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内容
试读章节

像习惯的做法那样,教会委员会的一个成员做了我的教父。这是一个友善而沉默寡言的老人,是个车轮制造匠,在他那个车轮铺里,我常常站着看他摆弄车床和手斧的高超技巧。现在,他来了,由于穿着大衣和戴着高帽子而变得正经严肃,他把我带到教堂,而我父亲穿着他那已为我所熟悉的教袍,站在祭坛后面,念起《公祷文》的祈祷词来。在铺着雪白的白布的祭坛上,放着几个大碟子,里面放满了一小片一小片的面包。我看得出来,这面包是从我们那位面包师那里弄来的,他所烘制的各式面包在味道上一般来说是淡而无味的。酒从一个大白锡酒壶斟进一个白锡杯里。我父亲吃了一片面包,喝了一口酒——这酒我知道是从酒店买来的——然后便把杯子递给其中一个老人。所有这几个人都站得笔直,脸上神情严肃正经,但就我看来却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我心急如焚地继续看着,但都看不出也猜不透在这几个老人身上会出现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其气氛也像在教堂举行的所有其他仪式如洗礼、葬仪等等一般无二。这给我的印象是,这里这时所举行的仪式是合乎传统且是正确的。我父亲看来也只是主要关心按照规定从头到尾执行这一仪式,而他加重语气念出的和说出的一些合宜的话也同样是这一规定的一部分。对于耶稣死去到现在已过去了一千八百六十年一事却不置一词,而在所有其他纪念性宗教仪式中,耶稣去世的日期却是着重点明的。我看不出有什么伤心或快活之处,与对之加以纪念和庆祝的这个人的非同寻常的重要性相比,我觉得这次圣餐从每一方面来说都是贫乏无味的。与世俗的宴会更是无法比拟。

突然间,该轮到我了。我把面包吃了下去,正像我所预料的,其味淡而无味。至于那酒,我只啜了一小口,味道既淡又酸,显然不是上等酒。接着而来的是最后的祈祷,仪式结束后人们鱼贯而出,既不神色消沉,也不快活得红光满面,而是一脸“唔,就是这样”的神色。

我与父亲一起步行回家,心里深深意识到我正戴着一顶黑色新呢帽,穿着一件黑色新礼服,这件衣服已经开始变成我的大衣了。这是某种加长了的夹克,在臀部处分开成小小的两翼,在这两翼中问是一个口袋的开口,我可以在口袋里塞上一条手绢——这在我看来是个已长大成人、男子气十足的表示。我觉得在社会地位上得到了提高,而这便意味着自己已被接纳进男人的社交圈里了。那一天是星期天,当天晚饭的饭菜也比往常显得更丰富。我可以整天穿着这件新衣到处走来逛去了。但在别的方面,我却感到心里空空,不知道自己有何感觉。

在尔后几天中,我只是逐渐地恍然大悟,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已经到达宗教点拨的顶点,本来希望会发生什么事——是什么事我可就不知道了——结果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知道,上帝是不会给我启示那非同小可的事情的,比如说大火或非尘世的光明之类的事情;但这次的仪式却见不到丝毫上帝的形迹——至少对于我是这样。当然了,谈到过他是肯定的,但这只不过停留于口头上的话便是了。在其他人那里,我看不出有什么极大的绝望、无法抑制的兴高采烈和天恩的大量赐予,这一切在我看来是上帝本质的构体。我细察不到“内心交流”,“结合”,“与……变为一体”的丝毫迹象。与谁呢?与耶稣吗?但他却不过是个在一千八百六十年前就已经去世的人啊。为什么一个人要与他结合成一体呢?人们称呼他是“上帝之子”——因此只是半神,跟希腊神话里的英雄没什么两样:那一个普通人怎么能与他结成一体呢?这就叫做“基督教”,但它却与我所体验到过的上帝毫无关系啊。另一方面,很清楚,耶稣这个人,却确与上帝有关系,他在客西马尼和在十字架上曾感到过绝望,因为他一向教导人们说,上帝是个仁慈可爱的父亲。那时,他一定也看到了上帝的可怕。这,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淡而无味的面包和酸人牙齿的葡萄酒来进行这种可恶的纪念性礼拜,其目的又是什么呢?慢慢地我才弄明白了,这种交流对我来说可真是一种毁灭性的体验。它证明是空空洞洞的,而且远不止此,它还证明是一种完全的失败。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参加这种仪式了。“啊,这根本不是宗教,”我想道,“这里没有上帝,教堂是一个我不应该去的地方。那里没有生命,那里有的只是死亡。”

对于父亲,我产生了一种驱之不去的极为强烈的怜悯感。一下子之间,我明白了他的职业和生活的悲剧性。他为之奋斗的是一种其存在他无法加以承认的死亡。他和我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深渊,我也看不出有可能在其上架起沟通之桥,原因是它奇大无比。我那亲爱而慷慨的父亲过去在许许多多的事情上让我自主,并且从来不强迫我服从于他;这一回,我可不能把他推人这种绝望和渎圣罪之中啊,因为要有此感,就得有过上天的恩宠的体验才行。只有上帝才能这样做。我可没有这样的权力,那将是不人道的。我觉得,上帝是不人道的,这便是他的伟大性,一切人世的事情都妨碍不了他。他是仁慈的,又是可怕的——二者同时存在——因而是一种很大的危险,而每一个人为了拯救自己,自然便竭力躲避这种危险了。人们只是单方面地依恋其爱和仁慈,但因为恐惧,他们就必定会成为诱惑者和毁灭者的牺牲品。耶稣同样也注意到了这个,因而他便教导说:“主啊,指引我们,使我们不受诱惑吧。”

我与就我所知的教会和这个人类世界结合成一体的感觉被彻底粉碎了。就我看来,我已遇到了我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我所设想的并构成了我与这个世界惟一有意义的联系的宗教观解体了,我不可能再分享这普遍的信仰的欢乐了,而是突然觉得自己卷入到了某种不可表达的事情之中,卷入到了我那秘密之中,而这种情形我却无法与任何人分享。这是很可怕的,而且还是——这是最糟糕的——卑劣的和可笑的,是魔鬼对我的愚弄。

我开始陷入了深思:对于上帝,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关于上帝及大教堂的想法并不是我发明的,在我三岁时所做的那个梦就更是这样了。一个比我的意志更加强大的意志把这二者强加到了我的头上。该让自然来承担这个责任吗?但自然亦不过是造物主的意志而已。把这归咎于魔鬼也没有用,因为它也是上帝的造物。只有上帝才是实在的——他消除了地狱之火及不可言叙的天恩。

至于圣餐仪式的失败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是我个人的失败吗?我极为认真地为其作了准备,亦希望能得到天恩和顿悟的体验,可是却什么也没有发生。上帝并没有到场。由于上帝的缘故,我突然发现自己现在已与教会隔断了,跟我父亲及其他任何的信仰隔断了。只要他们所有人仍代表着基督教,我就永远是个局外人。这种认识使我很是伤心,并使我人大学前的那些年月笼罩上了一层阴影。P41-43

目录

译序

绪论

序言

一 童年

二 中学时代

三 大学时代

四 精神病治疗活动

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六 正视潜意识

七 著述

八 塔楼

九 旅行

十 幻象

十一 论死后的生活

十二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Ⅰ 通信

附录Ⅱ 术语诠释

附录Ⅲ C.G.荣格著作目录

序言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性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这一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加以体验。

对于我们内在的想象力,我们是怎么个样子,人从永恒方面看来又是怎么的一个样子,那可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来加以表达。神话是富于个人性的并可比科学还要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以平均性的概念来进行工作,这样的概念太过于普通化,因而无法给个人生活上主观的五花八门性作出公正的决断。

这样,在我八十三岁高龄之时,我便承担起了讲述我那个人神话的责任了。我只能作些直接的表述,只能“讲讲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讲的是否是我的寓言,我的神话。

自传的写作实在难得很,原因是我们并没有什么标准,也没有客观的基础,可以据之以对自己作出判断。确实没有什么可供进行比较的合适的任何基础。我知道,在许多事情上我是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但是我并不知道我到底是何等样人。人是无法拿他自己来与任何别的生物进行比较的;他并不是猴子,不是牛,不是树木。我是一个人。但是人又是怎么回事呢?像每一种别的存在那样,我是无穷的神性的一小片,但是我不能把自己与任何动物、任何植物或任何石头进行对比。只有神话性的存在才有着比人的更大的活动范围。那么,一个人是如何形成有关他本人的任何确定的看法的呢?

我们是一种我们所无法控制的或只是部分地有能力加以引导的精神过程。因此,对于我们自己或我们的生命,我们无法拥有任何终极性的判断。我们要是拥有,那我们就会无所不知了——但这最多只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借口而已。在心底处,我们是绝不会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一个人的生命的故事始于某处,始于某个我们碰巧记得的特定的某一点;而且甚至就在那时,它就已经是高度复杂的了。我们并不知道生命的结果将会是什么。因此,这个故事是没有开头的,而其结局也就只能含含糊糊地加以暗示而已。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一事实很早以前,即在我作为医科大学的学生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竞逃过了早夭这一关,这在我看来实在是奇迹性的。

我向来觉得,生命就像以根茎来维持住生命的植物。它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是深藏于根茎处的。露出地面的那一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它便凋谢了——真是一个短命鬼。当我们想到生命和文明那永无休止的生长和衰败时,我们实在无法不怀有绝对的人生如梦之感。然而,我却从来不失去在那永恒的流动中有生存着并永不消逝的某种东西的意识。我们所看见的是花,它是会消逝的。但根茎,却仍然在。

到了最后,在我一生中惟一值得讲述的事件,是那永远不会毁灭的世界闯进了这个转变性的世界的那些事件。这就是何以我主要谈些内心体验的原因,这其中便包括了我的各种梦及幻觉。这些东西构成了我的科学研究的主要材料。它们是火红的岩浆,要加工的石头便在其中被赋予了形状。

与这些内心事件相比,所有其他的回忆如旅行、遇见过的人及我的环境便显得相对失色。许多人参加进了我们时代的这个故事并写到过它;读者如想知道这方面的事情,他们可以读这种东西或叫某个人跟他们讲一下即可。我一生的外在性事件的记忆大都模糊了或且干脆就踪影全无了。但是我所遇到的“另一种”现实,我与潜意识的较量,却无法消除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在这个王国里,总是存在着丰富的宝藏,与之一比,其他的一切便失去其重要性了。

与此相似,其他人只有在他们的名字从一开始便写进了我的卷轴的,才会不是陌生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因此,遇见他们同时便也就等于一种回忆。

内心体验也在我所遇到的外在性事件上打上了印记并在我青年时代及以后一直有着重要性。我很早就已有这样的顿悟: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对于它们我没有多少话可以说,因为它们会使我觉得空洞和不具体。我只能据内心里发生的事来理解自己。正是这些事件,才形成了我独一无二的一生,而我这本自传所写的,也正是它们。

内容推荐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性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这一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加以体验。

对于我们内在的想象力,我们是怎么个样子,人从永恒方面看来又是怎么的一个样子,那可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来加以表达。神话是富于个人性的并可比科学还要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以平均性的概念来进行工作,这样的概念太过于普通化,因而无法给个人生活上主观的五花八门性作出公正的决断。

这样,在我八十三岁高龄之时,我便承担起了讲述我那个人神话的责任了。我只能作些直接的表述,只能“讲讲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讲的是否是我的寓言,我的神话。

编辑推荐

荣格(C.G.Jung,1875-1961),为瑞士精神病学家。1907年结识弗洛伊德,并成为其主要的合作者,后来因质疑及批评弗氏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导致两人关系破裂。荣格反对弗氏以性欲来解释一切人类行为的做法,而发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研究心灵的结构与动力,其中包括对心理类型(内倾与外倾)的描述、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探索,以及研究人有目的的心理发展来结合“个体化”过程的概念等等。荣格将“分析心理学”视为释放创造力和促进个人心理发展的治疗方法,艺术、历史、神话、哲学等皆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它已超越一般心理学的局限,而强调人类的宗教性本质,并指引出一条如何开展神性的道路。本书是他83岁高龄时写的自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荣格
译者 刘国彬//杨德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0582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26.2=53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