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丽莎的哀怨/中篇小说金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丽莎的哀怨》描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东方巴黎上海,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最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说以丽莎昔日的荣华和当前的沦落为对照,生动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从金尽囊空到走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娼、到得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态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整篇小说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颜薄命的哀怨更为深切。

内容推荐

《丽莎的哀怨》作于一九二九年,主人公丽莎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俄罗斯贵族女子,在十月革命的风浪里被迫流落上海,沦为脱衣舞娘和妓女,经历灵魂流浪与肉体漂泊的双重磨难,最终投身海底。小说发露了革命与人性的冲突,传达出深沉的人性悲悯,从一开始就遭到责难。其后《冲出云围的月亮》重新向主流话语回归,叙述女战士王曼英在大革命失败后种种精神突围和成长历险,最终在引导帮助下,抛弃对社会的性复仇,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蒋光慈小说对女性的成长及心理描写入微,是对小说文体的大突破。但作家为此遭到了严重批判。小说本文之外的附加材料,展现了《丽莎的哀怨》这一经典的接受史,其问的意义和启示,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目录

丽莎的哀怨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

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

夏衍同志谈蒋光慈

关于蒋光慈党籍问题的一件史料

左联作家蒋光慈被开除党籍始末

蒋光慈退党风波

关于蒋光慈俪莎的哀怨》的评价

“文体”的困惑

女性成长的另类书写

蒋光慈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丽莎的哀怨

蒋光慈

医生说我病了,我有了很深的梅毒……

上帝啊,丽莎的结局是这样!丽莎已经到了末路,没有再生活下去的可能了。还有什么再生活下去的趣味呢?就让这样结局了罢!就让这样……我没有再挣扎于人世的必要了。

曾记得十年以前,不,当我在上海还没有沦落到这种下贱的地位的时候,我是如何鄙弃那些不贞洁的女人,那些把自己的宝重的、神圣的、纯洁的肉体,让任何一个男子去玷污的卖淫妇。她们为着一点儿金钱,一点儿不足轻重的面包,就毫无羞耻地将自己的肉体卖了,那是何等下贱,何等卑鄙的事情!

曾记得那时我也就很少听见关于这种罪恶的病的事情,我从没想及这方面来,我更没想及我将来会得着这种最羞辱的病。那时如果我晓得哪一个人有了这种罪恶的病,那我将要如何地鄙弃他,如何地憎恨他,以他为罪恶的结晶。我将不愿正视他一眼,不愿提到他的那会玷污了人的口舌的名字。

但是,现在我病了,医生说我有了很深的梅毒……上帝啊,这就是丽莎的结局吗?丽莎不是一个曾被人尊敬过的贵重的女子吗?丽莎不是一个团长的夫人吗?丽莎不是曾做过俄罗斯的贵族妇女中一朵娇艳的白花吗?那令人欣羡的白花吗?但是现在丽莎是一个卖淫妇了,而且现在有了很深的梅毒……丽莎的结局如那千百个被人鄙弃的卖淫妇的结局一样。世界上的事情,真是如白云苍狗一般,谁个也不能预料。当我还没失去贵族的尊严的时候,当我奢华地、矜持地、过着团长夫人的生活的时候,我决没料到会有今日这种不幸的羞辱的结局。真的,我绝对没有涉想到这一层的机会,我只把我当做天生的骄子,只以为美妙的、富丽的、平静的生活是有永远性的,是不会变更的。但是俄罗斯起了革命,野蛮的波尔雪委克得了政权,打破了我的美梦,把一切养尊处优的贵族们都驱逐到国外来,过着流浪的生活……

现在我明白了。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昔日的贵重的丽莎,而今是被人鄙弃的舞女,而且害了最罪恶的、最羞辱的病。这是谁个的过错呢?是玷污了我的那些男人的过错吗?是因为我的命运的乖舛吗?是野蛮的波尔雪委克的过错吗?唉,波尔雪委克!可恶的波尔雪委克!若不是你们捣乱,贵重的丽莎是永远不会沦落到这种不幸的地步的啊。

我们,我同我的丈夫白根,离开俄罗斯已经十年了。在这些年头之中,我们,全俄罗斯的外侨,从祖国逃亡出来的人们,总都是希望着神圣的俄罗斯能从野蛮的波尔雪委克的手里解放出来。我们总是期待着那美妙的一天,那我们能回转俄罗斯去的一天。我们总以为波尔雪委克的政权是不会在神圣的俄罗斯保持下去的,因为聪明的然而又是很浑厚的俄罗斯人民不需要它。它不过是历史的偶然,不过是一时的现象,绝对没永久存在的根据。难道说这些野蛮的波尔雪委克,无知识的黑虫,能有统治伟大的俄罗斯的能力吗?俄罗斯应当光荣起来,应当进展起来,然而这是优秀的俄罗斯的爱好者的事业,不应当落在无理性的黑虫的手里。

我也是这样想着,期待着,期待着终于能回到俄罗斯去,重新过着那美妙的生活。我曾相信俄罗斯的波尔雪委克终有失败的一天……

但是我们离开俄罗斯已经十年了。我们时时期待着波尔雪委克的失败,然而波尔雪委克的政权却日见巩固起来。我们时时希望着重新回到俄罗斯去,温着那过去的俄罗斯的美梦,然而那美梦却愈离开我们愈远,或许永无复现的时候。我们眼看着波尔雪委克的俄罗斯日见生长起来,似乎野蛮的波尔雪委克不但能统治伟大的俄罗斯,而且能为俄罗斯创造出历史上的光荣,那不为我们所需要的光荣。

P1-3

序言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庄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之名(novel)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作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吏》,所说的白话,仍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挣脱自叙传性质而向广大的社会面开拓,开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长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铺子》、《春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动。乡土题材聚集了众多作家,萧红、沈从文、王鲁彦、吴组缃、沙汀,还有废名,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和《边城》,或凄厉,或幽婉,更富于鲜明的艺术特色。左翼作家蒋光慈、叶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斗争的中篇,对于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小说来说,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革命。其中,蒋光慈较早揭示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并因此遭到内部批判,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写大时代里的边缘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顾惜,是另一种笔墨。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宿命般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角色的演变过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不重现实而重审美,重感觉、重印象、重情调,以中产阶级趣味烹制都市文学。在此期间,巴金、老舍、张天翼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且都有中篇制作。巴金后来写的《憩园》,一种挽歌调子,似乎与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颇异样。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但是实质上,在“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背后,却混杂了不少传统主义、民粹主义的因素,意识形态代替了个人思想,形式——所谓“民族形式”——比较单一。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间,丁玲的《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对个人理想和女性主义作最后的坚持,可谓弥足珍贵。在“国统区”,包括抗战时的“沦陷区”,张爱玲写下《金锁记》、《倾城之恋》,以第三只眼看人世,着意经营现代传奇。还有师陀,他的《落日光》、《果园城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异军突起,写作《饥饿的郭素娥》,从形象、情节到语言,则明显地带有一种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后,小说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创作,隶属于这一过程而基本上成为被改造的产物。一些著名小说家停止了小说写作,如进入领导层的茅盾、巴金;一批“国统区”作家对新政权心存疑惧而逃逸,如张爱玲;而沉默,如沈从文;而改变作风,如老舍。“解放区”作家一路高歌猛进,柳青的长篇《创业史》名重一时,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然而到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小说,主题基本上是“写中心”的,因此很难具备优秀的品质,中篇的数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题有昕开拓。其中,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严肃的,敏锐的,小说揭露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闷耀着一个“少布”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宗璞的《红豆》,忠实于对校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的描写,无意中涉入禁区。但是,这些颇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销声匿迹。像路翎、丁玲这些出色的小说家,在“肃反”及“反右”斗争中,先后遭到整肃,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的伤害。

至七十年代未,一场浩劫过后,社会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活跃一时,一批作家解除了荆冠,恢复了写作的权利;男一批青年流放者从农村归来,正式练习笔耕,小说家队伍于是迅速壮大。这时,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读物及文学经典,包括现代小说被介绍进来,大型文学刊物纷纷创刊,这就给中篇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温床。

继“重放的鲜花”之后,一批带有创伤记忆的作品问世,其中有《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一个冬天的童话》、《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叙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数把上山下乡运动当成一场人生劫难来描写,像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这样作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回顾,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灵魂的皈依者为数极少。王小波属于明显的异类,他的《黄金时代》表现“文革”的禁锢与荒诞,想象大胆、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独创性。至于阿城的《棋王》,体现一种道教传统文化的逍遥心态,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说开始向现实生活掘进,一类着重于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写技术知识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写农村青年男女的从生》;一类倾力表现中国面临的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的责任承包,城市的企业改制,等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压记》,可以作为代表。此间,一批描写民俗,表现人性的作品出现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小说。

比起前三十年,这个时期中篇小说的数量陡增,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在主题的发掘方面,多满足于形象地复制意识形态结论,整体风格“温柔敦厚”,缺乏作家个人判断的独立性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关于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歌颂”与“暴露”二元对立模式,对现实中的黑暗面、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观意识往往与现存秩序相妥协。即便如此,喧哗一时的中篇小说,仍然显示出为五十年代以来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的风气很快偏移了被称作“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所确立的关于人的历史命运的悲剧主题,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有两大创作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寻根文学”,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类学、文化学的源头。从表面上看,“寻根”是现实问题的深化,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否弃了对现存体制的实质性追询,公式化、符码化。王安忆的中篇《小鲍庄》,在国民性的探寻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饱满的汁液,是这一路文学中少有的佳作。还有一个现象是“先锋小说”,旨在形式上做实验,内容相对单薄,有不少西方现代主义的赝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个别小说活跃着新的思想元素,如刘索拉的绯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但是大体上,这些实验小说颇类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领异标新,多少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说整体乏善可陈。当此艰难时世,有人倡言“新写实主义”,“躲避崇高”,“分享艰难”。应运而生的这一类小说,可以说是正统文学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确,艺术追摹宏大;个别作家貌似解构正统,如王朔,实质上是一种“别裁”,一种补充。由于有着各种权力资源的支持,潜在势力是雄厚的。但这时,一种相反的文学趋势也起来了,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叙事”。叙事的个人性,在这里竟成了反社会的一个遁辞;正如有人标榜“女性主义写作”,却置换了这个源自西方用语中的自由、平等这样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而从事纯个人题材的写作,琐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满色情描写。此时,又有所谓“新生代”群体顺次登场,批评家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澜,呈崛起之势。其实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也缺乏文学训练,浮嚣有余而坚实不足。

新世纪以来,又有人提出“底层文学”的口号。倘若能够正视现实,关注底层,对于有着几千年“瞒和骗”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应当说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但是,以我们的作家目前的素质和状态,要高张并坚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些被称为“大腕”的人物继续编造冗长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难”作题材,也是随意编织材料,违背生活逻辑;而且在主体方面,也缺乏起码的诚爱与同情。作品的“酷”,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者,作品大多显得粗糙,因此在总体上比起八十年代,中篇小说创作不见得有长足的进步。较为优秀的作品,有尤凤伟的《小灯》和林白的《回廊之椅》,两者对土改历史都有颠覆性的叙述;描写矿工生活的,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刘庆邦的《到城里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以及徐则臣写农民工的“北漂”系列小说。此外,像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钟晶晶的《第三个人》,则以其哲理性和诗性,在众多以故事性见长的小说中显出一种罕有的杂色来。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后记

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半城山半城水》,唱的就是我现居的城市。那山叫赭山,那水叫镜湖。我上班的学校正背靠赭山,面向镜湖。校园里有一块地方,九十年前是安徽省立第五中学的校址。校园几经改建,五中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

整整九十年前,五四运动的影响波及到这里。五中的一位学生,开始以蒋光赤的笔名发表文章,在校内组织罢课,在校外鼓动罢市。这个学生不久去上海接受培训,接着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中国第一位革命文学作家。后来,他改名蒋光慈,创办太阳社,参与左联的发起,在当年的文坛上显赫一时。

然而,正当他处在创作旺盛时期,因为一部“大胆尝试”的小说《丽莎的哀怨》,遭到地下党内部错误路线的批评,加上其他原因,竟被开除党籍。同时,因为他的作品属于普罗文学,又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本人也被便衣特务盯梢。内外交迫,贫病交加,年仅三十一岁,他便离开了人世。

现在,回过头来重读蒋光慈留下的九本小说,草创期的粗糙痕迹十分明显。如果还有足以传世,或者说,还有值得一代一代读者反复阅读的作品,恐怕就是这部《丽莎的哀怨》了。这一观点并非主观臆断,本书附录所收的相关文献可以证明。

在小说出版后不久,作者的朋友、同为革命作家、后来还成为革命烈士的冯宪章便撰文作了热情的赞扬。他的观点,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基本一致。未曾想,另一位革命作家、左联实际负责人之一的阳翰笙(华汉)随后写了一篇反驳文章,指出小说动机与效果相悖,思想内容属于政治不正确之列。后来,地下刊物所刊载蒋光慈被开除党籍的通报中,指责这部小说的错误,理由如出一辙。

蒋光慈去世的同时,也淡出当时读者的视野。建国后的文学史,大多采取“一分为二”的策略,肯定他的某一面,否定他的另一面。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对蒋光慈的研究才走上正轨。他的党籍问题,也被提将出来。另一位曾是左联重要负责人的夏衍,在回答采访时,记不得当年组织做出的决议,说蒋光慈没有被开除党籍,他可证明,还说阳翰笙也可以证明。可研究者找到了“一件史料”,即地下党机关刊物《红旗日报》上刊登的一则简讯。近些年,关于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仍有人在撰文探讨。有人还在中央档案馆查出当时中共中央关于开除蒋光慈党籍的通知。事情的真相,基本予以澄清。

对受到当年错误路线严重批评的《丽莎的哀怨》,如何重新评价,逐渐成为蒋光慈研究的一个焦点。本书附录部分最后三篇文章,是从近三十年众多评论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关于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评价》一文分析了作品思想上的矛盾,肯定了艺术上的进步,代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思潮。《“文体”的困惑》一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解读作品,探讨被误读的原因,代表上个世纪九十年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女性成长的另类书写》一文从现代学术视野,阐释作品艺术探索的实验性,以及所展示的人性深度,代表着二十一世纪年轻学人的新思维。有意思的是,这最后一篇文章,与最初冯宪章那篇文章,同样是作正面评价的。尽管评价的标准不同,这部小说的经典地位再一次得到认可。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所谓经典,一定是能被不同时代、不同读者接受的作品。附录所收的九篇文章,完全可以看作《丽莎的哀怨》这部经典的接受史缩影。从历时性的接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观念的变化,也可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其间的意义和启示,又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桑农

2009年3月28日 于安徽师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丽莎的哀怨/中篇小说金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光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6992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