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身都是月(孙玉石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写作的散文性质的文字,包括《苦涩的种子收获金色的欢乐》、《一个短促生命的放歌》、《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民族大家庭里的一片风景》、《一个自由而独特的文学空间》、《留下真实鲜活的历史面影》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孙玉石先生作为一个优秀学者的学术风貌、人格情怀。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作的散文性质的文字。包括《回眸一个时代讽刺文学的风采》、《放光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沉厚而坚实的生活之歌》、《尴尬与期待》、《真情与才情与悲情的挥洒》、《锐意进取的理论思考》、《走近一片熟悉而崭新的热土》、《别开生面的文学沉思》。在这些非学术性质的文字中闪烁着学者睿智的眼光、诗人般灵敏的感受,充满灵性和智慧。

目录

回眸一个时代讽刺文学的风采——《包氏父子》(张天翼讽刺小说选)编者的话

“苟能表现一切”——《象征派诗选》编后记

苦涩的种子收获金色的欢乐——《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诗歌卷)》序言

愿“好的故事”不消失于梦中——卫俊秀著《鲁迅〈野草〉探索》重版序言

走近一个远去民族的心声——路地编《满族诗人诗选》序

一个短促生命的放歌——《朱湘散文选集》序言

现代文学进程的新思考——朱寿桐著《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序

现代散文闪光的珠玑——《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序言

隐藏与表现之间——《戴望舒名作欣赏》序言

放光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新加坡)长风葛诗集《穿上阳光》序

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角色——陈厚诚著《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序

几句赘语——《缀玉二集》序言

“我的爱却是绝对的白色”——(美国)杜国清诗集《对我你是危险的存在》序

回顾过去,启迪未来——唐鸿棣著《诗人闻一多的世界》序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日本)相浦杲著《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序

在新世纪的门槛上——郭小聪著《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现代诗人新论》序

典范的意义与学术的坚守——王瑶先生著《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序

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臧棣西渡编《北大诗选》序

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张福贵著《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序

哗变中的追索——洪治纲文学批评集《审美的哗变》序

走近新文学的精品——岑献青选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佳作选》序

沉厚而坚实的生活之歌——苑湖著诗集《风中果实》序(缺)

理论视野·艺术感悟·学术心态——黄科安著《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序

尴尬与期待——林风著诗集《碎镜之花》序

面对复杂细腻审慎的思考——田建民著《诗性智慧——钱钟书作品风格伦》

真情与才情与悲情的挥洒——张菊玲著《旷代才女顾太清》序

锐意进取的理论思考——陈旭光著《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序

新诗传统里的一缕亮色——朱家雄编《北大情诗》序

现代文学的开放意识与图景——郑春著《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序

坚实的开掘与清醒的守望——解志熙著《和而不同——中国现代文学片论》序

以真情和历史编织的文字——孔海珠著《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序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桂苓著散文集《吹灭读书灯》序

有薰风自远方吹来——靳丛林译《东瀛文颉一20世纪中国文学论》序(缺)

以问题穿越历史,以冷峻审视过程——王光明著《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序

走进一个迷人的话题空间——张洁宇著《荒原的丁香——20世纪30年代

北平“前线诗人”诗歌研究》序

民族大家庭里的一片风景——路地关纪新主编《现代满族作家论集》序

值得推重的尝试——沈用大著《新诗史》序

清风明月话古今——陶文瑜著散文集《阴历阳历》序

当代西部诗歌的总体观照——何休著《从西部诗坛刮起的绿色风暴》序

一个自由而独特的文学空间——刘淑玲著《〈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序

丰沃与芜杂土地上的开掘——江锡铨著《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序

走出拥有自己的独特风采之路——习习散文集《浮现》序

留下真实鲜活的历史面影——刘士杰撰《文化名人:访谈和回忆》序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画梦录”——张直心著《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

与文化记忆的探勘》序

走近一片熟悉而崭新的热土——赵冬梅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序

一份“文学人间”的美丽和温馨——于润琦编《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序

别开生面的文学沉思——刘海燕文学批评集《理智之年的叙事》序

新诗研究路上的一个“初来者”——刘继业著《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序

佛家与诗人角色融而为一的歌唱——《行佛的诗》序

新诗理论探索中疑窦丛生的旅行——陈均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序

一些说明及感言——《象征派诗选》再版言

“人的发现”文学思潮的新探索——张先飞著《“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序

曹葆华的新诗与诗论译介思想——陈俐陈晓春主编《诗人、翻译家曹葆华·文学卷》序

试读章节

一个在美丽的神话中诞生的民族,以自己的勇武和智慧创造了神话一般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雄伟而可哀的壮剧和悲剧,又如神话般地衰落了。

他们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光荣,也留下了缺憾。这就是满族。

这个民族善于学习,富于创造精神。祖国的文学史册上嵌上了一些不朽的名字:纳兰性德、曹雪芹、文康、西林太清……

经过历史风云带来的漫长的沉寂,时代跨进了新的一页。这个民族的一些后代子孙,以新的姿态和声音,汇人了祖国夺取自身新生和建设美好未来的行列。他们又开始歌唱了。

从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些满族诗人带着多姿多彩的各自的芦笛,为祖国、为人民、为生活,为过去、今天和未来,唱出了自己心灵的歌声。这本集子里选出的近30位诗人的一些文字,就是50年来他们心灵之歌的部分记录。

这些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已是年近七旬的歌者,有的还是诗坛的初来人。他们不求显赫,平凡而默默地耕耘是这些诗人的精神特征。其中有些人还如同时代其他一些平凡的诗人一样,遭受过非人的苦难,经历了坎坷的生活之路。但是,他们都可以毫不惭然地宣布,他们无愧于自己的信念:“诗是生命的燃烧”,自己的歌声与时代的脉搏是同步的。在黑暗的岁月里,他们为受难的战斗者献上了用歌声雕塑的花朵:“这花/是为着反抗者开/红艳得象你流过的血……”(丁耶《戴花的日子》)他们赞美那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大的脊梁:“只要车轮向前转动/我们就甘愿把腰弯折!”(许行《脊梁》)在乌云骤散的时刻,柯岩的一首长吟《周总理,你在哪里?》曾拨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弦。穿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的心,在许多诗篇中跃动着光彩。他们无论走的是什么道路,饮的是哪一条江河里的流水,唱的是怎样不同的声音,他们的歌都是系念着祖国的心,人民的心。“干干净净的走向成熟/我骄傲/我是国徽上的一颗谷粒。”(戈非《我是一》)即使离开了这块土地,到了香港,或到了异邦,他们的诗情仍然为母亲而燃烧。这是80年代一位刚刚离开母亲的这本集子里最年轻诗人的心的律动:“你是唯一属于我的/而我也属于你/无论多么喧闹/无论多么遥远/无论这里的冬天给不给我雪/我会深深地沉浸/深深地埋进/你的爱/你的温暖/你的厚厚的/雪里……”(杨榴红《给母亲》)祖国广袤的大地伸开了它温暖的怀抱,它倾听着容纳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赤热的歌声。

这些诗人带给我们的生活图景与艺术天宇丰富而广阔。对战友牺牲悲哀的默祭和对农民翻身消息的欢快,象征一代人灵魂刻度的年老农民长满茧花的手掌,鄂伦春族出猎男人的豪放与妻子的温柔,一片记载历史硝烟与斑痕的老枫树叶,在炮火烟雾中拯救伤员的护士军帽下闪亮的眼睛,捧献给曾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亡妻散碎的泪花,与天真的孩子追寻七色彩虹故乡的童心与欢乐,那一望无边高擎“北方的骨骼、北方的脊背柱”的北方大森林,把人为的隔膜紧紧缝在一起的“三八线”上的雨丝,执著于自己工作、勇提建议的青年工人,充满红红绿绿和海腥味的“海外小街”……诗人的思维触须伸向祖国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诗人的眼光也扫描着异国他乡的风物人情,这里没有自作炫怪的私语,没有支离破碎的谜网,没有无病自怜的呻吟。这些歌声如同他们的歌者一样坚硬而扎实,朴素而真诚。

他们也唱爱情,也唱自己,也把诗笔伸向内心世界,或深或浅地进行心灵开掘与人生思考。但这些诗人的心没有关闭于一己的小天地。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沉思与呼喊,都与阔大的世界相通。丁耶的《金砖》,路地的《隔着栏栅》,戈非的《我是一只梅花鹿》、《假如我是一片叶子》,胡昭的《我们多象星星》、中申的《写给我自己》、《雪》等等,都能于朴素的语言中流出智性与情感融成的溪水。它们有一种透明而又有隽味的美。诗最需真诚而最忌虚假。真诚的歌才会在人们的心灵激起永恒的回声。他们就是恪守这样的信念的:“没有诗歌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但虚假的诗歌只能给人烦扰。”(胡昭语)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满族文化风俗多已逐渐融合于汉族文化氛围与语境之中。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这本满族诗人的选集写满族生活的作品是很少的。但是“昨天的太阳没有腐烂”,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沉寂,作为一种民族意识,刚刚在一些诗人的笔下崛起。这样,仅有的一些篇章也就更值得人们关注了。他们在回顾与反思中触摸历史的荣耀与耻辱,用刚劲的笔唱出北中国的山恋,唱出民族风情的心恋。朱春雨、庞天舒都以小说形式,试图描出一个古老民族神秘而多彩的画卷;同时,他们觉醒的民族意识也泛溢于自己的诗篇之中。如朱春雨的《写在长白山桦树皮上的随想》,庞天舒的《依木沁》、《男莽式与女莽式》,努力在历史与现实、神话与生活的交响中,勾勒一个古老民族的面影,传达自己面对历史沉思的意绪。佟明光的《致北方大森林》是难得的森林组歌,金鸿为的《我是满族》,从遥远的南国春城向北方的白山黑水寄上自己洗去耻辱重塑民族尊严的诗思,礼露的《长白山咏叹》寻觅呼唤着萨克达人逝去的足迹怎样“嵌进了历史的断层”。不管这些诗篇写得成功与否,在80年代寻根文化的大潮中,都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和尝试。

这里选出的诗作除个别写于40年代之外,大部均是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果实,尤其以“十年浩劫”过后的新时期的声音为最多。中国新诗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探索者足迹的道路,在满族诗人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同样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对生活的执著和对艺术的执著给这些诗作带来了严肃的艺术气息。写猎人,写农民,写巡守边疆的战士,写忠于职守的工人,写孩子的天真,写自我的情思,写给亡妻的深情悼念,写对祖国母亲的寸寸柔情,写祖国的北方大森林和南方的甘蔗林……都没有虚饰矫情与文字的游戏,而灼灼闪着诗人对艺术、对诗的朴素而执著的耕耘精神。少数作者甚至朴实得过分袒露、过分稚拙。P13-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身都是月(孙玉石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玉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80112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