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游记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继“古埃及到美利坚”的“环球法旅”之后,余定宇先生三年前再次孤身上路,展开另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法律之旅”。从黄河两岸到长城内外,从铁马秋风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着5000年来中国法律的遥远故事,聆听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依稀足音。

著名法律史学者何勤华、田涛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游记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继本书的姊妹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的“环球法旅”之后,作者三年前又再次孤身上路,去展开了另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法律之旅”——从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到长城内外的万里戈壁,从“铁马秋风”的塞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着5000年来中国法律的遥远故事,聆听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依稀足音。翻开这一部文笔生动而思想深沉的法学游记,你可以看到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一幕幕悠长的《月光》和《悲怆》,读出了中国文明进化史上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命运》与《英雄》……而读完本书之后,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特色”,和“今日中国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的道路方向”等现实问题,读者或许可以产生出许多更明晰或更深刻的感悟。

目录

推荐序一:法律,是一门活生生的历史

推荐序二:寻找与发现

导言:历史的内幕

楔子:彩陶上的鱼

第一章 大河上下——法律的萌芽

 1-1 汾水斜阳:寻找“独角神兽”的故乡

 1-2 壶口细雨:大禹的呐喊——“让大河自由地流淌”

 1-3 洛阳旧事:周公的遗训——“求天地之正中”

 1-4 “刑鼎”故地:子产和邓析的传奇

 1-5 函谷关远望:青牛不知何处去?

 1-6 孔庙徘徊:中国法学的十字街头

第二章 西望长安——法典的生成

 2-1 消失的古城墙:此地无人识商鞅?

 2-2 坑儒谷吊古:韩非和李斯的下场

 2-3 法家的失败:与秦始皇的一场虚拟对话

 2-4 灞桥折柳:汉高祖的“约法三章”

 2-5 霸陵夕照:“文景之治”与道家的法律文化

 2-6 未央宫回首:“独尊儒术”——我们是怎样失去了思想的自由?

第三章 长城内外一法制的流变

 3-1 大漠孤烟:烽火台下的《居延汉简》

 3-2 酒采落日:“赵娥复仇案”的拍案惊奇

 3-3 大明宫漫笔:“中华法系”为何行之不远?

 3-4 合肥传说:蜚声世界的“包青天”

 3-5 武夷山中:三月桐花开满路

 3-6 白鹿洞书院:中国法学的衰微

第四章 珠江风云——西法的东来

 4-1 十三行聆听: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激烈冲突

 4-2 香江走马:立法会大楼上的“正义女神”

 4-3 澳门西望:一本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4-4 越秀山头:中国法学的沉重转身

第五章 紫禁斜阳——旧律的崩溃

 5-1 城南旧树:“沈家本修律”的昨夜西风

 5-2 落日楼头:光绪帝临终的灵魂跃动

 5-3 街角的铜像:严复对“自由”二字的深刻解读

 5-4 总统府游记:《临时约法》和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5-5 金陵风雨:《六法全书》因何会全军覆灭?

 5-6 珞枷山下:中国宪法学的一地落花

尾声:开封夜雨——中国法学的黎明时分

结束语

试读章节

楔子:彩陶上的鱼

1953年春天,某日,一个宁静的清晨。

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浐河滩上,伴随着某建筑工地上一阵阵推土机的轰鸣,一个巨大的、埋藏在地下六千七百多年的史前遗迹——半坡村原始氏族村落遗迹,突然抖落了满身厚厚的黄土,而像一个巨大的谜团一样,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发现,顷刻便惊动了中国。同时,亦深深地震动了世界。

其后的几年里,随着考古发掘的大规模展开,这一片远古的废墟,终于像一部被重新打开的历史书,开始穿越近七千年的苍茫岁月,缓缓地向我们讲出了一个古老的、关于这片黄土高原以及我们祖先和我们的文明的动人故事。

原来,在距今大约一万多年以前,当那场最后一次笼罩全球的冰川期——“玉木冰期”终于消退之后,整个世界的气候,也在一天一天渐渐回暖。其后不久,那些散处于神州各地的原始人,亦开始纷纷走出了洞穴,走出了丛林,而陆陆续续、成群结队地来到了冰消雪化、风光如画的黄河两岸。

当时的黄河两岸,处处是森林密布、山花遍地、绿水萦回、鹭飞鱼跃,一派秀丽的风光。华夏的先民们,就在这个生命的天堂里,迈出了进化成“人”的最关键一步——他们用粗陋的石斧石刀在黄河之滨披荆斩棘,建起了一个个“聚族而居”的原始村落,并在结束了数十万年 “穴居野处”的流浪生涯而定居下来之后,凭着他们的天才与灵感,很快发明出了一整套烧陶建屋、畜牧农耕等全新的生产技能,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而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素来以人类文明的先驱者之一而著称于世的东方民族,亦就在此时此地,开始出现在人类文明史的晨光之中。

今时今日,为永久保存这个华夏文明起源的伟大印迹,在秦岭北麓的白鹿原上,已矗立起一座名动中外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那些高大明亮的展厅,建筑学家看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最古老起源,文字学家看到了中国文字最初始的萌芽,社会学家看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最原始样本,音乐史家则听到了远古陶埙那悠长而又深远的回声。而我,却在一大堆红地黑彩的陶盆陶罐面前,蓦然陷入了沉思——在那几百个质地粗糙的原始陶器上面,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先民们,竟然用一种极其生动的艺术笔触,绘画出了许许多多奔跑的鹿、飞翔的鸟和游动的鱼。而凝视着眼前那些神情逼真、栩栩如生的“彩陶上的鱼”,忽然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在这堆色彩斑驳的原始陶器背后,究竟透露出先民们一种怎样的内心世界?又究竟折射出我们的祖先们一种怎样的精神风采?尽管在那个遥远的洪荒时代里,没有文字,没有音像记录,因而,对那些史前艺术家们的跳跃思维,我们至今仍然难以完全解读,但拂去那些六七千年的岁月尘埃,从那些生动活泼的“彩陶上的鱼”的身上,我们蓦然发现的,不正是一种人类对“自由”的热烈赞颂和强烈向往吗?面对着这一大堆远古的精美艺术品,聆听着那些逝去的历史,我仿佛感觉到:有一种初民纯真的天性,有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心灵舞动,此时此刻,仿佛正伴随着秦岭野花的阵阵芳香,从浐河两岸向我们扑面而来。

在一位从事半坡考古已经五十多年的前辈专家郝树屏老先生的热心指点下,从这片远古的废墟之上,无意之中,我又读出了我们民族精神里极其古远的另外一面——

在古村遗址的东南北三面,在半坡斜阳的长长影子下,至今仍清晰可见有一条深深的大壕沟。在这条大壕沟的四面包围之中,在村内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正方形的、占地约一百六十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残基,同时,在这座大房子的南北两面,还呈半月形地,分布着一百多座或圆形或方形的小窝棚的遗迹。看起来,那座中心广场上的大房子,显然就是一个氏族成员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而那些星罗棋布的一百多座小茅屋,无疑便是众多氏族成员们居住的小家庭了。

郝老先生告诉我说:其实,在这个貌似杂乱无章的史前聚落遗址里,所有小房子的门口,其开口的方向,都无一例外地朝向着中心广场,朝向着中心点上那一栋大房子。而中心广场上的那座大房子,则不偏不倚地端居正中,与聚落里所有简陋低矮、千姿百态的小房子一呼百应、血脉相连。此情此景,令我的内心不由涌起一阵惊叹:这种情形,不正是我们民族那些源远流长的追求“中央集权”、“统一秩序”的传统心理的生动体现吗?那种秩序井然的环形布局,那种向心凝聚的村庄规划思想,尽管已经经历了六七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却仍然那么清晰地书写在这一片黄土地上,令你不能不在感叹之余,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北京城里的天安门广场,同时也想起了我们中国文化里那种七千年不变的民族性格。

这时候,有一个很微小的现象,引起了我更大的兴趣——在许多半地穴式小房子的残迹上,我都不期然地看到了两堵低矮的土墙。这两道矮矮的土坎儿是干什么用的?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功能,似乎是为了在从门口至火塘的两侧隔分出一条供人们出入的通道。但郝老先生告诉我:在这两道矮墙的背后,你只要简单地再放置上一片用茅草或树枝编织成的风篱,你便会马上清晰地看出另一个奇妙的空间:一个在现代家居里被越来越重视的“卧室”空间,一个在现代建筑学上被越来越强调的所谓“隐奥”或“隐私”的私人空间。而早在六七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拥有了这样的人居观念,而且,竟然还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设计上的问题。

P1-4

序言

寻找与发现

田涛

在市场上可以找到近百本不同封面的中国法制史教科书,在很多情况下将其称作“不同封面”,或许带有溢美的评价,如果仔细观察,有些此类作品甚至连封面的设计也大同小异,只是作者的署名绝不相同,使人能够一望得知这些“专著”的区别。然而内容的相似性也是可以一望而知的,如果你有充分的耐心和足够的克制力,愿意翻检这些彼此雷同的书籍,你一定会赞叹法史学界将生物学的“克隆技术”使用到法学研究中的学术成就。无论是“历史的法律”,还是“法律的历史”,不会因为词语的表面翻新而令人钦服,当然这一做法或者和所谓的“体制”限制有关,据说学术界评定职称,或者荣升硕导、博导之时,都要向评审者提供“专著”,以表示被评定者的学术成果。只可惜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也只有一个,而需要荣升者多矣,于是除了援引生物学的“克隆技术”之外,确是无他计可施。当然也有少数耐得住寂寞的人,对某一专题有所发挥,但也往往淹没在世风日下的潮流中,连个闪光的机会也没有。

如果换一个角度,甚至换一个观点,极容易被批评为非主流、不正宗,用法学的术语大约就是“体制外”的意思。体制内的学者永远是主流,自然应当成绩斐然,所谓内外有别,应当是随着时空不断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想当年孔丘还未发达的时候,在体制外周游陈蔡之间,饿得连饭都吃不上,及至后来孔丘进了大成殿,其他各家只得下野。体制外的学者有独特的长处,免去了诸如评级别、定职称、分房子的热闹,自然也就省去了体验讲宗派、论亲疏、争短长的幸福。体制外的人要想存活就必须独辟蹊径、甘于寂寞,自然也就多了些走弯路、遭冷眼、受排斥的快乐。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学家圈子内的人物,当被划作“体制外”,然而他的系列作品《寻找法律的印迹》,却常使体制内的学者们感到汗颜。

余定宇先生的《寻找法律的印迹》第1部——“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用叙事的方法,细细地述说了人类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从尼罗河的传说,巴比伦旧事,一直到新大陆的阳光——法治在美国的成长历程。书中穿插了相关历史图片,有时又和法学互相链接容知识性与学术性一炉,令读者神游其中,领略了一番法律文化的旅程。此后,余定宇先生又完成了《寻找法律的印迹》的第2部——“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这是作者继人类法律文化发生和发展之后,对中国法律自古至今的演进历程的探寻。作者从出土文物“彩陶上的鱼”、“刑鼎故事”的法律萌芽说起,直到秦国的商鞅变法、汉唐法律的发展、明清法律的流变,以及西法东渐导致的中华法系的解体、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制定颁布、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观复而思今,发思古之幽思;追根而溯源,述历代之法制。作者用文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将艰涩晦暗的法律发展史娓娓道来,犹如小河流水,涓涓滴滴,令读者耳目一新。

作者沿着长江两岸,大河上下,对中国历史上与法律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地方,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甚至根据法律的故事和传说的线索,沿着名山大川上下求索。按照作者的说法“本书写作的目的,是想与广大的读者们一起,从一种‘法律’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五千年之兴衰,以探求我们民族未来发展之法诫”。读完此书之后,我以为作者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并且是沿着另类的“法律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法律的发展轨迹。尤其是书中“西法东来”部分,从广州十三行开始,直到“香江走马”、“澳门西望”,作者描绘了西方法律在中国的传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另类视角”,在余定宇先生的眼中“中国的故事,需要从许多不同的视角来观察、阅读,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读懂”。于是读者们神游作者为我们设定的幽幽思古之局,徘徊法史发展之境,未必敢言“读懂”二字,倒也是乐在其中。  也许作者毕竟是书生,或者身为赤子,难免轻信古人,就一个“法”字,便可看出究竟。作者以为即使是在这样一种最初级的阶段上,我们的祖先们,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法”还是“刑”,都一定要讲究“公平”。所以,古人们便在独角兽的旁边加上了“三点水”的偏旁,从而体现了“公平如水”的法律观。但是我以为最初的“灋”字,上从“吉”,下从“曲”,旁边是“獬豸”的“廌”,应当是由巫师戴上神兽的面具,通过占卜的方式判断是非曲直,与“公平如水”毫不相干。法律从发生之日起就不曾公平过,法律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曾公平过,与其说公平是法律的追求,不如干脆说公平是法律的障眼之术。但是这并不影响《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是一本好书,因为这种对公平的追求,正是所有善良人的真诚愿望。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花了数年时间,一路实地考察,追寻中国法律自古至今的演进历程。从出土文物“彩陶上的鱼”说起,追溯着汾水斜阳、壶口细雨、洛阳旧事、“刑鼎”故地等法律萌芽之地寻根觅迹,又顺着历史之轨一路探访秦国法典的生成(商鞅变法)、汉代法律的定型、隋唐法律的成熟、宋以后法律的流变,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因各国列强入侵、西法东渐导致的中华法系的解体、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兴废、中国近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中国法律五千年的历史,在作者轻松流畅的语言中,由远至近,慢慢流淌,那么亲切,那么自然。

——何勤华

观复而思今,发思古之幽思;追根而溯源,述历代之法制。作者用文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将艰涩晦暗的法律发展史娓娓道来,犹如小河流水,涓涓滴滴,令读者耳目一新。

——田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定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61838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09.9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