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曹操(一世之雄)
内容
编辑推荐

曹操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人们的认知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颇乃至谬误。

《曹操(一世之雄)》(作者张亚新)力图真实、全面地展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

《曹操(一世之雄)》谨依史实,娓娓道来,带您走近真实的曹操……

内容推荐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一世之雄)》(作者张亚新)力图真实、全面地展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为达成这一目标,作者对材料的占有、使用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对材料力求竭泽而渔,搜罗赅备;二是力求材料的真实,所使用的每一个材料都必须要有出处;三是所做的分析和评论都必须以相应的材料作为依据,也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并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力避不实之词、架空之论。

《曹操(一世之雄)》谨依史实,娓娓道来,带您走近真实的曹操……

目录

第一章 少年行止

 一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二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第二章 仕途初试

 一 “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二 议郎任上

 三 一个敢作敢为的济南相

 四 以曲求伸的策略

第三章 讨伐董卓

 一 “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二 首举义兵 

 三 汴水失利 

 四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第四章 争夺兖州

 一 收编青州军

 二 东征陶谦 

 三 回击吕布

 四 平定充州

第五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 迫使长安

 二 洛阳朝见

 三 迎献帝都韵 

 四 “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续之?”

第六章 “修耕植以蓄军资”

 一 许下屯田 

 二 “克定天下”之业

第七章 南征张绣

 一 清水之难

 二 奇兵破敌 

 三 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第八章 荡平徐难

 一 离间之计

 二 进围下孤

 三 擒杀吕机 

 四 败亡袁术

 五 击走刘备

第九章 官渡之战

 一 强敌压境 

 二 调兵遣将 

 三 首战告捷 

 四 两军对峙

 五 鸟巢烧粮 

 六 全线出击 

 七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第十章 克平四州

 一 攻占黎阳

 二 挥师北还 

 三 捣平邺城 

 四 收定河北

 五 西征高干 

 六 还定东土

第十一章 远征乌桓

 一 不除此患,将为后忧

 二 潜师出塞 

 三 “东临石有遗篇”

第十二章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一 抑制兼并 

 二 整齐风俗 

 三 以法治军

第十三章 兵败赤壁

 一 “破浮华交会之徒” 

 二 袭占荆州 

 三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四 火烧乌林 

 五 退保襄樊

第十四章 坚守淮南

 一 巩固淮南防线 

 二 激战濡须口 

 三 一次劳而无功的行动

 四 “贼至乃发”

第十五章 平定关陇

 一 师出有名 

 二 巧渡河渭 

 三 渭南大捷 

 四 陇上破马超 

 五 捣平“国中之国”

第十六章 争夺汉中

 一 一块必争之地.

 二 进取汉中 

 三 “既得陇,复望蜀邪?” 

 四 定军山失利

 五 “鸡肋”

第十七章 激战战襄樊

 一 水淹七军

 二 遣使联吴

 三 大败关羽

第十八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 “吾任天下之智力”

 二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 “何以省东曹?” 

 四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十九章 立嗣

 一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二 一场或明或暗的激烈争斗

 三 “密访群司”

 四 《立太子令》

第二十章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一 通向帝王之路

 二 与刘氏王室势力的较量

 三 苟或、崔琰之死

 四 力平武装叛乱 

 五 “吾为周文王矣”

第二十一章 大星陨落

 一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 《遗令》 

 三 病逝洛阳

第二十二章 身后褒贬

 一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二 “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 不朽的业绩

附录 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位于安徽北部的毫州市。

关于曹操的家世,其说不一,特别是对曹操远古祖先的说法很不一致,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互相□牾的。其说主要有三种:

一说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个曾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为妻,女□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最后只好用刀子剖开女□左边腋窝下,生下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边腋窝下,也生下三个儿子。其中的五儿子名安,赐曹姓,封在曹国。西周初,周武王将其弟振铎封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灭掉,子孙分散,其中有的在沛定居下来。秦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后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曹操即为曹参之后。持此说者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外,《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也说:“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曹腾是曹操的祖父,其碑文称曹氏出自邾国,很可能代表了曹腾自己的看法。

一说为姬姓之后。曹叔振铎被封在曹国后数百年,即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国国君的后人被称为曹氏,曹操即为这些后人之一。持此说者为曹操本人。《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赞同这一说法,曹操死后,他在《武帝诔》中说:“于穆我王,胄稷胤周。”稷,即后稷,名弃,相传为周的祖先,舜时为农官,别姓姬氏。

一说为虞舜之后。魏明帝曹□时,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认为魏为舜后,推舜配天。太尉蒋济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舜本姓妫,其后代姓田,不是曹氏的祖先,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诘责高堂隆,指出“魏非舜后而横礼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谬妄”。但曹极却赞同高堂隆的说法,景初元年(237)在洛阳南面修筑了祭天的圆形高坛即圜丘后,曾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声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到魏元帝曹奂被司马炎废掉时,《禅晋文》也说“昔我皇祖有虞”,同他的叔伯兄弟曹□(曹奂也是曹操孙子)站到了同一立场。

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考了。诸种说法大抵都为附会之谈,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的地位而已。

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当然,还有个别疑点和歧点。

曹操的曾祖名节,字元伟,在地方上有仁厚礼让的名声。一次有位邻居丢了猪,这头猪与曹节家的猪有些相似,这位邻居便上门将曹节的猪认走了。曹节明知邻居弄错了,却并不解释和争辩。谁知邻居的猪后来又跑了回来,邻居于是感到非常惭愧,赶紧将曹节的猪送了回来,并向曹节道歉,曹节仍不多说什么,只是笑着把猪收下了。这件事博得了乡人普遍赞赏。曹节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最小的一个儿子名腾,字季兴,即曹操的祖父。

曹节的“节”有人疑当作“萌”。侯康《三国志补注续》:“案《后汉书·皇后纪》曰:‘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此书《三少帝纪》曰:‘景元元年六月故汉献帝夫人节薨。’若腾父名节,操不应复以名其女。”《艺文类聚》卷九四引《续汉书》:“曹腾父萌。”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引梁章钜曰:“‘节’、‘萌’字形相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欤?”按照常理,曹操确实不大可能让自己的女儿与其曾祖父同名。“节”繁体也写作“茚”,与“萌”字形相近,发生错讹的可能性确是存在的。

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安帝时为黄门从官。其时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下诏从中黄门从官中挑选年纪幼小而又温和顺从、办事谨慎的人陪侍太子,曹腾被选上,深得太子喜爱,饮食赏赐都与众不同。顺帝即位后,曹腾为小黄门,迁中常侍。质帝死后,太尉李固欲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则欲立蠡吾侯志,正相持不下时,曹腾等人连夜去见梁冀,说:“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众多,过失不小。清河王严明,如果当了皇帝,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这话正合梁冀心意,梁冀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梁冀上朝,气势汹汹,言辞激切,用高压手段慑服了众人,并罢免了李固,终于将蠡吾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桓帝。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李固是硬直派官僚的代表,他是反对宦官专权的,在朝中对黄门宦者一概斥遣,曹腾反对李固的主张,显然是为了维护宦官集团的利益。不过,曹腾同一般宦官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他对官僚士人并不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相反还比较注意推荐其中的贤能之士,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典等人,都是经他推荐而位至公卿的。他帮了别人的忙,却并不以此自诩。对有些事情的处理,也显得颇有肚量。如蜀郡太守想同他拉关系,利用本郡官吏进京的机会,给他送去了一封表示推崇之意的信。益州刺史种□得知这一消息,派人在函谷关将这封信搜出,上书奏了太守一本,并连及曹腾,说曹腾内臣外交,很不应当,请求皇帝免官治罪。皇帝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为由,.保了曹腾。种□将了曹腾的军,曹腾却并不记仇,相反常常称赞种□,说他是一位“能吏”,颇得“事上之节”。曹腾这样做,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后来,种□做了司徒,不忘曹腾的好处,曾对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全靠了曹常侍的恩惠啊!” 曹腾生活在一个宦官可以娶妾养子并可用养子袭爵传封的时代,因此他也收了一个养子,名曹嵩,字巨高,这就是曹操的父亲。既是养子,其亲生父母为谁必然会成为人们探究的对象,而探究下来竞没有什么结果,这就有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的说法。吴人作的《曹瞒传》及郭颁《世语》俱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悖的叔父,曹操同夏侯悖是叔伯兄弟。有人据此认为,毫州城内的夏侯巷(据《亳州志》,夏侯巷是夏侯悖等曹魏名将的故里)就是曹操的故宅。清人何焯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夏侯悖之子夏侯□娶的是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娶的也是曹氏的女儿,如果曹操同夏侯悖是叔伯兄弟,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况且吴是魏的敌国,吴人有意诋毁曹操,所以说他是夏侯氏之子,这是不可轻信的。但赵一清又不同意何焯的看法,他认为曹操把女儿嫁给夏侯□,是想掩盖他是夏侯氏之子的真相,这正是他奸雄的本色6真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在看来,曹操与夏侯氏关系密切,不同一般,在曹魏时代夏侯氏“一门侈盛于时”,吴人的传说恐怕也是有些根据的。

由于有曹腾这么一个大宦官的养父,曹嵩仕途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司隶校尉。灵帝时,又转为大司农、大鸿胪。适逢灵帝开西园卖官,曹嵩又通过贿赂当权的宦官,并出钱一亿,在中平四年(187)十一月买到了太尉的官职(次年四月被罢免)。曹腾死后,又袭费亭侯。曹操起兵后,曹嵩不肯相随,放弃京官回谯县闲居。初平四年(193),为避董卓之乱,在琅□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属杀死。

曹嵩能够出钱一亿来买官做,足见其家财的殷富。这一时期,曹氏家族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的不止一个,如曹腾弟曹褒。(曹仁祖父)官至颍川太守,褒子炽(曹仁父)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侄儿曹鼎(曹洪伯父)官至尚书令,另一个堂侄儿(曹休祖父)官至吴郡太守。家财殷富的也不止一人,如曹炽之子曹纯(曹仁弟)“富于财”,家中的僮仆有上百人;曹洪的家财甚至超过曹操,所豢养的家兵达到千余之多,可见曹氏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颇有势力的。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从毫州曹氏宗族墓葬中发掘出大批文物,其中元宝坑一号墓中有字砖145块,第十号字砖上刻有“曹腾字季兴”的字样,十二、十三号字砖上刻有“曹炽”的字样,十六号字砖上刻有“曹鼎”的字样,二十号字砖上刻有“曹鸾”的字样,可见这些人在当时确都是曹氏家族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在董园一号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也说明墓主在当时是跻身于统治阶级上层的人物。

曹操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对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对他执政后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影响。祖父是个大宦官,为此父亲沾了光,他也沾了光,不然他是不大可能顺利踏上仕途,在二十岁时即出任京城洛阳北部尉的要职的。但宦官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大都出身微贱,与名门世族不同,往往被人瞧不起,因此曹操也不免有些自卑之感。而曹腾虽为大宦官,却又与那些一味专横跋扈、逞暴肆虐、与名士势不两立的宦官有所不同,大约他也看不惯有些宦官的胡作非为,因而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倾心推引、交接一些名士,这对曹操后来对豪强、对宦官、对名士所采取的立场和态度,无疑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P1-5

序言

曹操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人们的认知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颇乃至谬误。概略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误当成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在小说、戏曲、说唱等文学艺术样式中所表现的曹操,大抵是一个集残暴与奸诈于一身的反面人物典型,而由于《三国演义》及一些三国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无数的读者和观众,于是集残暴与奸诈于一身的曹操形象得以深入人心,得以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定格”,以致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对三国历史、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没有了解或了解不多的人,便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误当成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

一种是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或站在不同立场、角度的人会对之有不同的认知,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其中有不少认知和评价是片面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作为历史人物曹操的本来面目的。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曹操阵营的人或倾心拥戴曹操的人,往往只看到曹操的长处(或所谓的长处),往往对曹操赞颂有加,对曹操往往只褒不贬或褒多贬少,其“褒”往往又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二是曹操敌对阵营的人,往往只看到曹操的短处(或所谓的短处),泼向曹操的往往是一片骂声、贬抑之声和讨伐之声,对曹操往往只贬不褒或贬多褒少,其认知和评价自然也往往不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

三是抱持忠奸观念的人,站在维护汉王朝统治的立场上,一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曹操为“篡”、为“奸”、为“汉贼”。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曹操还在世的时候,但此后一些处于统治阶层核心地位的人,包括唐太宗、乾隆帝这样的帝王在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考虑,极怕类似曹操的人物在当朝出现,也对曹操采取贬抑、批评的态度,这种贬抑、批评往往也不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

四是三国分治后,以魏为正统的人,大抵不可避免地要褒肯曹操,而以蜀为正统的人,则大抵不可避免地要贬抑曹操。此后,政权建立在北方,统治格局与曹魏、西晋相似者,大抵都会尊曹魏为正统而褒肯曹操,而政权建立在南方,统治格局与蜀汉、东晋相似者,则大抵都会尊蜀汉为正统而贬抑曹操。出于所谓的正统观念而对曹操进行褒肯或贬抑的人,其态度往往也并不是实事求是的。

五是一些对曹操并无先人之见的人,由于对曹操所处的时代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对涉及曹操的材料掌握得并不全面、充分,对曹操的看法或评价也就不免片面、偏颇甚至谬误。不同职业、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的人,在观察和评论曹操时所取的角度往往会有不同,所得出的看法或结论往往也会出现差异,即使是根据同一材料研究同一问题得出的看法或结论,有时也并不相同甚至很不相同,其中的一些看法或结论,也是片面、偏颇的。

总之,历来人们对于曹操的认知,不仅复杂纷纭,而且往往是并不全面或不符合实际的,一些认知甚至与历史上曹操其人的实际情况和本来面目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到了“非曹操”的地步。因此,走进三国时期的历史,走近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尽可能准确、全面进而深刻地了解曹操、认识曹操、评论曹操,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历史上的曹操其人,对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智慧和教训,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后记

本书力图真实、全面地展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为达成这一目标,本人对材料的占有、使用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对材料力求竭泽而渔,搜罗赅备;二是力求材料的真实,所使用的每一个材料都必须要有出处;三是所做的分析和评论都必须以相应的材料作为依据,也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并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力避不实之词、架空之论。应当说,要做到这三条并不容易,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尤其有难度。我所依据的是有关的史籍记载,而这些史籍的作者绝大多数并非曹操的同时代人,因此他们所记载的史实,有的也并不可靠,有的因系依据口耳相传的材料记录而成,还带有比较明显的传说色彩,有的则显属传说;还有的存在着片面、偏颇的毛病,显然其作者在存录史料时已根据个人的标准和好恶下过一番取舍的工夫;或由于作者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同,或由于作者做出过自己的判断,不同史籍在著录同一史料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有其说不一的情况,甚至还有彼此抵牾者。对一些有出入或疑点的记载,后人曾迭加考证,有的获得了共识,但有的仍然其说不一。因此,本书只能尽量采用公认的或个人认为可信或比较可信的史实。某些传说或带有传说色彩的资料,颇能反映曹操其人的思想、性格和作风,也代表着前人对于曹操的看法,我也往往加以采用,但采用时注明属“传说”或使用“据说”字样i以表明不欺之意。总之,本书所依据的史实就总体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依据本书史实所展示的曹操,就是那个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

由于本书须面向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众多读者,因此特将史籍中用文言表述的人物语言或对话译成了白话(为了行文的畅达,有的采用意译,但决不背离原意),这虽然比起直引原文来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我深信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十分相宜的,而且这样做还可以使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在风格上得到统一,避免文白夹杂、突兀诘屈的毛病。曹操诗文为使读者一睹原貌,引用时则直录原文,但对其艰深之处适当做了一些串解。

本人专业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已逾三十年,对建安文学和曹操的研究一直是工作中的一个重点。1982年9月在河南洛阳召开的《歧路灯》学术讨论会上,我有幸与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张弦生先生结识。由于曹操一生的活动与中州大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河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与曹操有关的遗迹,出于对中州历史文化的钟爱,弦生先生对于我的曹操研究一直给予了关注和支持。这次又特地向中州古籍出版社推荐出版本书,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责任编辑王建新先生为本书的面世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亚新

20lO春于北京黄寺守拙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曹操(一世之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亚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34660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9
15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