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1)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电视的技术手段同样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产品的科技含金量同样是电视节目可以耀眼的部分。

由于历史题材的故事存在着大量的视觉的缺陷,给观众的眼睛提供可视的东西是任何影视作品的核心。《档案》借鉴当下国际纪录片的最新潮流,运用先进的电视技术,由导演实施历史场景的故事再现拍摄,真实展现历史的故事细节,时代背景,场景的核心价值等,力求在每期节目中为观众呈现50分钟的视觉盛宴。

内容推荐

2009年2月4日,一档令人耳目一新的电视栏目《档案》在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亮相,从此《档案》以其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引人入胜的故事、新颖的节目形式和讲述方式,在全国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迅速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栏目的品牌效应在全国悄然兴起。

《档案》栏目立足于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档案机构解密的档案资料,通过解密尘封档案里隐藏的人们不曾了解、不能想象的真相,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用独特的方式为群众提供留存的真相。这些真相就是一个个比想象更精彩的故事。

广大观众将随着《档案》栏目每期节目的播出,踏上一条令人曲折、惊奇、真实的揭秘之旅。

目录

1860·圆明园劫难

谁刺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临城火车大劫案

非常通缉令——《通缉革命叛徒顾顺章事》

谁盗走了“北京人”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档案

铁血远征——中国远征军档案

东京大审判

长江·炮战之谜

1949香山密档

雪原谍战——美国间谍长白山落网记

543飞弹打“黑猫”

索马里海域生死劫

上海-东京代号“拉拇扎”

珍珠港疑云

决战太平洋——风中无形

谁是真正的007

“霸王行动”谜中谜

“女武神”命令目标希特勒

“库尔斯克”号沉没之谜

追杀本·拉登

航母密档

后记 换一种方式讲故事——写在《档案》栏目出书之前

试读章节

现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15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座万园之园。圆明园由清朝康熙皇帝兴建,在乾隆年问基本建成,共历时150多年,标志着清朝建筑艺术的高峰。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包括200多座各式建筑,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园中收藏珍宝无数。1860年10月6日,这座皇家花园成为一座空城,向英法联军敞开着大门。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英法联军大肆劫掠了圆明园,并纵火焚毁了它,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遭到毁坏。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受如此的灾难?

在1860年的大火中,圆明园本身被焚烧,连圆明园的相关档案也被烧毁,所存无几。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仅存的圆明园档案中,最早的纪录是在雍正时期。圆明园最早在康熙年间建造的,康熙将它赐给了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胤稹,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因为为母戴孝,雍正即位第三年才第一次去圆明园。在“雍正即位后首次去圆明园之记载”中是这样记录的:“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壬辰。上由神武门出西直门,幸圆明园驻跸。二十九日甲午。上自圆明园进西直门,由西华门回宫。”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雍正在圆明园待了三天,这一待,他可就不想走了。在这份档案“论在圆明园照常办理应办之事”中,雍正向史部、兵部指示说,“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从城里到圆明园比较远,皇帝还向大臣们批示说,如果没有什么要上奏的就不必过来了。

雍正表示,自己待在圆明园并不是贪图安逸,在这份档案中是这样说的:“朕因郊外水土气味较城内稍清,故驻跸于此,而每日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未尝一刻肯自暇逸。”

从雍正开始,清朝皇帝逐渐增加了在圆明园理政的时间,反而比较少待在紫禁城了。1831年,咸丰皇帝出生在圆明园,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座园林里。

还有一份档案,记录的是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等查看圆明园风水的情形。档案中是这样记载的:

“圆明园内外俱查清楚,外边来龙甚旺,内边山水按九州象、按九宫处处合法……”这里提到了圆明园的地势,论外形,“自西北亥龙入首,水归东南,乃辛壬会而聚辰之局,为北干正派,此形势之最胜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时圆明园处于风水宝地,园内山水和建筑设计处处合理,一切都非常完美。现在看来,当时这位知县完全没有看出在一个多世纪后,圆明园将经历一场焚烧之劫。

在圆明园中逍遥度日的皇上,并不清楚19世纪中期世界格局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在西方,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而在古老的东方,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然奉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渐没落。1840年,英法等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逐渐削弱,整个国家被西方列强瓜分得七零八落。

1851年,19岁的咸丰皇帝登基后,面临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越来越大的野心,他们毫不隐瞒地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要中国对通商和航运等更加开放,给予他们外交官常驻京城的权利,等等。为了给清政府施加压力来修改不平等条约增加条款,他们谋划发起新的战争。1857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在下院发表了主战演说,获得了支持。一场新的对华侵略战争开始酝酿。  1856年的一天,刊登在英国报刊《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上的一则预告消息引起了英国人的浓厚兴趣:画报记者查尔斯·沃格曼即将启程前往中国,一睹这个东方古国的真实面目。

从欧洲到好望角转而前往中国,漫长的征程耗费了沃格曼将近一年的时间。读者在1857年1月17日才看到他抵达广东后发回的第一篇报道和相关速写。随后每周的《伦敦新闻画报》上,人们都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中国目击报道。

在沃格曼的笔下,当时中国的时局民生都得到了反映。例如,在一幅速写中,沃格曼描绘了他走进的一个北京官宦人家的宅院。在这户人家的客厅中,坐在中间的是屋主的家眷,旁边侧立着几位奴仆。

在记述普通中国人生活场景的同时,沃格曼的笔下也记录了更为残酷的内容,那就是战争。沃格曼的身份是一位随军记者,他跟随的就是当时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

詹姆斯·布鲁斯·额尔金,出生于伦敦世袭名门望族,1857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新的驻华全权使节,负责与清政府进行新的谈判。

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早年接受贵族教育,30岁进入法国外交界。1857年,葛罗被拿破仑三世任命为法国驻华全权特使。

1857年10月,这两位英法使节面谈会商,双方达成一致,决定先在中国南部猛攻猛打,然后向北展开外交攻势。就这样,英法联军向中国展开了进攻。

侵略军迅速攻占了广州,然后一路北上,于1858年5月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然而,西方列强仍不满足。

詹姆斯·霍普·格兰特,出身于苏格兰望族,曾在爱丁堡和瑞士接受教育。1860年,格兰特出任英国侵华军队司令。

夏尔·库赞·孟托邦,生于法国军人世家,1859年11月,孟托邦被正式任命为法国侵华军队将军。

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由格兰特和孟托邦则分别率领英约15000余人,法军约7000人,扩大侵华战争。

5、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7月,英法军舰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所谓换约,也就是和清政府互相交换批准的《天津条约》。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对北塘疏于防范,英法联军得到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这给了侵略军以可乘之机。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8月12日,联军向新河、军粮城发动进攻。

8月14日,塘沽被攻陷。同时,英法联军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

8月21日,大沽失陷。

侵略军长驱直入,8月24日占领天津。

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9月初,联军继续向西进犯。一路战火蔓延,距离北京已不过是咫尺之遥。9月中,联军到达北京城东约20公里处的通州。

此时的通州,成了御守大清帝都的最后一道阵地。  当时的通州是一座安静的小城。一望无际的平原,一座十三层高的宝塔俯瞰着城墙环绕的市镇。清政府仍然对议和抱着希望。

咸丰皇帝派出皇室成员怡亲王载垣,前来同英国驻华使节额尔金议和;而联军的谈判代表中则包括英国外交官巴夏礼。巴夏礼出生于苏格兰工人家庭,13岁就随外交使团来到中国,是个中国通,1856年被任命为英国驻广州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巴夏礼一直担任英国专使额尔金的中文翻译和秘书。因为他的中文好,所以许多和中国人打交道的事都由他出面。

英法联军进犯京津过程中巴夏礼充当翻译和谈判代表,他威风八面,态度傲慢,言辞咄咄逼人,让满清官员都认为他是主事的人。在巴夏礼看来,谈判的胜局似乎早已唾手可得,战争很快便会终结,因为清政府此前已经表达了让步的意愿。

P2-5

后记

《档案》栏目的导演人手一本《导演手册》,里面写道:“人生就是故事,人的一生伴随着故事,从小时候听的神话童话故事,到成年后读的小说、传记和历史,看的电影电视,甚至连睡觉时做的梦,都由故事组成……”

而对于《档案》栏目的主创人员来说,寻找故事、讲述故事,无疑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2月4日,一档令人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档案》在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亮相,从此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新颖的节目形式和讲述方式独傲同类节目,迅速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在全国声誉鹊起。

关于《档案》栏目,有几个常见的问题。

问题一:节目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

用电视的专业语言来说,《档案》是一个现场电视栏目。现场由一个讲述人,在1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内,游走于大屏幕区(30平方米LED)、档案区、幻灯区、16毫米放映区、录音区、沙盘区、中央演示区和景片区。讲述人运用所有的现场手段,通过翻阅、播放、展示、聆听、演示等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把一个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观众听,展示给观众看。

问题二:《档案》栏目为什么和一般历史题材节目不一样?

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票房的影视作品后,《档案》栏目组的主创人员达成的共识是,撇开电影的艺术性尺度,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能征服世界电影市场,除了明星、故事情节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现代电影技术的巨大作用。在电视的技术手段同样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产品的科技含金量同样是电视节目可以耀眼的部分。

由于历史题材的故事存在着大量的视觉的缺陷,给观众的眼睛提供可视的东西是任何影视作品的核心。《档案》借鉴当下国际纪录片的最新潮流,运用先进的电视技术,由导演实施历史场景的故事再现拍摄,真实展现历史的故事细节,时代背景,场景的核心价值等,力求在每期节目中为观众呈现50分钟的视觉盛宴。

问题三:节目里那么多的解密档案究竟是从哪儿找到的?

其实,《档案》栏目已经和中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国档案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权威渠道获得很多珍贵的绝密档案。

另外,节目播出后,建立起良好的口碑。无论像中国公安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这样的国家单位,还是摄影家沙飞的女儿张雁女士,东京审判大法官梅汝墩之子梅小墩先生这样的个人,都愿意与我们合作,主动为栏目提供一手资料。

正是通过这些解密档案,通过这些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档案》栏目挖掘出隐藏着的人们无法知道、不曾了解、不能想象的真相,为历史作证,为后人提供一个留存的真相。

我们力争实现,《档案》栏目每期节目的进行过程是一个揭秘的过程。现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将《档案》栏目2009年上半年节目汇编成册出版,带领观众踏上一个揭秘之旅。

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

《档案》栏目组

2009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档案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05220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3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