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梦楼随笔(苦难中的孤独灵魂远东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无梦楼随笔》是历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张中晓从1956年到1966年,他生命中最后十年,写下的读书笔记。这十年对他来说是真正的“绝境”。而张中晓的生存方式,则是读书与思考。他竭尽所能地收集所有能得到的书籍,他阅读,摘抄,反思,记录,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的心得汇聚起来。这些不能算什么深邃的思想,也没有精密的体系,多是一鳞半爪、铁锤击下时绽出的火花,但这是他以整个生命投入进去的心血。

内容推荐

作者张中晓以思想敏锐和文风尖锐著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该书《无梦楼随笔》既有对哲学、文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所阐发的精深见解,也有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描述和世故、失望甚至绝望、挣扎的情绪的表露,反映了一个身处特殊境遇中的人的真实思想。

目录

无梦楼文史杂抄

拾荒集

狭路集

青春祭——记张中晓与胡风

《无梦楼随笔》的诞生

张中晓和他的《无梦楼随笔》

试读章节

全部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一个中心课题(道德原则),即:哲学的任务是在于使人有力量(理性)改变外来压迫和内在冲动。这在康德为自我,在黑格尔为主观自由,在斯宾诺沙为理性力量,在狄德罗为约束原点的统治,在费尔巴哈为爱和节制——理性力量的不同形式,提高人的灵魂,超越现实而走向更高尚的境界。他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无梦楼案:康德例外,他对这力量本身怀疑。

哲学的具体原则,应当是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它使人们有力量锻炼自己的心灵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因之,真正的人、名副其实的人是作为精神实体来完成的。

案:如果物质生活提高,而心灵空虚,精神萎缩,那么,精神就不足养活肉体,必然流为放纵和狂荡。

在黑格尔的概念的威力面前,任何逻辑思考都软弱了,空疏了,任何理智都僵化了,干枯了,只有感性的语言不失其鲜艳性和生动性,道德格言还有一定的人生价值和思辨的形式,因为,道德格言本身同时是一殊相。

懂得哲学要有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而报纸的一般性质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

一个纯粹形式的范畴可以应用来指谓许多异常不同的事物。因此,人们有时不知他们所攻击的种种见解与他们所坚持的见解为同一之物,他们的互相攻击,或树敌门外或操戈室中,实在由于空洞字面的区别。例如,信仰的。直接知识说,主张直观上帝的人格,在对本身具有普遍性的人格的直观之中,建立信仰和确信。主观说者以为间接知识即有限知识(知性)的基础上,不可能寻到上帝(无限之内在表现)。然信仰或直接知识,在别处亦名灵感或内心启示,天赋予人的真理(良知?)、人的健康或常识。凡此种种形式,皆同以一个真理之直接呈现于意识为基本原则。 无梦楼案:直接信仰说并非否认事实与思想(真理),而是将它们作为唤起、推动信仰的东西,而不是作为本身。

抽象思考总是和当前现实问题矛盾。正如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矛盾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后许多年才被理解,这是因为同代人的目光总是被当前现实纷乱和成见的铁壁所阻挡的缘故。

永恒——当前现实的否定,而现实——历史永恒的否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只存在一时的东西,而不存在永恒的东西。

人创造着历史,人类的行动和斗争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内容。历史的道路不是预先规定的,不是先验的途径,相反,它是既往的人类行动的结果和将来的人类行动的开始。走到哪里算哪里,——实验主义历史观也。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说明历史,而我们却应当以历史说明迷信,否定迷信。作出对生活最高目的的合理的和合乎伦理的解释,是今日道德哲学的工作和责任,也是历史哲学的道德性和战斗性。

历史有情,不是人事无常,正如历史无情,不是因果报应。因为世界并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必然性可以休矣。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的丰富性,它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做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概念的、抽象的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一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机械论者所强调的最简单前提本身,重复一千遍也不足以使我们认识任何存在的事物。因为认识,首先必须肯定思想者的心灵力量,它外在表现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成果是独创见解和具有科学价值的著作,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意义在此。

十一 独断主义的方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命题把这个或那个原则说成规定性。这种原则总是有条件的,因而它具有辩证法,即在自我中对自身的破坏。

十二

任何精神工作,在任何时候,所面对和所从事的,不是现成存在的世界,而是尚待发现的世界。每一个人所说明的东西,与其说是确定的存在,不如说是并不确定的想象,他们所得的不是相同,而是小同大异。普遍性(真理)是相同的一面,特殊性(个人风格等)却构成了重要的,而且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十三

只有成为你自己的,才能从外在的变成内在的。任何对于人的事物都是如此。

十四

少年时期,真理使我久久向往,真实使我深深激动。但后来,我感到真实像一只捉摸不住的萤火儿,真理如似有实无的皂泡了,康德的阴影逼近我。

康德看到了真理的矛盾(二律背反),但把它归咎于主观认识能力的缺陷。

P4-7

序言

本书是根据中晓遗留下来的札记由友人编选而成的。这些札记用毛笔或钢笔写在一些零碎的纸张上。中晓生前将它们装订成整整齐齐的三个本子,分别题以集名。本书的写作时间,大约是五十年代末至“文革”前两年。

一九五五年,中晓在胡风案受审期间,旧疾复发,咯血不止,被允准保外就医,回到绍兴乡下。自然收入没有了,甚至连购买户口米的粮票也没有了,他只得依赖在当地邮局做小职员的父亲苦撑度日。大跃进三年灾害时期,有一天,我的妻子张可收到一封寄至上海戏剧学院的信。拆开来,其中还套有另一封密封的信,这是中晓写给我的。他不知我也被定为胡风反革命分子,日子很不好过。他在信中说:“你的情况大概还好,我很困难,活不下去了。但我还想活……”他期待我伸出援助的手。读了他的来信,我心中为之惨然,思绪万千。中晓进新文艺出版社,我有引荐的责任。当时他刚刚二十出头,至今我还记得他那双闪闪发亮似乎永远在追寻生活奥秘的大眼睛,是那样澄澈、坦诚……。当时我听了友人的介绍,写信邀请这个不相识的青年到新文艺来工作。他很少讲话,总是默默地倾听着。一开始他就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从道义上说,我不能对他的来信置之不理。可是,我当时的处境又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信件来往在胡风案件中曾构成严重的问题,令人心有余悸。我拿着他的信,心中志忑不安,害怕再惹祸事。在作为定案准则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批材料》中,中晓被说成是最反动的。他的一些直率言词,被解释作具有特殊的“反革命敏感”。这种说法经过大肆渲染,“张中晓”已成为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直到六十年代,在一本指定作为学习文件的小册子中,仍在重复这些说法。我和中晓的交往曾成为我在审查中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年初,组织派两位和我共过事的老作家来找我谈话,我为中晓申辩,说他是一个纯朴的青年,当即受到其中一位严厉的呵叱。后来我被指为对抗审查,这也是证据之一。由于这些事记忆犹新,我拿着中晓的来信,真不知怎么办才好。那时朋友中还有一位和我往来,他是我深深信赖的槽山。我去和他商量,他经过考虑,认为还是不要声张为妥。我把信压了下来。但是不久,中晓又寄来了第二封信,他在信中。再一次发出呼吁,诉诸我的良知,企图唤醒我由于权衡利害逐渐变得麻木而冻结起来的同情心。我不知道其他处境相阿的人是否像我一样经过如此剧烈的心灵交战?我在审查时期曾有好叽次经过了这样的精神危机。也许勇者是不会这样的,可是我的内心中蕴含着一些我所不愿有的怯懦成分。这一次我克服了自己的怯懦,但是应该承认,我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这一步的,我通过罗荪把中晓的信反映给主持上海文教工作的石西民。他曾向我表示过,可以向他反映自己的困难,包括其他受到处分的人,哪怕关在牢里的也一样。我和石西民素不相识,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敢深信,但后来证明他是真诚的。在那可怕的岁月中,多亏有这样一些人,中晓总算有了一线生机。可是他没有活多久就逝世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出中晓离开世间的确切年月了。可以知道的是,他偏偏多活了一些时日,偏偏还再经历一次文革的浩劫。这究竟是命运的播弄?还是天地不仁,必须使他遍历人间的苦难?那时他只身蛰居上海,在新华书店做些寄发书刊的杂活,勉强糊口。“文革”一来;苦难和疾病把他拖垮了。据估计,他死于一九六六年尾或一九六七年初,享年三十六七岁。当中晓能够苦撑着生存下来的时候,他是相信未来,相信知识的力量的。他决不芍且偷生,能活一天,就做一天自己要做的事,这本《无梦楼随笔》就是一个见证。书中生动地表明他是怎样在困厄逆境中挣扎,怎样处于绝地还在内心深处怀着一颗不灭的火焰,用它来照亮周围的阴霾和苦难。当时他的贫困’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从他的札记里时常可以读到:“寒衣卖尽”、“早餐阙如”、“写于咯血后”……之类的记载。据说他曾把破旧外衣补补缝缝改为内裤。他就是在这种极端艰难困苦中,一笔一笔写下他那血泪凝成的思想结晶。  当编者把书稿交给我嘱我写序的时候,正是我即将动身到南方去的前夕。在这短短几天内,我读了经过整理的书稿,又借来中晓那三本札记。一边读,一边心潮随之起伏激荡。我还来不及细细咀嚼,借来的书稿和札记都得交还了。我写这篇序的时候,总觉得未能较深体会这些平凡而又极不平凡的文字的深意’。我惊讶地发现,经过一九五五年事件,痛定思痛,我们在许多方面几乎有着同样的内,心体验和精神历程。这首先表现在完全出于痛苦的反思上。这种反思是痛苦的,但它是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进行的。人的尊严愈是遭到凌辱,人的人格意识就愈是变得坚强起来。这是施加暴虐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在那些年代里,中晓以旺盛的求知欲读了他所能得到的书籍。在哲学方面,除马恩著作,主要是康德和黑格尔。他也是黑氏《小逻辑》一书的热心读者。札记摘录了大量《小逻辑》的文字,使用的都是贺译,此外,他为了拓广视野,补足自己知识的不足,还读了不少古书。我发觉他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予以特殊的注意,这似乎在纠正过去用唯物唯心划线,和轻视思辨哲学的偏颇。札记中还用了不少篇幅来摘录《周易》的文字,可惜很少据以引申出自己的见解。中晓摘录这些文字,一定有他的想法,可惜我们无法悬揣。札记中还摘录了不少基督教圣经新旧约中的文,字。这方面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札记曾摘录《旧约箴言》的话:“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显然就是和他当时处境与心情密切相关的。

以上是我匆匆读了中晓的札记手稿后的一点印象,。这本书的不平常处,就在于它的作者没有想到能发表供人阅读。他那隐闭着的心灵沉思,我们从这本选编而成的《无梦楼随笔》中,只能窥见一斑。要理解他在饱经息难中所留下的心路历程,即便读了他的全部札记,恐怕也还不能轻易揭开那扇隐密的心扉。因为在当时处境下,纵使写给自己看,也还不能直言无忌。札记中有一些隐语,一时是不容易明白它的含意的。札记中也有一些观点是在反思中出现而尚未成型的看法,记下来可能是为了备忘,以待目后进一步思考。但我觉得,如果我们仔细去体会,就可以从那些断断续续记下来的一鳞片爪的思想轨迹,去探索他的思想变化、心理活动和精神历程。他在历经磨难艰苦备尝的逆境中,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始终怀着一颗在知识中寻求力量的赤子之心,这不是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可以做到的。

中晓把他的下榻一隅叫做“无梦楼”,《无梦楼随笔》也因此得名,这使我想起不久前出版的顾准的著作《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他们都命运坎坷,并不是为了立言传世而著书立说,只是由于不泯的良知写出自己的内心独白。中晓的“无梦”,我想大概也含有抛弃梦想,向乌托邦告别的意思吧。

一九九二年除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梦楼随笔(苦难中的孤独灵魂远东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中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603062
开本 32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39
7
整理 路莘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