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探寻大理古国/寻找古国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大理地处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之上,历来是连接南亚、东南亚与中国内陆的交通要道,是世人所公认的“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历史上她广泛吸收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并结合本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区域性文化。一度繁荣昌盛的古国,在今人的眼中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神秘国度,像谜一样地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让我们一起走过时光隧道,探寻古大理国的踪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体验古国的文明,聆听历史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一个真实的古国。

内容推荐

在宋代,大理国曾被中原人称为“文献名邦”,由此可见大理文化的发达。然而,作为大理主体民族的白族在历史上开设有形成通行的文字,除了汉文典籍的间接记载之外,就只有用汉字记录白语的形式记载自己的历史。但是,明代西平侯沐英攻克大理之后将“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这次大的“焚书”惨剧造成了大理文化的巨大损失,其影响至今犹见,造成了后人对大理古国的认识相当贫乏。一度繁荣的古国,在今人的眼中却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神秘国度,像谜一样地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大理古国源流始末

 一、恃强兴兵,六诏归一——南诏概述/4

 二、千古兴亡谁家恨——大理国始末/13

 三、大理都城变迁/21

第二编 物产丰饶,王化之地

 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6

 二、稻花香里说丰年/31

 三、大理兵器制造/37

 四、南方丝绸之路——大理商业/40

第三编 苍洱毓秀,文献名邦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大理文学/48

 二、丹青妙手绘史诗——大理绘画艺术/54

 三、执羽而歌惊帝听——大理乐舞/58

 四、圣像座座敬佛祖——佛教艺术/62

第四编 妙香遗韵的大理宗教

 一、原始遗存——大理鬼教/72

 二、追求永生——大理道教/78

 三、上古遗韵——本主崇拜/82

 四、妙香佛国——大理佛教/86

第五编 多姿多彩的大理古国风情

 一、人伦之常——婚丧习俗/92

 二、人之大欲——服饰与饮食/98

 三、神人共乐——民间节日/102

第六编 巍巍苍山,盈盈洱海

 一、载雪萦云伴流泉——点苍揽胜/110

 二、冰清玉洁——洱海风光/118

 三、风花雪月——大理四绝/123

 四、蝴蝶泉边好梳妆——大理蝴蝶泉/127

第七编 巧夺天工的大理民间工艺

 一、古朴典雅——大理民居/130

 二、奇石吐云烟——苍山大理石/135

 三、雕粱画栋应犹在——剑川木雕/139

 四、清新素雅——大理扎染/143

后记/146

大理大事年表/148

试读章节

宋挥玉斧

在大理建国之初,中国内地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中原才基本上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大理国一直想同中原王朝取得联系,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在宋太祖平定四川之后,大理国就派人给宋王朝送信,要求双方通好。后来,宋太宗封大理国主段素顺为“云南八国都王”,还曾派人在大渡河上造船以便利大理国人贡。宋王朝后来也分封了一些大理国的国主,但一直都没有正式的册封。在公元1117年,大理国派使臣到达开封,宋朝正式册封大理国国主段正严(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但是,宋朝是一个政治、军事上比较衰弱的王朝,北方和西北被辽和西夏占据,后来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取代了辽朝,给宋朝造成更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宋朝政府中的一些大官僚认为,对西南方的大理也必须加以戒备。他们总结唐朝覆亡的历史经验说:“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祸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意思是说,历代王朝都对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保持高度警惕,但却不知道祸患生于没有防备之处;唐朝虽然亡于黄巢之乱,但祸根在于唐朝曾经调徐州的军队去桂林戍守南诏,因为后来这些军队自动回家,在徐州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因此,宋朝一直对大理耿耿于怀,对大理要求加封的事情一直不够爽快。公元989年大理国主段素英曾向宋朝进贡并要求加封,宋朝仅仅是表示大理国主要“善育人民,谨奉正朔,登封之请,以俟治平”。在公元1117年宋朝加封段正严的那一年,有人提议在大渡河外设置城邑,以便利双方的互市。当朝廷向黎州(今四川汉源)刺史宇文常了解情况时,宇文常却说:世祖皇帝(赵匡胤)曾经手执玉斧(文房古玩)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和大理国就以大渡河为界,大渡河以外的地方宋朝不再要了,从此宋朝保证了150年没有西南藩国的叛乱。现在如果在大渡河外设置城邑,恐怕重开边患,还是不要设置城邑的好。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宋挥玉斧”的故事。到南宋时还有人对此进一步地发挥,说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后,大渡河有一段河床突然下降了五六十丈,从此大渡河再也不能通航,以此来证明不能与大理国来往是天意。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宋朝初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只不过是宋朝统治者的一种借口而已。其实,宋王朝是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虽然结束了割据混乱的局面,但在宋朝建立之初,内部还不巩固,北部还有辽和契丹的威胁,北宋还没有太多的力量向云南大举用兵。但无论如何,大理国还是和北宋主动保持了臣属关系,并接受宋朝皇帝的册封。在宋朝的300多年里,从来没有对大理国用兵,双方始终保持着礼让的关系,和平共处,为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高氏与大中国

在大理国内部由于实行的是分封制,各地的封建领主的实力不断增强,使大理国主的力量不断受到削弱。而各封建主力量的不平衡,又导致了国内政治上的动乱。大理国主段思廉时期,大理杨氏东山再起,最后发展到与段氏争夺政权的地步。公元1063年,杨允贤在洱海地区发动叛乱,段思廉却无力压制,只好借助于东部岳侯高智升的力量,才把杨允贤的叛乱镇压下去。在镇压叛乱之后,高智升被封为善阐侯,与此同时还把大理国王的直辖领地的一部分也封给了高智升,高氏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杨氏家族在洱海地区的势力仍然存在。公元1080年杨氏家族中的杨义贞在洱海地区又发动叛乱,杀死了段思廉的儿子、大理国主段廉义自立为帝,称“广安皇帝”。但杨义贞称帝仅仅四个多月,就被高智升和他的儿子高升泰联合东方三十七蛮部的势力打败。高氏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为大理国主,从此高氏不仅控制了滇池地区,并发展到了洱海地区,成为大理国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封建主。  鉴于高氏的功劳和强大的势力,大理国主段寿辉不得不以高智升为相国,并封他的儿子高升泰为善阐侯。段寿辉在位仅一年,就把王位禅让给了段廉义的另一个侄子段正明,自己出家为僧。段正明在位13年后,于公元1094年禅位给高升泰,自己出家为僧。

高升泰当上大理国主之后,改国号为“大中国”。大理段氏中断。高升泰在位两年,各封建领主不服,段氏王室成员也不甘心。高升泰对此十分了解,所以在临死时对他的儿子高泰明说,段氏衰落,国人才推举我为大理国主,我是不得已才这样的,现在段氏的子孙已经长大,应该把国主之位还给段氏,你们以后的子孙一定不要学我这样。高泰明遵从他父亲的遗命,还政给段氏,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国主,此后的大理国又称“后理国”。在后理国期间,高氏世世代代都为相国,人称“高国主”,政令都出自高氏,段氏只是拥有虚位而已。

后理国与蒙古灭大理

高氏建大中国显示了大理国内封建领主势力的强大,虽然后来高氏迫于压力还政于段氏,但高氏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利。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氏家族的势力,高氏凭借自己在段氏王朝中的地位,大肆分封自己家族的子弟到各地为世袭领主,企图以此来加强本家族的势力,后理国相国的职务则多由高泰明的一支子孙继承。但是却事与愿违,高氏各封建领主在分封之后,各自为政,都在自己的领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不仅没有能够出现地方上的家族势力支持中央家族的局面,相反却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割据和分裂。

例如,在洱海地区的高氏封建领主为了争夺后理国相国的职位,常常兵戎相见。在后理国主段正严后期,威楚府高明量的儿子高量成从他的堂兄弟高顺贞手中夺得了相国之位。于是他挟持段正严,对各地的封建领主和部落首领区别对待,对于顺从的进行分封,不顺从的兴兵讨伐。高量成后来把相国之位让给了他的侄子高寿贞,高寿贞死后相国之位由其弟弟高寿昌继任。但高寿贞之子高贞明在世守滇池地区的高观音隆的支持下,驱逐了高寿昌夺得相国之位。可是高寿昌的部下起兵击败高观音隆,将相国的职位又夺回给高寿昌。但失败之后的高贞明退居谋统府,自称“明国公”,与“中国公”的相同高寿昌相对立。可见高氏内部围绕相国职位的争夺十分复杂激烈。

与高氏内部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同时,其他各封建主也各自割据一方,相互混战,例如东方三十七蛮部就相互征伐不已。对此,后理国主无能为力。元朝初年在追述后理国末期的情况时称,“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虽然国内动乱不堪,但后理国主仍然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例如段素兴,此人喜好游玩狎妓,史书记载他,本性喜好游玩狎妓,在东京建造大量的宫殿,种上各种奇花异草。在登堤上种黄花,称为“绕道金棱”;在云津桥上种白花,称为“萦城银棱”。每年的春天,他都要带上很多艺妓和美酒,斗草簪花,昼夜行乐。后理国主荒淫无度至此,大理国的末日不远了。

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后理国主的荒淫无度,各地人民实在无法忍受,反抗活动此起彼伏,尤其是东方三十七蛮部的反抗最为激烈。后理国的国势在封建割据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之中日益衰退,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很快就灭掉了西辽、西夏和金朝,消灭南宋迅速提上了蒙古的议事日程。为了从南北两面夹击南宋,公元1244年蒙古派一支军队从今天云南的丽江地区进攻大理国。但是被后理国的大将高禾击败,蒙古军队退回。三年之后南宋使者还到大理吊唁阵亡将士,以表彰大理国抗击蒙古人的功绩。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领大军征讨大理。1253年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经今天的甘肃、宁夏到达四川,之后就兵分三路,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然后到达丽江,当地的一些部落首领在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纷纷投降。忽必烈派使者到大理招降大理国主,但相国高祥拒绝了招降的使者。于是忽必烈攻破大理城,高祥被杀,大理国主段智兴逃到滇池地区。公元1254年忽必烈班师北还,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继续进军,在昆泽俘虏了段智兴,平定了云南。

至此,几乎租宋王朝相始终的大理国亡,段氏前后共传22主。此后,元朝在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但鉴于段氏在大理的影响,仍封段氏为世袭大理总管,又传了11代。

P16-20

序言

杨朔先生的一篇《茶花赋》使大理茶花誉满神州,大理也随之名扬天下。我对大理的认识就是从小时候读杨朔先生的这篇散文开始的,当时对大理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美”。年龄稍大一些又迷上了武侠小说,金庸笔下的大理无量山着实让我仰慕了很久,因为那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神仙姐姐”。那时我问自己,大理的姑娘真的都是这般漂亮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大理的认识不断深入,才知道大理不仅山好水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青山绿水养育出了这样俊美杰出的人物,而千百年来正是这些人物创造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那长达262米的青铜甬道铭文之中,关于大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多达二十几处,大理在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你知道大理的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吗?大理作为一个地方政权的名称或国号,始自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段思平采用“大理”作为国号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传,段思平在进攻杨氏义宁国时,当兵至义宁国首府前,一时找不到渡口过河,这时有一位披缨浣纱的妇女指给段思平渡河的道路,并建议段思平建国号为“大理”,这名妇女在给段思平指路之后,就不见踪影。至此,段思平才明白浣纱妇乃神仙所化,于是他在得了天下之后就以“大理”作为国号。这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那妇女正是当时各方反抗当时杨干贞义宁政权暴政力量的化身,他们支持段思平伐杨,强烈要求调整过去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以新措施来治理国家,故大理又有“治理”之意。但据史家考证,“大理”之“大”很可能与“大礼”、“大长和”等之“大”一样,不是名称,而是冠词。大理自段思平开国,传14世至段正明,权臣高升泰篡位,改国号为“大中国”。过了一年,高升泰死,高氏还政于段氏,又传8世,史称后理国。段氏立国前后共传22主,历时316年,几与宋王朝始终。然而在后理国时期,各贵州割据称雄,内讧不断、国势渐微,最终也没能逃出王朝更替的怪圈。1254年,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攻破大理,俘获大理最后一个皇帝段兴智,大理亡国。元朝在其地设云南行省,但鉴于段氏在云南的势力,段氏被封为世袭大理总管,元朝不得不与段氏共治大理。

大理地处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之上,历来是连接南亚、东南亚与中国内陆的交通要道,是世人所公认的“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历史上她广泛吸收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并结合本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区域性文化。早在唐朝的时候,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南诏,他们不仅仰慕唐朝的文化,而且还接受唐朝的册封。在宋代,大理国曾被中原人称为“文献名邦”,由此可见大理文化的发达。然而,作为大理主体民族的白族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通行的文字,除了汉文典籍的间接记载之外,就只有用汉字记录白语的形式记载自己的历史。但是,明代配平侯沐英攻克大理之后将“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这次大的“焚书”惨剧造成了大理文化的巨大损失,其影响至今犹见,造成了后人对大理古国的认识相当贫乏。一度繁荣昌盛的古国,在今人的眼中却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神秘国度,像谜一样地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闲言少叙,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过时光隧道,探寻古大理国的踪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体验古国的文明,聆听历史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一个真实的古国。

后记

“巍巍苍山,峰峰有寺,溪溪响瀑,甚至在那无望如削的山脊峰后,还珍藏着天池般的沉渣和一马平川的花海。

盈盈洱海,素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远看更有白帆点点,近听渔歌声声,更有吞波吐浪的海岩,如巢似玉的渔村,泛舟其间,可登蓬莱,游普陀。”

一本书上是这样介绍大理苍山洱海的。看到这些,你企么感觉?是人间?是仙境?

金庸先生一部《天龙八部》虚虚实实,亦真亦幻,更使古老神奇的大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仙境般的风花雪月,梦幻中的骑士大侠,好一块诱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试问谁能不陶醉?谁能不着迷?但大理的美丽仅仅在此吗?

其实大理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她的风花雪月,更在于她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她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先辈们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使得每一处地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早在几万年前大理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唐盛世,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洱海地区第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以后虽然与唐朝磕磕碰碰,甚至兵戎相见,但南诏王倾慕汉唐文化之心始终未变。段氏建大理国之后,与宋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大理的名马、宝刀、象皮胄在中原很受欢迎。忽必烈攻破大理之后,大理国亡,段氏被元朝封为世袭大理总管。期间多少前尘往事?多少英雄豪杰?谁也说不清楚。

有了苍山洱,有了风花雪月,大理才显得美丽;而有了历史,有了文化,大理才显得韵味十足。两者相得益彰,使大理在轻盈之中不失厚重,在厚重之中又不失灵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探寻大理古国/寻找古国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齐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5985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7.4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