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现无锡(上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辑录了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无锡新周刊》的专栏《发现无锡》的已刊稿,并略作了修订增补。

《发现无锡》栏目的宗旨,是将无锡的人文掌故、民俗轶闻、史迹遗存等方面有所发现、有所价值的内容形成文字,既要深浅适宜,又必须配以相关的无锡老照片,力求图文并茂,感性而生动,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个篇章:甲编“其人往事”、乙编“井垣忆旧”、丙编“岁月佚闻”、丁编“遗珍新语”。旨在挖掘过去无锡的逸事珍闻。这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生命年轮印记,是与这座城市同命运共呼吸的百姓的生活轨迹。发现过去是为了美好的将来,本书的出版,期望在读者中引起新的波澜,让无锡这样一座历史名城的过去被不断地发现。

目录

甲编 其人往事

叶蔚如:1949年的广播人/吴炯

六十年前的第一代播音员/吴炯

无锡电视之光/吴炯

阁楼上的绝密档案/顾沛霖

杜万泰与洋务军工厂/吴炯

无锡国专忆旧:朱文熊/刘桂秋

无锡画坛闻见录/王梅青

1982年的金秋(上)/吴炯

1982年的金秋(下)/吴炯

无锡当年的篮球运动/华钰麟

老相机里的三十年/吴炯

周舜卿、曹禺与“无锡文联”/许墨林

李正与无锡新园林/吴炯

我们的六个国庆节/吴炯

从芒种到杨国新的插秧机/吴炯

那天,梅兰芳来锡演出/费逵

孟小冬与无锡杨氏/朱树新

米价大战定乾坤/吴炯

“清芬精舍”韵香其人/章振华

六十二年前的绑票大案/费逵

惠山祠堂的世纪祠丁/吴炯

四十年前的大迁移/孙致刚

无锡城解放之际/华钰麟

那些珍贵的影像/吴炯

无锡“艺兰”,扬扬其香/吴炯

无锡古琴,吴声天韵/吴炯

50年里的5个春节/华钰麟

西神印人轶事/吴炯

我含泪吃下那一盆皮蛋/邹鹏

“小红花”的岁月/吴炯

新华照相馆的前尘影事/吴炯

薛震祥与国内第一台消防车/杨东红

柴米油盐一本账/张余忠

章太炎无锡讲学记/刘桂秋

“编辑姚德云”与《周末生活》/吴炯

王静宇亲历开国大阅兵/吴炯

乙编 井垣忆旧

“上马石”上“少宰第”/孙世元

从大娄巷到槐树巷/孙致刚

朝秦巷,夜陡门/顾海伦

从中山路到太湖大道/吴炯

帝王将相黄埠墩/费逵吴炯

房子的故事/吴炯

父亲为我指点无锡县学/谈福兴

黄泥头沉浮录/吴炯

火车站的故事/吴炯

无锡旧石牌坊撷趣/华钰麟

“嵇三阁老”大牌坊的下落/华钰麟 吴炯

看电影的岁月/韩玲

留芳声巷30号及其他/孙致刚

重阳说糕团:陆聚兴、北芳斋/许继琮

民丰村的“天方夜谭”/陈冰楚

那年头的暑假往事/吴炯

那些不是广场的广场/吴炯

奶奶的婚礼和一条街的命运/过旭明

哦,东大街/何雪白

人民路忆旧/朱骏

蜀山南街一瞬/黑陶

我的阁楼及其他/章吉

无锡茶馆店忆旧/诵兆

吴桥,英勇抗敌的战场/华钰麟

中山路,1938/杨世奎华钰麟

西水墩·棚下街136号/朱红

“锡山惠山紧相靠”/吴炯

锡山喷泉与“马复兴”清真教门馆/华钰麟

燕语巡塘/吴炯

郁达夫的无锡行/吴炯

中国饭店一度曾是我的家/丁凤来

我们的邮电往事/吴炯

丙编 岁月佚闻

皇亭小吃忆旧/华钰麟

杨庆和·无锡黄金故事/吴炯

1940年那场暴雨/华钰麟

八月半,走三桥/华钰麟

北门外的老店趣闻/胡明初华钰麟

冬至团子·猫捉老虫·大肉面/华钰麟

端午忆旧/华钰麟

旧时的惠山庙会/龚近贤

谁是“弗出会格大老爷”?/华钰麟

老电影中出现的无锡外景/胡明初

无锡“老克勒”和上海老歌/华钰麟

老书场趣事一箩筐/华钰麟吴炯

无锡老影院春秋/华钰麟吴炯

民国无锡名中医轶事/华钰麟

那些关于立春的事/华钰麟吴炯

肉骨头轶事/吴炯

蓉湖楼茶会/华钰麟

三十年代的名流花会/华钰麟

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吴炯

神庙戏台唱好戏/谈景清华钰麟

大树的记忆/吴炯

太湖书市,我们的读书往事/吴炯

我所了解的“瞎子阿炳”十个谜/华钰麟

D·D·S舞场及其他/华钰麟

无锡的老戏院/华钰麟

从吴桥“艳史”到百桥会/吴炯

五老峰的第五次下落/吴炯

专诸老烧鱼——锡帮菜/华珏麟

锡山宝塔有几只?/吴炯

喜神的故事/华钰麟吴炯

游惠山的“酥糯香甜”/华钰麟

游山船浜与无锡船菜/华钰麟

在三万昌茶枷吴炯

丁编 遗珍新语

尘封的“潜庐”往事/吴炯

城南雨巷南下塘/吴炯

从三清殿到无锡县立图书馆/吴炯

荡口“老义庄”探秘/吴炯

荡口三公祠三思/吴炯

乾隆皇帝到无锡/吴炯

鸿山越墓疑云/吴炯

后宅泰伯大坊桥/吴炯

灰烬中的珠光:许合里/吴炯

瞿秋白“冷落江溪桥”/吴炯

永兴寺里徐来桥/吴炯

小巷深处藏“名家”/杨东红

那些改朝换代的记忆/吴炯

“齐张交战”无锡守城始末/吴炯

漂来无锡的明代朝鲜人/吴炯

千年古村黄土塘/吴炯

郁家大宅的四维时空/吴炯

三里桥畔天主堂/吴炯

石塘湾·司马墩·李金镛/吴炯

千年古刹净慧寺/吴炯

谁是耀威大将军?/吴炯

水弄堂里水仙庙/张余忠 吴炯

探寻“云林”遗踪/吴炯

从若冰洞到白云洞/吴炯

无锡“石头记”/吴炯

“吾马既同”安国墓/吴炯

许舍山·“楝城”·尧歌里/吴炯

永泰,无锡丝绸之路/吴炯

1972·3,五彩无锡/吴炯

华夏第一公园证明/吴炯

小娄巷的大字典/吴炯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皇亭小吃忆旧

■文/华钰麟

崇安寺是过去无锡城内最热闹的地方,今天也是——这里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皇亭”,还有皇亭小吃。“皇亭”的名气并不是来自皇帝,而是因为这里曾经集中了全无锡的名小吃。直到今天,我仍然能清楚地回忆出当年皇亭小吃的盛况来。

“拼死吃馄饨”

1935年春,我进当时崇安寺地区的“中心小学”读一年级。学校所在地叫“寺后门”,附近有一家“马永兴清真教门馆”,供应牛肉包子、牛肉饺子、牛肉汤和红烧牛肉面,品种并不多,但质量超群,便成了我上学前吃早点的地方。那年,母亲每天必上崇安寺买菜,著名的皇亭,就在崇安寺菜场里面。

1937年无锡沦陷后,崇安寺的“大雄宝殿”被日本兵纵火焚毁,但皇亭未受影响,仍旧上午是小菜场,午后便成了各种小吃的摊点,这就是皇亭小吃的所在。

崇安寺周围本来有许多点心店,如“王兴记”、“新万兴”,还有1935年焚毁后重开于崇安寺的“拱北楼”,在皇亭的西面。无锡人对小吃情有独钟,记得1937年10月中旬,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无锡城区狂轰滥炸,王兴记的营业却丝毫不受影响。外面空袭警报在响,店内吃客照样吃得满头大汗,一副“拼死吃馄饨”的架势。沦陷后。在金刚殿西侧新开了一家“五芳斋”点心店,供应的扬州点心,有水晶包子、千层糕;苏州点心有五色方糕、百果蜜糕等;湖州点心有火腿粽子、猪油豆沙粽子等;上海点心则有千张百页包等等。

三姑娘的碎牛肉

抗战后,我继续在崇安寺小学读完小学,后来在道南中学读完初中继续上学,1947年春,我参加了《导报》的工作,1950年又参加了《晓报》工作,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1951年,《晓报》迁到观前街迎宾楼对面办公,1952年又迁到崇安寺原“恒善堂”(即后来的“一副”位置)所在地办公,所以我对皇亭小吃有了近距离接触。

生性好吃的我,可以说吃遍了各种皇亭小吃。上世纪四十年代到1954年期间的皇亭小吃,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崇安寺的山门口,是当年崇安寺的人口处。走进山门内,东面是一家卖牛肉包子的小店,没有什么特色,但西面鲜花店旁的一家大饼店却颇有特色。老板姓姚。该店制作的蟹壳黄、豆沙菊花饼、油酥大饼质量上乘。在供奉“四大天王”的“金刚殿”东面,一半是“屈臣氏大药房”,一半是“百乐门照相馆”,到五十年代末合作化后,拱北楼才迁到这里营业。记得五十年代初,原在崇安寺内的“五芳斋”因经营不善,就从崇安寺内搬出来设摊经营,供应五色大包等少数几样。

金刚殿西侧的施弄口,有一家“金万兴牛肉店”,老板娘大家都唤她“三姑娘”,是胖胖的中年妇女。这家牛肉店到下午三点钟便供应一大盘烧得烂透又入味的碎牛肉,热气腾腾的,这种价廉物美的碎牛肉深受老吃客的欢迎,只需化相当于现在的两元钱,就可以买一包碎牛肉,再买上两个白馒头包着吃,比汉堡包要好吃得多。

豆瓣西施和梅花糕西施

在生记茶馆店与皇亭之间有一个摊位,摊主姓潘,上午卖现剥现卖的豆瓣,下午卖梅花糕,这是因为这里上午是菜场,下午就是小吃摊。这个摊子的梅花糕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梅花糕有鲜肉、菜猪油、豆沙、猪油白糖等四种馅芯,选料考究,光顾者往往要等一些时候才买得到现做的梅花糕。摊主有一个女儿,当年是20岁不到的少女,长得不俗,因此人们称她为“豆瓣西施”,一到下午,她又摇身一变为“梅花糕西施”了。  酒酿圆子、豆腐花

走进金刚殿后面的皇亭,在棚内东面一排是供应“酒酿圆子”、“宁波汤团”的摊位,终年供应的是单一品种,但用的都是挂水糯米粉、四七半白糖(最好的白糖),既糯且甜,深受老年吃客欢迎。中间一家是咖喱牛肉线粉,靠西一面是鸡肉线粉汤,用的是当年的新母鸡,肉嫩味鲜,售价也较高。这里的摊位一般供应到下午六点。因为到晚上七点钟,这里是属于“说因果”(解放后称评曲)艺人演出的场所。

皇亭的南面和北面之间有一条过道,这里是专门供应荤汤豆腐花的摊位。这里的豆腐花是无锡最优质的豆腐花,洁白、滑嫩,有经验的吃客为了吃到瓮心的豆腐花,宁可在边上等一些时候,他们还会带上两个蟹壳黄就着吃,风味独特。豆腐花每碗售价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加上蟹壳黄不过两元,称得上价廉物美。

皇亭小吃高手钟良卿

皇亭北面的供应品种多一些。靠东第一个摊位,摊主叫钟良卿,是一位留有胡须的矮老头,原是一位船菜高手,善于制作各种甜点。从春节开始,这里供应“油汆鱿鱼”。他的鱿鱼发得好,吃客可以挑选鱿鱼的头、须或是脚,按质论价,放人油内煎,煎好后可以蘸上辣酱油或蕃茄酱,又嫩又鲜。到了夏天,钟良卿就供应冰冻什锦绿豆汤和冰冻去皮南枣汤等点心。秋冬季节又改成小碗八宝饭、冰糖莲子羹、什锦藕粉等等。由于他工艺精致、用料考究,很多吃客慕名而来。

紧靠钟良卿摊位的是他女儿阿小的摊位,主要供应桂花白糖甜粥,用的是印花糯米(金坛产的优质糯米)、上等白糖和红枣,火工也到位。这种甜粥真是人口而化,深受老年吃客的偏爱。秋天,钟阿小的摊位应时供应糖芋头,选用的香梗芋,其品质可与外黄泥桥过家糖芋头相媲美。

钟良卿摊位的西面是沙州人经营的五香猪排,这里的猪排颇具特色,肉嫩、味美,吃时洒一些胡椒粉,别具风味,是最好的下酒菜,但价格却一点不便宜。猪排摊后面便是几家热豆腐干线粉汤摊位,如果单吃豆腐干线粉,价格较低,相当于一碗荤汤豆腐花价格,但如要放一些猪下脚,那么就要加一倍的价钱了。在冬天,这里的“刀切”是一大特色。所谓“刀切”就是白老豆腐,放在黄豆芽汤中滚汤煮沸,煮成蜂窝状,取出后用辣酱油拌着吃,是一道既便宜又御寒的下酒菜。这一边最靠北面的还有一个大饼摊位,又兼卖小笼馒头和鲜肉烧麦。

难忘的皇亭珍品——豆腐圆

记忆里特别深的还有一样,就是这儿有一个叫小辫子的摊位,他们供应特制的“豆腐圆”(嫩豆腐酿肉)颇具特色:用拌好作料的肉馅搓成肉圆,放在干净的纱布上,浇上煮沸的浓豆浆,将纱布摇动,豆浆均匀地沾在肉圆上,冷却后便成为豆腐圆,吃时在沸汤里煮成蜂窝状,蘸上辣酱油,鲜美异常,可谓皇亭小吃中的珍品!

此外,这里还有两个鸡血线粉汤的摊点,他们供应的鸡血线粉汤的价格,只有正宗鸡肉线粉的三分之一,只是线粉汤中的用料不是鸡肉而是鸡肠、鸡心等,但味道并不亚于鸡肉线粉汤。

在皇亭东面金刚殿旁的“三官殿”前,有一个卖五色汤团的摊位,摊主是刘阿五,是著名的“刘源兴糕团店”老板的第五个儿子,他的汤团有鲜肉、菜猪油、豆沙、芝麻、玫瑰白糖五色,品质是上乘的。

此外,在“三万昌”茶馆店前还有供应海棠糕、蜂糖糕的摊点,也非常好吃,但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另有一种用老豆腐切成小块,串在竹杆上放在汤内煮热,吃客在购买后,加上甜面酱和辣糊,也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小食。

这些五花八门、风味独特的皇亭小吃,在上世纪实行“合作化”后,摊主们丧失了经营的积极性,再加上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皇亭小吃,就这样逐渐消失了。今天,皇亭已经重建两次,崇安寺也旧貌换了新颜,而那五十年前的皇亭小吃,仍然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P236-238

序言

《发现无锡》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此书的结集渊源一晃已有五个年头了。2006年10月,《无锡历史文化的源、脉、品》出版后在锡城引起了一股对本地文化遗存的寻踪和思考之风。《无锡新周刊》的编辑、记者们常在我身边嘀咕,希望我能再编一本结集。说来也巧,那时,我正在读郑逸梅老先生所著的《文苑花絮》,其中倒数第三篇为“梁溪胜迹忆当年”。仅仅八百多字的行文,把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无锡所见到的梁溪胜迹和名人掌故写得生动有趣。其中有两段文字我印象最深:

“梦华雇一小舟,伴我们容与中流,安抵鼋头渚。循坡上陟,山半筑有长生未央馆,馆有楼,榜着飞云阁三字,最高处别有陶朱阁,供范蠡像,像是诸健秋所手绘的。阁前有南通状元张季直所题一联:‘孕越包吴,管领五湖风月;流丹飞瀑,照临万顷烟波。那儿有广福寺,有退庐,都足耐人流连。我们又下舟向管社山的虞姬峡进发。峡有项王庙,龛中一偶像,冕旒垂垂,蔼然白面,绝无拔山扛鼎的气概。庙门前有一联,那是南社词人汪兰皋所撰,称一时名作:‘到此疑仙,蓬壶瀛洲方丈;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原来附近有三山,联句是有依据的。”

“此行又会见了老画师吴观岱,他白发飘然,健笔如昔。我们观赏了他近作册页二部,一仿八大山人法,写东坡诗意,一临沈石田本,为《碧山吟社图》,都天趣逸宕,不同凡响。又访画师胡汀鹭。他很落托,几案间堆满了画卷书册,榻上也累累赘赘地堆着东西,我们问他:‘您睡在哪里?’他说:‘晚上把榻上的东西搬掉,起身后,再堆榻上,天天如此,惯了不当一回事。’我们都听得笑了。这个印象,迄今犹在眼前。”

郑逸梅老先生60多年前记载的无锡景物与人事迄今还有多少无锡人了解,不得而知。我想,知道“广福寺”未必晓得“项王庙”;晓得徐悲鸿、钱松岩、吴冠中,不见得认识吴观岱、诸健秋、胡汀鹭,更不会知道一代名师胡汀鹭生活会如此窘迫,而又如此豁达。

我觉得确有必要召集一些了解无锡掌故、胜迹的学者,奉献一些妙文名篇。虽说比不上郑逸梅老先生,但总能帮助我们对过去的无锡有所发现。这确实是一桩有趣的事,又可帮助改版的《无锡新周刊》找到一些作者和一批读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故建议在《无锡新周刊》上专设一个栏目,名为“发现无锡”,定期刊发此类文字,然后再结集出版,由对此方面颇有兴趣的吴炯来担当栏目的编辑记者。

即将出炉的《发现无锡》共分四个篇章:甲编“其人往事”、乙编“井垣忆旧”、丙编“岁月佚闻”、丁编“遗珍新语”。其中,华钰麟和吴炯这一老一少的文字充占了不少篇幅,实属不易。特别是华钰麟老先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凭着他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不顾年迈之躯,砚耕不止,精品叠出。不仅如此,无锡广播、电视的编辑记者们闻之,又纷纷邀请老人在“麦克风”前、荧屏之上向无锡的受众和粉丝娓娓道来,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吴炯同志也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作,他不仅不厌其烦地上门向华钰麟等作者约稿讨教,同时,自己也旁搜远绍写出了不少生动的文字,为广大读者所肯定,也为“发现无锡”栏目的成功,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和辛劳。在此,我作为“发现无锡”栏目的发起人和本书的主编,确实要感谢本书各篇作者的辛勤耕耘,也要感谢《无锡新周刊》记者编辑们的辛勤劳动,更要感谢关心《无锡新周刊》和“发现无锡”栏目的热心读者。由于时间、篇幅等原因,本书编辑工作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发现无锡》旨在挖掘过去无锡的逸事珍闻。这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生命年轮印记,是与这座城市同命运共呼吸的百姓的生活轨迹。发现过去是为了美好的将来,《发现无锡》一书的出版,期望在读者中引起新的波澜,让无锡这样一座历史名城的过去被不断地发现。

严克勤

2010年8月

后记

《无锡新周刊》的《发现无锡》专栏始创于2007年初,每周一期持续刊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该栏目的设立与成长得到了无锡广电集团总裁、文化学者严克勤先生及《无锡新周刊》数任总编长期的支持与鼓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帮助,至今已届四年。

《发现无锡》栏目的宗旨,是将无锡的人文掌故、民俗轶闻、史迹遗存等方面有所发现、有所价值的内容形成文字,既要深浅适宜,又必须配以相关的无锡老照片,力求图文并茂,感性而生动,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长期的策划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许多资料需要考证、事实需要厘清,常常为了一个细节,要多方寻访并翻阅数万字的资料。好在无锡毕竟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城市,不少热情的老先生向我们提供了线索与帮助,这样,《发现无锡》才能最终被读者认可,才有今天结集成册的可能。因此,本书的结集出版,仍然能供将来的阅读,而不只是老黄历的汇编。

三年多来,我们也有着不少收获,《发现无锡》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了无锡人对本地文化的关注度,我们发现了一批又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和背后的故事,记录了大量旧时市井生活的习俗风情,踏访了一些绝少人知的古迹遗存,促成了更多的与无锡地方历史文化有关的文集、摄影集、电视、广播节目的出版与播出,间接地为一些需要保护的遗存与正在恢复重修的古迹提供了线索和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一个栏目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充其量只能成为这段历史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三年过去,几位对民国中期以来无锡历史非常了解的老先生相继去世,个别可以保护好的地方已面目全非,但是也有的文物找到了线索,更多的历史遗存得以保护修复,有的老照片上的人物还高兴地与我们取得了联系……但是,所有这些并不是我们的意志所能改变的,更多的事我们无法预料也无力改变,而保护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我们唯一深刻的体会是老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尤其对近百年以来的无锡而言,他们是真正需要立即发现与抢救的宝库。

“发现过去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因此,作为一个发现者,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紧迫感,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上,如果不迅速去发现、挖掘与保护,我们失去的将无可估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温情与血脉也会逐渐淡化,如果我们的后代对家乡的文化不再关心、热爱与留恋,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本书辑录了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的《发现无锡》已刊稿,并略作了修订增补。作为历史的切片,三年已相当微观,也相当短暂,但这三年并不能从历史中抽走与忽略,因此,文中许多的“今年”、“去年”、“今天”、“现在”没有改为确切的公历时间,这是因为当时的语境与背景下的今昔感慨,是不能用“后之览者”的客观冷静来替代的,今后的阅读者,要考出确切的成文时间也易如反掌。

主编严克勤先生亲自为本书题签书名、作序并审阅了全书文稿。选作本书封面的地图,是光绪七年的无锡城地图,之所以选这幅地图,一是因为这是无锡城最早的实测地图,龟背形的城形第一次在地图中出现;二是这张地图的基本格局,是离我们最近的旧城格局,这也是《发现无锡》所关注的历史时空跨度。而今的无锡城,今非昔比,但凝望这幅陈旧的地图,相信许多中年以上的无锡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家园。

编 者

2010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现无锡(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克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3507
开本 16开
页数 4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1.1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33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70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