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风云1911
内容
编辑推荐

尽管《上海,风云1911》系一本由史学的目光与作家的笔触相纠缠的作品,但在情感上我却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本历史研究著作。事实上作者陆其国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印象中和感觉上萦绕在眼前的,始终是发生在一百年前那场革命突起时的历史云烟和一个个风云人物,以及由那段历史而引发的思索和感叹。

内容推荐

1911年爆发的那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和进程的革命,使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另一个聚焦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上海,风云1911》作者陆其国用史家的眼光和文学的笔触,以上海为视角,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解读和诠释了100年前这件惊心动魄的重大史事。

《上海,风云1911》从武昌首义切入,围绕辛亥年枪声激起的反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年硝烟突起的背景下,上海以及“江南制造局”风云交汇、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的始末,以及众多风云人物所演绎的跌宕起伏与曲折凶险的故事;对历史展开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精采叙事。

目录

山雨欲来风满楼

辛亥革命的重镇——上海

民军的力量

上海总动员

政权结构中的实力与较量

南京的召唤

新时代的复辟与反复辟

共和的前进与倒退

试读章节

9月上旬的一天黄昏,张承槱想好了应对之策,来到梁敦焯寓所前,摁响了门铃。

门开了。前来开门的是梁宅女仆。女仆一见是个陌生人,便用狐疑的目光打量着张。

张承桶问,这是梁统领家吗?

女仆点了点头,回说统领不在,要晚上回来。

张承槱作了自我介绍,然后说,有话要亲自对统领讲,既然统领不在家,那他晚上再来。

晚上八点,张承桶又摁响了梁宅门铃。

开门的还是先前那名女仆。当张承槱问她梁统领是不是已回家时,女仆没有回答,而是向他要名刺。张承槱说名刺忘带了,他让女仆进去通报自己姓张,有重要事情想和梁统领谈。

女仆进去不一会,出来一个男子,张承檩一眼就觉得此人不像梁统领。果然,那人说,梁统领现在有事,不能会客,有什么事,他可以代为转达。

张承槱问他,能不能进屋说话?

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张进了屋。门关上后,张承檩对男子说,我今天确有要事,必须见梁统领面谈。

男子说,我是统领的部下黄营长,你有话和我讲,一定会转达到的。

见黄营长说话如此坚决,张承槱便说,好吧,我先向黄营长谈谈,改日再见梁统领。我是一个学生,无权无势,今日来见梁统领,只因近来上海自武昌革命军起义以后,人心浮动,闻有革命党人也要在上海起事,不知梁统领如何看待此事?

黄营长听张承槱这一说,便道,你们学生应该好好读书,何必管这些国家大事。

张承槱说,眼下革命党在各处活动,都说在上海就要成功,而且听说梁统领也赞成,不知确否。有许多学生已经联合起来要在上海举义。我思来想去,既想跟他们一起行动,又担心会有所不测。梁统领是广东人,广有见识,与黎都督是一样的,必定也赞成革命主张,不致反对,更不会枪杀革命党。我今天来的意思就是想知道一个究竟,并请梁统领指教我们青年学生,免遭不测。

张承槱这一番话果然难住了黄营长,黄营长无法代替梁统领回答这些问题。终于,经请示后,张承槱被请进了客厅。

梁统领在里面故意避而不见,就是要先看看来人的意思。见张承槱来到,他起立相迎。双方坐下后,张承槱说:“学生无知,冒昧来府上求见,还请原谅,实在是因为我们一班青年,今日已被狂风巨浪卷入漩涡之中,不能自拔,特以最诚恳之心愿前来求教。”又说:“近日上海人心浮动,确有举事迹象,想来梁统领已有所知。”

梁统领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询问了一下张承桶的个人情况,比如姓名年龄籍贯、在什么地方读书、现做何事、住在哪里、是不是革命党人等。张承槱其他都如实回答,为免遭不测,没有承认自己是革命党。

梁忽然问张,是否认识于右任?

张觉得对方这样问,机会来了,回答说,于右任是他在中国公学就读时的老师,当然认识。接着,张有意识给梁讲了一些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消息,如黄兴已来过上海,现又前往武汉前线;上海革命党已有数万人,炸弹手枪不计其数,均由日本人代为运到上海,现分别藏于租界及中国地界各处等。

梁只是静静地听张说,不表示赞成或反对。据张观察,梁表情和悦,没有想加害于己的迹象。正当张感到可以放松的时候,梁忽然问他,你今天是不是来当说客的?

张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当即以平静的口吻予以否定,并表示道,只因为关心上海一旦举义,革命党与梁统领难免会起冲突,今日冒死前来告诉梁统领这一切,决无丝毫自私的意图,只是想让梁统领有个准备,以免遭人暗算。

对此,梁表示感谢,并说以后可再谈。于是张便起身告辞。临走,张试探地说,过几日再来。见梁没有拒绝,张知道自己此行目的已经达到。P055-056

序言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陆其国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力作《上海,风云1911》。记得2009年12月,他和宋路霞来我家看我时,陆其国曾讲起过,他当时正着手在写一本关于辛亥革命在上海的书。事隔一年,陆其国终于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完成了这本“献给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作品。陆其国曾经发表和出版过中短篇小说和历史报告文学多部,后来随着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钟情,作品形式和内容多以文学与史学相糅,自成一家,日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包括这本《上海,风云1911》。

陆其国那次来我家,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进门时,发现他腿有残疾,当时他瘦削的肩上还背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包里大概装了什么有点重的东西,看得出他背着显得有点吃力。进了屋,还没等落座,路霞就笑嘻嘻地对我说,陆其国是我的“粉丝”。一听“粉丝”云云,当时我还真吓了一跳,我想这类词应该属于当今一些少男少女,至少是小年轻们鼓捣的名堂,而陆其国明明是个中年人,怎么还会成为我的“粉丝”。

这时候他已放下背包,从包中拿出一本本又厚又重的精装书籍,一看到这些书,我才恍然明白他的背包何以会沉重,以及路霞说他是我“粉丝”的原因了。

原来陆其国带来的这些书,有的是我编,有的是我著,有的是我编著,总之,都是我写的一些书,有的年代已经很久了。它们包括《郑观应集》(上下册)、《郑观应年谱长编》(上下册)、《郑观应传》、《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册)、《盛宣怀传》等。其中有些书还真的比砖头还要厚还要重,比如两大厚册的《郑观应集》就是。我早年写的如《郑观应传》这样的书,如今书店已很难看到,而这些书的售价都不菲,陆其国居然都有!他背着这些书来我家,他说,除了看望我,还有就是让我为他的这些藏书签名。怪不得路霞说他是我“粉丝”呢!

签完名(说实话,还真有些累),在接下来的聊谈中,我了解到了陆其国对晚清和民国历史情有独钟,他丰富的藏书中,被他视若珍宝的还就数晚清和民国史料。这其中包括日记、年谱、回忆录,以及各类档案汇编、史料辑录、笔记、资料丛刊等,然后每天晚上阅读研究、做卡片,现在这本《上海,风云1911》,就是他在平时紧张的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因为他写作是文学手法,却融于史学,所以他书中的文字就不似有的史学研究文章那么枯燥。在我看来,治史仅有“知”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识”。要“知”并不难,多读史书便可,要“识”则不易,须从人所皆“知”的史事中,悟出他人所未“识”的蕴含,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问的积累,还得有悟性,所以治史的高境界应该是由“知”人“识”。值得高兴的是,陆其国对这一点深有憬悟,他对我说,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执著追求的。我想他经常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历史文化随笔,可以见出他在这方面追求的一些端倪。而细心的读者在这本《上海,风云1911》一书中,同样可以发现他在这方面的追求印迹。

陆其国才五十多岁,对他的治学和写作来说,这样的年龄可谓是黄金岁月。在此,我祝愿他继续努力,继续有新发现,继续有新收获。

夏东元

2010年中秋节

后记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从沪上一些旧书商手中意外地买到一批旧籍和史料,多是有关辛亥革命的,包括辛亥革命在上海的内容。那时候我正在写作另一本历史文化内容的书稿,所以只是在得暇时翻阅一下这批资料。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对那段史事和人物有了切近的了解,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后来关于这方面的旧籍和史料又陆陆续续觅到不少,且随着阅读的积累,平时所做资料卡片的增加,加上思考的渐趋深入,就萌生了想写一本从上海的视角切入、反映辛亥革命风云际会的书的欲望。但从萌生欲望到开始动手写,其间又经过了两年。直到2009年上旬完成了《民国上海帮会》(2009年8月文汇出版社出版)一书,我才开始有时间考虑这本《上海,风云1911》的写作。

说来也巧,就在这年夏天,学林出版社总编刘文祥先生向我约稿,他说上海地方史的研究和写作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文祥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几年前他就曾来寒舍看过我收藏的数千册旧籍和史料,相信我凭借这样的拥有,应该可以继续写些什么。我遂告诉他,我接下来亟想写一本关于辛亥革命在上海的书。接着我就把想写的这本书的大致框架、构想和内容大致讲了一下。

我的想法得到了文祥先生的认同和鼓励。他建议我用史学研究的方法把握历史的脉络,用文学的笔调写出历史的细节,这样的书会很好看。况且讲述辛亥革命在上海的史事著述尚不多见,值得一写。他还提醒我说,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争取到时候早一些出书,这是件有意义的事。

于是我又在业余时间埋首书房,进入利用每个双休天和节假日(平时要上班)坐在电脑前的写作状态之中。由于此前已做过功课,加上平时的积累,再说一应参考资料又与我日日相伴,随时可以取用,所以整个写作过程基本还顺利。

百年之期,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还是有许多记载不尽划一,即使当年的亲历者留下的一些回忆,或出于记忆有误,或是有意无意,其文字也无法做到全然是信史。如上海光复后选举沪军都督一事,关于陈英士与李燮和在此事上的反应,不少记载多有相左即是一例。再如有关孙中山对伍廷芳的颇有微词,以及宋教仁被刺案的来龙去脉,有的史料记载就很值得做一番甄别分析。就此而言,尽管《上海,风云1911》系一本由史学的目光与作家的笔触相纠缠的作品,但在情感上我却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本历史研究著作。事实上我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印象中和感觉上萦绕在眼前的,始终是发生在一百年前那场革命突起时的历史云烟和一个个风云人物,以及由那段历史而引发的思索和感叹。

在此,我得郑重提及一位确实“有以教我”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夏东元先生。去年岁末,我和夏老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宋路霞在夏老家里,曾聆听这位著作等身的近代史专家讲述治学经验和近代史事,使我得益良多。现在夏老又以九十高龄之身,欣然应我约请,为我这本书写序,让我真正领教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学术前辈对晚学后生的奖掖。

最后,我还要感谢刘文祥先生花费很多精力,为我的书担任责任编辑;感谢惠赠惠借我资料的宋路霞女士、郭红解先生、沈飞德先生;感谢让我“衣食无虞”,得以一心沉浸于写作之中的妻子郭瑜。当然,除此之外,我更要感谢生活。生活着,并能够阅读我想阅读的、思考我想思考的、写作我想写作的,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写作人切切实实感受到“幸福”两个字的沉甸甸的分量呢!

陆其国

2010年12月8日于河畔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风云19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其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601500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