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叶隽先生关于德语文学的读书札记,所论虽都在德语文学范畴之内,但考量目光则更多带上思想史的视野。全书分为“席勒别解”、“诺奖意义”、“文学札记”、“耶利内克”四辑。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图书 | 时代的精神忧患--德语文学评论集/德国文化评论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叶隽先生关于德语文学的读书札记,所论虽都在德语文学范畴之内,但考量目光则更多带上思想史的视野。全书分为“席勒别解”、“诺奖意义”、“文学札记”、“耶利内克”四辑。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忧患,只是表述与承受的方式不同。本书是作者关于德语文学的读书札记,所论虽都在德语文学范畴之内,但考量目光则更多带上思想史的视野。全书分为四辑:“席勒别解”乃为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陆续写下的推广文字,希望能为专门学界之外的知识场域提供若干信息和思路;“诺奖意义”选择若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之作品,尝试提出理解20世纪德国文学史的另一条有趣路径;“文学札记”既包括对当代德国文学的阅读感受(尤其是与作家有直接接触后的感触),也包括从相对更大些的空间对德国文学的某个段落或主题的思考;“耶利内克”则聚焦2004年奥地利获得诺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尝试。 目录 第一辑 席勒别解 席勒的魏玛之路与“古典图镜”之形成——以“中道思维”为核心 少年雕裘曾轻狂——席勒爱情的另类解读 风仪贵兮,美人绰约——席勒戏剧中的女性 死后方生,吞吐宇宙——席勒戏剧中的英雄 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简论席勒“艺术创造”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二辑 诺奖意义 20世纪德国文学史视野中的“诺奖意义” “指鹿为马”与“伪证送獭”——再读《獭皮》 时代的精神危机——重读《荒原狼》 此情可待寻惘然——重读《列车正点到达》 “时代痛症”与“昨日重来”——《蟹行》的忧患意识与形成中的时代精神 第三辑 文学札记 德国文化传统视野中的“反法西斯文学” 彼得斯与《夜幕》中艺术家镜像的意味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学者创作与《尘世的爱神》的意大利情结 女性视角之局限抑或新人创作之瓶颈?——读《珍奇的物质》 第四辑 耶利内克 奥国文学研究的命题与意义——从耶利内克获诺01尔文学奖谈起 凤舞红尘后,此情可待否?——读《追逐爱的女人》 文章悲白发,奥国“恶之花”?——《女钢琴师》批评 耶利内克三问 “性的原罪”还是“爱的遁位”?——耶利内克作品研讨会综述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时代的精神忧患--德语文学评论集/德国文化评论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叶隽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6226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5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21 |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2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516.06-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5 | 
| 高 | 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