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房龙地理(精)/典藏房龙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地理书。它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这本书中,房龙关注的是“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地理学的人文意义。

透过房龙诙谐睿智的文字,你能找到日本在近代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的答案;还能明白丹麦人沉溺于宁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袤的天地的原因。

内容推荐

这是出房龙之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书。它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紧扣“人”的观念,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纯人”的那一面——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同时,在历史的叙述中还竅加成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适应的漫长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发掘自身潜力并努力探求与地球——人类这唯一家园和谐的最终方式。

房龙在此书中贯穿了其惯有的行文风格,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使人在轻松愉快之际不仅领略把握了人类厚重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且能在掩卷之际获得不少启发。

目录

1 人类与家园

2 什么是“地理学”?

3 我们的地球:特点、规律和状况

4 地图:万水千山探路难

5 地球有四季

6 海洋中的大陆

7 欧洲的发现

8 希腊:连接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纽带

9 意大利:地理造就的海上霸主或陆上强国

10 西班牙:非洲与欧洲交锋的地方

11 法国:应有尽有的国家

12 比利时:几页文件决定的国家

13 卢森堡:历史的捉弄

14 瑞士:四个语言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

15 德国:建国太晚的国家

16 奥地利:无人喝彩的国家

17 月麦:小国在某些方面超过大国的实例

18 冰岛:北冰洋上一个有趣的政治实验室

19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领地

20 荷兰:沼泽上的帝国

21 英国:人满为患的小岛

22 俄国:欧洲还是亚洲?

23 波兰:别人的走廊

24 捷克斯洛伐克:凡尔赛和约的产物

25 南期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件作品

26 保加利亚:最正统的巴尔干国家

27 罗马尼亚:一个拥有石油和王室的国家

28 匈牙利:或者匈牙利的残存部分

29 芬兰:勤劳与智慧战胜恶劣环境的又一明证

30 亚洲的发现

31 亚洲与世界

32 亚洲中部高原

33 亚洲西部高原

34 阿拉伯

35 印度:人与自然互促增长

36 亚洲南部半岛的主人

37 中国:东亚大半岛

38 朝鲜与蒙古:前途未卜

39 日本帝国

40 菲律宾:原墨西哥的领地

41 荷属东印度群岛:小人物掌大权

42 澳大利亚:造物主的不经意之作

43 新西兰

44 太平洋群岛:居民不耕不织却照样生活

45 非洲:一块充满矛盾和对比的大陆

46 美洲:最幸运的大陆

47 一个新世界

试读章节

关于人类,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人类的每个成员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很多人还达不到这个尺码),那么,全体人类(根据最近统计资料,地球上大约生活着20亿人类成员)都可以像沙丁鱼那样被塞进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大箱子。这听起来有点荒诞无稽,但只要你自己计算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精确的答案。

北美洲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永恒之手于静默之中创造出来的自然奇境。我们选择这里作为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为了避免人类被大峡谷雄壮的美景惊呆而望断了脖颈,我们将那个塞满沙丁人类的大箱子巧妙地搭在较低的石崖边上,然后,请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聪明的德国小猎犬,用它那棕色的小软鼻子轻轻地拱一下这个人类最后的巨殿,只听得轰隆隆、咔嚓嚓,人类的大箱一路碾石砸树,从山崖直落谷底,随着最后的訇然巨响,溅落在科罗拉多河的怀抱中。

一切终归沉寂,诸事过眼成空。

墓穴之中的沙丁人类很快就会被世界遗忘,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而永远的大峡谷将一如既往地与风霜雨雪游戏,任日圆月缺。

这个星球将继续沿着其既定的轨道在神秘的宇宙间穿行。

星际间的远居近邻,那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学家,即使天天观察太空都不会注意到地球上发生的这一变化。

一个世纪以后,那个小小的、被绿色植被层层覆盖着的青冢也许就是人类曾经存在过的唯一标识。

人类的故事到此落下帷幕。

我知道,当读者看到不可一世的人类被贬低到这种微若尘芥的地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愤愤不平,为了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而厌恶这个故事。

当然,我和这些读者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能够使数量微小、身体赢弱的人类产生深刻而毫不矫饰的自豪是需要另一种角度的。

我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问题的。那么,人类只不过是一群卑微而无助的哺乳动物罢了。人类出现伊始,就被不计其数的其他物种包围着,它们比我们更适应这个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在我们的邻居中,有100英尺长、像小火车那么重的庞然大物,也有长着像圆锯那样锋利牙齿的猛兽,还有身披像中世纪骑士盔甲那样的外壳、四处吃喝玩乐的家伙。有些生物虽然是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却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着。感谢它们的天敌,能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消灭它们,否则,一年之后,我们的地球就将是这些生灵的天下了。我们的邻居从不惧怕山峰之高寒与海洋之深邃,它们显然具备在任何自然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与雄心。而人类在这些邻居面前就相形见绌了。我们只能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在高山与大海之间那些小块的干燥陆地上择地栖息。

人们通过权威的研究发现,有些昆虫能够在石油中欢快地嬉戏,有些则能在极大的温度变化条件下存活,而同样的温差却能在几分钟之内将人类冻僵。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些讨厌的棕色小甲虫(这种小东西似乎非常热爱文学,因为它们总是在人类的书橱中跑个不停)即使失去了两只、三只甚至四只腿,仍能够继续它们生生不息的历程。而人类的一根尊贵的脚趾被刺扎了一下,都可能会举步艰难,甚至卧床不起。于是,人类开始意识到,为了避免有一天消亡在这个冷漠宇宙间某个黑暗的角落中,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对于麻木不仁的现代人,我们祖先当年丢弃树枝、手杖,努力练习用后腿走路的姿势一定显得滑稽可笑。然而,恰恰在这笨拙的行走中,人类从原始迈向了文明。

而过去那些凭借野蛮暴力和阴险狡狯对地球上两亿平方公里大陆和海洋进行至高无上统治的主宰者的命运又如何呢?

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永远地从地球上绝灭了,今天的人们只能在自然博物馆中看到它们曾称雄一世的蛛丝马迹。还有一部分,为了生存,不得不降驾屈尊,做了家畜,为了取悦人类主子,贡献出自己的皮毛、蛋、奶,以及肋间的肌肉,甚至还要为懒惰的人类拖拉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力所不逮的重物。另有许多动物干脆自我放逐到远离人类的地方,而人类也认为那些地方暂时还不值得去争夺,就允许这些可怜的生灵在那里繁衍、生息。

简言之,人类仅用了2000个世纪(在时间的长河中,这只是短短的一瞬)就使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每一块土地不容置疑的主人。而且,目前他们又要将大气和海洋也纳入自己的版图。几亿人类成员创下了这样的赫赫业绩,但除了神圣的理性之外,他们并不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多的优势。

即使这样,我还是有些夸大其词。事实上,以最高贵的形式出现的神授理智和为自己利益着想的能力也只是一小撮人类成员的特权,其他人并不被允许具有这种权力。于是,这一小撮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其他人的主子。那些被领导者不论对这一现状如何不满,也只能屈从。

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奇怪而踯躅的进程。不管人们是多么地努力斗争,在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中只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先锋。

谁也无法预料,人类前进的步伐会将自己引向何方。虽然我们从始祖那里继承下来的野蛮使人与人之间的杀戮比人类对动物或者树木还要残暴(这种野蛮行径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但是,在过去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导下,我们还是能够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地球的每一份资源几乎都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即使还有旷野洪荒,我们也会凭借卓越的智慧、深远的见地和手中的枪炮申请对这世间万物的使用权。

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生产充足的食物,供我们果腹充饥;她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房造屋;那牧场上温驯的羊群、开满兰花的亚麻田和中国桑树养育的蚕茧编织出衣物,供我们遮蔽风寒酷暑。我们的家园是美好的。大自然供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只需他们稍做投入,就可以在未来的岁月中坐享其成。

但是,大自然也有她自己的法则。这些法则既公正又无情,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大自然对人类的关爱是无私的,同时,她也要求人类遵从她的法则,服从她的意旨。

在一块只能容纳50头牛的牧场上放养100头牛就将导致灾难,这是每个牧场主都清楚的常识。那么,在一片只够生活10万人的土地上居住着100万人就意味着人满为患,将给这一地区带来贫困和痛苦。这一事实却显然被那些主宰人类命运的领袖们忽视了。

而且,这还不是人类犯下的诸多错误中最严重的。我们还在以另一种方式违忤着自然法则:人类是现存物种中唯一敌视同类的动物。狗不会吃狗,虎不会食虎,甚至最凶残的鬣狗也能够和它们的同类和平共处。可是,人却仇恨人,人却杀害人。今日世界,每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屠杀邻国做出快速反应。

大自然的首要法则就是同类之间的和平共处,友善相待。人类对此公然违抗,使我们不得不担忧,我们有可能面临种族灭绝的厄运。因为我们生存竞争中的敌人在时刻觊觎着时机。如果人类不愿意或者不能够继续做这个世界的主宰,那么,将有成千上万的候选者等待推翻人类,登上地球之王的宝座。一个由猫、狗或者大象或者其他什么高级物种统治的星球总比被战舰和重炮层层密布的星球更有价值。

由于人类祖先的愚昧无知,我们误入歧途,陷入悲惨危险的境地。人类将何去何从?我们如何走出这可悲可耻的困境?这本小书试图指点迷津,探求人类光明的前途。

寻找真正自救的出路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上百年的时问,需要循序渐进、痛苦而缓慢的教育过程。人类将由此觉悟到:大家都是这同一星球上的同路人,是旅伴,是邻居,更是朋友。当我们发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舍此而外,别无栖身之所时,我们就会像火车或者轮船上的旅客,学会彼此尊重。

P1-5

序言

对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无须多加介绍,他的书的中译本早已铺天盖地。关于他的生平,在这里只需要简要说说以下五点。

第一,房龙是移民作家。出生于荷兰的他求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慕尼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国籍,娶了一位美国上层社会的小姐为妻。英语并非他的母语,他说英语始终带着浓重的荷兰口音,但他却用英文写作并成为著名作家。他在美国成名,但骨子里仍是欧洲人。只是当纳粹瘟疫横扫欧洲,隔绝了他与欧洲的联系之后,他才明确地称自己是美国人。

第二,房龙是多产作家,自处女作《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到去世后出版的《未完成的自传》,他连写带编带画完成了40多本书。如此之高产,授予他“写家”的称号当之无愧。从书的内容看,房龙主要是“历史写家”。

第三,房龙是畅销书作家。做畅销书本来就不易,把历史做成畅销书在当时的出版界堪称奇迹。房龙的书名列畅销书榜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等,其中《人类的故事》共印了32版。

第四,房龙是坚定的入文主义者。正像欧美文学专家钱满素女士所概括的,贯穿房龙著作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他以一本《我们的奋斗》向希特勒公开宣战,历史学家的预见和责任感促使他成为反纳粹的斗士。

第五,房龙讲究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趣。知识修养自不必说,他颇有画瘾,会拉小提琴,喜欢社交宴饮活动,谈吐风趣,交友广泛。个人的品位和情趣,决定了他的书通俗但不媚俗的文化层次和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

写历史书的美国作家肯定不少,美国读者为何选择了房龙?因为当时的美国人需要在情感上拉近与旧大陆(欧洲大陆)的关系。尽管他们时常为大洋隔绝开那个大陆而感到庆幸——那里的麻烦不会蔓延到“独立”的美国,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在全球的地位正因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而进行着重塑,美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想重新找回与旧大陆的精神联系。读书界迫切需要一位甚至多位称职的沟通者和引导者脱颖而出。于是他们选中了房龙——一个有深厚欧洲背景的美国作家,一个能把欧洲历史文化讲述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者。

房龙的使命并不轻松,大题材、大信息量、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其实大批成年读者都在读他的书)、图文结合、语言风趣是读者给他作品的基本定位。符合这个基本定位的书就畅销,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艺术》。偏离这个定位的房龙作品往往受到读者的怠慢。作为精力充沛的多产作家,他一而再地k-尝试拓展新的空间,从传记小说、寓言漫画书到政论著作,却一次又一次被迫回到原先的定位上。表面上是出版商的销量问题,但就房龙这样的历史写家而言,销量多少倒是真切地折射出读者对其作品的认可程度。他内心既要装着读者的需求,又要装着自我表现的欲望;不顾前者他的书就没了畅销的前提,缺乏后者他的书就丧失了生命力。他那几部名作的诞生都是在两者之间找准平衡点的范例。

时隔40年,中国读者为何仍选择房龙?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今天,中国处于跟当时美国相似的境况之中。中国要摆脱长期与西方世界隔绝的状态,努力要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融入世界。以往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缺乏就凸显了出来,政治风向标下的片面阐释严重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沟通。尽管以时尚内容为代表的欧美表层文化在中国“抢滩”,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传达的文化内容却支离破碎,无法在中国人面前拼凑出西方文化比较完整的图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读者很偶然地重新发现了房龙。

第一次对房龙的发现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几乎每一部房龙较重要的书问世,都能在当时的中国听到反响。郁达夫为《古代的人》(即《文明的开端》)中译本作序,认为房龙文笔的魔力在于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于讲述科学。曹聚仁多次强调《人类的故事》对他的吸引力,除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再没有别的书这么吸引他了。《万能的人》(即《奇迹与人》)中译本序言中指出房龙的这本书是“我国人民的暮鼓晨钟”,“在不注意发明的中国,把这本书译过来是对症下药,特别相宜的”。徐懋庸在《申报》发表杂感热情推荐《房龙地理》,称他是把这部书当小说来读的。这部大书竟有三种中译本几乎同时问世。《圣经的故事》中译本特地刊登房龙给译者的回信。当时已54岁的房龙在回答“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时指出:“主要是因为我痛恨虚度时光和徒劳无益的暴虐。由于这两种令人不快的品性都产生于愚昧无知,我便想写书给普通男女读者和孩子们看,他们会从中学到他们所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方面的背景知识。我并非一门心思要把历史通俗化,我更注重的是使历史‘人性化’……”

房龙的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量译介,到了80年代现成地拿来是再自然不过了。选择房龙而不是外国别的历史作家有其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拿来”不是仅供一时的怀旧或临时的将就,而是“热读”和“热销”了近30年,这样一来偶然中就有其必然了。房龙的作品浅显而不肤浅,坦诚而不偏执,生动风趣而不故弄玄虚。人们从房龙书中体味到的文化情感和历史感受,学究式作家同样大部头的作品根本无法企及。因此,中国读者对房龙的青睐,恰好证明他的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通向西方历史文化的入门渠道。他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以“人类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为线索来贯穿,异常开阔的眼界令习惯于闭门思考的中国读者深受感动,因为在这个线索之中,中国的历史文化天然地纳入了人类发展的脉络。他对宽容的呼吁,凝聚了他对西方漫长的不宽容历史的反思,这种呼吁在中国读者对历史和惨痛经历的回眸中更是赢得了强烈的共鸣。一家美国报纸在刊登房龙去世消息时,用的标题是“历史成就了他的名声”;而在中国读书界,历史成就房龙的书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

尽管房龙一生都处于出版商的追捧之中,但这位作家的价值不只是商业方面的。正是他让无数的人走进了原先他们不敢奢望走进的高雅文化和异域文化的殿堂。他甘心充当热心的向导,你从他嘴里听到的不是预先背出来的干巴巴的解说词,而是一个接一个生动的故事。说到兴头上,他就边讲边画,寥寥几笔,就足以激活你的想象力,启迪你深层次的思考。原来历史也有如此活泼的个性!房龙作品的许多读者都这么惊叹过。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希望能拉近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信任自己,彼此视为亲密的朋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视这种愿望为奢望。他们无法做到的,房龙却做到了。凡读过房龙作品的,都会对他那一见如故、亲和坦诚的姿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9年至2001年,北京出版社分两批推出共14册(收入17种著作)的《房龙文集》,在房龙著作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为读者摆下了一桌房龙原汁原味的人文主义盛宴。如今他们又对房龙的作品进行重新整合和精心挑选,补入慷慨激昂的政论《我们的奋斗》和情趣盎然的房龙手绘画集,推出一套能体现作家完整著述人生和人格特征的《典藏房龙》。这次对房龙著作的重新整合走的是容易读、喜欢读、值得读的“亲民”路线,把厚书变薄书,把丛书变精致,使之更加符合如今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无疑是中国众多“房龙迷”的一大幸事,也是近30年中国房龙著作出版的一座新里程碑。房龙会很高兴,因为这恰恰是要把房龙一贯的做书理念发扬光大。

作为《典藏房龙》丛书热心的推荐者,笔者自认为跟房龙缘分不浅。

首先,是“房龙”这个名字引领我迈进了文学翻译的门槛。我翻译的第一本书是房龙创作的传记小说《伦勃朗的人生苦旅》,接着又译了房龙未完成的自传和房龙之子写的《房龙传》,还编译了《房龙精选集》,从此在译书的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梭罗、库切、卡波特、多丽丝·莱辛……这一连串文学界闪光的名字,成为我艰辛“译路”上的一个个驿站。

其次,是房龙启发了我做书的理念,是房龙示范了一种品味历史文化的方式。虽然我画不出房龙那样生动活泼的插图,但我编写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品味西方文化的书。像房龙那样,这些书力求能循循善诱地为读者引路,而不是板起学者权威的长脸一味灌输。

再次,由房龙引出了我对这位也许是“不入三教九流”的通俗历史写家的一通学术追索。我认真地研究起专写非虚构畅销书的房龙。于是就有了《房龙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版界》、《品尝老房龙的人文主义盛宴》、《房龙四题》、《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一系列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没想到从《房龙文集》到《典藏房龙》,十年构成了一个循环。随着《典藏房龙》进入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的议事日程,我在协助策划这套丛书的同时,还受命翻译《我们的奋斗》和编写《房龙手绘画》。我感觉又回到“初识”房龙的那个时候,仿佛找回了当时“初生牛犊”的激情。尽管向希特勒宣战的房龙没有心思为《我们的奋斗》画一张插图,但我却不由自主地要做出一本充满图片、历史感、可掬可捧的《我们的奋斗》。把房龙的书做成意味隽永的经典……也许这是我发自内心地对房龙的感恩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房龙地理(精)/典藏房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姜鸿舒//郝彩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82883
开本 32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1-49
丛书名
印张 14.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