

正当他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忽然间听到一个苍老而飘渺的声音:“孩子,欢迎你来到斯芬克斯岛。”

德普循声望去,一位老人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他来得悄无声息,仿佛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老人身穿一件银白色的长袍,长长的后摆拖到地上,他个子很矮,手里却拿着一根比他高出三倍的拐杖,布满沟壑的灰白的脸上,长着一个鹰隼般的红鼻子,绿色的头发、眉毛、胡子混在一起,一直垂到膝盖,一双湛蓝的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仿佛能够看穿所有人的内心。德普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奇怪的老人,一时竟呆住了。

这时,老人微笑着说:“每一个来到斯芬克斯岛的人,都能够享用我的美酒,跟我来吧!”

在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的推动下,德普不由自主地跟着老人来到一座山前。老人用拐杖一指,山竟自动打开了。山门之内,别有洞天,紫色的云雾在一些奇形怪状的大树之间缭绕,茂密的藤条匍匐在峭壁上,怪石嶙峋,流水淙淙;水流声中夹杂着若有若无的怪叫声。

再往前走,德普看到很多姿态各异的人形石像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石像个个栩栩如生,从外貌和服饰上看,他们似乎来自不同的国度和时代,他们的表情十分丰富,但眉宇之间都难掩恐惧的神情。

正当德普满脸惊讶的时候,老人带他走到一张石桌前,桌上放着三盏石杯,老人拿起一盏递给他。德普看着石杯里升腾的一缕缕红色气体,疑惑地看了看老人。只见老人微笑着抬了抬手,他便不由自主地喝干了石杯里的液体,顿时觉得浑身畅快、充满力量。

“这是哪里?您是谁?您有没有看到我的同伴……”德普终于镇定下来了,他向老人抛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老人眯起双眼,用审视的目光看着他,缓缓地说道:“我刚才已经告诉你了,这里是斯芬克斯岛,哦,确切地说,这里是你所生活的时代一万年以前的斯芬克斯岛,而我是这里唯一可以帮助你的人。”

德普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老人又说道:“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和你一样不相信我的话。”他指了指那些石像,“但你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宝,而你是神送来的,我们都应该听从神的安排,你也许就是斯芬克斯岛的拯救者。”

“这简直是我听过的最荒唐的笑话!”德普大叫道。

“哈哈哈……”老人仰天大笑,震得整个山谷都摇晃起来。他拿起拐杖轻轻一指,德普的双腿立即变成了石头。

“哦,不!你对我做了什么?”德普被吓坏了,声嘶力竭地喊起来。

老人收回了法力,看着惊魂未定的德普,说道:“亲爱的孩子,看起来,除了照我的话去做,你已经别无选择了。”

“你到底要我做什么?”德普又气又怕地叫道。

“不要着急,我的孩子。先听我讲一个故事:数万年以前,神选择了斯芬克斯岛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宝藏埋藏地,并预言,人类如果拥有了它,便会获得享用不尽的财富和智慧。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到这里寻宝的人虽然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人能成功。神为了惩罚他们,把他们变成了石像。”说完,老人惋惜地摇摇头。

此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片黑云,遮住了半个月亮,天空顿时暗了许多,幽暗的光线又为老人增添了一种神秘感。P1-5

序言

我本人一直坚持一种做法,在完成一件事后,就要把它忘掉,不能让它影响后面的工作和生活。我把这种做法叫做“按删除键法”。所以,我活得还算是比较“本我”、颇为自在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会在本书被动员重印时多次婉拒、一笑了之。

然而,从出版商那里得知,我的这本书早已售罄,还有许多人拿现金来提货,甚至压仓底的书都被人买走了。因此,本书的再版,是被出版社一致看好的事情。

作为作者,听到这些不由地会有些“飘”——尤其是这一切都是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就在本书面世不久,原策划人因故远行,所有的宣传计划全部落空。换言之,本书一出生就被一下子扔进了茫茫书海,任其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了。曾有出版界资深人士对我感叹道:在当今善“炒作”、精“打榜”的图书市场,本书能够“自然地”畅销实属难得。

本书的第一版曾经在新浪“读书频道”做了一个连载,竟然有一百多万的点击率,而且好评如潮。我当晚就上去看了,真是不敢相信,尤其对各位读者自发的情绪反应与颇为感性的抒怀感到兴奋不已,也因此联想到许多小故事。

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建行的一位处长说起他为什么来参加会议时说,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找本书来催眠的。不巧,有一天他拿起了本书,竟然一口气读完了,不仅没有催眠反而失眠了,所以,他第二天就打电话给出版社,然后找到了克劳士比学院。

有一次,某知名外企的一位女性高管对我说,她有一次在家炒菜,盖上锅盖后,接着读书,结果,忘了时间,菜炒糊了。可见,本书也让她印象很深。

不过,让我印象深的总是一些质朴的“真实瞬问”:在上海某家外企,全公司所有管理者人手一本书,在研讨会期间,他们纷纷利用各种时间找我签名,并告知我读后的感想,着实令我倍受鼓舞;还有一次,在北方某海滨城市的机场,接我的司机一下子就认出我来,开车前特别把放在车上的书拿出来让我为他签名,然后,便兴奋地在路上向我谈他的“读后感”。

令我记忆深刻的事还是在大连,COSC0船务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马智宏博士对我讲到他们与克劳士此的“缘分”。他当时负责主抓“安全和质量”,在“安全”方面他们创新出“一目了然工程”,在“质量”方面也进行了“质量体系三合一工程”。但他总觉得没有抓到点子上,缺少“有灵魂的”东西,而当他读过本书后,他便决定在广州的集团工作会议上组织大家学习。可遗憾的是,广州的书店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他们便组织人到深圳图书城以及周边城市去买,一时间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洛阳纸贵的情景。对此,我是心存感激的,尤其是在他们以此为契机,持续地提出“创零缺陷管理法”,并深入地在连云港等下属企业进行试点。

这一切,促使我下决心修订后再版。一是要增加、调整一些故事,尤其是对“开篇”故事的重新演绎,使本书主题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充实;二是调整部分人物的情绪变化,并做了部分文字的润色,以使得叙述更富有趣味性;三是增加了部分实践的案例,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尤其是企业界的管理者们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思考,可以有效地促成整个组织质量文化和习惯的培养,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根植到组织的文化基因里面。

由于总是出差,天南地北地跑着,所以,我对本书的修订工作基本上都是在酒店里和飞机上完成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参与应酬。更让我头疼的是,另一本新书的最后校订工作也是火烧眉毛了,时不时地会接到编辑催稿的电话和邮件。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如此忙碌呢?是什么让我乐此不疲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感激,对每一位关心和爱护我的人和广大读者们,以及每一位积极地参与和支持中国的“零缺陷”事业的人们,我都心存感激。特别是本书的编辑王舒和高雪蕾两位女士,缘于对本书的热爱,她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不仅在本书的行文中,而且在体例上,都凝结着二位的智慧和才华。在此,我向她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我尤其要感谢蒋教平将军。作为军方和军工企业的“普罗米修斯”,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思想性以及深厚的历史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把“零缺陷”之火点燃,如今已渐成燎原之势,这都要归功于他的不懈努力。这一点读者可以清楚地从他为本书撰写的前言中透视其心理历程,并从中能够获益。

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感动了上天,今天北京一扫往日的阴霾,阳光穿透层层迷雾洒落在这座古老而又时尚的城市。看着窗外身着冬衣、步履匆匆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想到了李打开宝盒的时刻,我一时竞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跑到楼下,尽情地享受这冬日暖阳。虽然温度还是很低,但我的心却无比温暖。

现在我要做的,无他,唯真诚地期待着你们的批评与指正。

你们真诚的朋友

杨钢(fyg@ci21.com)

后记

第一次读到杨钢(FreemanYoung)博士的著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在网上。那时候,我任职的中远船务为了提高船舶和海工产品的建造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质量风险,决定成立质量管理中心,总经理办公会议责成由我牵头组建并分管。

为了迅速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公司于2008年9月在广东召开了质量管理工作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基本确定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路、方向、目标、方法和措施。作为分管领导,我很清楚,我的讲话就是基调,所以必须认真准备讲话稿子。于是我开始了网上搜索,才与杨钢博士有了缘分。虽然当时未曾相识,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中“零缺陷管理”的理念,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

在会上,我举着这本书,结合公司的实际,发表了《坚持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管理理念为指引、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全面提升中远船务品牌高度》为主题的讲话。会后,各公司定购了上千册此书,在全系统掀起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活动。

说实话,作为企业高管层,我与质量管理的相识相知是比较早的。早在1996年,作为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理者代表,我就开始研究ISO9000标准,并组织有效实施,使该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ISO 9002和ISM联合认证的公司。我撰写的《跨越世纪的企业彩虹》得到质量管理界同行的赞同,不管是任中远集团总公司总裁助理还是在中远香港集团任副总裁,我都是一个积极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探索也在不断加深。

质量与质量管理历经百年发展,各种理论和方法,各领风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质量检验阶段”,到20世纪40~50年代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再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和质量管理愈来愈受到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1987年更是质量管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第一套管理标准,即ISO 9000系列标准,从此,适应全球化贸易的质量体系认证拉开了帷幕。同时,在质量管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管理大师及相关理论。如休·哈特的统计过程控制理论,戴明的质量管理14要点,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费根·保姆的全面质量管理,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等等。

诚然,当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各种质量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蜂拥而至。它使中国人从固有的“马马虎虎”的心理模式,向着“精益求精”的方向转变,从而为中国制造在全球铺天盖地行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与日俱增,特别明显的是,质量体系认证作为市场的准入证至今没有一家企业对其表示过怀疑。但是,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是不是就真能使企业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答案并不是很肯定。而体系营运过程中“两张皮”的现象则更为普遍。如何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实现有机的统一,使质量成为系统的质量已成为目前质量战线的当务之急。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更是将质量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2008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全面生产管理”高峰会上,我曾作了《多种管理体系的运作、融合、创新及一体化趋势》的演讲。之后在2009年3月,我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世界是新的——质量如何让组织走向永远》的主题演讲,这些演讲均以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石,结合我自身的实践发表的自己几十年来对管理活动的心得体会。

在许多的质量管理学派和理论体系中,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今天,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让组织走向永远,我是把兴趣聚焦在“零缺陷管理”上,热衷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所以我与杨钢博士任院长的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合作,在“零缺陷管理”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在中远船务有力地构建和实施了“零缺陷管理法”,此法已在连云港中远船务试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零缺陷管理法”是一种以“零缺陷管理”为基础,融合“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之精华,以精益修、造船为手段,结合“一目了然”工程,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创造最佳效益、增强社会责任、锤炼顶级竞争力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是中远船务企业管理的创新。

“零缺陷管理法”的哲学思想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事在人为。在这里:1.做正确的事:战略;2.正确地做事:执行;3.第一次:效率、竞争力;4.事在人为:执行主体是人,要以人为本。

可以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克劳士比的管理哲学,是“零缺陷管理法”的基础。但美国哲学要适合中国土壤需要中国哲学的滋润,克劳士比大师的不足是只见事不见人。中国哲学在天、人、地三才之中,特别重视人。管理的对象很多,但终究离不开人,所以是人本的,也只能事在人为,以人为本。

能与“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此的中国弟子,享有“中国零缺陷之父”美誉的杨钢博士合作,践行“零缺陷管理”,是我生命中十分荣幸和特别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杨钢博士的大气、睿智、勤奋,以及那种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风采、管理大师包蓄兼容的气度,奠定了他在中国“零缺陷管理”的领导地位。而“零缺陷管理法”的提出和践行更是将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哲学应用在中国的土壤里,在融合中创新,将成为“零缺陷管理”在中国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事实证明,在杨钢博士的努力下,中国的“零缺陷管理”确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值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再版之际,我衷心地向杨钢博士表示祝贺的同时附上这篇称之为《跋》的感言,算是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再度解读。

习近平同志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既是一部企业软实力建设和个人修炼的管理寓言,更是一个人、一个组织,做人做事做管理的哲学。它必将优化国人做人做事的心智、行为和方法,从而为中国的强国目标而贡献力量。

马智宏

于大连阳光海岸

书评(媒体评论)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强调高标准、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和提升航天科技全体员工的质量文化素养,使每—位在岗人员都能以“零缺陷”为目标。

——中国航天

中石油在质量管理方面坚持“产品就是人品”,积极倡导“零缺陷”管理理念,而“零缺陷”管理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中石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关于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哲学,它跨越了国家、民族和种族的界限。

——海尔集团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已不再是奢侈品。不断地追求质量改进,要求ABB的每—位员工者隋E够做到“第一次把事隋做对”。

——ABB

在中国电信的各项事业中,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管理者、领导者,都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当作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中国电信

许多企业和项目的倒闭或失败,绝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没有质量。在没有质量的背后,是高层管理者没有从思想的高度予以重视,更没有找到一套切实可行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方法。

——上汽集团

要获得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质量,必须有质量政策的支持和卓越质量文化的熏陶。质量的工作准则是“零缺陷”,“零缺陷”质量哲学的精髓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中联重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5906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