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盐淖尔湖/新西部小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继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画卷,一个展示的真实的自然与一个不展示的幻化的自然互为映衬,互为呼应,时而相悖相离,时而相即相融,从两个不同层面演绎出一个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世界。小说既不掩饰生活中的龌龊,又发掘了现实社会中许多闪光的东西,同时又真诚地向读者敞开心扉,倾诉追求生命真谛的梦想。这样的追求无论是否值得肯定,但这种不倦的探索精神至少反映了当代某一社会群体的思想境界。

内容推荐

蒙克图出了胡同口,迈着迷茫的脚步一直走到城外,这才感觉头顶有一缕月光辉映着。野外的月亮明媚如水。同城市里的那轮月亮判若两物。那一轮月亮总是作贼似的窥伺着你。如果不仰起脸,你恐怕永远也不会觉察到它的存在。这种天人不能合一的罪过。另一方面也应该归咎于城市本身。我们的城市总是那样傲慢,居然可以无视一个大名鼎鼎的天体的存在。我们的城市在庄严和挺拔的外表下蕴藏着许多荒诞的故事,许多荒诞得连居住在城里的人也不敢相信的故事。不过这样的故事毕竟还是发生过的,而且还在不停地发生着。

蒙克图的视线沿着铺满月光的大地缓缓向前蠕动,很快就看见沉睡在夜幕下的巴盐淖尔湖了。这座湖泊离他居住的城市不到两公里远,但他的视觉和想象力却总将它推移到一个遥远甚至神秘的地方。之所以觉得遥远,也许是因为湖泊和城市中间有一道隐形的屏障。现在看来,湖泊和城市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都在黎明前的月色中酣睡着。但城市很快就会从短促的梦魇中醒来,成为--个喧闹的世界,商巴盐淖尔湖即便醒来也不会喧闹,就如同一位久居深山的隐士,永远都板着那样一副不动声色的面孔。

试读章节

蒙克图在另一个世界里回首他那凄婉而短暂的生命过程时,发现自己曾犯过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个错误夺走了他在尘世间本应该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爱情和至高无上的生命。蒙克图一生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为布拉克旗的庆典做了几十辆彩车。

可活动在阳间的那些人也许不这么看。活动在阳间的人,比如说乌云索娃的母亲,就不是这么看的。这位差一点做了蒙克图的岳母的老人一世磊落,从不回避那些让人听了极度难堪或者嗤之以鼻的话题,而且从心底里鄙弃那种随波逐流或者拐弯抹角的伪君子。乌云索娃的母亲叫吉琴索娃。在她看来,蒙克图的不幸应该归咎于他的一意孤行,他至少不应该不听他母亲的话,单枪匹马地出去闯荡自己的世界。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怎么就能随便不听母亲的话呢?怎么就能随便去闯荡自己的世界呢?这是后话。还有人认为,蒙克图的不幸,以及他的死亡,都与巴盐淖尔湖有关。很可能是他小时候在湖畔玩耍时无意中亵渎了湖神,湖神便将一连串的厄运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他前进的路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是无风起浪。一位走黑的先生在占卜蒙克图的命运时,说他曾多次地冲着明净的湖水撒尿,将水里的众生搅得很不安宁。蒙克图当时也供认不讳,说他的小鸡鸡倒映在湖面上,如同一条刚出世的跳鱼儿,可他死活不愿将这样的行为跟命运联系起来。蒙克图本来就不大相信精灵的存在,说就算真有这种超自然的生物,也应该是很大度的,绝不会跟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过不去。可总有一些人是崇拜因果的,尽管对因果的实施者未必存有多少好感。他们确信,在巴盐淖尔湖的深处,在一座富丽堂皇的水底行宫里,居住着一位游手好闲的神仙,用旧时的话说,也就是湖里的龙王。它掌管着湖里大大小小的水族,但这并不能满足它的权欲,于是就时不时地将手伸向水族以外的人类。这是后话的后话。

现在的蒙克图还在阳间度日,只是日子看上去已经不多了。一个人在阳间逗留的日子本来就不是很多的,加上无度的蹉跎和挥霍,就更是少得可怜了。使命感强一点的人,一完成他的使命便匆匆归去,还来不及看一眼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归去了。有的人甚至还没完成他的使命,却也归去了。不归去又能怎样,那么多的人,就挤在那样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终归不是什么长远之计呀。另~个世界的空间应该很大,去了那么多人,也不曾见一个人返回来过。也许另一个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更大的世界以外还有更大更大的世界。

谁能说清楚呢?谁也说不清楚。就连曾经出没在巴盐淖尔湖畔的那位老尼姑,虽说是神通广大,怕也难以说得清楚。

蒙克图既然还在阳间,就应该跟阳间的人一样,还需要空气,需要吃饭,需要睡眠,需要爱情,甚至需要人传宗接代。现在是后半夜,蒙克图在床上辗转反侧,他已经有好几夜没能入眠了。他很累,但很清醒,悲剧般地清醒着。蒙克图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天的日出,尽管他深知,布拉克的每一个早晨都是诗意的。他此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长眠不起,哪怕他的灵魂下到十八层地狱也绝不反悔。这时候他发现有一颗人头从半开着的窗户探了进来。他知道那是一颗小偷的头。从那黑糊糊的轮廓判断,小偷的脸庞一定很是可爱。事实上,很多的脸庞都是这样,只有在你看不清的时候才觉得可爱。你越是看得清楚,某一张脸庞就可能越让你感到俗不可耐。就连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然后活跃在舞台上的脸庞,恐怕也不能例外,它们的魅力很可能也是因为距离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想要真诚地喜欢一个人,就得想办法让他居住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或者永远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那小偷将一根竹管儿搭在嘴上,正要往屋里吹蒙汗药时,蒙克图说话了。蒙克图说小偷兄弟,想进就进来吧,反正这屋里也没多少钱。

小偷便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蒙克图像是猛然想到了什么,一骨碌爬起床就向那半开着的窗户跑过去。他探出头去,见小偷正一瘸一拐地往前走,大概是从二楼跳下去摔伤了腿脚。蒙克图扯着嗓子喊道:“兄弟,不要走,千万不要走,我这儿有钱。我有的是钱呀。不信你来看嘛,我要是没钱,就是你的儿子。孙子也行。”

小偷头也没回就迈开大步跑起来,很快就跑出了蒙克图的视野。他的腿脚好像也一下子痊愈了。蒙克图后悔得捶胸顿足。他觉得惊动了小偷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小偷手里的蒙汗药本来是可以帮他脱离苦海的。蒙克图失望地返回到床上,那小偷的影子越来越清晰地在他的脑海里萦绕。刹那间,他觉得那小偷一定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了。小偷最起码没有在朗朗的天空下面闯进自己的家门,然后理直气壮地说:“听着,我是小偷,我在从事世界上最神圣的事业。”就凭这一点,蒙克图就有足够的理由觉得他可爱。更何况小偷偷走的只能是一个人已有的钱财,没有的钱财他是无论如何也偷不走的。小偷没有那样的技术,也没有那样的奢望。如果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像小偷那样廉耻和无能,他蒙克图也就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他至少应该是有一条生路的。

蒙克图复又躺在床上,就听见三楼的门响了。须臾间,从天花板上掉下一串吧嗒吧嗒的脚步声,里面还夹杂着连续不断的打开窗户的声音。在这栋住宅楼上,每户人家的前后阳台都装有十二页窗口,于是,开窗户的声音响了十二次才停息下来。蒙克图知道,是住在他上面那一家的男人回来了。那个男人是做电脑生意的,据说外面有好几个女人缠着他,所以十天半月才能回来一次。有时候,碰上生意忙,或许三五个月也见不着他的影子。他的女人独自带着一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在家过活,甚是冷落,那一对饥渴的眼睛还向蒙克图暗送过一回秋波呢。大约一分钟后,蒙克图就听见那女人嗲声嗲气地说,哟哟哟,我的天圣圣,戳死人啦,才几天没回来,你就攒了这么大的劲儿。紧接着,她又发出一连串欢快而又不能自已的尖叫声,声音很夸张,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装出来的。那女人无疑是想向她的邻居炫耀,她的丈夫还在深深地爱她,并同她有着轰轰烈烈的性生活。明天一大早起来,她一定会挺着山一样的胸部在楼下转悠,时刻准备着向那些不幸闯入她视野的邻居投去傲慢的一瞥。蒙克图怎么也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虚伪而龌龊的心态,为什么要用如此卑微的伎俩去作践自己。

那女人的尖叫声惊动了居住在一楼的德尔吉老人的宠物狗,它汪汪汪地狂吠着,似乎要跟那女人比一比嗓门的大小。这场比赛僵持了十五分钟的样子,听起来应该是宠物狗最后占了上风。宠物狗能占上风,多少也仰仗了那女人的儿子帮忙。那女人喊到紧要三关的当儿,被吵醒的儿子冷不丁一发话了:“你们俩给我往下死。明天轮我值日,六点十分就得到校。你们还有完没完?”那女人只好偃旗息鼓。女人的声音一停,宠物狗自知孤掌难鸣,又叫了两声便也停了下来。这时候,德尔吉夫妇又不约而同地咳嗽起来,咳嗽声都很响亮,也像是进行着一场比赛。与此同时,老两口身子下面那一张老式的木床也在吱吱作响。在这个以竞争求生存的年代,仿佛所有的动静都能被纳入到比赛的序列里去。蒙克图感到很失望,看来今夜的无眠又成了定局。前些日子,乌云索娃曾教给他一个克服失眠的秘诀,就是闭上眼睛在内部视野里数大绵羊,数不出一百就能睡着。他尝试过几次,还是很管用的。可用的次数一多,渐渐地就不管用了,一口气数到一千只大绵羊也不能入眠,于是就干脆不再去数了。

失眠的时候,蒙克图越来越真实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这种独特的感受在人生中不会重复多少次的。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生命总是以一种麻木的状态存在着,这是因为生命中的元神被强大的世俗的力量撕扯着,得不到片刻的安宁。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活着,但很少有人感觉到自己活着。也许,感受到自己还活着,就意味着一个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蒙克图近来老是想到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来找他讨账的人,一个个都像是阎王爷派遣的无常鬼,一步步地将他逼到绝路上去。他捉摸不透另一个世界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也捉摸不透另一个世界里还有没有钱在作祟。总之,蒙克图已经走到了生命世界的极限。

P1-4

序言

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单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大概基于三种原因。一是为世间真情真义所感动,秉笔长书,抒发赞美之情怀。二是为世间之不平怒形于胸,奋笔疾书,倾吐胸中之块垒。三是为生平之曲折幽忿,有志难酬,聊以记述,以获得有同感者心灵的交通。

《巴盐淖尔湖》似乎兼容了这三方面的成因,但似乎又不是。作者曾在《另一类声音》中暗示,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特别的写作境界,以山岳般的定力置身事外,用冷峻的目光审视人生,摈弃儿女情长,力求打造一副纯客观的“铁石心肠”。但一部作品一经面世,众多的读者往往并不就范于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有时甚至远远超越作者当初的写作动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的就是同一作品在不同读者的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差异性。

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父亲在饱遭战乱之苦后,为寻找一方赖以生存的乐土而从山西保德迁居于内蒙古的一块偏僻地区。由于世俗的偏见,一个保守闭塞的村庄是很难接受一个外来家庭的。而这个家庭又是那样的卑微和渺小,在一框早已拆去屋顶的破土墙上架几根小椽,铺一层麻柴秆,再抹一层和着碎草屑的泥土,就算是住房了,跟老住户的羊棚马厩相比犹有逊色,想来被村人冷漠与歧视也在情理之中。几年后,我的弟弟郭鹏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似屋似棚的茅草屋中。一身聊以蔽体的破旧的小衣服,一年到头糠菜、草籽和土豆干儿的半原始生活,伴随着许多双冷漠歧视的眼睛,使他度过了幼小的童年,然后上完小学,进入一所简陋的乡村中学。接着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开门办学,上山下乡,他在蹉跎中走完中学的历程,就回乡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修水库、挖甘草、背焦炭、春种秋收,眼见着上过初高中的同龄人一个个被推荐上了中专、大学,他却只能在煎熬中茫然地等待。对他来说,命运的这番安排虽然多少有些不公,却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而又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

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后,他终于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为尽早走出那片不堪忍受的荒漠,匆匆考入一所矿办师范学校。此后,工作,进修,数年后取得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学历和文学学士学位。

《巴盐淖尔湖》是继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画卷,一个展示的真实的自然与一个不展示的幻化的自然互为映衬,互为呼应,时而相悖相离,时而相即相融,从两个不同层面演绎出一个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世界。小说既不掩饰生活中的龌龊,又发掘了现实社会中许多闪光的东西,同时又真诚地向读者敞开心扉,倾诉追求生命真谛的梦想。这样的追求无论是否值得肯定,但这种不倦的探索精神至少反映了当代某一社会群体的思想境界,这大概就是这部作品的生命价值所在。

我喜好文学,却只停留于一知半解,读后的感触又逼着想妄言几句,算做抛砖引玉,更想听到的则是专家们的高见。我想这也是作者的愿望。

小说的语言鲜活而脱俗,确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字里行间仿佛回荡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它在呼唤诚信,呼唤和谐,呼唤良知的觉醒和人性的回归。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与从容冷峻的写作风格也初步铺就了自己独特的文路,成一家之言虽为时尚早,但为此而做的努力与发展已初露端倪。这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小说塑造了众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对人物性格的驾驭尚有力不从心之处,对人性扭曲和变态的夸张性描写,也似乎失于厚重。

以上文字旨在简介作者身世,内中拙见只是信笔由来。愿见教于大方之家。

2009.05.0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盐淖尔湖/新西部小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鹏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0462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29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