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导演丈夫汤晓丹/艺术父子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934年夏天,24岁的汤晓丹抱着创业的美好愿望,独自乘上由上海驶往香港的客轮。他在香港没有其他亲友,虽然不像1929年初到上海时那样忐忑不安,但前景到底如何?还是有几分担忧。

邵仁枚还算重情谊,在九龙自己的小公寓里为汤晓丹安排好住处,比旅馆舒适,就是一日三餐有点伤脑筋。邵仁枚用自己的小汽车送汤晓丹到白帝街,指着一问破旧的大仓库说,这就是摄影棚。汤晓丹心里顿时凉了下来,后悔没有仔细谈清楚就贸然动身。汤晓丹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一位打扮入时又健谈的老太太来到他们住的地方,说是股东,来谈合拍片的事宜。汤晓丹一言不发,无心接待。过了几天,邵仁枚拿来一份不到千字的故事梗概,说是即将开拍的故事片《并蒂莲》的提纲。汤晓丹一看,内容陈旧,略带反封建色彩,只好勉强接下。邵仁枚精于发行,不懂制作,花高价请了香港名角新马师曾担纲,还请胡蝶影和叶弗若领衔,结果拍出的影片画面看不清、声音听不清,迷迷糊糊黑影乱晃。邵仁枚这时候急了,把大哥邵醉翁请到香港,以为可以挽救,结果被大哥痛骂一顿。邵仁枚自认倒霉,除了怨责自己,其他无话可说。汤晓丹则只字不提有关这部电影的事,这却比打他两下、骂他几句分量还重。

这时,《白金龙》的男主角薛觉先找到汤晓丹,他的新片《肖郎君》里需要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还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握手。在上世纪30年代,这个设想属标新立异,拍摄难度可想而知。薛觉先要求汤晓丹帮忙,还承诺汤晓丹挂名联合导演。汤晓丹表示愿意帮他,挂名不挂名不重要。于是,他拟了拍摄方案,找摄影师商量,要求他们先试验,成功后再正式拍。结果搞成了,当然冲淡了《并蒂莲》失败的不愉快情绪。

就在汤晓丹情绪好转的时候,有位叫毛裕茹的男士,自我介绍是上海艺华影片公司的驻港代表,拿了一份名为《糊涂外父》的电影故事给汤晓丹看,表示邀请汤导演。那是一个喜剧题材,描写一个糊涂的外祖父把自己从小带大的外孙女许配给一个讨厌的男人,闹出许多笑话。汤晓丹仔细研究后,认为可以拍成一部讽刺不良社会现象的好影片,它的价值是在让人捧腹大笑中受到教益。

毛裕茹见汤晓丹承诺,立即欣喜地表示“愿预付一半酬金”。他之所以如此主动,是因为看过票房收入创新高的《白金龙》。合同规定,两月内影片与观众见面,违约要赔偿。

艺华公司老板严春堂派儿子严幼祥从上海到香港抓制作,其实就是抓赚钱的机会。严幼祥年纪不大,却有胆识、有远见,属于懂行的少老板。用他自己的话说,“要赚进必须先付出。”这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除了重金聘请名角紫罗兰、吴楚帆、林坤山、大口何等担任主要角色外,还答应汤晓丹的要求——租大观公司的露天摄影棚搭景拍摄,摄影机和录音机都是上海运去的。

两个月内要上映,难度非常大,严幼祥主动从上海抽调近30位有拍片经验的人加入摄制组各部门,做到导演一呼百应。影片完成得又快又好,真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严家父子实际上是低付出高回收,笑得嘴都合不拢。汤晓丹因此也在香港奠定了粤语片摄制地位的基础。他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保证技术条件是前提。

演员个个闪光,并且各具个性特色。比如大口何,天生的喜剧演员,嘴巴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失去比例的大,让人见了就想发笑,记忆就深刻。

喜剧力争演员不要先带头笑,而是以戏诱发观众笑……能做到演员不笑观众大笑最好。

《糊涂外父》给汤晓丹带来了荣誉和地位,可以说在香港开始站稳了脚跟。  汤晓丹建议租的“大观公司露天摄影棚”是旧金山华侨赵树燊与友人关文清等合伙兴建的。赵不但是懂行的电影制片人,还导演过影片,因而对汤晓丹特别器重。他先是默默地在一边观看汤晓丹导戏,后来就主动找汤晓丹闲聊。他对汤晓丹说“我看过你的《白金龙》,这次又看你拍《糊涂外父》。除了慕名,我还想与你合作。”

这是汤晓丹当导演两年多来第一次听到同行这么诚挚的赞誉,仿佛遇到了真正的创作知音,便破例与他签约,并且接受他预付的定金。

正好汤晓丹根据收集的社会题材写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拍摄提纲《翻天覆地》,描写香港的几个小人物不甘受权贵欺压,联合起来抗争的故事。所谓“详细提纲”,就是现在的导演分镜头剧本,重场戏还有对话,乃至取景、演员的位置、摄影机运行方式和光线来源等等。厚厚一大本,体现了导演的详细构思。赵树燊仔细阅读后,主张立即开机拍摄。

男主角当即定下广东粤语红星邝山笑。女主角林妹妹形象好,演技也不错,观众特别喜爱。其他如摄影、美术、录音、作曲等等,也都精心挑选。开拍不几天,采访、宣传的文章就接二连三登在报纸上。汤晓丹比较沉得住气,没有自夸。赵树燊作为老板,则当然热情介绍。媒体断定,《翻天覆地》上映会盛况空前。

P39-47

后记

谈到电影,想起我幼年侨居印尼时,也曾进过电影院,看银幕上的幻影,出现美国西部骑着马的牧童赶牛奔跑,使我喝彩惊奇;看到卓别林初期的滑稽表演,不禁使我哈哈大笑。这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就爱上电影。后来我的母亲在玩具店为我买了一个小型电影放映机,盒前一个小镜头,盒中一个小灯,还附带一小卷胶片。我常在家中手摇机子,把片子放在白墙上,它是美国最早出的短片《火车大劫案》,我爱极不释手。

1929年,我只身到上海。参加左翼美联后认识了许幸之、司徒慧敏、剧联的沈西苓、大道剧社导演苏怡等,比较广泛地参与他们各种左翼文化活动。有时我们也购买一张票,到可以反复看那部片子的电影院,看电影、背电影、学电影。当时除我国新电影外,很多外国电影也值得我们学习。后来他们都进入电影公司拍片,使我也有机会在22岁时作了满意的双向选择。

在长达70多年的电影道路上,我摄制了各种各样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历尽艰辛。尤其日寇发动--“一·二八”事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两次死里逃生即使太平年代也遭天灾人祸,遍体鳞伤……我仍无怨无悔,抱着电影这武器不放。

电影是我的生命。

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

目录

序/感恩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感恩新中国六十年

汤晓丹由此出发

起步上海的“金牌导演”

从“抗日三部曲”到《天堂春梦》

鞠躬尽瘁 南征北战

严峻的考验 永远的遗憾

对话汤晓丹

后记

序言

我自幼好学,就想长大了当一名女记者,手脑并用,心口想通,纪实性写文著书。可惜抗日战争爆发后的重庆人满为患,连找个餬口的工作机会都难,哪里还容许个人有什么理想啊!

好不容易跳来跳去读书,缩短在校时间,提前拿到了毕业文凭,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中制”)川籍录音专家宫质斌的保荐下才进了“中制”技术部门。我工作很卖力,字写得好,部门的大事小事都找我。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新厂长罗静予从美国回渝主持迁厂。他首先贴布告宣布裁员。演员张翼组织大家斗争。罗厂长见工人奚锡生拿出锃亮的斧头,心里害怕,便叫人撕下布告,收回裁员令,我才有机会跟着大家出川。这时宫质斌的太太劝我找个丈夫同行,以后好歹不会为生活发愁。导演汤晓丹当时正是单身,宫太太说他为人忠厚,是最佳人选。演员李健也这样劝我。我想想也好,便答应下来。正像当时重庆人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也像当时风行的“女人嫁了丈夫就等于有了一张长期饭票”。识时务者为俊杰,18岁那年,我就做了新娘。有人背后议论我太年轻。其实比起过去“二八芳龄”私奔的小姐,我已算晚婚两年,所以不忌人言,不畏非议。

1946年我到了上海,有月薪。新厂还未正式成立,没有工作做,日子过得还可以。两年后“中制”迁台湾,我第二次遭遣散。这时我不但有家,还有了儿子,所以同仁们要求发遣散费时,我没有精力去参加。以后强明等人理直气壮回上影,而我却被排在影人队伍之外。同宿舍的周教大告诉我上影人事科主考一名员工时,我立即托他代报名。一个名额,100多个家属竞争,结果我的答卷分数最高,进了新上影。人们爱说它是“铁饭碗”,而我一直认为它是闪闪发光的金饭碗,年轻时靠它贴补家用,现在靠它颐养天年。我是很幸运的,凭考试上岗的新女性。

60年来,女职工受到特殊照顾,托儿所规定“只有女工子女才能入托”,我儿子靠学龄前的正规教育基础打得好,为现在的成就垫了底。我的丈夫汤晓丹为人宽容、忠厚,一辈子耐心帮助我,在他的长期循循善诱下,我与儿子一起成长进步。

1984年我退休后,经常到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帮助剪辑电视剧,大都获奖。结交了许多事业上的知音。每次外出,汤晓丹都叮嘱我要耐心帮助别人。与人为善是他的本性。

1993年,《文汇电影时报》为我设立《影人圈》专栏,定期发表整版文章,长达五年之久。借此,感激史中兴先生和罗君女士,是他们的把舵,我才有了第二次创业的成功机会。我很清楚,如果没有《文汇电影时报》当年对我的扶持,我不可能有信心年年月月不停地写作,超越自我。

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先读给汤晓丹听,他是第一位读者,也是把握有度的审稿者。所以我顺顺当当出版了十几本书,发表几百万字的文章。80多岁的人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笔耕成绩,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新中国六十年赐给我的鸿运。知恩必报,这是做人的天职。

这套“艺术父子丛书”:《我的音乐家儿子汤沐海》、《我的画家儿子汤沐黎》、《我的电影导演丈夫汤晓丹》,是我凝聚了毕生精力收集素材汇编而成。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同行、亲友和观众都鼎力相助,把他们自己收藏的珍贵资料割爱赠我。像王廷瑛、沈建一、潘文农、郭新洋等等友人,在百忙中从大堆资料里给我搜寻最佳作品,放大了照片亲自寄给我,甚至亲自送到我家。这种情、这种义,我终生不忘,并且教育我对待朋友的事业也要像他们对我一样,全力以赴。做好人好事,像滚雪球那样总是越多越好。

内容推荐

在新中国电影人耀眼夺目的星辰中,有一颗影坛明星,在中国电影史上注定画上划时代的一笔,他就是福建籍电影导演汤晓丹。他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2004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汤晓丹先生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新设立的“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2005年,中国百年电影来临之际,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授予汤晓丹终身成就奖。在本书中,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女士为我们讲述了汤晓丹导演的传奇人生。

编辑推荐

在新中国电影人耀眼夺目的星辰中,有一颗影坛明星,在中国电影史上注定画上划时代的一笔,他就是福建籍电影导演汤晓丹。他被誉为“中国战争电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本书为“艺术父子丛书”之一,是汤晓丹夫人蓝为洁女士凝聚了毕生精力收集素材汇编而成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导演丈夫汤晓丹/艺术父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蓝为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6827
开本 24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8.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8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