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1904-1905)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一百多年前在国外出版的照片集,原名《日俄战争专辑》,反映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等地的权益,在我国的领土上所进行的一场肮脏战争。但是,它并未反映战争的全过程,而是选取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旅顺攻防战作为焦点。旅顺攻防是日俄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海陆鏖战,长达五个多月,日军参战十三万六千人,死伤六万二千人;俄军伤亡二万一千人,被俘三万三千人。其结果是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老大的沙俄帝国主义。这场战争不仅世界瞩目,中国人普遍关心,并且给了中国的革命党人、立宪党人和清朝统治集团以巨大影响。《日俄战争专辑》共收照片九十八帧,都是英、美和日、俄的随军记者们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现场拍摄的,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和细节有许多是其他文字史学所无法反映的。今天看来,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那场战争的具体认识,而且同时会带给我们惊心动魄的感受。

内容推荐

本书源自1905年美国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出版的一套98张日俄战争的立体照片,多数照片都有英文的说明,编译者对其进行了整理、翻译。借这些外国摄影师的镜头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以中国东北为战场,日俄两个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地盘的那场不义战争的一个侧面,可看到日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军备装置、官兵士气、战场火拼、日胜俄败,中国人民惨遭涂炭等真切的战争场面,令今人反思良多。

目录

日军围攻旅顺

日军巨炮

战场侧面

俄国战舰

俄军阵地

战争的代价

主要参考文献

编译后记

试读章节

1 强大的门户——亚洲最好的海港之一,旅顺港的入口

这张照片拍摄于码头的台阶上,冲南,旅顺旧城位于观看者的背后,西(右)边是新城,群山环抱的海港也位于右边。画面右边的悬崖是老虎尾,左边是黄金山,此处筑有强大的防御工事,是离城区最近的警戒所在。俄国人曾在此经营着一个重要的信号站,直到施特塞尔将军(Genera Stoessel)投降。远处的水面为渤海海峡。

照片中的山上,座座堡垒首尾相顾,呈半圆形散布于距离城区一到三英里的高地上。在战争的前几个月里,黄金山上的炮台发挥了巨大威力,成功地阻止了日本舰队进入港口。在炮火交织中,也有一些俄国舰船遭到损毁。港口外的水域布满水雷。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日军最终还是凭借其强大的炮火攻下了这个要塞。500磅重的炮弹越过山顶落入港口,巨大的破坏力使港口内的堡垒和军舰都遭到严重的毁坏。日军的攻击也非常精准,指挥官坐镇高处,以电话指挥,力求每一发炮弹都不离其视线。

俄国投降条款于1905年1月2日签署于山后三英里外的一个满洲小山村里。超过两万五千名俄国军官和士兵做了俘虏,万人阵亡。

2 俄国装甲巡洋舰佩列斯韦特号,装备完整,泊于旅顺港

佩列斯韦特号(Peresviet)整装待发,准备加入港口外的一个预备舰队。拍摄照片的位置是停泊于旅顺港内的阿莫尔号(Amur)甲板上。

自1904年2月战争爆发,佩列斯韦特号参与了数场艰难的战斗,舰载的大炮对日军的炮火给予了强有力的还击。该舰装备有大炮七十多门,多数为速射炮,并有六个鱼雷发射管。这些大炮的射程达三英里以上。由于该舰水线以上有近四十英尺的高度,她很容易成为敌人排炮攻击的目标。这艘船建造于1898年,她的引擎能提供14500马力的动力,使其能轻易地达到每小时18节的航速。

约有六万名官兵服役于俄国海军的各个舰队,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叔父亚历克斯大公(Grand Duke Alexis)担任总司令。极负盛名的“海洋哥萨克”马卡诺夫将军(Admiral Makaroff)直接指挥对日作战的舰队,直至1904年4月13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Petropavlosk)悲剧性地沉没为止——这艘船触了日本人布下的水雷,沉没于港口入口处,马卡诺夫和全体船员葬身鱼腹。之后斯蒂洛夫将军(Admiral Skrydloff)接掌了舰队的指挥权。

3 三英里外,鸡冠山堡垒被炮火包围

日本和西方的记者聚集在一起,观看八月间一次针对俄方堡垒的强攻。

画面左边,远处地平线上第二高度的山头上是鸡冠山堡垒,往右,“鸡冠”上有一处贝壳状凹陷的地方,也是一处坚固的堡垒。在八月间对这座堡垒的一次攻击中,日军的一个团几乎损失殆尽,仅17人得以幸存。画面中部有一座被日军挖了几道平行战壕的圆形小山,山后几乎被烟雾遮盖的地方,就是黄金山堡垒所在的位置。旅顺城区位于画面的右方。

鸡冠山堡垒下方那片漫山遍野的灰白色烟雾,正是日军的排炮自画面右边一两英里外发射的巨大炮弹爆炸所致。日军的火力隐藏在类似于画面近处这样的山地里,处于俄军堡垒的视线之外。

俄国人的炮弹时常落在此地,击中之处,山崩石裂。

4 乃木希典将军在前线

这是指挥旅顺攻围战的日军总司令乃木希典将军。他坐在司令部前的一张桌子旁边,司令部位于距离前方阵地几英里远的一个满族村子里。他穿着深蓝色的军服,袖子上的三颗星表明他是一位将军。

作为一位军事史的书写者,他正在用放大镜观看地图。这是自人类战争史以来最可怕的攻围战,此时双方正处于交战状态。正是这位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与非同寻常的指挥才能的老人,让这场激战变成了日本的一场胜利。

乃木希典将军出生自一个声名显赫的武士家族,因为这场战争,他的两个儿子葬送了生命。五月,在距离此地三十英里外的南山,日军攻破了俄国人的防线,占领了旅顺与大陆之间狭窄的连接地带。在这场战斗中3500人阵亡,乃木的儿子乃木胜典(Nogi Shoterl)是其中之一。从这天起,旅顺与外界的陆路交通被切断,标志着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1904年11月,在攻占203高地的最后一次突袭中,另一个儿子乃木保典(Nogi Hoten)加入敢死队冲向俄国人的阵地,没能活着回来。203高地被成功夺取,这使日方得以用其强大的攻城炮摧毁堡垒,炸毁战舰,最终迫使俄方施特塞尔将军投降。

……

P15-21

序言

影像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

人类渴望了解历史。也渴望记录历史。

远古没有文字,人类记录历史,靠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口述史学。例如各民族的创世记、神话、传说等皆是。这一种史学保存了各民族对自己历史的最初记忆。但它的缺点是明显的。即模糊、含混,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众说不一。

后来,人类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载历史的最佳工具,于是。文字史学云蒸霞涌,蔚为大观,出现了无数的史学著作,人类的历史赖以记录、保存,传之遐迩、久远。迄今为止,文字史学仍然是人类使用最悠久、最普遍、最便捷的一种史学体裁,功莫大焉。但是,这种史学也是有缺点的,这就是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例如。讲到孔子、孟子、秦皇、汉武,人们只能通过文字了解他们的言行、品德和事功,但是,却无从真切地看到他们的高矮胖瘦。音容笑貌。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历代流传下来的画像观察其大概,但是,这些画像,并非当时、当地的写实之作,更多的还是出自于后人的想象。唐朝吴道子画的孔子像算是有名的了,但是,吴道子的时代距孔子已远,他绘制的孔子像有多大的真实性很难说。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了,人们发明了摄影术、录音术,不仅可以摄下静止的图像。而且可以录制流动的、连续的画面和声音,于是,史学就多了一种新体裁。这就是影像史学。这种体裁可以弥补文字史学的不足,使人们可以观其形,听其音。得到形象的、直观的感受,让读者仿佛身历其时、其境一般。前些年《老照片》一类的图书大为畅销,其故在此。看来,这一种史学体裁方兴未艾,前程远大。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套一百多年前在国外出版的照片集,原名《日俄战争专辑》,反映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等地的权益,在我国的领土上所进行的一场肮脏战争。但是。它并未反映战争的全过程,而是选取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旅顺攻防战作为焦点。旅顺攻防是日俄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海陆鏖战,长达5个多月,日军参战13.6万,死伤6.2万;俄军伤亡2.1万,被俘3.3万。其结果是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老大的沙俄帝国主义。这场战争不仅世界瞩目,中国人普遍关心,并且给了中国的革命党人、立宪党人和清朝统治集团以巨大影响。《日俄战争专辑》共收照片98帧,都是英、美和日、俄的随军记者们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现场拍摄的,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和细节有许多是其他文字史学所无法反映的。今天看来,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那场战争的具体认识,而且同时会带给我们惊心动魄的感受。

本书编者徐广宇先生是位有心人。他不仅收罗到了这套“老照片”,而且为了帮助中国读者阅读,又参考英文说明,查阅大量史料,翻译,并为有些照片补写了解说词。在此之前,他已经编辑并出版过同类著作《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我很欣赏徐先生的工作,海内外此类资料尚多,我热切地希望他能在已经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愿“影像史学”有更大的发展。

2009年8月30日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后记

第一次看到这组立体照片的时候,笔者仅仅听说过日俄战争,对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笔者觉得这组来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照片十分珍贵和罕见,而且大部分照片都配有英文说明,因此就有了翻译、整理出来,与读者共享的想法。为此。笔者恶补了许多功课。

这组照片是1905年由美国的LJnderwood&LJnderwood公司发行的《日俄战争专辑》(Get of Russo-Japanese War),共98张。在传媒还不发达的一百多年前,在欧美,立体照片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力,这场战争在欧美被宣传为日本的正义战争,英美两国均派出军事观察团和记者,随日军拍摄了大量战地照片,向国内报道详细战况。本书引用的这个专辑所选择的照片来自不止一名摄影师。除了著名的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rl,1844~1929)等英美摄影师外,还有佚名的沙俄摄影师和日本摄影师。

这场战争的性质,史学界早有定论,是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控制权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列宁称日俄战争是标志着帝国主义形成的第三次帝国主义战争。懦弱的清政府不但无力抗击,甚至专门划定区域供两国交战,致沈阳、大连、旅顺一带的无辜百姓生灵涂炭。原编辑者在对照片解说时,站在美国的立场极力偏袒日本,甚至盛赞日本军国主义。本书的解说文字大部分译自原编辑者的说明,代表的是原编辑者的视角和立场,并不代表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日俄战争在1895年结束的中日甲午战争就埋下了伏笔。日本和沙俄对我东北觊觎已久。尽管日本赢得战争,据《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但沙俄联合法、德两国通过外交手段使日本同意清政府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进而借1896年的《中俄密约》、1898年的《旅大租地条约》和1900年的庚子国变占领我东北大部。日本通过中国政府赔偿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一夜暴富,大力发展军备,欲重夺中国之东北。英、美等国亦担心沙俄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会影响到其在华利益,不但在外交上怂恿日本发动对俄战争,还提供了八亿日元的军费以支持开战。终于,在1904年2月8日,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海军舰队用他们惯用的偷袭战术。袭击了停靠在旅顺港的沙俄太平洋分舰队,日俄战争爆发。在整个战争中,旅顺攻围战最为重要也最为惨烈。旅顺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使她成为亚洲最好的军港之一,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港口三面环山,山上原有清政府为御敌入侵而修建的堡垒和炮台,在沙俄占领后又对这些工事进行了加固和改建;狭窄的出海口易守难攻,而且出海口两侧的黄金山和老虎尾也安置了炮台和堡垒。面对这样“固若金汤”的防守,日本军队在军国主义的感召下,由乃木希典大将率领的第三军对旅顺周边(主要是东北方向)的堡垒炮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肉弹式袭击,还从大阪紧急调来18门在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280毫米)的岸防炮助阵,最终拿下旅顺地区的制高点203高地(今尔灵山)。借助高地上的广阔视野,日军用巨炮轰炸了旅顺城及旅顺港内的沙俄舰队,迫使沙俄驻防旅顺的司令施特塞尔中将投降。随后日军又进行了奉天会战和对马海战,最终日俄两国在1905年9月1日签订休战书。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两国在美国朴茨茅斯港的五月花号战舰上签署了条约,战争结束。

日俄战争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治上,日本获得了在华的巨大利益,占领了东北大部,巩固了对朝鲜的统治,借俄国在东北留下的一部分铁路。发展成后来的满铁株式会社。大肆从中国掠夺自然资源,为日本三十年后入侵中国做了铺垫,同时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俄国因军事上的失利而恶化了国内糟糕的政治、经济环境,导致1905年沙俄的第一次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加之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利。最终爆发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沙皇被推翻,苏联成立;英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只是背后的推手,但是他对日本的一再支持、怂恿和退让,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鼓动日德两国的胶东半岛之争,导致其最后丧失在亚洲的殖民利益;美国作为日俄战争中日本战争贷款的最大债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军事上。主要的几场海战(蔚山海战、对马海战)巩固了战列舰在海战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近代海战的形式;战壕战和肉搏战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大量新武器得到应用,如马克沁机枪和速射炮,新技术也应用到战争中,比如潜望镜、热气球高空侦察、带电铁丝网等等,这些都在以后的战争中被推广。

日俄战争对世界影响很大,对中国影响尤其深。有识之士面对这场卑劣、无耻的战争而对清政府失望之极,加快了国内革命的脚步。最终导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建立。战争期间鲁迅先生还在日本学医,他本来打算通过医学增强中国人之体质,然而他看到日本宣传战争的纪录片中,被当作沙俄间谍的中国人将要被砍头,身体健壮但是神情麻木。旁边围着看热闹的中国人,鲁迅先生深受刺激,决心要唤醒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利益集团的博弈。尽管胜利者能获得土地、资源和金钱,但是也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日俄战争中俄国投入兵力500000人,有115000人阵亡,146519人负伤,80000人被俘;日本投入兵力400000人。有88000人阵亡,173425人负伤。中国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更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

在此。十分感谢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拨冗赐笔为本书写序;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林冠珍老师,给了我鼓励和帮助;还要感谢张萍小姐,她为本书的编译和整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原立体照片是单张卡片式的。零散而无逻辑归类。笔者为编书,对其进行了整理,并据照片的内容编制了简单的目录。每张照片标题的英文为原文实录。解说文字主要以翻译为主。文中所涉及的一些伤亡数据。前后文(或与史实)有些不一致,无从证实。依原文照录。供读者参考。第7、9、10、13、14、39、40、41、44、53、54、55、57、58、59、60、61、62、63、64、76、80、81、85、89、90、91、92、93、95、96图,除标题文字外,原照片无其他文字说明,为了帮助读者阅读,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补写了解说词,不足和错误之处还希望方家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1904-190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广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2353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313.430.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