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美文(谈艺卷上中下1900-2000)
内容
编辑推荐

浓缩百年,萃取经典,营造迷人书香,大师手笔,传世名篇,奉献千古美文,智慧文字,行云流水,享受品位阅读。本书收集了值得您反复阅读的优美文字,让您尽情领略文学大师的笔下风光,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感受百年历史的文化底蕴。书中鲜为人知的作者逸事,将使您的阅读更有情趣。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的审美有着较完整的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艺术讲求蕴藉,欣赏者涵泳玩索,直觉妙悟,只有反复咀嚼、品赏,才能领悟其妙不可言之处,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天人同一的境地。“以艺求道”是艺术家的追求,高居于“道”的心灵去发现的美是巨大和非凡的,读懂中国的艺术,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新的美学标准也得以建立,本集所编选的二十世纪百年间的赏艺美文,或富有哲理,或富有诗意,宛若一盏盏智慧的明灯,引领着我们的艺术之旅、人生之旅……

目录

魏学峰 卷首语/001

黄宾虹 论中国艺术之将来/001

蔡元培 美术的进化/006

陈师曾 文人画之价值/010

于右任 标准草书(自序)/016

鲁迅 漫谈“漫画”/020

鲁迅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022

杨钧 论画中家数/024

郭沫若 竹阴读画/026

许地山 中国美术家的责任/032

许地山 创作的三宝和鉴赏的四依/038

梅兰芳 看戏观摩转益多师/041

梅兰芳 学画/047

郑逸梅 砚与石/056

郑逸梅 漫谈肖像画/063

林语堂 中国书法/068

林语堂 论曲线/075

徐悲鸿 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077

徐悲鸿 造化为师/083

徐悲鸿 对泥人张感言/085

徐悲鸿 《张大千画集》序/089

张恨水 刘天华先生雅奏记/091

宗白华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094

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098

陈源 听琴/116

朱光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20

苏雪林 山窗读画记/126

郑振铎 访笺杂记/133

朱自清 歌声/140

丰子恺 自然/142

丰子恺 艺术三昧/146

丰子恺 学画回忆/148

张大千 我的知音李秋君/155

曹聚仁 弘一法师/160

曹聚仁 三百年来两艺人/163

梁思成 记五台山佛光寺(引言)/165

滕固 体验与艺术/170

沈从文 谈写字/173

钱歌川 记齐白石/178

梁实秋 图章/182

梁实秋 读画/186

傅抱石 在毛主席的故乡/189

傅抱石 俗到家时自入神/195

朱湘 画虎/199

朱湘 胡同/201

常书鸿 坚守敦煌/204

林徽因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209

焦菊隐 论新歌剧/220

焦菊隐 艺术的精神/228

焦菊隐 “笑”/230

邵洵美 木版画/232

傅雷 家书二则/236

傅雷 《瑶公特》与《最后之晚餐》/243

徐梵澄 跋旧作版画/251

徐梵澄 技与艺/256

张中行 启功/262

张中行 张守义/274

季羡林 在敦煌/280

关山月 绘事话童年/295

马思聪 忆冼星海/3叭

马思聪 童年追想曲/304

启功 玩物而不丧志/310

启功 溥心畲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14

启功 我心目中的郑板桥/333

黄苗子 英也夺我心/338

黄苗子 生命之歌(节选)/341

朱家溍 什刹海梦忆录/344

朱家潘 漫谈叠石/348

王世襄 五十年前书画缘/356

王世襄 小中见大,盆景与山水画相通/359

郭俊伦 袁江《东园胜概图》卷/362

陈从周 僧寺无尘意自清/367

陈从周 续说园/370

吴冠中 雁归来/377

吴冠中 画里阴晴/386

吴冠中 贾岛诗中画/388

叶冈 马得天趣/390

汪曾祺 自得其乐/395

吴小如 三看程砚秋《红拂传》/401

熊秉明 潘天寿的艺术/404

熊秉明 佛像和我们/407

黄永玉 米修士,你在哪里呀/414

黄永玉 云深不知处/420

黄永玉 鬼手何海霞/430

冯其庸 临风怀谢公/434

邓云乡 老北京的四合院/438

韩羽 骑驴坐轿各有所好/449

韩羽 方成戏笔/451

陈重远 张莲舫和古琴/453

李泽厚 略论书法/455

张腾蛟 古艺品咏/458

毕克官 瓷片上的艺术追寻/460

王蒙 行板如歌/464

王蒙 在声音的世界里/468

柳鸣九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471

陈钢 三只耳朵听音乐/480

陈钢 “情商重于智商”/483

赵鑫珊 作为人造世界的建筑/487

范曾 傅家山水/491

范曾 中国画刍议/496

范曾 艺术的符号/499

何怀硕 熔数千年碑碣 金石铸成苦铁/501

何怀硕 苍拙古奥浑厚华滋/514

薛永年 蛙声蹄香与联觉/528

魏明伦 丑石/532

刘曦林 画派南天有继人/535

刘曦林 笔墨无声处处诗/540

刘心武 舞蹈的建筑/544

冯骥才 行间笔墨/547

冯骥才 水墨文字/550

冯骥才 我与故宫,深远的情缘/558

杜哲森 飒爽春秋笔耿直赤子心/562

杜哲森 笔精墨妙俊骨英风/567

韩小蕙 欢喜佛境界/571

余秋雨 笔墨祭/580

张承志 诗的考古学/594

刘墉 砚情/604

刘墉 墨情/615

陈传席 名家和大家/620

葛兆光 通神/623

陈鹏举 笔意、诗意与心意/628

陈鹏举 有感于“薄意”/630

贾平凹 画家逸事/632

林清玄 静静的鸢尾花/634

陈丹青 我的画室/638

朱良志 空的境界/649

朱良志 静瓶/655

张传伦 漫话中国历代奇石收藏/658

试读章节

标准草书

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遗余力。传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虽细,可以喻大。且今之所谓器者,乃挟之以与各国各族竞其优劣,观夫古今民族之强弱,国家之存亡,天演公例,良可畏也!然则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

吾国草书之兴,以草篆草隶为权舆。秦汉以来,其用日增,其法日进,其称日繁,约而言之,可成三系:

一曰“章草”,解散隶体粗书之者也。其为法:利用符号,一长也;字字独立,二长也;一字万同,三长也。当时作者,实有远见。所惜创业未竟,而定型遽成,以致不能进步!汉张芝、吴皇象、晋索靖,皆一时领袖。张书遗迹渺然,但可于两汉遗简,想象神采;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出师颂,可谓章草范本;然全体繁难之字,简单化者不过十之三四,其于赴急应速之旨,固未达也。

二曰“今草”,继章草而改进者也。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多,使转之运益敏,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者,最为得之。虞世南云:“王虞、王洽、逸少、子敬,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以王氏之多才,为风气之领导,景从既广,研讨弥笃,一字组织有多至数十式如阁帖所示者,创作精神之惊人,可以想见。或谓当时作家,自矜博瞻,故生变化,以竞新赏;实则流传笔札,皆为试验之作,未及验定耳!陈僧智永,书真草干字文八百本,盖有志于统一体制,以利初学。而唐以功令取士,干禄字书,应运以作。草书遂离实用而入于美艺矣!唐太宗尤爱《兰亭序》、《乐毅论》,故右军行楷之妙,范围有唐一代;《十七帖》之宏逸卓绝,反不能与狂草争一席之地,虽有孙过庭之大声疾呼,而激流所至,莫之能止!

三曰“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其为法:重词联,师自然,以诡异鸣高,以博变为能。张颠索狂,振奇干载。肚痛自叙,可为代表。一笔草,连锦草,古虽有之,而成系统,开脉流,实自此始。散氛埃于大地,而日挥毫落纸如云烟,亦可异已!然其组织之巧,用笔之活,于法理变化,多所启发;且如素师晚年合作,矩矮慎严,其贡献之大,唐以后作家,远不逮也!

昔汉章帝,魏文帝,诏令草书上事,唐玄宗敕补草书要领,宋高宗手书礼部韵宝,明神宗特颁草韵辨体,此帝王提倡之著者也;传晋王操之书秘阁草韵,宋有草诀百韵歌,金张天锡集韵会,明范叔明集草诀辨疑,朱学古集草圣汇辨,清梁民宪著草字纶,潘廷侯摹正草字典,陶南望辑草韵汇编,石梁集草字汇,汪由敦编草诀偏旁辨疑,窦心泉集和草诀百韵歌,鹿泉山樵书干字文辨疑,李云麟补刻草书要领,顾新亚选草书习字帖,王世镗辑编橐诀,此学者推进之力者也。细绎草书历史,研究者一时比一时加多,提倡者一代比一代积极,既增高其地位,复优遇其作家,更颁布丰伟之官书以资摹习,贡献形联之歌诀以便记诵,运用国家至高之权力,以为表率,汇萃历代草圣之英华,以备参证,凡所谋以推广之者,可谓至矣;而终难深入民间,以宏其用,甚且适得其反者,此何以故?客观之原则不足,系统之组织复疏,斯难以坚天下之信,满天下之望,唯有弃之而已!

总上以观,则我国草书历史之悠长,画家创作之艰难,与历来推而不行之原因,可以知矣。但以社会需用之迫切,与民族文化所寄托,家有至宝,若不返而求之,非特不能保守,亦且无形退化,非特不能应天下之变,恐将发生极端之动摇,有与所载而俱坠之虞!然则光大以永其传,因所利而利之,正有待也!

余不自揆,时以改进此事为念,初因学力不足,不敢问世,继以南北奔驰,无暇兼顾,遂迟迟至今!乃草书社成立,赖诸同事之助,先成草圣干文,并著释例,详加说明,名日标准草书,兹略述其经过与意义,以质诸识者。

隋唐以来,学书者率从干文习起,因之草书名家多有干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来草圣,更不能不先之于草圣千文,一因名作聚会,人献其长,选者利益,增多比较;二因习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触类易通。斯旨定后,乃立原则:日易识,日易写,日准确,日美丽。依此四贝U,以为取舍。字无论其为章为今为狂,人无论其为隐为显,物无论其为纸帛、为专石、为竹木简,唯期以众人之所欣赏者,还供众人之用。并期经此整理,习之者由苦而乐,用之者由分立而统一,此则作者唯一之希望也。

吾国习称,文之善者日文豪,草之善者日草圣,谓之重视草书也可,谓之高视草书也亦可。故善之者,或许其通神,或赞其人道,或形容其风雨驰骤之状,或咨嗟其喜怒情性之寄,而于字理之组织,则多所忽略!非之者,又谓草书之入,技艺之细,四科不以此求备,博士不以此讲试,而于易简之妙用,则不复致思。此草书之所以晦,亦即草书之所以难也。今者,代表符号之建立,经历来圣哲之演进,偶加排比,遂成大观,所谓草书妙理,世人求之毕生而不能者,至今乃于平易中得之,真怏事也。

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后之学人,当更易易,国事多艰,玩物为罪,予近年人夏,脚疾辄发,病床日月,视息难安,因思以未尽之年,致可举之力,任重知微,初恐不胜,数更寒暑,得献斯编,当国运重新之时,知必为进步之国人所接受也。

二十五年七月于右任序于上海

P16-19

序言

上一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确如鲁迅所说,中国文坛上“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个中原因,不难揣摩。我国有悠久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其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

“五四”新文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其后,欧美文学一步一步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小说、戏剧的思想内涵、感情色彩虽仍然是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同欧美的则毫无差异。诗歌学西方,读起来是越读越乏味。而散文则相反,虽在情调方面,在韵味方面,也受到西方的影响,然中国的白话散文凭借着几千年的丰厚积淀,含英咀华,吸萃扬芬,吞吐百家,熔铸古今,所以“五四”以来的诸多文体中,散文堪称一枝独秀。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隽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泊、沈从文的轻灵曼妙、丰子恺的厚重平实、杨朔的镂金错彩,其余大家,也是各有千秋。这百年中的散文,特别是其中之美文,不可不读。

所谓美文,即指那些不仅诉诸读者之理智,且足以打动读者之心灵的篇章。美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幻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且感情真挚。

美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琐事,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的名篇。我所说的身边琐事,范围极广,人生旅途中的所历所感,无不包容于其中。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撷取其中一颦一笑,写出那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事物,这样的文章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

这套分类选编的“百年美文”中,许多作者是我所熟知的,许多文章曾陪伴我多年,可以称作老友;当然,也有不少作者的面孔是陌生的,不少作品是初次读到的,但这些文章都足堪咀嚼,颇耐品味,虽是新交,亦感亲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套丛书中的作品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确为美文,我相信它们足以行远传后。

季羡林

2008.3.1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美文(谈艺卷上中下1900-200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2688
开本 16开
页数 6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3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42.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9
169
4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