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史讲义/四为书系之名家著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明史讲义》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等七章。这部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原是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时的讲稿,它不是一味抄掇史料,其中多有孟森先生个人研究的发明创见。孟森先生具有实际的政治经验,所以在评论史事时,常常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本书也因此长期以来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

这部材料翔实、论说严谨、行文简洁的名家正史,采用了现代式的夹叙夹议的写法,读起来非常顺畅。

内容推荐

孟森先生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王钟翰先生称其相关著作“代表了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明史讲义》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等七章。这部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原是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时的讲稿,它不是一味抄掇史料,其中多有孟森先生个人研究的发明创见。孟森先生具有实际的政治经验,所以在评论史事时,常常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本书也因此长期以来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

为更方便当代人阅读,此次出版,对原书的体例格式做了相应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个别修订;补足了商校本所删的有关“安南”的文字;参考多个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对其中一些讹误疏漏之处进行了改正。

这部材料翔实、论说严谨、行文简洁的名家正史,虽然成书较早,但采用了现代式的夹叙夹议的写法,读起来非常顺畅,既可以作为学习提高的工具。也可以在茶余饭后休闲阅读。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辨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试读章节

三代以下,名为禅让,实乃篡夺,得国惟以革命为正大。革命之起,急于称帝称王者,篡夺之心理也,惟以吊民伐罪为号召,则必不以己身之名号驾乎为国为民之上。亦有虽不知革命意义,而自量其不足争名号,惟挟其狡健乘乱以傲一时之利者,若群雄中之方国珍,不称名号,而反侧甚久,虽无大志,究不失自知之明,其卒以善终,即其智足自卫。至元之遗忠,由《明史》强列于群雄者,自当别论,其余则无不急于窃号以自娱。太祖依郭子兴以起,子兴起于濠州,与孙德崖辈四人局处一城,未久即为芝麻李余党彭大、赵君用所凌占。彭、赵据濠以称王,子兴反恃太祖得滁而走依之,然即欲称王于滁,为太祖劝阻而勉辍,遂无聊而死。至太祖既下集庆(元集庆路,太祖改应天,即今南京),又得沿江诸郡,始设元帅府及行中书省,自总省与府之事以统军民之政,不过仍元代官署之名为治理之作用而已。元惟仇视汉人,于南人尤甚。太祖起自南方,所至礼其贤隽,得徽州后,邓愈荐徽儒李升,召问治道,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语,太祖善之。就此三语,即可见非当时群雄所能了解。高筑墙,则非流转飘忽之劫盗;广积粮,则非妨农旷土随地因粮之饥军,必如此而后可以救离乱;再以缓称王为不窃名号之表示。太祖善之,此实可信其非浮慕,有事实可证也。至正十六年三月,始下集庆,前一年,先由和州取太平,其间分徇近邑,兵事正剧,乃十七年五月,《纪》书:“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其急倡农务可知。十八年二月,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此皆并世所无之事,不惟倡乱之群雄所未暇,即元之行省又何尝念及此也。至称号一事,终以仍用元代官名无从表异于为元之义军,故于十六年七月称吴国公,而先于十五年奉韩林儿之通檄用宋年号,此非心服刘福通及林儿,为种族之见,人心思宋,奉宋则名义较安耳。嗣后,至林儿为张士诚军所覆灭,福通见杀,太祖以林儿归,时已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败死、张士诚穷蹙之后,乃用林儿名义,进号吴王,犹用林儿龙凤年号。至二十七年,乃以吴纪年,仍无年号,则在林儿已死之后也。林儿本由太祖救安丰时拔回,置之滁州。二十六年,遣廖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林儿死。《永忠本传》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此可知永忠自希太祖旨,而太祖竞无意于此,特林儿本毫无可拥之骏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儿丝毫庇荫,非借林儿丝毫权势,天下大定,若林儿不死,太祖必有以处之。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若封林儿亦必比于滁阳,及身而止,岂虑其尚有余焰复然邪?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实为多事,然太祖若正其罪,反拟以名分归林儿,亦可不必,但心鄙之而已。后来儒生以太祖初用龙凤年号为失策,如《明通鉴》所论,其实亦重视空文,所见与廖永忠相类。总之,不足深论也。

至其戡乱之成功,应外来之机会者半,恃自有之胜算者亦半。当微弱之时,不无以身试验之事;逮规模稍定,即纯以法度裁之,无傲幸求济之事,此为数百年基业所由奠,非奸雄规一时之利者所能及也。太祖当困极为僧之日,居濠之皇觉寺,红军已遍起于徐、颍、蕲、黄,郭子兴以濠应之。太祖思避兵,卜于神,谋所向,去留皆不吉;卜从乱,乃大吉。此非真听命于神也,元之可取,明者知之,但匹夫能否取而代之,此非人谋所能料,从乱军以救死,毫无凭借,将依倡乱之人为凭借,其人又非素有倚信之人,欲往从之,只可以济否托诸命运,故以卜决疑。读史者不当信其卜之有神,但窥其当疑而疑,便非奸人走险举动。夫子兴则平常一倡乱者耳,收容太祖非有真知,猜疑太祖亦无定识,幸自始即得其以养女马公女相配,所配又即最有意识之高皇后,得向子兴妻时时调护,而太祖乃由子兴所任军职之名义外出收军,豪杰归向,一朝开国诸元勋大半结纳于此时。人材之所由聚,大抵由元忌南人,南人尤多在草泽,特无可与共事之人而未出耳。共有效死之计,得可信重之人而效命,宜其相踵而至耳。在子兴军中有亲冒矢石之危,且曾为孙德崖军所执而欲加害,有张姓者力止之,乃与子兴所执之德崖交换释还,此皆微弱时之不无赖有天幸也。

既得应天,领有江南数郡之地,斯时应付三方,其于中原,则纯恃机会。元之兵虽窳败,若得肯奉职之将,究以朝命征调,国威震慑,绝非倡乱者所易敌。脱脱以丞相督师,一平芝麻李如拾芥,再攻张士诚,几下其都高邮州城,以谗去,士诚乃幸免。前平芝麻李时,李余党遁人濠州,脱脱遣贾鲁围濠,亦几陷,贾鲁忽以暴疾卒,围解,否则郭子兴一军亦无噍类,太祖或与并尽矣。脱脱亦已非元臣之知大体者,然尚有为元用命之心,元帝信谗窜逐之,后惟荒淫无道,邪僻用事。刘福通红军四出,其将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趋晋、冀,遍及山西,分出京东,毁上都(上都为元世祖始都,即今多伦地)宫殿,从此元帝无北巡之事,陷辽阳,直抵高丽;白不信、大刀敌、李喜喜趋关中,陷兴元(今汉中南郑),入凤翔,为察罕帖木儿所破,乃人蜀,又分陷宁夏、灵武诸边地;毛贵出山东北犯,元义兵万户田丰亦降福通,遍陷山东诸郡,合毛贵逼畿辅,顺帝至议迁都,遍征四方兵入卫;福通自出没河南北,取宋旧都为韩林儿都,宋之名号行于中国者大半。元之国势如此,自无暇复问江左,惟义兵中有察罕一军,力遏红军,由陕东下,破宋都,又平山东,几欲荡定中原,骎骎南下。太祖亦已遣使通好,察罕报书而留使不遣。未几,察罕为降人田丰等所刺死,子扩廓仍统其军,来归前使。其时元命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来授太祖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太祖以察罕已死,不受命,杀马合谋,留张昶用之。扩廓虽能继察罕之事,而与察罕同起事者不服,又元将之稍能军者孛罗帖木儿日夜与扩廓相攻,以故太祖终无北顾忧。逮孛罗挟元帝肆虐见诛,元亦不可为矣。此所谓予太祖以机会者也。P21-24

序言

孟森先生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王钟翰先生称其相关著作“代表了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明史讲义》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等七章。这部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原是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时的讲稿,它不是一味抄掇史料,其中多有孟森先生个人研究的发明创见。孟森先生具有实际的政治经验,所以在评论史事时,常常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本书也因此长期以来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

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专教明清史,两年轮授,今年讲明史,翌年讲清史。讲义也分作明史、清史两部。这本讲义原是孟森先生授课时由北大出版组铅印发给学生使用的,但排校不清,孟森先生在讲授时,也是随讲随改。1957年,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印行,取名《明代史》,然校对不善,错误极多,且只断句,不施现代标点。1975年,台北县永和镇华北出版社又出版了校正本《明代史》,改正了许多错误,但仍未完善。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由商鸿逵教授整理的《明清史讲义》,使这本讲义有了一部具有现代标点的善本。(商校本将原书第六章第六节原题《流贼及建州兵事》改为《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并删改了文中的“流贼”等字样;删去了第二章第四节和第六节中关于“安南”的2300多字。)后来,多家出版社单独抽出《明清史讲义》中的明史部分,定名为《明史讲义》,印行于世,成为现在普遍通行的本子。

为更方便当代人阅读,此次出版,对原书的体例格式做了相应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个别修订;补足了商校本所删的有关“安南”的文字;参考多个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对其中一些讹误疏漏之处进行了改正。

这部材料翔实、论说严谨、行文简洁的名家正史,虽然成书较早,但采用了现代式的夹叙夹议的写法,读起来非常顺畅,既可以作为学习提高的工具。也可以在茶余饭后休闲阅读。

书评(媒体评论)

心史先生治学态度极严谨,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因此,所写文章以考实为主。繁征博引,一丝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历史学家 郑天挺

先生治史,善于发现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

——历史学家 商鸿逵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

——历史学家 杨联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史讲义/四为书系之名家著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5564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