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茵梦湖(精)/译文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茵梦湖》是施托姆创作初期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他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以一种生动的、现实的、如梦似幻且充满如诗般幻想的风格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对于1848年前后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的德国社会和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来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都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此后,施托姆所创作的故事、中篇小说和诗歌皆具有《茵梦湖》淡淡的忧伤情调。这种孤独和忧郁笼罩着施托姆笔下大多数的人物,但透过这种孤独和忧郁又可发现,其中潜藏着的心灵的强烈温暖和温柔的感伤,令人读后无不为之深深叹息。

《茵梦湖》还采撷了作者其他两篇抒情小说,《木偶戏子保罗》,《林苑一隅》都是富有独特韵味的中短篇小说,它们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整体创作风格;它们也会给读者带来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内容推荐

施托姆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同时代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

《茵梦湖》是作者的名篇,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施托姆的时代已经久远,但他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茵梦湖》采撷了作者三则抒情中篇小说,其中除名篇《茵梦湖》外,《木偶戏子保罗》和《林苑一隅》都富有独特韵味,它们均为作者的代表作,我们从中可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整体创作风格;它们也定会给读者带来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目录

茵梦湖

木偶戏子保罗

林苑一隅

试读章节

老翁

一位衣冠楚楚的老翁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慢慢地沿着大街走来。他仿佛是散完步后回家去似的,因为他的老式搭扣鞋上盖满灰尘,腋下挟着一根金头长藤杖,一双乌黑的眼睛里似乎还残留着逝去的青春,他那满头的白发和这双眼睛极不相称。他双眼安详地望望四周,或眺望一下他面前的那个安卧在暮霭沉沉中的城市。他的外表有点儿像外地人;因为过路人中只有很少几个跟他打招呼,虽然有好些行人情不自禁地要端详他的一双严肃的眼睛。最后他在一所屋顶正面呈人字形的高房子前停下了脚步;他又望了一下城市,然后走进门廊。门铃一响,对着门廊的一扇窗后边的绿窗帘撩开了,窗后露出一张老妇人的脸。这老翁用手杖向她招呼一下。“还没上灯!”他带着一点儿南方口音说;老妇人重又把窗帘放下。老翁走过宽敞的门廊,然后经过一个大房间,房间里靠墙摆着几个放瓷花瓶的橡木大橱;他又穿过对面那扇门,进入一条小过道,这儿有一道狭窄的楼梯通往后屋的楼房,他慢慢地登上楼梯,打开楼上的一扇房门,走进一个不大宽敞的房间。这儿显得既安适又幽静,书架和书橱差不多掩住了一边的墙,另一边墙上挂着人物画和风景画;一张铺有绿台布的桌子上,凌乱地摊着几册打开了的书本;一只笨重的靠背椅放在桌子前面,椅子上放着一张红色的天鹅绒坐垫。——老翁把帽子和藤杖放在屋角之后,便在椅子上坐下,两手交叉,好像散步回来后借此休息一会儿。他坐着,坐着,天慢慢地暗下来;最终一丝月光洒进玻璃窗,照到挂在墙上的画面上。月光缓缓地向前移动,他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随着往前。眼下月光移到一张嵌在朴素的黑边镜框里的小照片上。“伊丽莎白!”老翁嘟哝一声;他刚刚说完这几个字,时间蓦地变了:他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两小无猜

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的俊俏身影来到他的面前。这女孩名叫伊丽莎白,年纪约莫五岁;他自己的年龄比她大一倍。她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巾,这就把她的一双栗壳色眼珠衬托得分外美丽。

“赖因哈德!”她叫道,“我们放假了,放假了!今儿整天不上学,明儿也不去。”

赖因哈德灵巧地把腋下挟着的演算板放到门背后,于是两个孩子经过屋子奔进花园,再穿过园门,跑到外边草地上。这意外的假日真是来得太好了。赖因哈德在伊丽莎白的帮助下,已经在这儿用一块块草皮盖起一所小房子,他们打算在夏日傍晚就呆在这儿;可是里面还缺少凳子。现在他马上动手做凳子;钉子、锤子和必需的木料木板都已经准备齐全。这时伊丽莎白便沿着围墙采摘环形的野锦葵种子,放进围裙兜里。她想用野锦葵种子给自己做链子和项圈。赖因哈德虽然敲弯了几枚钉子,但终于把凳子做好了;等到他从屋里回到阳光下面,她已经走得老远,到草地的另一头去了。

“伊丽莎白!”他喊叫道。“伊丽莎白!”他又喊叫了一声,她就来了,她的鬈发在迎风飘拂。“来呀!”他叫道,“现在我们把房子布置好了。你很热,就进屋来吧,我们坐在新凳子上,我给你讲故事。”

两个孩子一起走进屋里,坐在新凳子上。伊丽莎白从围裙兜里拿出一些小环儿,把环子一个个地穿在长线上;赖因哈德开始讲故事:“从前有三个纺纱女人……”

“啊,”伊丽莎白说,“这个故事我背也背得出来了。你不该老是讲同一个故事。”

于是赖因哈德只好撇下三个纺纱女人的故事,另外讲一个被扔进狮子洞里去的可怜人的故事。

“那是在一个夜里,”他说,“你知道吗?洞里非常暗,狮子睡觉了。可是狮子在梦中有时打呵欠,伸出了红红的舌头;那人吓得直打哆嗦,还以为天亮了。蓦地,他的四周有一道亮光,他抬起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位天使,天使向他招招手,随后便径直走进岩石里去了。”

伊丽莎白仔细听着。“一位天使?”她问道,“天使到底有没有翅膀?”

“敬事里只是这么说说罢了,”赖因哈德回答道,“其实根本就没有天使。”

“哦,呸,赖因哈德!”她说道,呆呆地瞅着他的脸。可他脸色阴沉沉地望着她,她不觉疑虑重重地问道:“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老是这么讲?妈妈和姑妈,还有学校里的人。”

“这个我不知道。”他回答说。

“可是你说说看,”伊丽莎白接着问,“狮子也是没有的吗?”

“狮子,到底有没有?印度那儿就有。崇拜偶像的教士,把狮子套在车子前面,赶车过沙漠。等我长大以后,我自己也要上那儿去。那儿比我们这儿美丽千百倍;那儿压根儿就没有冬天。你也得跟我一块儿去,你到底高兴去吗?”

“嗯,”伊丽莎白回答,“我的妈妈也得一起去,还有你的妈妈也得去。”

“不,”赖因哈德回答说,“她们去那儿,年纪太大了,她们没法一起去。”

“可我不能一个人去呀。”

“你可以去,你那个时候已经是我的老婆了,那个时候别人不能阻止你了。”

“可是我妈会哭的。”

“我们会回来的,”赖因哈德急忙说,“你尽管爽爽快快地说吧,你到底愿不愿意跟我一块儿去?要不,我就一个人去;那么,我就不再回来了。”

小姑娘一听,几乎要哭起来。“你眼睛别这么恶狠狠的,”她说,“我愿意跟你一块儿去印度。”

赖因哈德心花怒放,抓住了她的一双手,把她拉到草地上。“一起到印度去,一起到印度去!”他唱道,随手拉着伊丽莎白转起圈子来,弄得她脖子上的小红围巾飞舞起来。可是他忽然放开了她,一本正经地说:“这事儿不会成功的,因为你缺少勇气。”

“伊丽莎白!赖因哈德!”有人在花园门口叫唤。“在这儿呐,在这儿呐!”两个孩子同声回答,随后他们手牵着手欢蹦乱跳着回家去了。

P3-7

序言

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全名汉斯·特奥多尔·沃尔特森一施托姆,是我国广大读者熟知的德国作家,他的名篇《茵梦湖》、《木偶戏子保罗》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就介绍到我国来了。施托姆不仅写小说,也写诗歌,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和抒情诗人。一八一七年九月十四日生在德国当时处于丹麦统治下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濒临北海的小城胡苏姆。他的祖辈原务农,父亲是位律师。施托姆念完中学以后,根据父亲的意愿,先后在基尔和柏林攻读法律,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律师,并开设律师事务所;与此同时,他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童话和传说等,先后写了一些抒情诗。一八四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钟》,同年他密切注意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地区的人民反抗丹麦统治者的斗争,同时写下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歌,如《一八四八年复活节》、《一八五○年秋天》,短篇小说《一片绿叶》等。一八五三年斗争失败后,丹麦统治者取消施托姆的律师资格。于是他不得不远离家乡,流亡外地。先在波茨坦当法院推事,因收入低微,不得不靠卖文和父亲的接济,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一八五六年起他在海利根施塔特当法官,先后和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作家默里克、批判现实主义先驱冯塔纳和小说家海泽等人相识,并跟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一八六四年丹麦人从他家乡撤走后,他才从外地回到故乡,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和法官,后因该地被并人普鲁士版图,他对此深表不满,遂挂冠而去,于一八八。年迁往哈德马尔申,一八八八年七月四日在当地逝世。

施托姆在创作的最初阶段,致力于写抒情诗。他的诗歌受到默里克和别的浪漫派诗人的影响,朴素无华,感情真挚,带有民歌色彩,多数具有田园牧歌情调。他的诗作数量虽不算多,但从思想内容看,它们在德国晚期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之间占有一席重要位置。他的第一部诗集于一八五三年出版,其中大多描写静谧和谐的家庭生活,如《安慰》、《合上我的眼睛》等,也有歌颂大自然的,如《海岸》、《越过旷野》等。后来他因流亡他乡,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才开始摆脱牧歌式的抒隋诗的创作,转而撰写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但这类作品大多以爱情、家庭、个人遭遇等为主题。他一生共写了五十多个中短篇,其中像《茵梦湖》、《淹死的人》、《大学时代》、《木偶戏子保罗》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施托姆的小说,反映了自一八四五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人民的情绪,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不满和抗议。但由于作者受个人出身和小城生活的局限,他的作品囿于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圈子。作品反映的场景比较狭小,感情趋于哀伤。

作者擅长以自然景物烘托气氛,以一草一木一禽一兽寄托感情。作品中时常插有德国北部民歌、民谣,使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也有其个人特色。回忆、倒叙、框形结构等描写手法,使故事隋节紧凑,中心思想突出,善于抓住读者心灵。他的小说在本国受到人们的欢迎,简直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在国外,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叹,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本集子选自作者五十多个中短篇中的三个中篇,它们以抒情为基调,以爱情为主线,表现了各类人物的恋爱、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生活的情况。有以大团圆收场的,也有以悲剧告终的,表达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下面就各篇内容和主题思想作一些粗略的介绍,供读者在阅读时参考:

《茵梦湖》写于一八五○年,它比作者的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钟》更受读者的欢迎,作者因此篇一举蜚声文坛。  小说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男主角赖因哈德和女主角伊丽莎白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岁的增长,彼此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后来赖因哈德负笈他乡,伊丽莎白的母亲贪财爱富,把女儿强嫁给庄主艾里希。数年后男女主角见面时,尽管两人之间的感情并未泯灭,但一方已经出嫁,两人只好听任命运安排,逆来顺受。作品抨击了“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还写出了女主角的淡淡哀愁:

是我母亲的意思,

要我嫁给那庄主;

……

这儿写出了软弱无力的新兴资产阶级向旧封建势力屈服的实情,同时又是一八四八年德国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

除了《茵梦湖》,《木偶戏子保罗》要算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佳作了。这篇小说初看像个儿童故事,讲两个孩童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及至长大成人,两人之间便萌发了爱情。这故事里还包含了“戏子的悲剧”,在资本主义社会,木偶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可以被人误认为窃贼,甚至被下人牢狱。尽管保罗和丽赛之间的爱情经受挫折,但“有情人终成眷属”;戏子滕德雷先生的下场是不幸的,他的艺技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他的心血的结晶——木偶卡斯佩尔——和他一起被埋入了坟墓。作者在这里所揭示的是:封建的德意志小公国,是个闭关自守、庸俗社会的实体,它和艺术是格格不入的。作者笔下的那个社会,是个充满矛盾的敌视流浪艺人的机器。

《林苑一隅》则写于一八七四年,是作者晚期作品之一。它集中描写两个人物,即男主角李夏德和女主角弗兰齐斯卡。李夏德年轻时参加过大学生暴动,反对专制,后来被普鲁士政府逮捕下狱,吃了多年官司,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到了中年,他意欲寻求一个世外桃源了却一生,最后找到了那个林苑一隅的“傻瓜窝”作为落脚之点。他中途不期而遇一位神职人员的养女孤儿弗兰齐斯卡。这个神职人员外表道貌岸然,俨然是道德的化身,但内心却是“男盗女娼”,对养女欲行非礼,这些描绘都把男女主角的经历、身份交代清楚了。同是遭到社会唾弃的人,如今会聚在一起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时比较正常,一个主人,一个侍女,相处得比较融洽。后来的发展出乎意料,男主角年近五十,对年仅十七的女孩产生了恋情,甚至想和她结婚。但因年龄悬殊,脾气各异,成了他们结合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萌发的爱情开始有所进展,后来终于破裂,姑娘投奔了旧日的情人年轻的林务员。人们可能认为弗兰齐斯卡离主人出走是无情无义的,其实一对年轻男女的健康结合才是正常生活的规律,年龄悬殊的婚姻决不是一种幸福。

在德国的文学史上,从蒂克、艾兴多夫到施蒂夫特,都以擅长写景和写孤寂的林苑著称,而到了施托姆,则集前辈之大成,熔情景于一炉,使作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本书所选的三篇作品在情景的描绘上,有其独到之处,读者在读这些作品时,如身临其境,书中角色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环境中,更显得逼真和自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茵梦湖(精)/译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施托姆
译者 施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4212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6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2
13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5:16