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子评传/传世大儒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在本书中,孔子又一次成了被诠释的对象。全书共分七讲内容:第一讲概括性地介绍了孔子的人生孤旅;第二讲则介绍了他的最大愿望“为东周”;第三讲阐述了他一生当中最成功的事业——创办私人教育;第四—六讲分别探讨了他在早年、中年和晚年构建的一套思想体系;最后一讲则探究了孔子在历代思想家中巨大影响。

本书的诠释,既能使孔子对于现代读者显得更为亲切而富有魅力,也更加接近于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林存光、郭沂二位教授汇聚最新研究成果,以史为据,深入2500年前的历史星空,探究那颗最耀眼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孔子一生的经历及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详细、生动地剖析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以及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特征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目录

序/001

第一讲 人生孤旅/001

显赫的贵族先世/002

野合而生的出身/003

不幸孤儿的家庭/004

诗礼相传的家教/005

令人叹奇的体貌/006

优秀的品格修养/007

谨守礼制的起居/010

好学与博物/012

哲人的谢世/017

第二讲 梦系东周/019

逐梦:在嬉戏与逍遥之间/020

游齐论政/023

昙花一现的喜色/025

东西南北之人/029

老而弥坚的政治信念/043

理想畅想曲/051

第三讲 文教功业/053

设教授徒的成功创举/054

熠熠生辉的教学理念/064

立教垂统的不朽业绩/077

第四讲 礼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087

珍重生命:孔子思想的出发点/088

礼:从祀神致福到经国大法/093

根植于生命的礼学/095

不学礼,无以立/097

第五讲 仁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101

仁:内在心灵的美德/102

热爱与尊重生命的仁学/103

求仁而得仁的内省/105

仁者的优秀品格/106

仁与礼:孔子思想的特质/108

第六讲  易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111

晚而喜《易》/112

性与天道/122

对传统易学的创造性转化/129

第七讲 诠释孔子/133

解读孔子/134

战国诸子多维视野中的孔子/138

已逝而谬文中流传的贤人/145

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148

附录一 史料甄辨/155

《论语》的结集/157

《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及其流传/160

其他《论语》本子及其流传/166

《论语》的修订/168

《论语》类文献寻踪/170

综论各种孔子史料的可靠性/179

附录二 孔子年表/185

附录三 孔学新诠——对《论语》作为一个哲学解释文本的解读/191

主要参考书目/203

试读章节

孔子是一位终生都郁郁不得志却极富超凡魅力的孤独的思想者,他独特的心路历程是和他本人的各种主客观情况分不开的。

他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但显赫的贵族血统没有给他提供跻身贵族上流社会的台阶与捷径,所以他转而追求成为道德君子——一种精神贵族式的人物;童年的凄苦生活没有埋没他的好学上进之心,他靠自身矢志不渝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挺身而立,终于成为一位博学多能而颇富声望的名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体貌、性情与品格,给人一种特立独行之感,而他作为学识渊博、思想卓越的一代文化伟人,更赢得了他的学生以及后世历代中国人的无限敬仰与崇拜。

在我们试着了解孔子那颗对后来中国文明有着深远影响的、卓异不凡的心灵之前,让我们先来概括性地介绍一下他那人生的孤旅吧。

显赫的贵族先世

孔子是殷商王室微子启的后代。

微子启是殷纣王的同母哥哥,因不堪忍受纣王的昏乱残暴,便离开了他。后来周灭商,周成王便封微子启于宋。这样,孔子的先世就从王室转成诸侯。从微子启四传至宋滑公,其长子叫弗父何,次子叫鲋祀。

宋滑公按照商代的制度没有将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炀公。这引起鲋祀的不满,于是鲋祀杀掉叔父炀公。鲋祀欲立其兄弗父何为君,但弗父何让而不受。鲋祀遂立,是为厉公。弗父何仍然为卿,于是孔子的先世由诸侯转为公卿。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曾辅佐宋国的戴公、武公和宣公,皆为上卿。但他并不自满,每一次受命,都益增其恭,且十分勤俭。正考父曾为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许(zhan,稠粥)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史记·孔子世家》)

正考父生孔父嘉,是为孔子六世祖。孑L父是其字,嘉是其名,其后代乃以其字为氏,称孔氏。

孔子的先世在孔父嘉这一代突生变故。宋穆公时,孔父嘉任大司马。穆公十分信任孔父嘉,临终时,又将殇公托付给他。

孔父嘉有一位美丽的妻子。鲁桓公元年,有一次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之妻,立刻就为其美貌所倾倒,惊叹道:“美而艳。”第二年春天,华父督攻打孔家,把孔父嘉杀掉,并夺走孔妻。殇公对这种卑鄙行径十分愤怒,华父督深为恐惧,知道自己必遭惩罚。于是一不作,二不休,干脆连殇公一起杀掉。

孔父嘉的曾孙为躲避华氏的迫害,逃到鲁国,为防大夫,所以叫孔防叔,其治所在现在的山东省费县东北。孔氏奔鲁后,遂失卿位,从此由贵族公卿之家转为士族之家。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鲁国陬邑的大夫,所以又叫陬叔纥。

叔梁纥力大无比,以勇武著称。据《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年,晋国率诸侯联军攻打晋国的逼阳城,叔梁纥也随同鲁军参加战斗。逼阳城门有两重,一重是通常的城门,供朝夕开阖之用;一重为悬门,高悬在上,一般不用,仅供战时急需。当时,逼阳人故意打开城门,诱敌入城,然后突然放下悬门,以便瓮中捉鳖。就在这时,叔梁纥迅速托起沉重的悬门,使已人城者赶快撤出。

这位大力士,就是孔子的父亲。

野合而生的出身

叔梁纥娶鲁国的施氏为妻,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后来又娶一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孟皮,又叫伯尼。但孟皮是个跛子,不足以承继父业。于是,仍不甘心的叔梁纥又向颜氏求婚。这时候,他已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颜氏有三个女儿。在得到叔梁纥求婚的消息以后,颜父询问三个女儿:“虽然陬大夫叔梁纥的祖辈和父辈为士,但他的祖先是圣王的后代,而且他本人长得人高马大,身高十尺,武艺绝伦,我特别喜欢他。虽然他年龄较大,性格也较严厉,但这也无妨。你们姊妹三个,谁能做他的妻子?”老大和老二都没吭声,只有小女征在说:“就听从父亲安排吧,还有什么好问的?”就这样,颜父把小女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叔梁纥晚年娶妻的主要目的是接续香火,所以把征在能否生儿子当作头等大事。为了求得神的保佑,于是夫妻二人向家乡附近的尼丘山祈祷。后来,颜征在不负所望,果然得一男孩,这就是孔子。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他出生时头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取名日丘。又因叔梁纥与颜征在祷于尼丘山而得孔子,且排行老二,所以孔子字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何谓“野合”?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当时叔梁纥年近七十,垂垂老矣,而颜征在不到二十,正值妙龄,二人的结合不符合礼仪,所以称为野合。也有人说叔梁纥与颜征在本非夫妻,故在野外交合,因而孔子是私生子。我的意见是,叔梁纥与颜征在祷于尼丘山之后,求子心切,即在野外交合,故谓之野合。

不幸孤儿的家庭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葬于鲁东二十五里处的防山。现在曲阜城东有梁公林,相传就是孔子父母的墓地。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三十来岁就去世了。关于孔母去世的具体时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置之于孔子十七岁之前,是可信的。

孔子打算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但他三岁丧父,一直不知道父墓的位置,所以他先将母亲浅葬于五父之衢。丧事办得谨慎周到,见者都以为是正式之葬,而不知道是临时浅葬。后来,问于陬曼父之母,才得以合葬于防。陬是地名,曼父是人名。陬曼父即陬邑叫曼父的人。此人与叔梁纥是同乡,也是陬人,所以其母知道孔子父亲墓处。

孔子为什么不知道其父墓处呢?《史记·孔子世家》说:“母讳之也。”但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征在笄年适(shi,女子出嫁)于梁纥,无几而老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这种意见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孔子丧父时年仅三岁,不久就随母由陬邑(今曲阜尼山附近)迁往阙里(今曲阜城内孔庙东邻),所以不但其母不知道叔梁纥墓处,其周围的人自然也无从知道。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向叔梁纥的同乡陬邑人询问。

孔子将父母合葬于防(今曲阜城东防山)以后说:“我听说古时候只设墓而不起坟,但现在我孔丘是一个周游四方的人,墓葬不可以没有个标志。”于是在墓上封土起坟,其高四尺。

弟子随孔子一起参加了葬事。事后,孔子先行一步回家。弟子在后,遇到大雨。弟子回来后,孔子问道:“你们怎么回来得这么迟?”弟子答道:“防地的坟墓遭雨崩坏了。”孔子没有作声。弟子把这话又说了几遍。孔子伤心地流泪,说:“我听说古时候是不修坟墓的。”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和他的母亲的感情是极深的。

孔子行过大祥祭礼之后,过了五天弹琴而不成声调,再过了一个月零十天之后,配合笙乐而歌唱就能和谐成曲了。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女亓官氏为妻,第二年生儿子伯鱼。伯鱼出生时,鲁昭公送给孔子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深以为荣,故给儿子取名日鲤,字伯鱼。鲁昭公能赠之以鲤鱼,说明二十岁的孔子已经有一定的声望了。

不幸的是,伯鱼先孔子而死,享年五十岁。

伯鱼生假,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子思曾困于宋,作《中庸》。  子思生白,字子上,享年四十七岁。

后人常常把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吃人”的礼教归咎于孔学,那真是冤枉了孔子。事实上,孔家本身的婚姻关系是相当自由的,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婚姻状况。

叔梁纥的第一任妻子无嗣,其妾所生的孟皮又是残疾人,所以娶颜征在为妻。这说明他与结发妻子解除了婚姻关系。后来孔子也与亓官氏离婚。孔鲤死后,其妻改嫁到卫国。子上的母亲也被子思所出(休掉)。

当然,婚姻关系并不是随便就可以解除的。据《丧服》齐衰杖期章“出妻”下贾《疏》说,以下理由可以出妻: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姑舅;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此即所谓“七出”。

亓官氏先于伯鱼而死。《礼记·檀弓》载,伯鱼之母死,伯鱼为她服丧一年之后还哭。孔子听见哭声,问:“是谁在哭?”门人说:“鲤也。”孔子说:“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按照古代丧礼,父在而母死,为母服一年丧。若母已被父所出,而本人又是“为父后”者(父亲的继承人),则于出母无服。李悖说:“伯鱼既为夫子之后,则不当为出母服,乃为服期者,伯鱼之过也。至期而犹不除,则更过矣。”因而,孔子说“嘻,其甚也”!

子思之母死于卫,卫人柳若对子思说:“您是圣人之后,四方的人都要看您怎样行丧礼,您可要谨慎啊!”子思说:“我有什么可谨慎的呢?我听说,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我有什么可谨慎的!”(《礼记·檀弓上》)

子上之母死而子上不为她服丧。门人问诸子思日:“昔者子之先君子允许儿子为出母服丧吗?”子思说:“是的。”“那您不让孔白为出母服丧,是什么缘故?”子思说:“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按照礼的规定该加重丧服的就加重,该从简的就从简。我哪能做到这样呢?做我的妻子的,就是白的母亲,不做我的妻子的,就不是白的母亲。”因此孔家不为出母服丧,是从子思开始的(《札记·檀弓上》)。

……

P2-5

序言

当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的艰难跋涉,而终于跨人文明的门槛以后,历史的天穹便时而腾空闪跃出一颗璀璨的明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曾把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照亮。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世界才变得更充满生气、更富有意义。

时至春秋战国,这历史的天空更是突然发出异样的光彩,一时间群星灿烂,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而孔子就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巨星。这就是我国史书上所说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笔下的“轴心时代”。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试着了解一颗对后来中国文明有着深远影响的不凡的心灵而走近孔子时,虽然时间的尘埃遮不住他思想的光芒,有关他的史料也数得上最为丰富,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要真切地看清这位先哲的本来面目毕竟是有些困难了。其主要的原因,或是由于文献的不足,或是由于现存史料的鱼目混珠、真伪相杂,以致令历代史家颇费踌躇。

今观治孔子者,可说存在两种对待史料的错误倾向。一是恪守《论语》,对其他史料讳莫如深,令人难睹孔子全貌;二是不分青红皂白,以假为真,从而把孔子涂抹得面目全非。因此,对各种史料进行一番清理,甄别真伪,辨析源流,实乃谈论孔子的首要前提。故特撰《史料甄辨》一文作为本书附录一,有兴趣的读者可先读为快。

孔子是一位孤独的思想者,他独特的心路历程和他本人的各种主客观情况是分不开的,而他那自强不息的整个人生也给人一种特立独行之感。所以,我们在第一讲首先对孔子的人生孤旅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孔子一生的事业主要有四项:一是试图重振周政;二是创办私人教育;三是整理历史文化典籍;四是建构思想体系。

孔子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东周”,使文武之道复兴于东方。他三十五岁东游齐国,与景公论政时,就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著名政见。五十岁左右,由中都宰升迁大司寇,又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并与闻国政三月,政绩斐然。周游列国十四载的主要目的,也是施展政治抱负。晚年归鲁,常与鲁国君哀公、执政季康子论政,被尊为“国老”。可惜孔子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临终无可奈何地发出“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的绝唱。是为第二讲。

孔子一生最成功的事业是创办私人教育。他年轻时就授徒设教,终生不辍,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他对人的心理有深入细致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孔子以六经为教材,所以其教育活动又是与整理历史文化典籍的工作交织在一起的。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于是孔子论次《诗》 《书》,修起礼乐。晚年又整理《周易》,并因史记作《春秋》。三代古史得以不坠,孔子功莫大焉。是为第三讲。

不过,孔子一生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还是他建构的一套思想体系。应该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特点?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孔子思想详于修养而疏于政治、侧重形下名教而鲜及形上天道,这都是由片面史料得出的片面结论。在我们看来,孔子的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礼学而仁学进而易学,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孔子的早年、中年和晚年,我们分而探讨之。是为第四、第五、第六讲。

孔子上承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两千年思想之正统,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孔子之后,历代思想家都很难摆脱他的巨大影响,而孔子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历代思想家诠释的对象。对于这种历久而弥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奇妙人文景观,宜加探究。是为第七讲。

孔子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无疑,在本书中,孔子又一次成了被诠释的对象。我们希望并相信,我们的诠释既能使孔子对于现代读者显得更为亲切而富有魅力,也更加接近于历史真相。  最后,说明一下本书写作的分工情况:郭沂提出全书大纲,并撰写第一、四、五、六讲和附录一(《史料甄辨》);林存光撰写第二、三、七讲以及附录二(《孔子年表》)和附录三《孔学新诠》,并统稿。

郭 沂

林存光

二OO九年十月修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子评传/传世大儒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存光//郭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8940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