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借枪
内容
编辑推荐

密不透风的故事,紧张至令人窒息!

别出心裁的作家,其小说改编权被影视公司争相抢购。

《借枪》是一部潜伏已久的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有网友惊呼它为“杰作”“登峰造极”,表达了与《借枪》相遇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作为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借枪》非常有阅读快感。小说节奏紧密,一步也不松,一步也不急,走一步一个套,这个套刚以哭笑不得的方式解开,下一个套就又出现了,可谓步步惊心。主人公总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让人揪心揪肺,你不得不佩服龙一的精心打磨,每到节骨眼上,总会冒出新情况,层层堆叠,紧紧抓住读者的视线,惊心动魄,让人无暇喘息。

内容推荐

一部令人无法喘息的长篇小说!

紧张惊险的故事,严谨精妙的布局,层出不穷的悬念,出人意料的结局。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天津,背景异常错综复杂。内心原本厌恶暴力的共产党员熊阔海接受任务,去刺杀日军华北司令部特高课课长小泉敬二,他经过精心的观察和处心积虑的安排,力求万无一失,但由于多国情报系统的交叉,一切细节都被日本人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各种奇妙因素的作用下,这场戏仍然按时上演了。此时,熊阔海的妻女身陷绝境,而他已被全面监视……紧张、惊险、刺激,环环相扣、步步惊心。故事发展一步一个套,这个套刚以哭笑不得的方式解开,下一个套又出现了,可谓惊心动魄,令人欲罢不能,酣畅淋漓!

目录

自序

借枪

关于影视剧《借枪》的改编意见

龙一其人其文

后记

试读章节

熊阔海昨天傍晚便得知了“砍头行动”失败的消息,所以,当老于今早爬进他的阁楼,丢下伪装身份的褡裢和“唤头”,一屁股坐在门边生闷气的时候,他没有先开口。其实,很多时候他都不会先开口,在被日本军队严密包围的租界里做抗日工作,口若悬河可不是个好习惯。

老于的劣质卷烟将这间小小的“鸽子窝”熏得像座庙,而熊阔海则兀自在桌边刻蜡版。每周两期的《烽火报》是他兼任的重要工作,耽搁不得。由于整夜没睡,他感觉眼球阵阵刺疼,便摘下眼镜擦一擦泪水,然后将完成的蜡版藏在一叠旧报纸中,这才转过身来面对组织上的领导,但仍然没有开口。

老于将目光放在熊阔海的鞋尖上,口中道:他牺牲了,很光荣,只是任务没能完成。

他这是没能尽到自己的责任。熊阔海替刚刚牺牲的弟弟表示谦逊的时候,目光也在老于的鞋尖上。老于又道:对不起,是我的方案错了,希望你能原谅。熊阔海道:这是组织决定,说不上是错误,也无从原谅。

这时,开寄宿公寓的白俄老太太在楼下高声叫他:熊先生,楼下有人找。下得楼来一看,他发现坐在餐厅里等他的是英租界警务处的总巡捕乔治·安德森,另有两名穿制服佩手枪的华捕守在大门边。

请坐,我的老朋友。安德森示意白俄老太太把门关上。

安德森是本地出生的白人,在熊阔海的父亲还没把家业败掉之前,他们住邻居,两个人一起上小学和中学,是“尿尿和泥”的交情,但是,自从熊阔海被组织上派回家乡从事抗日工作之后,他便一直在回避这个常会翻脸无情的爱尔兰人。

安德森的开场白很客气:你弟弟不幸去世我很难过,这样以来,我们就有了共同的仇人。

他那英俊潇洒,前途无量的弟弟就这样毫无价值地牺牲了,但他又没有权力去埋怨组织,因为,他的弟弟作为革命者,原本就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如今,组织上的领导真诚地向他表示歉意,他也真诚地接受了,但是,有一点他不能原谅,就是他很不满意老于这次拜访所传达给他的明确暗示——让他去接替他弟弟完成那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刺杀日军华北司令部特高课课长小泉敬二。

熊阔海知道,就在上个月,安德森的弟弟和情妇在华界被日军当作苏联间谍逮捕了,罪名是从事对抗大日本帝国的破坏活动,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往英法租界里贩卖海洛因。十几天前,小泉敬二下令将他们二人与另外三十几名抗日分子一起枪毙了。

安德森道:既然我们有了共同的敌人,我就需要你为我们共同的仇恨做一件事。

熊阔海能猜到安德森想让他干什么,便拦住他的话头道:我不杀人。

安德森咧开大胖脸笑了起来:如果你不肯去杀掉我们共同的仇人,我就上楼到你房间里逮捕你们的头头,逮捕你的情妇裴小姐,然后去爱丁堡道25号的地下室里抓住你的太太和女儿,把他们一起交给日本人。

裴小姐不是我的情妇。熊阔海口中抗议,心下却在飞速地思索着解决办法,然而,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可想,很显然,安德森已经掌握了他的一切。

如果老于在他的房间里被捕,同时他又没能因为舍身保护领导而牺牲,组织上就有理由认定他是一个无耻的叛徒,为此他甚至找不到任何替自己辩护的借口——因为他的弟弟刚刚由于老于的错误决定而牺牲了。关于他的妻子和女儿的事,他也无法向党组织解释,一年前组织上派他回来的时候,曾明确要求他将妻子和女儿送到根据地去,但是,他违背了组织上的命令,偷偷地将她们母女隐藏了下来,而对组织上却谎称已经将她们送往上海的亲戚家。  至于说他的邻居裴小姐,那是个无辜的,忧郁得令人怜惜的女子,如果无端将她牵扯进这场人命如草芥的战争中来,就必定会毁了他自尊自爱的男人之心,同时也毁掉了那个可怜的女子。

熊阔海回到楼上,见老于依旧坐在那里抽烟,与他出门时不同的是,老于已经将手枪打开保险放在脚边。老于问是什么人找你。他说是情报俱乐部的秘书别斯土舍夫,来催我交明年的会费。他平日里的主要工作是在远东情报俱乐部搜集有关日军的情报,这也是组织上人尽其材,充分利用他在黄埔军校的军事背景和一口好英文。

老于接着抽烟,又过了好一会儿,再次满面歉疚道:对不起,当初我们误解了你,现在组织上已经决定,这次行动由你全权负责,而且,本地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志全都听从你的指挥。

面对组织上的领导,他不能像面对安德森那样说“我不杀人”。革命是一项有纪律的事业,组织上的决定他必须执行,更何况,除去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之外,安德森对他的威胁也是无法抗拒的。P1-4

序言

我反对将小说创作夸张成近似“神启”的过程,那是祭司、教士或僧侣的做法,为的是将他们自己神秘化、精英化,甚至“选民”化,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公众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真相,祭坛和神像便会轰然倒地,经卷会降格为文学,神职会被谪贬为一种可疑的职业。

小说创作其实是极端个人化的工作,这里边有小说家对人性和生活真相的洞察,有对知识和细节的记忆与发现,有对小说技术原理的掌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创造性发挥。更重要的一点是,小说家要独自面对大众,强迫自己讲述一段令人信服且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新颖的“生活真相”——这项工作的名字叫“讲故事”。

《借枪》讲的是一个人被迫去做一件他不情愿、也没有能力完成的工作。从他自身来讲,他的心理疾病让他无法用枪瞄准,但他这次却必须得远距离杀人;他对上级隐瞒了病妻幼女的事,如果他牺牲了,妻女将得不到组织上的照顾,而她们独自无法生存;他的战友难以依靠,他的弟弟就是死在战友的冒险计划中;他儿时的玩伴无情地利用他,他的国民党合作伙伴故意出卖他;刺杀是个很费钱的工程,他没有足够的资金;他怜惜年轻的女话务员,最终却不得不将她牵扯进危局之中,成为他唯一的帮手;他的对手在资源、计谋和残忍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他……

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面临的处境,从技术上讲叫“故事情境”,直白些说,这是我为熊阔海日后不得不承受多次挫折设计的生存环境。故事是对生活的隐喻,如果除掉抗战背景,将刺杀行动换作某种生存目标,这个故事情境似乎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生处境,欲望、目标、对手、上级、同事、朋友和金钱。我们追求的目标总是以最困难的形式出现,我们的环境永远在阻碍着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同伴总是不够可靠或不够得力,我们的上级给我们的支持总是不着边际……

用悲观的方式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才能让我们有机会以乐观的方式解决问题。为此,我在《借枪》中融入了部分荒诞和少量喜剧,让目标的达成足够戏剧化,同时,也希望通过人物可理解的行动和大量细节说服读者相信,熊阔海所做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可行的,是生活的实存,是“丛林法则”在革命者身上的真切体现。

这就是故事对生活的作用,也是这个小说的目的。艰难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痛苦,复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戏剧因素,日常的荒诞恰好培育了我们的幽默感,而多重挫折和失败,让我们的生命有了足够的质感和内容——如果真实的生活中失去了这一切,那么,我们就只能到故事中去寻找。

我真诚地希望,这次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龙一

2010年初冬

后记

《借枪》这部小说,完成于2007年初,记得当时,我的小说技术学习,正关注在“主要人物的压力承受能力”上,便在这部小说里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试验。转年春天,这部小说发表在《小说月报原创版》上。此刻,我恰好到电视剧《借枪》剧组探班,便借着这个机会,谈一谈我与东阳青雨影视公司的渊源。回顾一下友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最初与宏震、张静夫妇相识,是在2006年11月。一天中午他们打电话过来,询问《潜伏》的电视剧改编权,下午17点,我们就见面了,30分钟之后,我们便谈妥了一切。当时参与《潜伏》电视剧改编权竞争的还有几家,其中不乏大公司,但宏震与张静夫妇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的诚恳和坦率。他们并不讳言自己是家小公司,但从他们以往的作品来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浴女》等,都是严肃认真之作。此后的几次交流,都证实了我最初的看法,而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绝不会想到,这部电视剧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转年春节前,在一次通话中,张静问我有什么新作,而此时我刚刚完成《借枪》,便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们夫妇看,不想,两天之后她便来电话,希望也能得到《借枪》的电视剧改编权。坦率地讲,对这件事我当时确实有些犹豫,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不想制作单位同时拿着我的两部作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又希望能有一家制作单位成为我的“根据地”,让我能有一个安心创作的工作环境。因为有了这些想法,这次商谈的时间很长,同时.也给了我们双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机会,于是,到三月份小说发表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借枪》电视剧改编权的转让。这段时期的交流,为我们今天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2009年。由于姜伟导演的出色才华和完美的再创造,电视剧《潜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影响之深远,大大超出了所有创作者的预期。而在这个时候,我与宏震、张静夫妇的合作,自然而然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或者说,是我个人对友谊的忠诚不得不面临着新的考验。

沾电视剧《潜伏》的光,影视业的制片商对我的小说刮目相看,各种优厚的物质诱惑和精神诱惑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将如何自处?这便是人生的转折点,既考验我的判断力,也考验我的道德观。

其实,从2008年到2010年,我与宏震、张静夫妇谈得很多,特别是电视剧《潜伏》成功之后,我们谈得更多。我们谈到了电视剧制作、观众、利润、朋友、未来发展等几乎能想到的所有话题。谈得越多,相互了解也就越深,对超越“生意”的友谊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一个人对生活的选择,根本的需求是“利”和“益”。 “利”字在先,因为它是生活的切实需求,然而,这种需求却应该是以“益”为道德准绳的。作为小说作者,在影祝剧的创作中, “益”的作用让我感受极深。如果需要举例说明,最恰当不过的例证有二:首先是电视剧《潜伏》的编剧和导演姜伟,他在这部剧中的功劳最大,却总是在夸赞合作者,希望他人能享受更多的荣耀;再有就是宏震和张静夫妇,这部戏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令人感动、敬重,而又默默无闻的。

小说家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原本是“局外人”,但是,当电视剧《借枪》的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都拿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这部戏添砖加瓦的时候,身处其中,我便再没有了陌生感,而是有了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这部戏的主创人员早已达成共识,没有一个人奢望《借枪》在“影响力”上超越《潜伏》,但同时,大家又努力在制作水平上超越《潜伏》。

《借枪》是我与青雨影视合作的第二部戏,也是我与宏震、张静夫妇确立长久友谊的重要基石,在未来,他们将是我的“根据地”。今后几年的合作项目已经基本确定,余下的,便是我们大家共同享受友谊的温暖和创作的快乐。  以上所言,原本都是私事,作为后记放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感谢生活。

龙一

2010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唯一的,就像纯手工制品,不可能复制。我唯一能做的是,继续在写作中“潜伏”。

——龙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借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龙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4374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4: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